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9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0/2679

  六月二十三,沈溪所部距离榆林卫只剩下一百五十里,快马不过三个时辰便可抵达,但对沈溪所部来说,仍需要一天一夜行军。
  这天日落时分,沈溪所部已是人困马乏,毕竟连续两天一夜赶路,士兵们早就疲惫不堪,沈溪不得不下令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驻扎,这里既没有山也没有河,唯有东方五里外的大片树林。
  驻扎后,官兵从上司处领到巡防轮班表,便各自去休息。
  营地异常寂静,即便是巡逻官兵也都悄无声息,毕竟行军途中没有谁能免除疲劳,两天一夜走下来,是个人便困顿不堪,哪里还有精神交谈?
  而且巡逻官兵明白自己的袍泽正在休息,不忍心打扰战友,同时他们也知道接下来过一个时辰就会换班,那些现在正在熟睡的战友可能只有很短的时间休息便要起来轮班,一直到轮完班才能继续入睡。
  到天亮前,这种巡防会换上五班,平常两班就够了。
  沈溪骑马赶了两天一夜路,精神状态还算不错,因为他年轻气盛,加上习惯了熬夜,几天几夜不睡也无大碍,尤其大战在即,沈溪感受战局紧迫,精神越发亢奋。
  “大人。”
  中军大帐中,胡嵩跃、刘序二人掀开帘布进来,抱拳行礼。
  这两位是暂时轮值守营的三名将领中的两个,此外还有个马昂正在巡防第一线。
  沈溪抬头看了二人一眼,见他们眼睛里全是血丝,当即问道:“有事吗?”
  胡嵩跃和刘序的目光都落在沈溪手中的军事地图上,均露出关切之色,刘序道:“大人,您也是两日没合眼了,明日一大清早还要继续赶路,您该稍微打个盹儿,养精蓄锐才是。”
  沈溪重新低下头,语气平和:“你们可以休息,我却不行,毕竟鞑靼人分别在我们营地周边三个方向驻扎,距离我们最近的三十里地都不到,他们的骑兵杀过来只需要半个时辰,留给我们反应的时间太短了,若这中间出现丁点儿问题,我都承担不了巨大损失。”
  “可是大人也需要休息。”
  胡嵩跃担忧地道,“俺老胡不明白什么大道理,唯一知道的便是这军中的主心骨是大人,若大人累垮了,我们能仰仗谁?”
  “对啊,大人。”刘序也在旁边劝说。
  沈溪一摆手:“你们都想平安回到关内,我的责任就是带你们回去,能打胜仗的话自然会打,但若力不能及……我也不能让你们稀里糊涂地丢掉性命。”
  刘序道:“大人,其实卑职跟老胡前来,是跟大人您请示……不如您就先行带兵返回延绥,至今军中骑兵还算保存周全,您一定可以平安回去,我们可以留下来殿后,掩护您撤走……”
  当沈溪听到这番话,不由抬起头看了看胡嵩跃和刘序,从二人眼睛里看到的全都是信任和真诚。
  突然间,沈溪内心多了几分负罪感,心生感慨:“唉,是我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不过沈溪表情控制得很好,笑着说道:“你们这是把我当作贪生怕死之辈?大可不必如此费周章,无论如何我都会跟你们在一起……老胡,我记得你说过,你出征时婆娘肚子里又有一个崽,要回去看看生下的娃子是男是女,难道你就甘心战死在塞外?”
  胡嵩跃笑道:“不但婆娘肚子里有,连小妾肚子里也有,卑职虽然是个粗人,但家里的女人不分大小,只要生儿子那就是大功臣,就算卑职战死疆场,家里好歹留了后,没有后顾之忧。倒是刘老二……嘿嘿,到现在还没儿子呢。”
  刘序的脸色瞬间不好看了。
  平时这些人凑在一起喜欢说一些家事,但在沈溪面前则多有避讳,毕竟沈溪不是他们的朋友,而是上司。
  刘序道:“老胡,你这是找揍,现在咱们是跟大人说正事,你能不能正经点儿?大人……不管怎么样,末将都不怕死,跟着大人才混到今天的功勋,家里良田百倾,虽然末将没儿子,但有闺女,子侄也多,完全不必担心刘家无后的问题。大人尽管吩咐,只要能用到末将的地方,绝对不会推搪。”
  沈溪从帅案后站起身来,走到胡嵩跃和刘序身边,看着两个跟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下属,心里多有不忍。
  沈溪仍旧没有对二人直言,宽慰道:“我们的目标只是平安归去,说那些丧气话作何?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过榆溪河,夏天雨水多,河宽浪急,咱们的渡河工具又丢在屈野川,得重新想办法渡河,暂时不知延绥那边是否有调兵前来援救……如果援兵来了,鞑靼人或许会撤兵,就不用再担心过河是否有船只接应的问题。”
  刘序道:“大人,您已经派人回去请援了?”
  “嗯。”
  沈溪点头道,“我已经前后派了两拨人去求援,不过延绥守备不是那么完善,未必肯调出兵马增援。”
  刘序和胡嵩跃脸上本来还有期待的目光,迅即黯淡下去,胡嵩跃道:“大人,三边总督王大人跟您是故交吧?再者您曾是三边总督,那些将士忍心见死不救?这次不管怎么说,延绥都会出兵吧?”
  沈溪没有回答胡嵩跃的问题,神色冷峻。
  刘序看出一些苗头,连忙道:“老胡,现在军情紧急,陛下中军没跟过来,延绥怎会轻易出兵?再者咱们也不需要旁人援救,过河的问题,不如大人交给末将去做,这营地附近有树林,为何咱们不伐木造船?其实只需把原木用绳索捆绑好,一样可以架设浮桥,如此也就可以平安渡河了……”
  “还是你刘老二想得周到,正该如此。”胡嵩跃显得很兴奋。
  沈溪摇头道:“从这里到榆溪河,就算走直路,也有近一百五十里,我们在这里伐木,怎么运到榆溪河?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牲口驮运……”
  刘序本来脸上带着笑容,闻言忽然变得尴尬起来,挠挠头不知该如何说。
  胡嵩跃道:“那咱们就去榆溪河岸边再寻找树林?”
  沈溪再次摇头:“鞑靼人不会给我们逃脱的机会……现在敌人有几路人马已从榆溪河上游渡河,往榆林卫方向去了,很可能就在河对岸等着我们,如果延绥一兵一卒都不调拨,即便我们到了河岸,也可能会遇到无法渡河的问题。”
  “这么严重?”胡嵩跃说了一句,随即看了刘序一眼,刘序那责怪的目光分明是在暗示他,又说错话了。
  沈溪坐下来,摊开面前的军事地图继续查看,神色显得异常深沉,摇头道:“从这里往榆溪河这段路,估摸鞑靼人不会选择开战,有很大的可能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当接下来全军面对一条跨不过的大河时,将士肯定士气大降,那时才是他们用兵的良机。”
  “背水一战,咱们跟他们拼了!”刘序突然激发起血性,握紧拳头吼道。
  沈溪淡淡一笑:“我们还有机会,未必需要背水一战,现在就看延绥镇那边的调兵情况,这次鞑靼到底派了多少人马追击,到现在还没查清楚,仅就目前知道的,大概有五万人马……谁知道呢?”
  当沈溪说出连他都不知道鞑靼人有多少人时,刘序和胡嵩跃非常担心。因为在他们眼中,沈溪聪明睿智,从来都是神机妙算,面面俱到,很少有不知情的时候。
  胡嵩跃问道:“大人,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
  刘序道:“还能怎么样?赶紧撤兵,明天一大清早就走,到了榆溪河北岸要是没船,大不了跟鞑子血战,若说那些兵蛋子怕死,你老胡会怕么?咱当初可是跟着沈大人从土木堡爬出来的,那是什么鬼地方?根本就是个死人窟!你忘了鞑子有多少人马葬送在土木堡了?”
  即便有刘序的鼓励,胡嵩跃脸上紧张的神色还是无法得到缓解。
  刘序骂道:“怎么你老胡成孬种了。”
  沈溪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别怪他,没有人在死亡面前不恐惧,连本官也担心此番无法平安回去,愈靠近榆林卫,心中担忧愈甚,我现在也想念京城的妻儿,纠结可能再见不到他们了。”
  当沈溪说出这番话时,刘序和胡嵩跃脸上多了几分说中心事的惺惺相惜之色。
  以往他们心目中,沈溪高高在上,敬若神明,不可能跟肉体凡胎一样有亲情、友情和爱情,可当现在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溪后,反而觉得沈溪的形象更加鲜活,对沈溪的崇拜不降反增。
  “大人……”
  胡嵩跃本想为自己的反应解释一下,但张开嘴后,却不知该说什么。
  沈溪笑道:“怎么,老胡你真的怕了?”
  “没有!”
  胡嵩跃回答得很干脆。
  “那就回去吧,一个时辰后要换防,你们多注意休息,早晨还要继续往南行军,我跟你们一样,希望能平安返回榆林卫,这场战争就当是从来没发生过!”沈溪微笑着,言不由衷地说道。
第二二〇一章
群狼
  沈溪所部营地,已彻底陷入安静。
  转眼四更鼓响,沈溪尽管已经很疲累,但仍旧无法入眠,心中所想非常多,在跟胡嵩跃和刘序交谈后,他念及的事情就更多了。
  左右睡不着,沈溪索性出了中军大帐,带着朱鸿和两名侍卫在营地里漫步,到各处走走看看,稍微散一下心。
  军营中一切如旧,安宁祥和,走一圈下来,沈溪丝毫未平复心中的阴郁。
  “大人,时候不早,您该回去休息了。”朱鸿靠过来说了一句。
  沈溪回头看了朱鸿一眼,问道:“我大哥这几天在军中情况可还好?”
  朱鸿摇头道:“并不好,这几天大少爷都跟着伤兵坐马车,跟他说话也不应答……大少爷毕竟只是个文弱书生,哪里吃得了这种苦?”
  “唉!”
  沈溪叹了口气,突然觉得自己罪大恶极,连家里人都一起坑害。
  不过他再想一下沈家那些陈年往事,便不觉得自己需要有什么负罪心理,用力甩了甩脑袋,叹息道:“我始终是为沈家的崛起而努力……科举难以进仕,若不从军赚取军功,有何上升渠道?”
  朱鸿道:“大人,我知道你是为大少爷好,但就怕他不领情。好在咱们就快要到延绥镇,苦日子就快到头了,相信家里会理解你的苦衷……哎呀,时辰不早,您必须去歇息,不然的话明天没精神。”
  沈溪一抬手,阻止朱鸿继续说下去,语气显得很平静:“还是你早些回去休息,今天我不需要人在旁保护,到了明天恐怕不能静下心考虑一些事,如果现在不思索清楚,那可能永远没机会。天亮后照常走,到时候我会在马车里休息。”
  见沈溪态度坚决,朱鸿没继续坚持,带着两名侍卫离开,只剩下沈溪一人在军营里转悠。
  营地里再次恢复万籁俱寂,沈溪心中突然多了几分落寞,心中默默地感慨:“这么多年下来,我也累了,这一战结束,我该平静下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就算谢老儿再想跟我勾心斗角,我也不跟他争了。”
  ……
  ……
  夜色深沉,一片肃杀。
  在大明放弃河套地区的控制权后,这里便成为鞑靼人最主要的粮仓,此时尚未到秋收季节,原野上阡陌纵横,郁郁葱葱。
  玉米和番薯终于传到了关外,许多土地种植的都是齐人高的玉米,这其中并非完全是鞑靼人种植,也会有汉人的田土。
  这里汉人跟鞑靼人相处还算和睦,即便很多时候需要缴纳沉重的赋税,依然有大把人耕种。
  这里征收赋税的并非是大明官府或者汗庭,而是一些零散的鞑靼部落,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有时候一块土地一年里往往会更换几次纳税对象,只有赢家才能通吃一切。正因为这里出产丰饶,达延汗部才会把手伸过来,以此作为统治草原的根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0/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