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5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1/2679

  呼喊声此起彼伏,连同沈溪这路人马的热情也给点燃,城头和城下都一片振奋。
  车队一路向北,足足用了一个多时辰,才驶出成化十年修筑的长城红山段……等再过一百多年,万历皇帝会在红山上修筑镇北台,其势威武雄壮,后世被誉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
  牛车队继续向前,沈溪环视四周,红山下原本与蒙人交易的红山互市已经关闭,只留下一片废墟。北面控制边境贸易的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也尽都荒废,可见战争对边境经贸影响之大。
  又向北走了大约半个时辰,远处已经能看到滚滚尘烟,估计刘大夏所部这时正与鞑靼人交手。
  眼见周边已经是平坦的草原,哪怕几十辆牛车并行也没有问题,于是沈溪大声下令:“把所有牛车分为十个部分,每三辆连为一体,火炮居中,再将三十辆牛车并排架起来!”
  “大人,这是为什么?”宋书不解地问道。
  沈溪顾不上解释,这个时候只能用“铁锁连舟”,如此与鞑靼骑兵对阵时便能提供一个宽大的平台供炮手使用。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
  “沈大人,牛车连好了,您看!”张老五人实诚,办事牢靠,用铁链和木杠子把牛车固定好。
  沈溪从马车上跳下来,踏上居中那辆设了扶手的牛车车架,他突然觉得少了点儿什么,让人把令旗送过来,拿在手中,大喝道:“继续出发!”
  骑兵打头阵,后面是盾牌阵,不过盾牌兵只有四五十人,显得较为稀疏,主要是防止牛被弓箭射到。这“铁索连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让牛出问题,一辆车出状况,很可能所有牛车都跟着出问题。
  再其后,是长矛步兵,负责跟冲杀上来的鞑靼骑兵进行肉搏,在有盾牌兵掩护的情况下,长矛兵能发挥一定威力。
  战阵中间便是三十辆并排在一起的牛车,上面不但架设有火炮,还有配套的炮手、装弹手和炮弹。牛车上同样安排有盾牌兵,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对方箭矢,尤其是火箭。
  一旦有火箭射过来,点燃炮弹或者火药,发生爆炸,那会令牛车阵自乱阵脚。
  最后是负责殿后的士兵,这些士兵还有个作用,在炮手和装弹手死亡后,上牛车补充位置。
  而站在最高处的,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沈溪,他的任务是挥动手上的令旗,调度防守的兵力,以及发出放炮的指令。
第六六三章
榆溪之战(上)
  行军打仗讲究的是一鼓作气,沈溪之前给官兵做了战前演讲,的确鼓舞了军心士气,可随着低效率的老牛拉慢车,官兵又花费大量体力推拉车后,到后来号子声稀稀落落,最后微不可闻。
  “大人,何时才能到榆溪河?”
  宋书骑在马上,有气无力地问沈溪。
  牛车队伍的行进速度的确很慢,差不多是正午时分出发,沈溪粗略估算了一下时间,到河岸差不多要走一个半时辰,再加上路上整顿队形的时间,估计要到申时末才可以抵达,也就是黄昏时分。
  “不远了,就在前面,大家伙儿加把劲!”
  沈溪坐在牛车上,抬头看着左方天空中悬着的太阳,虽然依然有些寒冷,但总的来说,天气不错。
  沈溪暗自嘀咕:“今天好像是休沐日,如果不出京的话,这时候我不是应该留在家里躺在床上,靠着韵儿或者是黛儿那香喷喷的身子,悠闲地看书或者是小寐一会儿吗?”
  越是危险关头,人越容易去想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东西,而亲情和爱情是沈溪最值得珍惜的记忆,哪怕功成名就,也不过是为换取平实的生活。
  沈溪突然发觉,其实自己是个非常容易满足的人。
  可惜发现的地方不太对……
  “大人,前方发现鞑靼人的斥候!”
  牛车队伍缓缓前行,配属给车队的骑兵不断侦查敌情,把第一手情报源源不断送到沈溪手里。
  “再探!”
  沈溪对于鞑靼人的斥候没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实际上,大明边军的夜不收已经算得上是精锐,但如果迎头撞上鞑靼人的斥候,相等兵力的情况下不是鞑靼人斥候的对手,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发现对方后远远遁开,由上官来决定下一步行动。
  走得慢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官兵们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退,刀没架在脖子上也就忘了害怕,那些京营兵又恢复了送炮时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有人开始抱怨:“他娘的怎么还没到?”
  “准备放炮!”
  沈溪突然从牛车上站了起来,举起手上的旗子。
  其他牛车上坐着歇了许久的炮手见到令旗举起,匆忙爬起来装炮,宋书向四周看了一圈,没发现有何异常,不由策马近前向沈溪问了一句:“大人,可是见到鞑靼人了?”
  “第一炮……放!”
  沈溪没有回答宋书的问题,这会儿他心里琢磨的是:再这么下去,士兵们都懈怠了,先放一轮炮振奋下士气,顺带也能试试这牛车放上火炮的想法好不好使,别等到了战场才发觉是纸上谈兵。
  “轰轰轰!”
  炮声不是很整齐,但大致保持一致,一轮炮放出去,把四周的骑兵吓了一大跳,战马纷纷嘶鸣起来。
  “大人,您这是玩火啊……炸到自己人怎么办?”宋书想到前面还有己方骑兵,担心不已。
  沈溪没好气地道:“出发前我就告诉他们尽量往两翼散开,要是这会儿还被炸着,纯属活该!”
  一轮火炮下去,官兵们的战意又上来了,士气大涨。
  “吼吼吼!”
  许久没起来的号子声,又跟着响起。
  ……
  ……
  太阳西斜,榆溪河北岸杀得血流成河。
  这是大明与鞑靼这一年多来的战事中,厮杀最为惨烈的一次。
  刘大夏所带边军虽然比不上大明开国时间的百战精兵,但刘大夏懂得用兵之道,在被鞑靼人突然出现并实施包围的情况下,能组织起严谨而有效的防御,并且趁着鞑靼人立足未稳,顺利突出重围,在撤军过程也能做到有条不紊,且战且退,未见有何纰漏,足见其用兵之高明。
  但越接近榆林卫,官兵们越懈怠,战意直线下降……许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城池保护下,好好地喘一口气,不再像现在这般随时挣扎在死亡线上。就在这个时候,鞑靼人展开了最猛烈的进攻。
  大明出击边军面临的局势迅速恶化。
  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除了少数自己找死的逃兵,刘大夏所部一万多兵马,基本能做到步调一致,齐心迎战。
  战况极为惨烈,才半天时间刘大夏部已经出现大面积死伤。
  “大人,为何迟迟不见榆林卫援军?”刘大夏身边,已经没多少可用之人,这一路撤退,折损不少将校。
  刘大夏在心中估算了一下,出征时的一万三千多兵马,这会儿能剩下八九千就已经很不错了。
  “榆林卫也没多少兵马,毕竟镇守长城关隘也很重要。”
  此时刘大夏依然保持谦谦君子的作风,帮保国公朱晖说话,但他心中早把这个窝囊废的祖宗十八代都给骂遍了。
  “大人,骑兵已经查探过了,前面五里即是榆溪,但并未见到浮桥和舟楫的踪影。”
  传令兵把消息上报刘大夏,刘大夏头一昏,差点儿一头从马上栽倒下来。没有浮桥和舟楫,意味着所部兵马要么沿着榆溪河往上游或者是下游走,寻找浅滩处渡河,要么只能困守岸边背水一战。
  刘大夏心中哀叹:“可惜我不是韩信,对面也不是赵王军。”
  鞑靼人究竟来了多少骑兵,根本数不清,因为鞑靼人南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劫掠,再加上鞑靼内部分成不同的部落,由部落自行控制自己的军队,所以显得非常杂乱,也不知道哪支兵马是鞑靼的主力,想要偷袭对方的王帐谈何容易?
  硬碰硬的话,大明军队实在没有胜算,只待己方精疲力尽,鞑靼人重骑兵一个冲锋,失败便是注定的事情。
  如今的大明军队更适合守城,而非攻城略地,这也是长久以来据守边关要隘导致的恶果。
  大明开国之初那些名臣良将,早已作古,如今只能靠那些世袭的军户来镇守边陲,但问题是既然干得好干得歹都一样,那些端铁饭碗的将领自然没心思钻研如何才能打好仗,兵书韬略一概不学,兵也不练,导致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鞑靼骑兵如疯了一样地反复冲击大明军队用长枪和盾牌组成的防线,只要哪里出现缺口,就是数百骑向这个缺口发起突击,大明军队这边只能整体后撤,再次把防线扯平,留在阵地前方的是几十上百的尸体。
  最初杀戮距离刘大夏有些遥远,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刘大夏的中军大旗也经常被鞑靼骑兵袭扰。
  “鞑靼人的战斗力果真非同凡响。”到了这个地步,刘大夏也不得不长敌人的志气和威风。
  随着时间流逝,大明军队依然是一边抵抗一边有计划地向榆溪撤退。
  大多数边军将士都知道身后就是榆溪,过了榆溪七里就能回到长城内。进入长城后再走八里,便是延绥镇驻地榆林卫城,所以这会儿他们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斗志,不断地挥舞手中的兵器。
  但是,等大军撤到榆溪时,望着宽阔的河面,大多数人腿都软了。
  不是说好了有援军,还会有浮桥和舟楫方便我们过河吗?
  就在此时,河对面有穿着大明边军装束的骑兵往榆溪而来,但只是在很远的地方看了几眼,便策马而去。
  榆溪河北岸的出征将士一边骂娘,一边把情况通知刘大夏:“大人,河上什么都没有,也不见援军,我们可能回不去榆林城了……”
  当刘大夏获悉榆林城派出的骑兵连河岸都不敢靠得太近时,心凉了半截。如今前有追兵,后无退路,分明已经陷身绝境。
  老将刘宁奏请:“总督大人,属下掩护您过河,大明可不能没有您哪。”
  刘大夏摇头苦笑:“将士血洒疆场,老夫岂有苟活之理!?”说到这里,刘大夏“唰”地一声将佩剑拔出,准备亲自与鞑靼人交战,“帅旗不倒,将士不散!”
  在战场上,帅旗乃是三军灵魂所系,只要帅旗立着,那就是说三军没有乱,就算暂时处于逆境,战局也有逆转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1/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