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7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0/2679

  谢迁这几年风头正劲,尤其在刘健和李东阳相继告假不上朝时,谢迁隐隐成为当朝首辅,王华心想跟谢迁打好关系,或许对自己将来入阁有帮助,就想请谢迁帮忙,同时想给谢迁一个“立功”的机会。
  王华派人给谢迁送拜帖,花了三天时间才见到大忙人谢迁。等谢迁把王华带来的书籍和奏本内容看过,当即拒绝王华的请求。
  谢迁摇头道:“德辉,请见谅,我近来朝事繁忙,无暇替你转呈,你寻他人为好。”
  在朝廷这么多大臣中,谢迁是有名的老奸巨猾,人称尤侃侃,完全是一只笑面虎,最善长的便是经营人情世故。
  弘治皇帝如今身体有恙,最看重太子的课业,此时应该做的是变着法让皇帝觉得太子勤奋好学,将来可以成为有为明君,结果你却打小报告说太子上课的时候看课外书,等于是在皇帝面前找不自在。
  至于太子看的什么书,谢迁并不是很在意,他没想过这事跟远在几千里外的沈溪有关,如果知道的话,更不会出手帮忙了。
  王华并非不懂分寸之人,谢迁虽然比他小两岁,但却是会试录取他的房师,两人算是师生关系,尤其如今谢迁掌管内阁,王华看出谢迁不想惹麻烦,当即告辞。
  王华回到家中左思右想,只好去求另一位至交好友,也是大明有名的“李公谋”的李东阳。
  这一年多来,李东阳隔三差五就请假,主要是他晚年丧子心里不痛快,导致身体每况愈下。但年后这段时间,弘治皇帝特许他刚过继的儿子进国子学,前途光明,李东阳为报“皇恩”,就算“带病”也要回到朝堂做事,结果碰上王华上门来举报太子上课读闲书。
  李东阳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他可没谢迁那么世故,得知此事后,详细问明,直接把奏本和几册闲书留下,表示会在朝堂上奏的时候提及此事。
  这天正好弘治皇帝在乾清宫召集重臣议事,主要是讨论三边总督人选。
  对此弘治皇帝这几天也很头疼,西北哈密一线,瓦剌人屡屡寇边,风声鹤唳,朝廷早就说要出兵给瓦剌人一个教训,结果仅有的一次小规模出击并未取得大的战果。在马文升、刘大夏老迈后,竟然没一人能稳住西北局势,殊为可叹。
  朝堂上正在商议,李东阳看了谢迁一眼,这会儿刘健告病在家,内阁大学士只有他二人。
  李东阳倒没有嫉妒谢迁的意思,只是觉得谢迁气定神闲,有些反常,看情况谢迁心中已经有合适的人选。
  就在这时,站在另一边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出列禀奏:“陛下,老臣以为左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杨一清,近两年主管西北马政,革除地方弊病,功不可没,可领三边军务提调,镇守西北!”
  马文升把杨一清给抬出来,很多人不赞同让这个未来的首辅阁老出来主持三边,主要是杨一清为人耿直,经常与权贵作对,头年里曾弹劾武安侯郑宏,就连弘治皇帝对此人都有些不喜。
  但既为刘大夏提出之人选,朱佑樘总要给几分面子,没有反驳,当下询问李东阳和谢迁的意见。
  李东阳对杨一清没什么看法,并未说什么,谢迁对此却很赞同,一看就知道谢迁跟刘大夏曾经商议过此事。
  见两位心腹大臣都同意人选,朱祐樘当即点头:“既如此,便以左副都御史杨一清暂时协领三边军务,至于陕西巡抚,有何人选?”
  杨一清升位,那他本来的位子就需要人填补。
  谢迁出列:“陛下,臣以为山西右布政使王琼,近年来治理漕河有功,可擢为陕西巡抚,以示陛下隆恩。”
  听到“王琼”的名字,李东阳首先想到的是前任河南巡抚高明城,当年高明城在河南只手遮天的时候,右布政使王琼上京告御状,把高明城给参倒,但一转眼,高明城从河南巡抚调任京城为户部郎中,随即又升为侍郎,从那之后王琼多被打压。后来高明城于宣府兵败去世,王琼三年任满考评为上,本该调左布政使或者入朝为官,最后却因不被朝中重臣所喜平调山西为右布政使。
  这样的人,跟谢迁没什么私下来往,但谢迁却出人意料地提出调王琼到西北任职。
  陕西巡抚这位置非常棘手,仅仅只是三边总督的副官,还要受那些有公侯爵位在身的总兵官的欺辱,但却是晋升六部堂官的一条捷径。三边是大明对鞑靼和瓦剌战事最频繁的地段,一场战争下来,无论功过大小,朝廷为了彰显大明国威都会提拔不少人,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到西北履职的原因。
  对朱祐樘来说,手底下臣子成百上千,就算以前知道王琼的一些事,此时心烦意乱也没想太多。右布政使提拔为陕西巡抚,算是升两级调用,还算合理,又恰逢谢迁这两年做事得体,弘治皇帝未多做考虑,直接采纳。
  一众朝官看出皇帝心情不佳,再加上之前一直咳嗽,均有尽快结束朝议的心理准备。
  谢迁却突然“不识相”地走出来,道:“陛下,闽粤桂三省提督军务沈溪,年前扫荡粤西南沿海,剿灭地方匪首、匪寇两千余众,与佛郎机外夷交涉,得战船三艘,以及纳贡国书。日前他于地方栽种之番薯、玉米已快马送到京城,请陛下御览!”
  一句话,就把朱祐樘的兴致给调动起来。
  朱祐樘之前已经知道沈溪在地方剿匪的功绩,酌情予以了赏赐,但关于沈溪种番薯和玉米的事,尚是第一次听闻奏报。
  朱祐樘期待地说:“哦?快拿来与朕一观。”
  之前朱祐樘听谢迁把这两种农作物吹得神乎其神,老早就想见识一下。
  谢迁听到吩咐,遣人从宫门口拿进两个包裹,其中一个里面是根金灿灿的玉米棒,另一个则是一根约莫一斤重的椭圆形番薯,呈送朱祐樘面前。
  朱祐樘把玩了一会儿番薯和玉米,问道:“此物收成真的很好?”
  谢迁禀报:“回陛下,收成尚在核算中,不过以广东地方的栽种测算,一亩熟田可产玉米两季,亩产在八百斤上下;番薯亩产可达千斤,可栽种两到三季。”
  “好,好啊。”朱祐樘大加赞赏。
  对于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来讲,或许五谷都分不清楚,更不知一亩地亩产几何。但作为一个勤勉的皇帝,对此却是知之甚详。
  弘治皇帝不但每年开春要藉田,春秋两季地方上报的税收亩产的奏本也会审阅批复,朱祐樘见多了也就熟记于胸。
  亩产一千斤上下,那一亩地就可以养活三口人,如果产三季,那就可以养活九到十口人。
  在场大臣不由议论纷纷,虽然他们之前听说过玉米和番薯,但都没见过,此时听说能有如此高产,均带着几分骇然。朱祐樘道:“传令沈卿家,让他早些推广此作物,以便百姓早日丰衣足食。咳咳。”
  皇帝非常高兴,但高兴的结果就是气血上涌,脸色变得潮红,猛烈咳嗽了好一会儿,在场大臣都明白,朝议必须要结束了。
  最后朱祐樘还是例行公事地询问了一下,见大小事项没人上奏,于是挥了挥手:“众卿家退下吧……来人,传建昌伯进宫!”
  这边朝议刚散,那头皇帝就叫小舅子进宫,二者是否有联系,没人能看懂,只有谢迁讳莫如深一笑,无奈地摇了摇头,抽身出了乾清宫。
  李东阳几乎忍不住想追上去询问谢迁,你看出了什么?你知道陛下叫建昌伯进宫的目的?
  但李东阳还是没跟谢迁等人一道出宫,他留下来,想把太子上课看闲书的事上奏,这也是他答应过王华的,而王华背后还有梁储等人一同进言,李东阳不能让这几位他心目中的准阁臣失望。
  李东阳一向平易近人广交朋友,他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主持文坛数十年,善于与文人打交道。
  相较而言,李大学士的府邸远没有谢大学士的府邸那么难进,那些薄有才名之人,上门求见一般都会达成心愿。李东阳一向以喜欢提拔年轻士子而著称,经常为他们写诗作赋,民间多有美谈。
  因为弘治皇帝开明,再加上李东阳在朝中地位卓然,就算李东阳留了下来,也没人敢把他赶出去。
第九二三章
书献的不是时候
  “李先生,有事吗?”朱祐樘咳嗽两声,正准备整理好奏本到后庑休息,抬头才发现李东阳没走。
  “陛下,臣有事要奏。”
  李东阳神色间有些为难。
  朱祐樘微微蹙眉,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显然他错会了李东阳的意思。之前一年多时间里,李东阳跟弘治皇帝上奏乞老归田不是一次两次,这让皇帝一阵心烦意乱。
  你看看刘大学士,已经七十岁,人家请个病假什么的也就算了,你再看看马文升,已经快八十了还在为国效命。
  你说你才五十多岁,如此“年轻”居然没事就跟朕提乞老归田,话说你不就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不痛快吗?又不是朕把你儿子害死的,你过继了儿子到名下,朕不也赐他入国子学读书,将来可荫庇得官?
  朱祐樘正待出言安抚,李东阳主动解释:“陛下,是太子学业之事。”
  “哦?”
  听到是自己儿子学业的问题,朱祐樘这才谨慎起来,“太子近来学业有所进步,朕心甚慰。”
  李东阳还没说是什么事,朱祐樘先给他打了剂预防针……朕觉得儿子最近大有进步,你别唱反调扫朕的面子!
  李东阳叹道:“陛下,据老臣所知,太子平日里在读一些来历不明的书籍,恐走上斜路……请陛下御览!”
  朱祐樘皱眉。在他看来,书是学知识所用,如果宣扬歪门邪道,不可能成书……朱祐樘自小到大从未读过儒家正统教育之外的任何书籍,是以觉得非常诧异。
  李东阳将怀中的几册书呈递朱祐樘面前,朱祐樘问道:“这是……?”
  “回陛下,这是詹事府王右庶子从太子桌案上得来的书籍,翻阅后认为实在不堪入目,有伤风化,除了会耽误太子的学业外,还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具体之事,所列如下!”李东阳赶紧把王华的奏本转呈。
  朱祐樘心情一阵烦躁,李东阳上来就数落他的“宝贝儿子”,一时间让他面子上过不去,当下摆摆手:“朕知道了,待朕查验后,再行定夺!”
  李东阳还想说什么,但见皇帝面容疲惫,脸色蜡黄,手抖得厉害,似乎病得不轻,本来还有规劝太子的话只能咽回去,行礼道:“老臣告退!”
  李东阳退出乾清宫时,不由回过头看了一眼,只见朱祐樘正在翻看他刚上呈的那些“邪书”,心里放宽心了一些,心想:“陛下虽龙体有恙,但还是关心太子,不会容许太子学业荒驰。”
  朱祐樘根本不关心儿子平日看什么书,只是心情郁结,随便把手头上的书翻来看看,只是看了一小段,便不由轻叹一句:“倒是几分文采。”
  沈溪所写武侠小说,虽然在对话中大量采用俚语,但句子和段落之间结构严整,故事往往开篇便引人入胜。
  朱祐樘之所以心情不佳,一来是因为疾病带给身体的不适,二来则是皇后怀孕身边没人作陪,把他给憋坏了,突然见到如此有趣的武侠小说,忍不住继续看了下去。
  朱祐樘看的是《天龙八部》,这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恩怨和政治斗争,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故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众多,历史背景广泛,武侠战役庞大,想象力,堪称武侠小说中的丰碑。
  对于皇帝来说,民间之事最令他好奇,那些读书人或许拘泥于礼法,可皇帝不需要,皇帝是天底下最不用讲规矩的,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规矩。至于“王化”、“礼仪”这些,皇帝根本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书籍内容是否精彩好看。
  建昌伯张延龄在家中闷了大半个月,突然宫里面传来消息,弘治皇帝要他进宫,张延龄生怕皇帝姐夫责问他强抢民女的事,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宫,来到乾清宫时,却见皇帝正聚精会神看书,张延龄低着头上前行礼:“臣参见陛下。”
  这句话弘治皇帝根本就没听到,张延龄又行礼问安一次,皇帝这才抬起头来。
  “建昌伯……”
  朱祐樘怔了怔,才想到是自己把小舅子叫进皇宫来的。
  张延龄行礼:“不知陛下传召,有何交待?”
  朱祐樘本来心情无比烦闷,想让张延龄找一些乐子,其实是暗示张延龄送女人进宫。
  朱祐樘以明君自居,但他并不希望身边全是刘健、马文升这样的耿直大臣,大臣越耿直待人就越刻薄,成天听他们提一些教条一样的东西让他觉得心烦,需要有几个“会做事”的,比如张氏兄弟这样善于察言观色且什么都敢干的人来替皇帝“分忧”。
  这也是为何朱祐樘明明知道两个小舅子私生活极其糜烂不堪,民间风闻臭不可闻依然重用的根本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0/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