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20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3/2679

  沈溪心道:“我改变了很多人,尤其是身边的女人,大多因我而多了很多新思潮,懂得尊重身边人,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重,但惠娘却是其中那个思维正在僵化的女人,不过以她的人生经历来说,这并没什么坏处,因为她身边缺少一个能命令她并给她依靠的男人,这会让她生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当沈溪明白这点后,便不再强迫惠娘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宁可自己给惠娘做安排。
  他很喜欢这种完全占有甚至支配惠娘的感觉,他很清楚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私欲,是一种病态,但这却是他认为对待惠娘最负责任的方式。
  ……
  ……
  谢迁一路上都在催促马车加快速度,原本需要半个月路程跟沈溪会合,结果连夜赶路下,才五天时间就赶到宣府,快马加鞭的话,再有个三四天就能抵达居庸关了。
  沈溪焦急地等候谢迁回来主持大局,谢迁这边虽然也很急,却对沈溪以及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梁储非常信任,认为如今朝廷运转正常,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乱子,所以做事还是不紧不慢,有条不紊。
  毕竟在这次出走前,正德皇帝就已荒驰朝政近四年时间,不用急于一时,但他显然忽视这件事背后巨大的影响,低估了沈溪面对的压力,他越是晚回去,沈溪越难办,除非沈溪直接绕过他决定朝中事务,但这却是沈溪不愿看到的结果,更可能引来各方势力的反弹,于大局不利。
  此番谢迁去宣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去见王守仁跟地方将士,在他看来,在这皇帝出巡的节骨眼儿上,最重要的便是要稳住边陲将士的军心士气。
  谢迁距离宣府城池还有几里路时,王守仁已出城迎接,等到见过面简单见礼后,二人一起来到马车上叙话。
  “……伯安,此战结束后,西北将长时间无战事,你一定要掌控好局势,妥善安置将士屯田,兴修水利,改善民生,若宣大地方出什么乱子,近在咫尺的京城可吃不消。”
  谢迁对王守仁的寄望显然没有对三边总督王琼那么高。
  在谢迁看来,王守仁只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若是没有沈溪做比较的话,王守仁算得上是个中楷模,但现在有了沈溪做参照,王守仁在他眼里的重要性就没那么高了。
  至于王守仁是谁提拔的不那么重要,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是王华的儿子,这一条理由便足够。
  这位宣大总督是自己人,可以托付重任,但谢迁心里还是稍微有根刺,毕竟王守仁是沈溪拔擢乃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谢迁心目中,在榆林卫城时对他尊重有加的王琼地位更高,毕竟三边总制站在了督抚最顶层,可以调回京城担任六部侍郎甚至尚书,上一个被谢迁欣赏的三边总督杨一清现在就是户部尚书,再上一个沈溪则已在兵部尚书位置上坐了好几年了。
  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想要回朝担任六部尚书,至少要从宣大总督跳到三边总督任上才行,但这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来熬资历,若现在王守仁回朝,连做侍郎都够呛,更别说是尚书了。
  王守仁恭敬行礼:“谢阁老提醒的是,在下一定会谨慎打理地方军政事务。对了,谢阁老可知陛下出游的消息?”
  谢迁点头:“老夫正是因为得悉此事,才马不停蹄赶回来,这几天都没怎么休息。”
  王守仁微微一笑,道:“下官已安排好休息之所,谢阁老好好休息,明日几时动身都可以!”
  ……
  ……
  谢迁不急着走,因为他觉得有必要对王守仁耳提面命一番。
  此番回去见沈溪之前,两人暗中的较量已开始,虽然谢迁已默认沈溪崛起,甚至准备给沈溪掌权让路,但从心底来说,他还是不甘心朝中正统文官势力没落,他要确保未来几年甚至在自己致仕后朝廷文官集团的力量不至于衰弱得太厉害,不会因沈溪一人而改变大明自开国以来论资排辈的传统。
  王守仁算是年轻一辈中他相对看好的高级官员,但因王守仁跟沈溪模糊不清的关系,他始终有些不放心,他觉得王守仁很可能是他跟沈溪间争夺的焦点。
  王守仁年轻有为,又是官宦人家出身,父亲王华长期在东宫和内阁任职,家族背景强大,人脉宽广,这样的人若成为沈溪的拥趸,会对正统文官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因此谢迁准备让王守仁在西北多干几年督抚,等更加成熟稳重后再委以重任,而不能按照沈溪的想法直接进行提拔。
  谢迁到了临时下榻的总督府官邸客房后,心想:“若让沈之厚来定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他一定属意伯安而非德华,德华跟他不是一条心,伯安却不同,二人渊源太深,同年进士不说,更是故交好友,伯安之前几次破格升迁都有之厚的影子,若伯安回朝,德华跟其他文武大臣会怎么想?朝廷的规矩还要不要了?”
  谢迁善于搞平衡,但这么做却注定要牺牲一些人的利益。
  王琼在谢迁看来很有本事,但相较而言他还是觉得王琼稍有不如后起之秀王守仁,至于沈溪,谢迁从来不会比较,因为他知道沈溪能力超群,之所以被拔擢到这么高的地位上,乃是一个又一个军功笃实的,中间没有任何掺假的成分。
  作为现任兵部尚书,又跟皇帝保持着其他大臣没有的默契,沈溪完全有资格决定继任人选。
  这回沈溪立下的功劳太大,很可能会被正德皇帝提拔到礼部或者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那他推举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乃是情理中的事情。
  谢迁前来宣府,更多是想让王守仁“知进退”,说白了就是让王守仁主动放弃竞争六部职位。
  等顺利入住并吃过晚饭后,谢迁把王守仁叫来,详细说了一下他的计划:“……伯安,老夫回朝后准备让你多增加些资历,先在宣府做几年,再到三边担任总制,你对西北军情非常了解,由你来镇守边陲,不但陛下可高枕无忧,老夫和朝中文武都能放心。再过些年,调你到南京担任户部尚书,最后回到京师担任兵部尚书……”
  谢迁已为王守仁规划好未来要走的路,但这条路却不是王守仁愿意走的,本身王守仁也没有这么大的野心,非要位极人臣。
  跟沈溪一样,王守仁也想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愿留在西北苦寒之地,就算回京城担任寺卿一类的闲散官职也未尝不可。
  王守仁的心思很简单,无论是担任京官还是地方官,都想要清静,不需背负太大的责任,如此他才可以静下心来,研究荒废已久的学问,让自己的心境更上一层。
  但可惜王守仁这种心态谢迁却完全理解不了,谢迁觉得自己的安排对王守仁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完全不管对方是怎么想的,非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过去……总归是把王守仁按在西北,这才符合谢迁“唯才是用”的标准。
  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最大的本事就是治理军务,督导屯田和管理粮饷物资上,但他却不知,王守仁志不在此。
  “伯安,现在朝廷形势多变,以后老夫想多拔擢你这样的俊杰,将来朝中少不了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谢迁体现出的器重不是王守仁想要的,但恪于颜面,王守仁只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但心底却非常排斥。
  之后谢迁再跟王守仁说了一些事,基本上都是在问询,王守仁逐一作答。
  王守仁在政事和军事上都丝毫不隐瞒,如此谢迁终于得悉之前朱厚照在宣府以及张家口堡等地的所作所为,知道之前那些所谓的“胜仗”到底是怎么回事。
  谢迁最后幽幽叹息道:“若非之厚福缘深厚,关键时刻击败鞑靼人,怕是现在朝廷上下都不得安宁吧。伯安,此番辛苦你了,多得你在陛下身边保驾护航,朝廷才没出什么乱子。”
  王守仁谦虚地道:“下官没做什么,主要还是陆侍郎他们能干。”
  谢迁笑了笑:“各司其责,就算陆侍郎他们表现优异,也不能完全抹杀你的功劳。宣大之地有你来坐镇,老夫也能放下心来,去居庸关见之厚……”
  交谈中,谢迁一直表现得很和善,气氛自然而融洽,满是长辈对晚辈的欣赏。
  谢迁再说一会儿,这才起来道:“这一路急行,昨日连大同城都没入,老夫着实有些疲累了,今晚得好好休息……伯安,你安排一下,明日一早老夫便出发,陛下不在,之厚连个可以商议事情的对象都没有,老夫得及时赶到居庸关去,看看如何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局面。”
  王守仁明白事理,重重地点了点头。
  谢迁叹道:“时值多事之秋,朝中务求安稳,伯安你也要做出一些安排,宣府紧邻京师,最怕出事,你可要将麾下兵马看管好!”
  ……
  ……
  王守仁见过谢迁后,心情异常沉重。
  从谢迁的话中他明白一件事,短时间内自己离开西北已不可能,要提拔他到别的职位上会非常困难,就算三边总制出缺暂时也轮不到他,而且他并不想去三边,相较而言,那里还不如宣府繁华热闹。
  “大人……”
  王守仁回来时正好见到林恒。
  林恒一直在宣府等候回京的调令,他押送着榆溪河一战中俘虏的战俘,还有多达五万多颗用石灰腌制过的头颅,一方面供兵部点验,另一方面则随时满足皇帝筑京观的需求,可是长时间没有消息,心情郁积,便到王守仁这里来看看。
  以林恒的人际关系,虽然军中很多人都排斥他,但跟沈溪交好的官员却对他很友好。
  当然,最主要还是林恒能力非常突出,在三边军中地位卓然,连王守仁都知道林恒很能打仗,之前林恒带兵到张家口时,也曾拜访过王守仁,双方都留下不错的印象。
  “伯之,可有沈尚书的信函?”
  王守仁见到林恒,一点架子都没有,确定谢迁想留他在西北后,王守仁反而对沈溪多了几分期待。
  潜意识里,王守仁希望沈溪能给他一条途径让他可以回京,他是不介意回朝做什么,就算是重新回六部做郎中也不是不可以,总比留在宣府整天都被军政事务给湮没要好多了。
  林恒行礼:“卑职并未得到沈大人消息,倒是听军中传扬,说是陛下自军中出走,外出游历,心中惶恐便来问询王大人。”
  王守仁点了点头:“这消息并非是自居庸关传来,而是以京城为中心散播开,是否是别有用心之人传扬,尚且不知。”
  即便王守仁已确认此事,但他却不能跟下面的将领说明,他要保证军队稳定。皇帝外出不在朝中坐镇,最怕的就是军队出状况,有着安化王谋反的前车之鉴,王守仁已经是非常小心。
  林恒道:“可能是宵小造谣生事!不过不知为何陛下长久滞留居庸关,迟迟没有动身前往京师。”
  王守仁不想过多讨论这个问题,道:“伯之,谢阁老刚到宣府,你可有去拜望?”
  “不曾。”
  林恒有些为难地道,“卑职原本奉命第一批出发前往张家口,与陛下统领的兵马会合,谁想慢了一步,导致只能长驻宣府!卑职担心谢阁老会有什么不好的看法……”
  王守仁道:“你怎么会这么想呢?谢阁老自三边归来,下一步便要回居庸关见沈尚书,你可以以汇报工作的名义见见他……再说了,谢阁老明日一早便要离开宣府,你曾在三边与他相处过,于情于理你都应该去探望他一下。”
  林恒望着王守仁,略微一琢磨,觉得很有道理,当即行礼致谢,准备回头就去拜访谢迁。
  王守仁忽然觉得送佛送到西,干脆更进一步:“本来没有调令,你该留在宣府才是,但眼下可能公函传递有误,许多朝廷的信函没法及时收到,再加上宣府至居庸关一线有匪寇出没,本官想派伯之带人护送谢阁老往居庸关,不知意下如何?”
  “大人,这是为何?卑职的差事并非如此啊。”林恒有些不太明白,完全不知王守仁有意通过他,向沈溪表达好意。
  在目前的情况下,沈溪调一兵一卒都会受到关注,这也是他知道林恒在宣府处境艰难依然不敢下达调令的根本原因。反之,若是王守仁主动命令林恒护送当朝首辅回京,那情况就不同了,没人会觉得这中间有问题。
  王守仁笑着说道:“你的差事,到底非皇令,再者你押送来的战利品和战俘均可暂存宣府,如今谢阁老的安全至关重要。”
  林恒属于边军体系,虽然他身上打着沈溪的烙印,但这次奉的其实是以王琼为代表的三边总督命令,王守仁则以宣大总督之名向他下令,于情于理他都不能拒绝。
  “是,大人!”
  林恒行礼领命,心中多少有些惶恐,怕这会给自己的前途带来不利影响。
  王守仁嘱咐道:“路上保护好谢阁老,到了居庸关后听从沈尚书调遣,若有消息的话可以派人传回来。其实……本官最怕的是陛下若真不在居庸关,而沈尚书身边又无可调动的人手,难以为继,若你去的话,至少能提供援手!”
  林恒不觉得王守仁说的话会成为现实,但还是恭敬行礼:“谨遵王大人吩咐。”
  王守仁笑着点点头,示意林恒坐下来说话,随后道:“谢阁老那边,我自然会去打招呼,你莫要在意谢阁老是否同意此事。”
  “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3/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