寒门状元(校对)第9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2679

  李东阳脸色不善:“萧公公呢?”
  “回阁老的话,萧公公昨晚在乾清宫内照顾陛下起居半宿,四更天后才睡下,其他几位公公也有要务……请问,您有事?”其中一名太监谨慎问道。
  听到萧敬正在休息,李东阳脸色多少有些不悦,他熬了通宵都没睡下,反倒是萧敬只是伺候圣驾半晚就回去歇着,他自己还想早点儿把票拟后的奏本拟好朱批,免得下午萧敬起来后朱批时,他不在场,或许会形成一些看法上的冲突,那时他再找萧敬就是徒劳。
  李东阳道:“去通传一声,就说是有重要军报上呈,我在这里等他!”
  说完,李东阳直接在司礼监正堂坐下,喝了杯热茶,倦意袭来,便靠在椅背上闭目假寐,不多时便睡了过去。
  过了不知多久,李东阳被人摇醒,睁开眼一看,萧敬已然站到他身边,二人对视时发现对方的眼睛布满血丝,显然都没休息好。
  萧敬问道:“李大学士前来,可是有紧急战报?”
  “是,有两份。”
  李东阳单独将西北战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份拿出来,一份是刘大夏正率兵克服延绥镇的消息,另一份则是沈溪说在宣府镇遇到大批鞑靼主力。
  萧敬拿在手上,稍作对比,发现两边都在拿鞑靼主力的事做文章。
  萧敬没有太多主意,看过后,他抬起头看向李东阳,问道:“李大学士,这……鞑靼为何会有两处主力,还是相隔千里之外?如此冲突的急奏,上呈给陛下,那不是让陛下心中担忧吗?”
  李东阳道:“看过票拟便知晓,多半是沈溪虚张声势。既然西北战事将定,不妨先将沈溪奏本截留,将兵部刘尚书的奏本上呈陛下,让陛下暂且宽心!”
第一一一三章
歪打正着
  李东阳对沈溪的偏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在李东阳眼里,沈溪这几年在朝中的崛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友谢迁对沈溪的包庇纵容,使得他对沈溪缺少基本的包容,跟其一向喜欢提拔年轻后辈的作风相违背。
  事实上沈溪并不需要谢迁的提携,毕竟沈溪这些年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奠定在朝中的地位,走南闯北经历不少事情,立下诸多功劳,只是世人都对沈溪有一种偏见,也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或者说是一种思维定性。
  年轻人一定经验不足,不能堪当大用,必然会做错事、惹麻烦!
  当萧敬去向弘治皇帝奏报时,刚到文渊阁办公的谢迁听说此事,急忙去找李东阳理论,李东阳尚且出宫门就被谢迁给堵住了。
  谢迁对李东阳一向态度恭谨,主要是因为李东阳在内阁排位比他高,李东阳是次辅,而谢迁则排列第三,但二人私交一向不错,这次老友没有跟他商议,直接否定沈溪的奏报,认为沈溪虚张声势,这对谢迁来说是难以容忍。
  李东阳面对谢迁的质问,冷漠以对:“于乔,你总说沈溪如何好,如何能干,可在此番出征之事上,他做的……不尽如人意,你居然还如此偏帮他?他应是不知北寇主力如今出现在宁夏镇,居然上报北寇中军在宣府,然宣府等地却素来奏报太平无事,这说明什么?”
  “若他虚报军情的事情捅到陛下那里,陛下可不会跟我一样,只是简单将他的奏本压下来,而是会直接治他的罪。现在我是在帮他,不是害他,于乔你该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谢迁怒道:“什么良苦用心,你是看沈溪小儿岁数比你年轻,成就比你大,心中气不过,所以才会多番与他为难!”
  虽然是老友,但有些话谢迁不会回避,就好似关于“神童”的争论。
  以前提及“神童”,朝野上下说的无不是李东阳和程敏政,现在再提“神童”,别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沈溪,因为就算被称为神童的李东阳,也未达到十二岁即中解元、十三岁中状元的地步,更没有可能在十六七岁就成为封疆大吏。
  李东阳一脸不屑:“随于乔你如何说,忙碌一夜此时我非常疲累,就不与你多言了,先回去好好睡一觉。于乔,我这边劝你一句,若你将沈溪奏报上呈,对你有害无利,自己好好掂量吧!”
  说完,李东阳头也不回出了大明门,谢迁则立在原地生气。
  虽然谢迁恼恨李东阳将沈溪奏本给压下,处于私交,他会站在沈溪一边,但涉及公事,他也对沈溪也那么一点偏见,认为沈溪太过年轻,坦途走久了终归会出错,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下去,所以这会儿谢迁也不敢贸然把李东阳和萧敬联手压下来的奏本,呈递到弘治皇帝面前。
  “我若呈递奏本,陛下铁定跟那些人一样,不相信鞑靼主力出现在宣府,援兵依然派不出去,对沈溪小儿无利,反倒让朝廷对沈溪小儿失去信任。不如就这么着,如果真如宾之所言是虚报战事,于沈溪小儿损害不大。但……若沈溪小儿所奏属实,那又当如何?”
  谢迁一边想相信沈溪,一边又禁不住提出种种质疑,一边想帮沈溪,一边又想置身事外,心情矛盾而纠结。
  谢迁本身就是个老狐狸,在朝中是圆滑世故的代表人物,考虑再三,他终于还是决定暂且不管不问。
  谢迁心想:“若沈溪小儿所奏属实,便是你李宾之名誉扫地之时,我去理会这件事作何?别人问我,我还巴不得装作不知呢!”
  有了这种想法,谢迁就当事情未发生过,既没有出面帮沈溪,也不会落井下石,但他心中留了个心眼儿,其一便是该怎么帮沈溪避祸,另外就是想方设法助沈溪在边关取得功绩,“凯旋”而归。
  ……
  ……
  谢迁稳坐钓鱼台,准备什么事情都不管,静观其变,朝中不少人跟谢迁所持观点相似。
  其中就包括马文升、张懋、张鹤龄等人。
  边关战事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鞑靼兵马没杀到居庸关下,京畿就能保持安稳,对于京城的达官显贵来说,生活就没有太大区别,最多是京师戒严会再持续下去,对于权贵出行和享受没有任何阻碍。
  建昌侯府内,张延龄夜夜笙歌,哪管边关腥风血雨,他在京城只顾安然享乐,只是把以前享乐的地点从城中外宅挪到家里。
  张延龄新得到一个“美人”,这美人儿知情识趣,处处逢迎,令他流连不已,他原本只是想把美人养在外面当作外室,但不久后就改变主意,正式纳为妾侍,接进府中,堂而皇之跟这美人饮酒作乐。
  因为对这美人的宠爱,他对家中和外面藏着的女人都不那么感兴趣了,几乎到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地步。
  “美人”得到张延龄的喜爱,进献美人有功的江栎唯,也得到张延龄的提拔和重用。
  张延龄亲自出面找锦衣卫指挥使赵鉴说和,赵鉴虽然满心不悦,毕竟将江栎唯革职是锦衣卫几个高层商议后作出的决定,但忌惮张氏兄弟的权势,江栎唯还是官复原职,继续担任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官正五品,地位比之以往更高。
  自此,江栎唯脱离马文升、刘大夏掌控,正式投靠张氏兄弟,成为外戚党的马前卒。
  在京师戒严这段时间,京师接连传出“钦命大案”,说是有官员、商贾跟鞑靼暗中勾连,这案子由张延龄牵头,江栎唯具体负责,最后追查出一系列“乱党”,在严刑拷问下,终于找到“证据”,眼下案子还在审理中,江栎唯从中渔利不少,但大多数都进献给了张延龄,让张延龄赚得盆满钵满。
  “还是姓江的小子会做事,不但能找来美人,还能帮我赚银子,之后再有什么麻烦事,我便让他去做,即便闹出什么事来,我可以推个一干二净,说姓江的小子是刘大夏一伙,反正刘大夏在西北没几天活头了,死无对证……如此也少了后顾之忧!”
  张延龄打着如意算盘,别人在战争面前都提心吊胆,到了他这里,战争反而是发财的好机会。
  张延龄通过京师戒严,所赚取的银子已经有近十万两,具体数字他没算过,至于金银之外的珠宝玉器和古董字画,得到的更是不少,都是下面商贾孝敬给他的。
  “侯爷,姓江的小子,始终跟咱不是一个姓,要不这样,再培养几个家生子到锦衣卫那边,陛下近来对锦衣卫很是倚重啊!”
  张延龄的得力助手,在这一年多时间成为张延龄左膀右臂的张虎琦上前请示。
  张虎琦本姓陆,但在进入张府做事后,愣是改姓随了主人家,意思是以后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加上他在溜须拍马和做事能力上都不错,逐渐得到张延龄信任。
  张延龄对于在张家服务多年的老人已失去信任,因为他怕自己做的事被兄长和姐姐知道,所以就算是张府做了几十年的老家仆,也都被他时刻防备着,而一些新卖身进张府之人,被他逐渐委以重用。
  张延龄闻言摇头:“姓江的背后已没有靠山,只能指望本侯,他做什么事还不是要听命于我?”
  “厂卫这种要害衙门,还是少安插人为宜,以拉拢为主。有事发生,这样容易抽身。陛下对信任的衙门同样存在怀疑,谁知道哪个是忠哪个是奸?别等陛下要拿厂卫开刀的时候,发现我们牵涉到里面,就算陛下跟我们张氏是姻亲,也会翻脸!”
  张虎琦点头哈腰:“是,是,还是侯爷考虑周祥。”
  张延龄道:“听说刘大夏兵马已进军延绥,开始陆续收复边关城塞,陛下那边得知鞑靼主力远在宁夏镇,一定会再提京师解除戒严之事。但现在正值咱们赚钱的关键时候,所以必须得在外面制造一些风声,就说边关战事还存在变数,最好找说得上话的言官,去陛下面前吹吹风!”
  张虎琦一脸为难:“侯爷,问题是现在除了几名部堂和阁臣,其余官员很难见到陛下。这风……不好吹啊!”
  张延龄冷笑道:“朝堂往里面吹风难,宫里不是有人吗?或许可以找人跟皇后说说,怎么说也是我们张家人,亦或者,找人跟太子说……别小觑了太子的力量,太子年岁不大,但是储君,随便咳嗽两声,陛下那边都会紧张!沈溪那边可有消息?”
  张虎琦想了想,摇头道:“没具体的消息,但听闻,这两天有沈溪的奏报进京。”
  “沈溪那小子,就是个绣花枕头,看起来好看,但里面确实一包草……以前我还觉得他挺能耐,结果却如此窝囊……对了,西北之事正好可以拿他来做文章,之前他不是说鞑子可能从宣府镇进攻吗?那就找人,在京师放风,说鞑子主力正在攻击宣府,趁机往居庸关挺进,哈哈,这消息一传出去,陛下岂能让京师解除戒严?”
  张虎琦没有发现张延龄这计策的妙处,犹豫不决:“侯爷,这子虚乌有的事情,就怕事后不好处置……”
  张延龄没好气地喝斥:“管他子虚乌有,只要京师继续戒严,就会有大把金银送上门来。即便事后,不是有沈溪那小子顶缸吗?听我的,放心去做便可!”
  张延龄越想越为自己的想法拍案叫绝,既可达成京师继续戒严的目标,还可以趁机坑沈溪一把,等到最后皇帝发现被愚弄,绝对会狠狠地惩戒那小子,而不会牵连到自己身上,真可谓一箭双雕。
第一一一四章
谢恒奴省亲
  谢迁在文渊阁闷闷不乐一天,到了下午,乾清宫那边突然放话,说是皇帝体谅内阁大学士的辛劳,这几天值夜的事暂且免了,谢迁终于迎来难得的假期,他原本已经做好几天不回家的准备。
  “这么早回去,该做些什么?”
  谢迁有些恼火地想,“陛下听信刘时雍的话,以为这会儿胜券在握,却未曾想过,若边关战局发展到沈溪小儿描述的地步,刘时雍被调虎离山,京师岂不危哉?不过皇帝都不管,我管它作甚?”
  心中有气,谢迁一腔怨恼,对手头的事情多有敷衍,收拾心情便早早回家。
  马车在谢府门前停下,谢迁掀开帘子,一眼便看到门口停放一顶翠绿色的软轿,沈府家仆等候在旁,看到谢迁后恭敬行礼。
  谢迁原本深沉的老脸顿时舒展开来,嘴角微微扬起,心中一阵欣慰,脚下的步伐加快些许,径直回到自家正院。
  谢府喜气洋洋,家里已经很久未曾这么热闹过,谢迁从未如此期待回家。
  谢迁没有进正堂或者书房,而是直接往后院去了,刚从花园跨入月门,就见一个身高体壮、傻头傻脑的女孩站在院子里,探头往屋子里看。谢迁打量这女孩子一眼,女孩子冲着谢迁点了点头,招呼道:“老爷好!”
  谢迁心里就一个想法:家里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个不懂规矩的丫头?
  往前走上两步,谢迁突然想明白了……这丫头不是自家的,而是陪自己小孙女谢恒奴回来省亲的沈府丫鬟,但沈府丫鬟竟然长得如此彪悍,根本就不像个女儿家,不免让谢迁一阵诧异。
  谢迁随即释然:“管她呢,我这是回来见小君儿,又不是见她家的丫鬟。”
  谢迁直接往房里去,朱山站在院子里,小声嘀咕:“这位老爷看起来有些面善,我以前见过他吗?我跟他打招呼,怎么不理睬我?少夫人在里面有一段时间,怎么还不出来?今晚回去吃什么好呢……”
  屋子里喜气洋洋,怀孕的谢恒奴小脸红扑扑的,整个人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种蓬勃的朝气,这是谢恒奴回到京城后,第一次回谢府省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