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20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4/2679

  离开文渊阁后,谢迁还在思索这个问题。
  “可惜之厚这小子不能入阁,若他听话些,接受我管束,一切都好说,但他那倔脾气,唉……现如今东宫讲官那批人还有谁能入阁?当初太子之师,如今已成了天子之师,介夫已算年轻有为,比他还要年轻的,除了之厚外怕只有靳充遂一人。”
  谢迁想到的最合适的人选是靳贵,这个曾被他看好,但因为年轻一直没拔擢到内阁的人。
  说是年轻,但其实靳贵已经四十五岁了,在大明属于“少壮派”,很多时候难以被委以重任。
  因为朱厚照年轻气盛,在其主导下,朝中官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以至于谢迁这样的老派大臣会不自觉地阻止这种趋势蔓延,自然想提拔那些老臣,但他最想举荐入阁的王华已彻底失势,知道跟朱厚照无法争取上位的机会,最后只能找个年轻一些的,避免引起皇帝反感。
  如此一来,靳贵也就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但始终充遂跟之厚关系不错,若是让他入阁,很多事可能会被之厚牵制,将来若我致仕归田,这内阁到底谁能跟之厚制衡?当初东宫那批人,跟之厚关系都不错,别看这小子平时没结交多少人,唯独在翰林院中朋友不少,只有介夫才……”
  谢迁最后不由摇头,心中满是无奈,“现在内阁人手少是事实,必须得找人填充进来干活……至于将来谁主持内阁事务,等日后再说吧。”
  ……
  ……
  永寿宫内,张太后高坐凤椅上,谢迁在下诉说着之前在西北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
  甚至谢迁将沈溪率兵跟鞑靼人交战的过程详细解说,想为沈溪争取张太后的信任,缓和对沈溪的担忧防备之心。
  听到沈溪平定草原,撤兵返回张家口,这场荡气回肠的大战依然萦绕在人的脑海。
  张太后叹道:“沈卿家真不容易,几乎是绝处逢生,幸好没出大的偏差,不然哀家不知如何对得起他对大明的忠诚。”
  谢迁听到这话,多少松了口气,这说明自己费了半天唇舌还是起到效果了。
  谢迁没法直接说,让张太后将杨廷和、张鹤龄调回来,只能旁敲侧击,就看张太后是否能领悟,但他也觉得为难,哪怕张太后真意识到可能误会了沈溪,也不太可能将人调回,兵马已经派出去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张太后求的是万无一失。
  谢迁道:“之厚这孩子,做事是有些鲁莽,对草原用兵前老臣便劝过他,不要盲目自信,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还触怒陛下被发配延绥。最终陛下御驾亲征,之厚也一意孤行领兵出塞,深入草原不毛之地,在绝境中他带领人马打出大明的威风,经此一战,草原怕是几十年内都无法对我北方边陲形成威胁。”
  张太后点头道:“还是谢阁老有本事,沈卿家到底是谢阁老慧眼识珠,从翰林院那么多英才中选拔并培养出来的,可喜可贺!”
  谢迁摇头道:“老臣不敢当太后谬赞。之厚以己未年状元入朝,本就深得陛下信任,能有今天的造诣,完靠先皇欣赏和提拔,老臣从未曾在先皇面前举荐过他,实在是先皇有识人之明,以其为东宫讲官,如此才在朝中立足。”
  此时谢迁可不会承认沈溪是自己举荐和提拔起来的。
  他这个阁臣身份和地位再高,到底也只是皇帝的属下,一个官员的晋升是皇帝选拔和器重的结果,若谢迁说谁是他提拔的,不等于告诉皇室他结党营私?
  而且现在正是沈溪跟文官集团矛盾重重的时候,沈溪功高盖主,谢迁本身已跟沈溪产生嫌隙,又怎会在太后面前承认这个不听使唤的小子是自己亲手提拔?
  张太后淡淡一笑,并未勉强非要谢迁承认什么,当下道:“自从先皇仙去后,多亏谢阁老在朝中为我们孤儿寡母撑起半边天,如今北方平定,朝廷亟待平稳过渡,也需要谢阁老站出来主持大局。”
  “此乃老臣的责任。”
  谢迁恭敬行礼,“老臣想请示太后娘娘,关于居庸关滞留的随同陛下出征兵马,是否该调回,并做出妥善安置?”
  张太后问道:“不知谢阁老有何建议?”
  谢迁为难地道:“本来是之厚去最好,不过他如今在陛下面前听用,若派他去的话……”
  “那就让沈卿家去吧。”
  张太后丝毫也没有迟疑,吩咐道,“陛下要回朝,过了紫荆关,剩下的路就好走了,让沈卿家去居庸关……他不是兵部尚书吗?这件事本不就应该由兵部尚书来负责处置?”
  谢迁抬头望了张太后一眼,本来他就对沈溪的心态非常担忧,听了张太后的话,忧虑更甚。
  朱厚照对于沈溪这个大功臣似乎没多少防备心理,皇室对大臣的猜忌改而由张太后来完成,张太后觉得儿子太过信任一个年轻大臣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便主动将这个黑锅背了下来,由她代表皇室处处针对沈溪。
  谢迁本以为自己可以说服张太后,但在跟张太后交谈几句,知道对方的想法后,谢迁不由感到一种无能为力。
  “……谢阁老,最近你辛苦了,回到京城后正该多休息,不妨将事情交给那些年轻人去做,朝廷需要谢阁老出来支撑大局,哀家实在不知如何才能让谢阁老颐养天年,这也是哀家还有皇家对谢阁老亏欠的地方。”
  张太后对谢迁的态度非常敬慕,但说的话在谢迁听来有一种要将他投闲置散,转而让杨廷和梁储等人上位的意思。
  谢迁心想:“太后做出如此姿态,却是为何?”
  谢迁此时突然心生倦怠,对朝局已提不起丝毫兴趣,脸色变得灰暗,行礼道:“老臣还不累,为大明鞠躬尽瘁乃老臣分内之事。”
  张太后点了点头,道:“大明列祖列宗会感念谢阁老恩德,谢老如今已年过花甲了吧?”
  谢迁道:“整花甲。”
  如今谢迁虚岁六十,对于这时代的人来说,五十岁便知天命,谢迁年过六十已呈现老态龙钟之象,但因为他精力旺盛,平时旁人并不会将他当作年过六旬的老人看待。
  张太后道:“谢阁老是该多休息,给年轻人一些表现的机会,内阁中杨卿家能力突出,谢阁老不妨多提拔他一些。谢阁老不在京城这段时间,多亏他为哀家出谋划策,不然哀家真不知该指望谁。”
  虽然谢迁对杨廷和还算欣赏,但现在张太后一而再而三在他面前夸赞杨廷和,心里始终有一丝异样的感觉,关键在于杨廷和在内阁排位只是第三,谢迁难免觉得杨廷和可能在张太后面前做了太多事逢迎,这才得到张太后如此抬举。
  但其实张太后不过是对杨廷和一种礼节性的称颂,张太后政治嗅觉没谢迁那么敏感,只是觉得杨廷和辛辛苦苦帮她的忙,总归是要在其顶头上司面前说点什么。
  其实张太后并非是想要提拔杨廷和做首辅或者怎样,她在这点上心态比较平和。
  谢迁道:“介夫的确有才干,内阁需要他来支撑……倒是老臣,年老体迈,未必能坚持几年。”
  张太后一听有些紧张,连忙道:“谢阁老看起来气色还好,一定要多注意调养。当年先帝托孤的顾命大臣,如今也只剩下谢阁老,哀家始终觉得朝局非要谢阁老这样德高望重之人坐镇不可。”
  张太后一直恭维谢迁,然后又夸赞杨廷和,主要是因为她不懂眼下朝廷的局势,只是一个单纯想要收买人心的妇道人家,张太后其实不想开罪任何一个人,甚至对沈溪的防备也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没到公开扯破脸的地步。
  谢迁心里依然不舒坦,他想的一直都是功臣不得善终的事情,倒不是为沈溪担心,而是为朱厚照回京后朝廷格局的变化而忧心不已。
  张太后察觉谢迁有些郁郁不乐,当即问道:“谢阁老还有别的事情吗?”
  谢迁本想提一句关于杨廷和跟张鹤龄一起去紫荆关迎驾有所不妥,到此时却放弃不再说什么,恭敬行礼:“老臣只是来探望太后,问太后金安,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文渊阁那边还有很多公事要处置,老臣先告退。”
  张太后显得很明白事理,道:“谢阁老为国效命,哀家岂能耽搁?来人啊,送谢阁老出去,再将哀家所备薄礼送上。”
  谢迁没想到张太后会给自己送礼,本来他不想收下,但想到这是当朝太后的赏赐,由不得他拒绝,当下也没多说,行礼后告退。
  在太监引领他出內苑时,谢迁心里还有些沮丧,揣摩朝堂未来发展走向,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一切无法把控。
  “之厚被猜忌,他自己早该料到了,让他去居庸关整军本就没什么,总归他在君王跟前,无论太后这边对他态度如何,至少皇帝对他的信任有目共睹,只是内阁这边的事情却让人焦躁不安。”
  “老夫一直尝试培养接班人,到底现在谁才能接过我们这帮老家伙的班?不知希贤、宾之在朝,会做出如何选择,唉!”
第二三一九章
靠山
  谢迁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便能看出未来朝廷格局变化,表面上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但在谢迁眼里却是危机四伏。
  回朝后,谢迁看出朝廷人心的变化,很多事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总结起来就是京城内似乎文官集团是以他马首是瞻,但其实内部格局已发生剧烈变化,有人倾向于沈溪,有人则倒向杨廷和,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谢迁被发配至延绥,看起来是朱厚照胡作非为,但其实这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正德皇帝并不认可谢迁文官集团领袖的地位,这也意味着谢迁很可能在未来不久退位让贤,至于是梁储还是杨廷和来继任首辅,对于朝臣们来说区别都不大。
  谢迁没有去文渊阁,那里现在只有梁储一个人在办公,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打下手的翰林,去了他也不知该做些什么好,根本就无法静下心去查阅奏疏。
  他现在需要做的,是在皇帝回京前先布好局,然后等待形势变化。
  写信给沈溪当然要做,还有便是给杨廷和去信,让一切变得缓和起来,不能让文官内部出现大的矛盾。
  本来谢迁对沈溪的意见很大,但在发现文官内部纷争居然有转移扩大倾向时,谢迁不想让情况恶化。
  谢迁回到自己位于长安街的小院,将事情处置好,等他搁下笔时,心中的失落更甚,恰好此时下人进来通禀:“大人,吏部何尚书到了。”
  “嗯。”
  谢迁将写好的东西收拾妥当,这才起身出门迎接。
  刚来到院子里,就见何鉴已经进了大门,何鉴本来脸上还带着一抹笑容,但见谢迁神色阴郁,脸上的笑容也不由淡了下去。
  简单的寒暄过后,何鉴更察觉谢迁有心事。
  进了房间,何鉴问及,谢迁才大致将自己去见张太后的事说了一遍,涉及他跟张太后的对话,则基本上是一语带过。
  何鉴有些惊讶地问道:“介夫跟寿宁侯一起去紫荆关迎驾的事情,于乔你竟提前不知?”
  谢迁微微点头:“正是事后知晓此事,我才急急忙忙去了一趟内阁,后来又去见了太后。现在朝廷事情太过繁杂,总感觉抓不到头绪,但其实不过只有之厚跟应宁不在罢了,却似乎什么事情都要操心。”
  何鉴叹道:“那是因为我没有出来帮你,再则礼部那边的事情也悬着,陛下不回朝,司礼监的差事又没人支应,这不处处都需要你来操心么?”
  谢迁没说什么,望着何鉴道:“那你来作何?只是过问介夫去紫荆关之事?”
  何鉴凑上前,神神秘秘地道:“这不,刚得知朝中有人参劾张家人,想来问问你的意见。按照参劾奏本所提,外戚兄弟仗着掌管京畿防务,又做了许多为非作歹之事,在城外强占大量民田,城内许多商贾的商铺也因战时管制被其大批没收,连仓库都被一并给端了……总归他们敛财巨大,天怒人怨啊。”
  谢迁直皱眉,显然是不想听到张氏外戚的斑斑劣迹,本来谢迁就因为张太后的态度转变而郁郁寡欢,现在掉过头就让他去针对张太后及其家族,他做不出来。
  谢迁道:“这种事,多为道听途说罢了,不可能有什么真凭实据!”
  何鉴笑了笑,摇头道:“未必没有,一切就要看朝廷是否有心查证了……估摸这参劾的奏本冒出来,也是因为于乔你回到京城,言官们知道有人做主,加之要不了多久陛下也要回来了,或许可以制止张氏外戚违法乱纪肆无忌惮的嚣张气焰。”
  “除此之外,吏部这边能做的事情太少,我这次来只是跟你带个话,免得回头被问及不知该如何应付。”
  谢迁微微摇头:“这种事,还是不要在朝中提及为好,如今是什么时候?谁要是站出来挑头,不是给自己惹不痛快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4/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