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2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0/2679

  随后,又由知府衙门下传到各县,其中已知宁化县中举一人。
  两天后,也就是九月十六,乡试中举捷报下传到宁化知县衙门。
  九月十六之后的第一个寅日是在九月十九,辰日是九月二十一,捷报按照规矩,应该是在这两天其中一日传达到中举举人家里。
  因为中举在这时代意味着可以做官,此等捷报已不同于院试,就算家境再贫寒,也会借钱出来送喜钱、请酒,而一个小县往往几届都没人中举,所以一旦有人中举,报子巴不得立时就把消息传过去,以讨得赏钱回来。
  九月十九,寅日。
  省城的一报快马赶在这天抵达宁化县城,正急着要在中午之前赶到举人家里贺喜,才得知原来汀州府二报的人没到。
  这样一来,一报过来的两个人都有些扫兴。
  千里迢迢从省城过来,就是为了能赶上吉日,从来没听说过一报要等二报和三报的道理。一报的两个人,一个姓宋,一个姓严,二人只能在宁化县城的驿馆里等候,一心盼着府城的二报赶紧到来。
  可过了两天,辰日也到了,结果府城那边还是半点儿消息都没有,没有说何时来,更没有说因何耽误,这让姓宋和姓严的两个报子非常着恼。
  “他娘的,他们喜钱不想要,别耽误了老子讨赏,而且还要急着回禀,难道让我们再在宁化住上十天?”
  过了九月二十一的辰日,便要等到下一个寅日,就得足足等上十天。
  省城的报子都要限期赶回省城,姓宋和姓严的本来摊着往宁化送捷报的差事就觉得恼火,汀州府算是福建省距离省城最远的地方,一来一回就算骑马也要二十天。
  县里的衙差也有些着急:“二位上差,您看要不这样,咱先等到午时(上午十一点),若人还不来,咱就先去了。”
  福州城来的姓宋的报子说道:“这怎么可以?没看这儿写着呢,双溪镇桃花村,别以为老子没打听过,要过去就算紧赶慢赶也要一整天。”
  县里的衙差笑道:“您错了,这户姓沈的人家,几年前就搬到县城来了,这会儿过去,半个时辰都用不上。”
  姓宋和姓严的二人听到这话才算舒了口气,但嘴上仍旧骂骂咧咧,他们是在怪府城的二报不知分寸,这种报喜讨赏钱的事竟然也能耽搁下来。
  不过有时也能理解,因为衙门里一般会把报喜的差事发给那些有关系的老油子,新丁是摊不上这种美差的。
  老油子通常一人身兼两差、三差,我寅日先去送一两家,顺路到辰日,再去一家,这样能同时讨两三户人家的喜钱。
  一报只有两个人,三报那边人就多了。
  县衙没那么多规矩,反正就在县城里,只要是不当值的衙差,都准备跟着去讨个喜钱回来,就算不多,也足够接下来一个月喝茶听书用度。
  这宁化县城别的不发达,印刷业在整个福建都屈指可数,作坊规模大,说本印得多,还有各种连环画,连带茶楼里说书的也多了起来。
  一直到午时,二报那边还是半点音讯都没有,这下可把姓宋和姓严的报子给气坏了。
  “他娘的,不等了,老子还要急着赶回省城复命,今天就算破回例,先去把喜钱讨了,二报的人若天黑到了,那他们单独去讨赏,我们下晌就走。”
  县衙的人道:“要不再等等?”
  姓宋的一蹦老高:“让老子在这里苦等就合适了?快引路!”
  县衙的人没辙,既然连省城来的上差都这么迫不及待,他们这些小县城的衙差也早就惦记要几个三年才能捞得一次的喜钱,于是把衙门里敲锣打鼓的都叫出来,吹吹打打就往沈家院子那边去了。
  ……
  ……
  沈家这头,这些天又闹了点儿小别扭。
  沈明文从福州考试回来,没直接回宁化县城,而是住到府城闹情绪不回来。老太太两次写信催促沈明堂和沈明钧两兄弟把大哥给架回来,可沈明堂和沈明钧二人的脾性基本一样,憨厚、老实,只要沈明文耍赖,他兄弟二人就没招。
  等府城那边传信回来,李氏气得不行,怒骂王氏:“看看你的相公,都被你惯成什么样子了?你是怎么为人妻的?”
  当着全家老少的面,一点儿也不给王氏留面子。
  王氏心里愤愤然:“老娘我几年都没跟相公说过知心话了,偶尔见一面,那急性子的肯定是上来就来硬的,没过多久又一泄如注没了精神,我哪里有相夫的工夫?你这当娘的管教儿子不力,现在倒赖在我头上了。呸!这种守活寡的日子真过不下去了。”
  李氏本来还能忍受,因为李氏知道乡试报喜的规矩,若真中了举,寅日没来,那辰日肯定一早就来了,要再不来,那只能等来年。
  这天是辰日,老太太一早就起来了,虽然她不说是怎么回事,可家里还是有懂的,陪着老太太一起等。
  快到中午,老太太终于坐不住了:“把马车备好,叫上老四,一起进府城!就算绑也要把老大给绑回来!”
  沈明新是前日刚到宁化的,他也是老太太进府城必须要带的儿子。
  沈明有失踪,她身边少了个信任的儿子,有什么事她只能靠被她丢在桃花村照顾祖业的四儿子沈明新。
  沈明新为人机智,知道怎么把握兄长的软肋。
  三年前乡试后,若非沈明新配合老太太演了一出戏,沈明文也不会乖乖回宁化来在小黑屋里一关便是三年。
  马车是李氏早前一天就雇好的。
  李氏想得很明白,辰日再等上半天,再没来那就是没戏了,赶紧进府城把大儿子拎回来,再给他来上三年的小黑屋,有志者事竟成。
  也是老太太感觉自己时日无多,近来身体差,都快走不动道了,再不监督这大儿子,等她过世之后,光靠几个儿子对沈明文是没辙的。
  “娘,要不由着大哥吧?”
  沈明新这次也不太支持,这六年来沈明文先是被关在乡下阁楼,后又被关小黑屋,连沈明新看了都觉得心疼,这哪里是在管教儿子,实在是圈养牲畜啊。
  李氏怒道:“老四,连你也觉得娘做的不对?娘有什么办法,这一切,还是为了沈家早日中兴,娘不想过世后,到九泉之下无颜去见你爹,还有沈家的列祖列宗!”
  把祖宗都抬出来了,沈明新便不再说什么。
  李氏在沈明新搀扶下走出院子,一家人都出来相送。
  王氏跟在后面好像个受气包一样,却老老实实把李氏带到府城的包袱拿着,里面有两件换洗的衣服,还有一点干粮和碎银子。
  李氏出门素来节俭,住客栈都是住便宜的房间,吃的是自己带的干粮,但她这几年对沈明文的膳食可是一点儿都没亏待,就算他关在小黑屋里不需要出来见人,新衣服也是每年都会置办几身。
  沈明文的儿媳吕氏走过来道:“祖母,要不要大郎陪您一道去?”
  李氏看了这个长孙媳妇一眼,微笑着摇摇头:“不用了,有你四伯一人送我就可以了。”
  李氏一直觉得沈明文没出息,是因为王氏相夫无方,王氏又喜欢跟妯娌较劲儿,没有一家主母的风范,但这个孙媳妇出自大户人家,懂事乖巧,嫁进门第二年又生了重孙子,沈永卓也顺利过了府试,在她看来,这分明是有“旺夫相”。这才是沈家主母的不二人选。
  一家人走到门口,李氏正要对身后的人交代几句,突然那边跑过来几个小孩子:“喔,喔,沈家有人中举人老爷喽。”
  王氏对李氏不敢发脾气,可对一群小孩子就没那么好的脾气了,张口喝骂:“哪里来的屁娃娃,滚!”
  一群小孩子捏着竹竿,吐吐舌头跑开,这时候巷口那边有几个兜着手的妇人跟着过来。
  “沈家老太,您看看,那边是衙门来的人,像是要过来报喜的。”
  李氏一听身子都快站不住了,好在旁边有沈明新,赶紧扶住她。
  李氏人还没站稳,便赶紧指了指巷口方向:“快,快过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衙门来报喜的?”
  沈明新让王氏和钱氏扶着老太太,自个儿赶紧到巷口那边探望。
  还没等他走到巷口,巷口涌进来一群街坊,随后是一群穿着皂服的衙差开路,巷口外吹吹打打的声音清清楚楚。
  “娘,看起来好像是真的。”沈明新脸上挂着惊喜的笑容。
  李氏一直在问:“是吗,是吗……”
  随后更多的衙差进到巷子里来,后面还有人挑着鞭炮,往沈家门口这边走来。
第三五一章
大老爷还是七少爷
  街坊四邻都往沈家这边聚拢过来,老太太立在那儿手足无措,她在心里预演了无数次的场景,但真发生了,她却不知该如何面对。
  李氏搓着手,赶紧让沈明新上去迎接,顺带打听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沈明新跑过去,那边衙差的声音已经传来:“沈府老爷,高中戊午年乡试解元。快去报喜了。”
  这年头,谁家若有谁去赶考,到放榜之日定有许多人等候在这家门口候榜,如今沈家不但中了举人,还是高中一省解元,老太太听到这话,脑子一热,突然要往后倒,后面王氏一蹦老高,哪里还有工夫理会老太太?
  眼看老太太就要摔倒在地上,还是吕氏这个孙媳妇赶紧去搀扶,不过最多是用身子垫了一下,李氏和吕氏同时倒在地上。
  “娘晕了,快过来扶娘进去。”
  不管是沈家人,还是街坊四邻,七手八脚过来帮忙,把李氏抬到正堂,又是掐人中又是叫魂的,过了许久后老太太才睁开眼。
  见很多人在看着她,她也没力气站起身,只问道:“我先前做了个梦,说是我儿中了举人,还得了解元,是真的吗?”
  “老夫人,是真的,您看这报喜的人都来了。这可是省城来的大官前来报喜。”
  几个报子,不过是布政使司跑腿的,也被当作是“省城的大官”,正可谓宰相门房七品官!
  李氏喜极而泣,大声哭道:“总算让我熬出来了。”
  一句话,可算是道尽了她的辛酸与不易。
  寡妇带儿子,还不是带一个两个,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家的时候就分了破旧的祖屋和山里贫瘠的田土,吃糠咽菜她也心甘情愿要把儿子供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0/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