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2679

  沈溪道:“我说是从古书上看来的,你信吗?”
  谢韵儿直接摇了摇头。
  沈溪摊摊手:“那我就没办法了……或许是跟你的心情一样,想让太子的病早些痊愈,再加上是谢阁老提出让翰林翻阅古籍,我便随手写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
  谢韵儿脸上多了几分宽慰的笑容:“相公用心是好的,相信就算不能为太子祛病,朝廷也不会加以怪罪。”
  ……
  ……
  沈溪把狗皮膏药药方进献后,提心吊胆一夜,但第二天没人到翰林院来问话,东宫那边也没什么消息,看来太子尚未出事。
  在沈溪看来,有可能谢迁没把翰林们进呈的研究成果当回事,搁置一边,那自己无论献的是什么药方都无所谓了。
  写完那篇有备无患的祭文后,翰林们的工作仍旧跟以往一样,修撰《大明法典》,这是个耗时耗力的活,任何资料都是要多方查证后才能列入草稿,草稿最后有多少会被采纳,需要总裁官和副总裁官来定夺。
  沈溪的任务,仅仅是列草稿,留待程敏政继任者审批。
  到中午吃饭时,朱希周无意中提到:“也不知昨日我等进呈的古方是否为谢阁老采纳,太子那边又没音信,好生令人着急。”
  大概是翰林院的工作有些清闲,朱希周居然“没事找事”,若太子真的病故,朝廷断没理由不发丧,那时候翰林院可就有得忙活了。
  下午申时,谢迁在众翰林千呼万唤中过来,他一到,朱希周等人便围上去询问太子病情,但从谢迁脸色看,太子似乎依然生死未卜。
  “太子的病仍旧未有好转。”谢迁黑着脸说了一句,随后从怀里拿出一张条子,“这是何人进呈?”
  朱希周将条陈拿在手上一看,道:“这是沈修撰的字。”一句话,所有人目光都落在沈溪身上。
  沈溪心想,这就是匿名进条子的后果,说是不计较写什么,但出了事,怎么也能把事主揪出来,这名还匿个什么劲儿?
  谢迁皱眉看着沈溪,语气略带不善:“沈修撰,出来一下。”
  沈溪在众人一片哀叹声中走出公事房,到了院子里,谢迁凑过头问道:“不用多想,就是问问你,你这药方出自何处?”
  “嗯?”沈溪没明白过来。
  谢迁道:“不瞒你,昨日老夫见你这条陈写的不错,便呈与陛下,陛下命几位太医仔细斟酌方子,认为没有毒副作用,便依照方子给太子用了,一夜用了三贴,从伤口排出不少脓毒……”
  沈溪问道:“太子真为蛇虫鼠蚁咬伤?”
  谢迁想了想道:“老夫并未亲眼所见,料想大概如此……太子于黎明时醒转,服了一碗小米粥,陛下很高兴,但病却无太大起色,所以想把典籍拿去给太医仔细参详。你进去将昨日所查阅典籍找出来便是。”
  沈溪心说,太子都从昏迷转醒,从药石无灵到已能吃小米粥了,那服汤药自然也没问题,这样尚不满足,意思是非要痊愈才算有起色吗?
  沈溪道:“实不相瞒,下官所进呈药方,并非翰林院古籍中所查,乃是采用民间古方,至于是否有效,不敢断言。”
  谢迁皱眉打量沈溪,那目光就好似在说,随便拿个古方就敢进献,你小子胆子够大呀,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死字怎么写的吧?
  可转念又想,沈溪在进呈古方之前,首先列了一个病患治病的故事,关键就在这故事上,若皇帝或者太医发觉跟太子的病与故事中病患情况不相符合,断然不会采用沈溪之药方,自然也就不存在乱献药的问题。
  退一步说,就算药方无效,最多是死马当活马医,敷的是膏药,于太子贵体无恙。
  想到这里,谢迁琢磨:“这小子挺会来事,或许我不在翰林院提那一嘴,他为求自保绝不会主动献出药方,这要是有罪,连带我也要陷进去。不过要说有功,我起码能在中间占得七分功劳。”
  谢迁脸色平静:“那是否有调理的方子,一并呈上吧。”
  沈溪道:“宫中如此多太医,恐怕用不到在下的方子吧?”
  谢迁叹道:“你小子再藏拙,不要怪老夫降你的罪啊……初入官场却有如此多的鬼心眼儿。跟你明说吧,如今陛下不信宫里的太医,只信进献狗皮膏药之人,再不开出药方,老夫现在就拉你去见陛下,让你跟陛下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谢迁都把话说得如此直白了,沈溪当然得识相点儿。
  现在太子的病未有太大起色,主要原因是太子中毒日久,再加上内病未消,就算进汤药调剂效果也不会太好。
  既然用膏药来治病,沈溪索性用到底,又进献了几个膏药方子,如后世常用到的拔毒膏、太乙膏、阳和解凝膏、黄连膏等,把详细用法列明,继续用内病外治的法子,给太子排毒。
  沈溪在谢迁陪同下回到后院的公事房内,所有人都很好奇他二人要干什么,只见沈溪坐了下来,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东西,谢迁在旁边看着,不时点头嘉许,偶尔还亲自为沈溪研墨。
  谢大学士为一个翰林研墨,这事说出去就让人啧啧称奇,可偏偏今天这事情就在眼皮子底下发生了。
  沈溪把几贴膏药的药方和用法写好,交与谢迁,与谢迁一同出了公事房,身后门内喧哗声立起。
  沈溪亲自送谢迁到翰林院大门,同时提醒了一些细节:“……若太子用药之后上吐下泻,当多饮盐水,米粥之物尽量少食,待太子平静后,再以清淡食物送之,记得要多进补一些绿色蔬菜。”
  谢迁又皱起眉头,他对行医之事稍有了解,但多来自于他的人生阅历,至于沈溪说的喝盐水什么的,闻所未闻,但他这次只是个跑腿的,沈溪说什么,他只管将沈溪的话转告便可,至于弘治皇帝和太医是否采纳,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列。
第四四九章
心病
  太子染病,朝野上下无不为之牵肠挂肚。
  此时汀州府城里,沈溪的母亲周氏也病倒了,一病就是好些天,卧床不起,连力气都快抽没了。
  自从苏通的那封报忧信回来,周氏便一病不起,家里本来是开药铺的,但坐堂大夫谢韵儿不在,周氏生病还要从外面请大夫,可陆氏药铺几乎将府城内外所有大夫都得罪光了,到了周氏得病,居然连个看病的大夫都请不回来,还要到隔壁的江西赣州去请。
  让大夫详细诊断过,其实周氏没什么大病,说是感染风寒,再加上一点心病,还有坐月子留下的一点妇人病,这些病夹杂在一块儿,人焉了,每天除了坐在床上发呆,就是不停念念叨叨。
  “……憨娃儿定是惹了煞星,他这么有本事,我们娘儿俩上辈子有缘这辈子才当得成母子,这次上天是要将他收回去了。”
  最无奈的要数周氏的枕边人、沈溪的便宜老爹沈明钧。
  得知儿子因牵涉鬻题案下狱,妻子突然病倒,整个家就只有靠他撑着,照顾妻子和一对小儿女,还要不时去印刷作坊盯着,忙得脚不沾地。
  其实自从过了这年,生意就很不景气。
  随着汀州印刷业崛起,百姓兴起一股说本、连环画热,可好景不长,去年南方开始闹起虫灾,农田歉收,百姓手头的钱少了,连带娱乐都要暂时搁置一边,再加上沈溪这两年考学,不能把精力放在编写说本和画新的连环画上,使得印刷作坊这两年没什么新品问世,就靠年底印点儿年画,把生意维持下来。
  药铺的生意明显也在下滑。
  看到陆氏药铺经营成药利润可观,城里大小药铺都做起了成药生意,就连陆氏药铺一直严格保密的药方,逐渐也被同行摸索出来,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时代,只要方子泄露,利润就会被摊薄,最后比的就不是药效,而是价格。
  这次周氏生病,惠娘忙不过来,干脆把药铺关门。
  得知沈溪下狱的消息后,惠娘突然也没了做生意的动力,银号的事,她交给聘请的大掌柜负责,至于商会内部一盘散沙,少了沈溪给她筹划,她有些镇不住商会里那些为了私利争斗不休的豺狼猛虎。
  “身正不怕影子斜,小郎才学好,是靠真本事考上的举人,只要朝廷明辨是非,一定会还小郎一个公道,说不定他现在已出来,正在太学读书呢。”惠娘没事就到沈家看望周氏,可这些安慰的话,连她自己也觉得苍白无力。
  周氏不哭不闹,只是摇摇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终究是要回去。”
  惠娘不由抹了抹眼泪,难过道:“姐姐说这些话,真让人难受。小郎不是姐姐苦心培养出来的吗?要是没有姐姐为他力争,他哪儿有机会开蒙读书,又怎有机会高中解元?沈家要靠姐姐支撑,别是小郎没出事,倒是姐姐这边先垮了。”
  周氏似乎想到什么,看着窗外,道:“也是啊,好些日子没去药铺,韵儿把铺子看得还好吧?我是时候过去帮她的忙了……她可是我的好儿媳妇……”
  惠娘叹了口气,自家姐姐每天胡思乱想,连谢韵儿往京城去了都不记得,这种状态下,又如何放心让周氏重新去打理药铺?
  倒是与惠娘一同过来的绿儿提了一嘴:“婶婶,少夫人去京城寻少爷,这会儿还没回来呢。”
  周氏脸色重新变得凄哀起来,半晌后她好像有了力气,从被窝里爬出来,穿好衣服下地,一副精气神十足的模样:
  “憨娃儿要去他该去的地方,我不能让他担心家里的事,沈家上下还要我养活呢。妹妹,药铺不能没人管。”
  “姐姐,要不你再休息几日,药铺的生意不打紧……”
  周氏摇摇头:“不行不行,我这一病,那没良心的连宁化那边都不敢告诉,怕老太太担心,要是我有个三长两短,少送了银子回去,老太太肯定会察觉异常……我一定要撑着,憨娃儿……呜呜呜……”
  说到沈溪,周氏忍不住呜咽起来,“都怪我,总是打他骂他,他一定觉得下凡到了人间,日子不好过,这就要回天上去了……是我对不起他……”
  ……
  ……
  在周氏的坚持下,药铺重新开张营业。
  如同关门之前的模样,生意惨淡,一天都没几个人进来买药,来的都是老主顾,买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药,就算这样,周氏也经常把药拿错,好在旁边有小玉照看,否则迟早要出乱子。
  小玉做事得体,就是她不喜言辞,平日沉默寡言,让她做周氏和谢韵儿的助手管理药铺,她能做得游刃有余,因为平日只需算算账便可以了,但让她作掌柜与客人沟通,她就显得木讷了些。
  “小玉该嫁人了。”
  周氏不知怎的注意到这个可怜的姑娘。
  小玉算不得小姑娘了,十四岁被卖到宁化,如今年过二十,若非是签了卖身契,这年岁早该嫁人了。
  周氏和惠娘总想把身边的丫鬟寻个好人家嫁出去,可这两年沈溪总是在外奔波考科举,家里没个人照应,这话说来说去,令人耳朵都起了茧子,可几个丫头照样留在药铺忙里忙外。
  惠娘从商会总馆回到药铺,说是帮忙,其实是陪周氏说话,她轻叹道:“不如趁着现在,找个好人家嫁了。”
  或者是因为沈溪在京城出事,惠娘想把生意停掉,多买一些地,安心当个大地主,至于经商那些繁琐的事情她一个妇道人家心累了,不想理会。连身边这些丫鬟,她觉得也该履行当年的承诺,好好许配个人家。
  小玉却哭道:“奶奶,婶婶,奴婢一辈子跟着你们,不嫁。”
  周氏摸了摸小玉的头,就好像对待自家的女儿一样,充满怜爱:“傻丫头,你年岁不大,等你再过几年,就知道身边有个男人的重要。烦心时,有个人安慰你,宠着你,他会给你带来子孙绕膝,会陪着你一起终老……唉,我那苦命的憨娃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