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2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1/2679

  杨廷和看到这架势,心里非常失望,但他到底不是首辅大臣,在内阁中有事还是要听谢迁的安排,只能行礼:“在下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
  ……
  一份上奏,内阁给出的票拟,是同意沈溪奏请,而后奏本紧急送到司礼监。
  不过这次并非是司礼监派人来取,而是杨廷和亲自送去,因为谢迁已回到他长安街的小院,杨廷和并不担心被谢迁知道这么做不合规矩,他去司礼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跟张苑打声招呼。
  在杨廷和看来,谢迁因为对沈溪的承诺,已无法干涉这次沈溪奏请调拨人马和物资数量,只能由他跟张苑提,哪怕张苑居心不良,但他猜想张苑跟沈溪在出兵问题上必然意见相左,或许可以利用张苑跟沈溪间的矛盾来促成张苑修改票拟,或者是让张苑在皇帝面前提议少调拨人马。
  本来在没奉召的情况下杨廷和没资格入内宫,司礼监乃是禁地,但皇帝一直不管事,作为内阁大学士,在很多事情上也就独断专行了一些,当他往司礼监去时,路上即便有太监和侍卫看到,也不敢阻拦。
  从内阁出来,经会极门、归极门、宝宁门,便已到司礼监掌印所在的执事房外。
  正在里面办差的张永得知消息后,赶紧迎出来,即便杨廷和再心高气傲也要对张永行礼,张永到底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位高权重,又是宫中太监中资历深厚的存在,有军功榜身,正是杨廷和想结交的类型。
  “……杨大学士为何往司礼监来了?”张永有些紧张,生怕被人知道杨廷和私自造访司礼监。
  这次杨廷和到来显然不是出自皇命,张永想来可能是有关谢迁的吩咐,所以他想赶紧让杨廷和把事说完,好让对方早些走,便当事情没发生过。
  杨廷和从怀里掏出沈溪的奏疏,道:“兵部沈之厚奏请出兵,事关紧急,本官才亲自来一趟。”
  张永稍微释怀,心想:“若是有沈之厚的上奏,就算杨介夫到司礼监来的事传出去,也没那么紧要,总归好跟陛下解释。”
  杨廷和道:“不知贵监掌印张公公在吗?”
  司礼监同时有两位“张公公”,面对张永,杨廷和所要找的却是张苑,所以杨廷和还特别强调了一下是要找“掌印张公公”。
  张永道:“他没来,估摸这会儿还在休息。每日上午陛下有问事的习惯,他会到豹房……或者乾清宫。”
  杨廷和多少有些失望,皱眉道:“那他几时会过来。”
  “这个……不好说。”张永有些为难,因为他根本不知张苑几时前来,甚至不知张苑是否会来,蹙眉道,“此奏疏,咱家会替您上呈,或者找人去跟张苑张公公打声招呼。杨大学士还有别的吩咐吗?”
  张永看出来了,杨廷和绝对不是那种随便乱规矩,喜欢无的放矢之人,既然此番冒着被人攻讦的风险到司礼监来,一定有目的。
  杨廷和此时非常犹豫,显然不确定是否要跟张永说事。
  最后他无奈地叹了口气,道:“是这样的,沈之厚提议调兵的数量,以及调动战争物资的规模……大大超出了如今朝廷所能承担的范围,所以想跟掌印张公公商议一下,看看该如何解决。”
  张永一听便明白了,所谓的商议解决,不过是想依靠张苑给皇帝建言,让朱厚照来否定沈溪的提请,或者直接由张苑来操刀削减数量。
  张永皱眉道:“不知此事……谢阁老是何意见?”
  张永可不是雏,他对宫内的秩序看得很清楚,若内阁对此行使否决权,直接让谢迁定个否定的票拟便可,张永心想:“杨介夫亲自前来,莫非是谢于乔不知情,再或者是谢于乔和杨介夫都知道有关沈之厚的奏疏必要由陛下过问,非要有人在陛下面前说诋毁的话不可?”
  杨廷和直言道:“谢老的意思,是同意兵部奏请。”
  张永马上明白过来,心想:“杨介夫这是想跟谢阁老对着干?又知道他自己无权,只能来跟张苑打交道。这事真透着一股稀奇,什么时候谢于乔会支持沈之厚了?”
  张永不动声色,道:“谢老同意奏请……不知咱家该如何跟张苑张公公转达杨大人的意见?是驳回……还是减少?”
  杨廷和道:“看情况吧,即便同意奏请,调动人马和辎重等事也该从长计议,而且不应从京师调拨,最好是从西北和湖广等地调动,此事紧急,且关系重大,希望张公公能将话带到。切记。”
第二四二八章
见风使舵
  乾清宫内,张苑正在向朱厚照奏禀。
  在有沈溪上疏的情况下,张苑轻省了许多,皇帝低头翻阅奏疏,不需他来赘述。
  朱厚照看得很仔细。
  对于沈溪领兵,朱厚照素来都抱着最大的期待。
  半天后,朱厚照才将沈溪的奏本放下,脸上满是感慨之色:“或许是朕遇事太过优柔寡断,若从宣府回来后马上便让沈尚书领兵,何至于现在要派出数万兵马才能彻底平息叛乱?想来那时沈尚书带个三五千人马,便足以荡平中原匪寇。”
  张苑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或许现在几千人也可以啊。”
  “嗯?”
  朱厚照皱眉打量张苑,问道,“听你的意思,是让朕驳回沈尚书奏请,随便给他拨点人马就让他去平乱?你觉得你在行军打仗上,比沈尚书更有见地?甚至可以让你来为兵部当家做主?”
  张苑赶紧解释:“老奴并无此意,只是老奴觉得,沈尚书要从京师调拨两万人马南下,恐造成京畿防备空虚的局面。”
  朱厚照倒没那么紧张,道:“若是其他人这么提出来,朕一定会跟你抱有相同的看法,不过现在沈尚书提出,那就很妥当了……要平乱,最重要的便是快刀斩乱麻,从西北调兵耗时太久,不如直接从京师调拨,有沈尚书领军在前线肃清匪寇,贼人逃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杀到京城来?”
  张苑道:“陛下高见。”
  朱厚照不太领受张苑的恭维,不过他也没兴趣继续问有关沈溪出兵之事,站起身来,说道:
  “有关出兵细节,一切都按照沈尚书所请批复,由他做出安排,他毕竟是兵部尚书,所有的事只需要在朕这里走一遍流程便可……司礼监一定要全力配合。”
  “是,陛下。”
  张苑赶紧应声。
  朱厚照意兴阑珊地道:“兜兜转转到最后,还是没逃出让沈尚书出兵的宿命,朕或许该好好反思一下。哦对了,这几天就把为沈尚书封公之事定下,在他出征前……朕跟沈家小姐的婚事需尽快办妥,沈尚书说他留在京城等朕的大婚结束后便会踏上征程。”
  张苑道:“陛下,这仓促间又要准备大婚之事,又要为沈大人封爵……其实可以等沈大人凯旋后再……”
  张苑说话时本来望着皇帝,不过当发现朱厚照气冲冲地侧过头来时,张苑赶紧避开那凌厉的目光,低垂着头等候传命。
  朱厚照黑着脸道:“事情还是早些定下为好,非要等战事结束,那样会显得朕用心不诚。沈尚书既是大明功臣,如今又成了国舅,从此以后与国同休,给他封爵朝中应该不会有太多反对声音吧?”
  “是,想来确实如此。”
  张苑连忙应承下来。
  朱厚照摆摆手:“这些事都交给你去办理,朕不多管。”
  说完,朱厚照往内堂去了,好像有更为着紧的事去办。
  至于侍立一旁的小拧子,则往张苑身上看了一眼,目光中带着些许不解,随即皱皱眉,紧忙跟随皇帝往内堂去了。
  皇帝走后,张苑脸上呈现几分得意之色:“大侄子封公,我可是大功臣,他不好好提拔一下我儿子,都对不起我在陛下面前帮他说的那些话!这招以退为进还是挺管用的嘛……”
  ……
  ……
  沈溪上奏出兵的奏疏,当天皇帝便做出批复,谕旨发至兵部,王守仁当即去见沈溪,传达皇帝的意思。
  因沈溪称病不出,很可能在出征前也不会回吏部和兵部履行尚书之责。
  就算很多事出自沈溪策划,但执行层面总归需要有人办理,刚入朝担任侍郎的王守仁责无旁贷。
  王守仁见沈溪,长谈一番,当明白兵部需要负责调兵遣将及筹备粮草辎重后,赶紧告辞,出沈府后又马不停蹄去见谢迁。
  谢迁留在小院中没有回府,他这时刚知道沈溪将被皇帝赐封公爵之事,过来跟他禀明情况的正是之前暗地里搞小动作的杨廷和,王守仁正好碰上。
  王守仁到了小院正堂才知杨廷和也在。
  虽然王守仁跟杨廷和之间的岁数差距没有跟谢迁那么大,但因杨廷和在朝中跟他父亲王华属于同一辈人,王守仁不得不拿出对待尊长的态度对待杨廷和。
  谢迁道:“伯安不是外人,坐下来说话吧。介夫,有话不必藏着掖着,现在兵部事务都是伯安在打理,他可是大有作为的年轻人。”
  在外人面前,谢迁对王守仁的评价从来都很高,显得他对王守仁非常器重。
  杨廷和也明白,现在王守仁的能力高低已不那么重要,关键是王守仁已将兵部原本属于沈溪的权力给拿了回来,在陆完出征,沈溪告病也即将领兵离京时,未来兵部事务都要靠王守仁打点。
  谢迁本来很被动,但在王守仁回朝后,这步棋下来看起来已然是全盘皆活。
  本来杨廷和还想就沈溪封爵之事跟谢迁说上两句,看看有没有办法上疏阻止,但在王守仁到来后,他始终有所避忌,不敢完全相信眼前这个沈溪的直属手下。
  谢迁明白眼前的境况,率先问道:“伯安,有事直接说便可。”
  王守仁从怀里拿出沈溪的奏疏,正是之前杨廷和亲自送去司礼监的那份,递到谢迁跟前道:“谢老,有关出兵事项,陛下已下达御旨,让兵部全力配合沈尚书行事。”
  谢迁将奏疏接过去,他已不是第一次看,不过还是看得很仔细,里面的票拟已不在,而朱批是由张永撰写,应该是出自皇帝授意,上面说明正德完全同意由沈溪统领京师兵马两万,朝廷调拨相应钱粮、军械等等……
  但在奏疏中,没提及委派监军太监,之前跟沈溪有过不少交集的太监一个都没安排,好像皇帝忘记了。
  谢迁看过后,将奏疏递给一旁的杨廷和。
  杨廷和没有看沈溪上奏的内容,也跟谢迁一样,重点看由张永代表皇帝做出的批复,心里有些纠结:
  “为何陛下安排批复之人是张永,而非张苑?之前跟张永所提之事好像压根儿就没体现在朱批中?”
  杨廷和查看朱批时,谢迁用平静的口吻道:“你先去见过之厚了?”
  王守仁诚恳地道:“正是。晚生去见沈尚书,向他转达圣意,得悉兵部具体安排兵马调度以及筹备军资军械,粮草辎重等,涉及跟户部和工部对接……之后还要往二衙门走上一趟。”
  “嗯,很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1/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