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8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81/2679

  在场三人都大吃一惊。
  沈溪道:“你们不用惊讶,之前我没在升帐时说这事儿,也是考虑到这件事影响太大,可能会让将士们对于接下来的战事有所担忧,但既然你们来问,我也就跟你们实话实说,你们毕竟是我最信任的人!”
  刘序问道:“那大人,咱们下一步当如何?继续往西?为何我们不直接往南,返回大明?”
  “对啊,大人,援军都不来了,我们还诱哪门子敌?就算把敌人引诱过去,也是徒劳无功啊!”胡嵩跃在旁说道。
  因为荆越此前是打着请战的名号来的,此刻不好意思提撤退的建议,不过当刘、胡的问题出口后,他连连点头,显然是深以为然。
  沈溪道:“如果你们是鞑靼人,看到我们仓皇南返的话,会如何想?”
  “呃……”
  三人面面相觑,随即明白过来,刘序叹道:“大人是怕鞑子有过激反应,提前选择动手吧!咱就这么往西,到适当的地方再南下,这样鞑靼人就不会有所怀疑。”
  沈溪点头:“目前与鞑子交手并非良策,毕竟亦不剌、永谢布等部族在旁虎视眈眈,即便我们能够全歼跟在我们后面的五千达延部精锐,自身也会有损耗。这个时候,亦不剌、永谢布或许会跳出来捡便宜,我们南下之途将危机重重。相反,如果三方保持一个均势,随着达延部援兵不断到来,亦不剌、永谢布等部族肯定会越来越忌惮,到时候形势说不一定会逆转。”
  三人听了连连点头,之前他们还一心来求战,但在沈溪说完后,三人退缩了。
  刘序道:“大人说得对,这个时候与跟在咱们身后的鞑靼人开战没有任何意义,咱就一路慢悠悠往西走,与鞑靼人各部族相安无事……两位说呢?”
  荆越有些不甘心:“大人,咱就这么回去,功劳怎么算?”
  沈溪骂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功劳?能活着回去就算不错了,谁知道现在朝廷各路人马被牵制成什么样子了?鞑靼人只需要出动一两万骑兵沿着长城一线袭扰,就能堵住我几千里防线上的兵马,你们还想立大功?”
  沈溪态度突然转变,让在场三人始料不及。
  不过仔细回想沈溪的话,他们连连点头,觉得这次出征就算失败了跟自己没关系,责任全出在懦弱的大明官员身上。
  刘序义愤填膺:“大人带着我们出塞,危险不说还很辛苦,那些公侯高官,一个个养尊处优,可能就几个鞑子骚扰一下,他们就吓得瑟瑟发抖,龟缩在堡垒中不出来,还向朝廷发告急文书。咱在军中久了,这种事不是司空见惯?”
  刘序抨击大明官场昏暗,迅速引起荆越和胡嵩跃的共鸣。
  胡嵩跃道:“那些家伙畏鞑子如虎,一点儿血气都没有,把我们推到危险境地……幸好我们追随的是沈大人,那些鞑子惧怕沈大人的威名不敢打,如果换作旁人领兵,早就一拥而上了!”
  “对!”
  荆越跟着附和,“沈大人威名赫赫,震慑住了那些鞑子,不然就咱一万多人,还不够那些鞑子塞牙缝,都是大明那些官将无能!沈大人回去后,一定要把那些家伙参倒,以后看谁还这么孬!”
  沈溪点头:“你们说的对,当务之急我们要安全返回大明地界,跟陛下取得联系,然后做下一步安排……你们放心,只要能顺利回撤,我会跟陛下上奏表彰你们的功劳,能够在鞑子的地界来去自如,你们都是英雄!”
  在沈溪鼓舞下,三人感觉自己颜面有光。
  他们自己也是这么想的,能在其他人不敢涉足之处恣意走一圈,回去后也有了吹嘘的资本,看看,我们跟着沈大人在草原上到处“闲逛”,鞑子非但不敢开战,还沿途“护送”我们,这是何等的风光?
  在沈溪分析下,胡嵩跃、刘序和荆越心悦诚服,安心回去安排巡防事宜,一场危机就此解除,沈溪心中多少带着一点庆幸。
  夜深人静,沈溪仍旧没有休息。
  云柳前来奏事时已是三更天,沈溪仍不觉得疲倦,手上拿着纸笔写写画画。
  “大人……”
  云柳进来后招呼一声,沈溪没有抬头,随口道:“这么晚了,你可以先休息,有事明早再说也不迟。”
  云柳道:“大人不怕鞑靼人突然杀来?”
  沈溪摇头苦笑:“当然怕,虽然已经做好防御措施,但如果鞑靼人孤注一掷的话,我们依然会损失惨重,下一步将举步维艰。”
  云柳担心地道:“可是大人,如此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今天我们派往东边的斥候,死伤惨重,看样子……鞑靼人主力已追杀过来,大战随时都会爆发……”
  沈溪一抬手,没让云柳说下去,“鞑子主力来了又如何?这正好遂了我的心意,让鞑子坠入我的计谋中!”
  “但是……陛下的援军没跟来啊……”云柳急了,如今诱敌之策已无实现的可能,沈溪的坚持没有任何意义。
  沈溪问道:“你认为我手下的兵马,不足以战胜鞑靼人?”
  “是!”
  云柳回答得很直接,“卑职认为,眼前的人马数量根本不够,如果我们守在城塞,怕是也没法阻挡鞑靼人攻城,何况现在只是在无险可守的草原上?”
  沈溪笑了笑:“这就好。”随即他把案几上平摊着的画纸拿起来,递给云柳:“你看看吧。”
  云柳拿在手上,详细看过,准确说来这是一份简易地图,好像是关于不同地形的一种设阵方式。
  沈溪问道:“你觉得哪种阵势更适合我军对敌?”
  “大人!”
  云柳这才明白纸上画的是什么,她没有继续看下去,反而打量沈溪,目光中满是惊疑。
  沈溪面色稍有不悦:“看懂就说,如果没不懂,或者你不想思索,我也不勉强。大半夜的考虑这些事情,太折磨人。我也累了,这会儿不希望你劝我,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我就没有退缩的打算。”
  云柳轻咬着牙:“大人还是执意要跟鞑靼人开战,甚至大人出兵前就已经做好没有援兵的打算,是吗?”
  沈溪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他接下来说的话近乎于回答:“有些事,你可以知道,但还有的事情即便不知你也不该问!”
  云柳道:“大人为何如此偏执呢?大人为大明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屡次把自己置于险地,究竟是为何?难道大人觉得这么为大明牺牲值得吗?”
  又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沈溪道:“明早还要赶路,你该回去歇息了,或许是我的问题太复杂,让你为难了。”
  “大人,您的功劳已经够大了,哪怕就此安于平凡过一生,历史也会铭记您的名字。平定草原的事情完全可以等几十年,甚至交给后人去做,那不是大人的责任,大人应该当一个好官,让天下黎民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符合百姓对大人的期望!”
  云柳已经难以控制情绪,说话时带着哭腔,真情流露,让沈溪倍感无奈。
  沈溪挥手道:“别说了。”
  “卑职要说。”
  云柳的眼泪流出来,“大人做的这一切,实在太不值得了……大人制定的作战计划很好,但没人执行,大人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可陛下和朝中大臣领情吗?甚至连各地守军也都不管不问,一心观望,哪怕只有几十个鞑靼人犯境骚扰,他们也装出大军压境的迹象,向朝廷求援,拒不出兵,为此不惜牺牲大人!这样的朝廷,有必要如此效忠吗……”
  说到最后,云柳已泣不成声。
  沈溪笑了笑,道:“也许在你看来,我行事太过疯狂,明知各路人马不可能驰援,仍旧顽固己见,执意带着兵马出塞,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敌人,还置身于不利于我军发挥的地形中……但你要明白,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鞑靼人不可能与我们一战!只有让鞑靼人觉得他们必胜,才会上钩。这也是我被迫做出的选择,实非所愿!”
  云柳道:“那大人为何坚持要选择一战?”
  “因为我要在大明推行改革,会遭遇重重阻力,不比眼前轻松多少,只有在外部环境足够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改革,而战争可以让我迅速奠定无比的声望,让我在跟文官老臣的争斗中处于优势,否则的话……我会永远被谢阁老等人压制,在朝中没有话语权,难道只能等三四十年后,才把心中的宏愿实现吗?就算我能等,岁月也不饶人。”
  沈溪语气中带着一股悲怆。
  “这场战争的确很冒险,但如果没有它,我便是个庸人,我不想混混沌沌过一生,哪怕犯险我也要去争取实现心中宏愿……我已隐忍十五年,无法再忍下去!”
第二一七八章
原则
  沈溪继续领兵西撤,看起来很狼狈,但其实他已经做好决战的准备,只等鞑靼人完成兵力集结。
  此时的朱厚照,已领兵安全抵达张家口堡。
  跟宣府不同,朱厚照进张家口后表现出励精图治的模样,上来便接见军将。
  宣府巡抚胡琏、宣府副总兵许泰、万全右卫参将赵文远、张家口堡守备陆若等人在守备衙门见到一身戎装精神抖擞的朱厚照。
  朱厚照接见时三名司礼监太监在旁,张苑居首,戴义和高凤分站两侧,小拧子和丽妃则躲在帘子后。
  因为胡琏对张家口堡外的形势不太了解,让赵文远呈报。
  初次面圣,赵文远有些紧张,语速缓慢而且说话有些结结巴巴,才说了几句就被朱厚照打断。
  朱厚照皱眉道:“先不忙说细节,只说现在张家口堡外有多少鞑子就行!”
  这问题可把赵文远问住了,作为万全右卫参将,张家口堡只是赵文远辖区内一个堡垒要塞,万全右卫的卫城并不在此,这次他也是听闻銮驾到来,才特意赶来面圣奏事。
  结果到了地方发现,皇帝跟传说中迥异,一来就询问军务,问话还尽挑重点,关于宣府边塞外有多少鞑靼兵马,说不清道不明,从兵部、五军都督府和司礼监等衙门传来的指导思想各不相同。
  赵文远看了站在朱厚照身后的张苑一眼。他早就想巴结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可到现在为止只是送了些礼物到宣府,尚未有机会拜见张苑,暂时没攀上关系,但他却很清楚,司礼监早派人来传话说不想让朱厚照领兵出塞,所以心中有了定案。
  赵文远道:“根据此前数次遭遇敌人的情况看,张家口堡外大概有鞑靼三四千余,后续尚有大批兵马往这边赶来。”
  朱厚照怒道:“为何朕进城后上到城头,远眺关外之地,一个鞑子都没看到?”
  这可把赵文远吓坏了,皇帝生气,不管理由是什么,总归是大事,赵文远不由用求助的目光望着许泰,他跟许泰关系密切,希望能得到许泰提点。
  但许泰也才跟朱厚照攀上交情,皇帝当前两腿直打哆嗦,哪里有胆子站出来帮忙说话?
  张苑出面解围:“陛下,或许是鞑靼人骚扰后先行后撤,咱上去的时候乃是中午,没有看到鞑子踪迹很正常!”
  朱厚照厉声喝道:“如此说来,鞑子只是偶尔前来骚扰一下,并非是要攻打张家口堡……鞑子骑兵来来回回,每天只需要派出几十上百骑,从宣府跑到大同,然后折返回来,如此反复,那如何确定宣府镇关外的鞑子到底有多少人?”
  这个问题,张苑回答不出来,现场气氛极为尴尬。
  胡琏出面解围:“陛下,为今之计当多派斥候出塞打探消息,同时探知沈尚书所部位置才是正理。如果九边各处迟迟不出兵支援的话……就怕沈尚书所部人马会在草原上陷入重重包围,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81/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