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8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6/2679

  张永叹息:“咱家知道,沈大人已有成熟的计划,但就怕情报上出现疏漏,照咱家说,别继续往北走了,在这里好好休息一日,明日往西行进,然后再伺机往南撤回关内……总在这草原上徘徊,实在让人难以放心。”
  沈溪微笑着点头:“那就按照张公公的意思做吧。”
  ……
  ……
  夜深人静,沈溪仍旧留在中军大帐中。
  营地一片安静,就算是巡夜的士兵也会非常小心,生怕影响战友的休息。
  这时唐寅打着哈欠,掀开帘子钻进中军帐,一见沈溪的面就问道:“咱们现在深入鞑靼地界,该有七八百里了吧?”
  沈溪微笑着摇头:“最多也就五百里。”
  唐寅叹道:“敢问一句,这里距离鞑靼王庭有多远?鞑靼骑兵主要活动区域又在哪儿?”
  沈溪带着唐寅到沙盘前,在上面某处指了指:“我们现在在这里……照理说,这周围都是鞑靼骑兵频繁活动的区域,我们算是深入鞑靼腹地了吧。”
  唐寅大惊失色:“沈尚书打算在这里跟鞑子开战?这……这简直是自取灭亡,根本没有丝毫得胜的机会!”
  沈溪笑了笑,问道:“伯虎兄怎么这么说?难道不知道我就是凭借对鞑靼人的连续胜利才拥有今天的身份和地位吗?”
  唐寅翻着白眼:“若鞑靼人没发现我们还好,若是他们有意放我们到这里来,伺机设下埋伏,等我们进入包围圈后几路人马杀出,咱有多少兵马也不够填的……这根本就是找死,逃生的几率微乎其微,全军覆没可期啊!”
  沈溪没有理会唐寅的丧气话,指着沙盘道:“伯虎兄可知鞑靼人就在这附近?”
  “什么?”
  唐寅突然紧张起来,感觉沈溪很多事隐瞒他,或者说是隐瞒军中所有人。
  沈溪道:“从我们进入草原开始,便有数千人马窥伺在侧,一路跟随我们北上,却一直未对我们发动攻击,之后北路和东路,也发现不下万骑盯着我们……距离我们最近的鞑子骑兵大概在八十里外,若他们轻骑出击的话,大概两个时辰便可杀到我们面前!”
  唐寅用古怪的目光望着沈溪:“情况如此恶劣,沈尚书还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继续领兵北上?”
  沈溪微笑道:“既然鞑靼人不肯与我们交战,那我们怕什么?越是出人意表,越是让人意想不到,诸葛孔明不也唱空城计?”
  “空城计?”
  唐寅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摇头道:“空城计也不是每次都奏效,沈尚书太过冒险了吧!”
  沈溪自信地道:“这里已算鞑靼人腹地,咱们大摇大摆而来,鞑靼人摸不清楚咱们虚实,不敢轻举妄动。这次就当本官带士兵们过来适应一下高原的环境,为将来攻灭鞑靼王庭做准备。”
  唐寅神色古怪,“沈尚书考虑得也太远了些,现如今能确保咱们平安折返大明吗?”
  沈溪继续指着沙盘道:“从这里往西,便是丰州,我准备去那儿看看,然后试着往南往云川卫和东胜卫旧址……之所以如此,一则是诱敌,二则是熟悉路径,而后者意义更大……”
  “放心吧,鞑靼人即便要开战也不会太着急,因为我们距离大明疆土距离会越来越远,鞑靼人要隔断前后方补给与援助也更容易,如此他们才会笃定,我这路人马是出来送死的,到时候他们才会试着袭扰我们,进而爆发大战。”
  唐寅道:“沈大人意思是说,鞑靼人暂时没有动我们的意思?”
  “大概就是如此。”沈溪点头。
  唐寅想继续说什么,这时外面营地突然喧闹起来。
  “呜呜——”
  号角声响起,显然是有敌人袭营。
  唐寅怒道:“沈尚书不是说鞑靼人不会来犯吗?”
  沈溪摊摊手:“我又不是鞑靼人,怎会知道他们的用兵策略?纸上谈兵,自然有判断失败的风险!”
第二一七三章
没那么简单
  明军临时营地遭遇鞑靼人突然袭击。
  不过由于外围堑壕的存在,鞑靼人没法直接冲击明军驻扎的城塞,刚开始只能远远地放冷箭,在城塞周边不断迂回,试图造成大明营地的混乱。
  沈溪所部进驻官山卫遗址已经一下午时间,构筑起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入夜后城塞周围按照纵深堆砌了大量柴禾堆,遇袭后先是外围火堆点燃,然后往中心城塞又次第燃起几十个火堆,明军对鞑靼人的动向可谓了如指掌。
  这么一来,当鞑靼人在外围放冷箭时还好,明军根本就没反应,可一旦对方越过第一道堑壕准备冲击城塞时,立即就会引来堑壕以及城墙上明军以火铳发射的密集弹雨的攻击。
  鞑靼人一方面要躲避前面水泼般袭来的子弹,一方面又要注意地上那弯弯曲曲的堑壕和陷马坑,骑兵的速度完全发挥不出来,瞬间倒下一大片。
  鞑子指挥官见状,匆忙吹响号角,敌人骑兵只能狼狈地丢下几十具尸体后撤。
  等鞑靼骑兵完全退回外围,明军阵地上又再次沉寂下来,如此几个反复,到黎明时鞑靼人终于不甘地退去。
  沈溪没有安排人马追击,明军营地内恢复了安宁。
  晨雾中,沈溪登上城头,极目远眺,脸上浮现满意的笑容。昨夜他并未临阵指挥,只是在中军大帐中远远遥控,明军这一系列应对举措是平日经常训练的科目,此时施展开来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在大量杀伤敌人的基础上自己却无一死伤,还能充分节省弹药,让沈溪大感欣慰。
  确定鞑靼人已撤出二十里开外后,张永和马永成均长长地松了口气,临战官兵也终于可以缓口气,好好歇息。
  按照规定,昨夜进入堑壕和上城头迎敌的仅为全军一半官兵,此时养精蓄锐的另外一半官兵迅速上前接过了防务,撤下来的官兵聚集到了伙房处,等候吃早饭然后回营房补上一觉。
  沈溪到各处逛了一圈,所到之处士兵全都夹道迎接。
  确定全军没有伤亡后,沈溪回到中军大帐,此时唐寅、胡嵩跃、张永和马永成等人已在帐中等候。
  “大人,此番鞑子来袭,留下了两百多头颅……可惜鞑子太过狡猾,稍有损伤就后撤,没办法扩大战果!”胡嵩跃显得很遗憾,似乎对战果不太满意。
  张永在旁嘟哝:“此地危机四伏,少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鞑子头颅得再多有何用?当机立断就此撤离,安全返回关内才是正理!”
  因为鞑靼人的头颅代表着军功,将士最看重这个,故此听到张永的话,全都怒目相向。
  马永成问道:“沈大人,您看现在怎么办才好?听声势,鞑子昨晚至少出动上万兵马,等其完成集结,下一次袭击可能比今日更加严重。”
  胡嵩跃道:“怕什么,鞑子再来,我们也能应对自如。如果不是沈大人严令不得追击,那些鞑子一个都逃不掉!”
  张永骂道:“看把你能耐的,胡将军,你这是要上天哪!”
  太监说话本就尖酸刻薄,胡嵩跃早就知道张永的秉性,只是微微扁了扁嘴,并没有出言争论。
  这会儿所有人都看向沈溪。
  因为大部分将领还在各自岗位上坚守,能到中军大帐来的没有几个,胡嵩跃得令后也会前去传达,此番不过是作为将士代表前来见沈溪。
  沈溪道:“鞑靼人前来袭击我军营地,说明他们已经明确我们的位置,只是不知道我部虚实罢了……以昨日攻营人马的素质,应该是达延部主力,如此说明鞑靼人主力很可能就在周边一百里内。”
  “嘶……”
  就算是胡嵩跃,听闻这话也忍不住吸了口凉气,倒不是说他怕了鞑靼人,而是觉得鞑靼人已杀到眼前还懵然未知,如芒刺在背。
  沈溪稍微压了压手:“不过也不用过分担心,以本官所知,鞑靼目前不敢全面攻打我军,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实力没个准确的概念……”
  张永嗓子异常尖利,嚷嚷道:“这有啥不清楚的?跟了一路,恐怕连咱有多少人、多少牲口都一清二楚,就差咱露出破绽,一拥而上了!”
  马永成有些尴尬:“张公公,还是听从沈大人吩咐吧……沈大人言之在理,鞑靼人昨夜恐怕只是试探,如果真要全线进攻,恐怕这会儿已经围过来了,可见对我军还是心存忌惮,想多看看形势发展再决定下一步动向。”
  张永这才缄口不言。
  旁边唐寅问道:“沈尚书,您不是已调查清楚鞑靼人动向吗?趁着鞑靼人三心二意,我们是否该考虑撤兵的问题?从这里快速往南,从高向低,就算中间经历山峦叠嶂,那也不至于用来时那么长时间,快些赶路的话,咱们七八天就能回到关内!”
  张永连忙道:“对对,唐公子说得对,沈大人您可要好好考虑下这个建议。”
  沈溪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如果就此撤兵,岂不为天下人轻视?只是跟鞑靼打了一小仗便撤退,完全违背了当初的战略部署……若各路人马已如约设好包围圈,我们没有按照既定计划诱敌,那就是欺君之罪!在座诸位可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哎呀,沈大人,这都什么时候了!”张永急切地道,“鞑子都杀到眼前了,以咱们的微薄兵力,此时不撤兵更待何时?”
  沈溪摇头:“就算撤,也只能往云川卫、东胜卫故地走,把鞑靼人往西引……现如今陛下统领的中军可是在宣府,若因为咱们失职导致宣府出什么状况的话,责任不是你我能承担的!”
  张永还想说什么,却被马永成拉了一把。
  马永成道:“沈大人所言极是,那就按照既定计划,一路往西……不过咱们要兵贵神速,一点儿都不能再耽搁了!”
  沈溪微微点头:“那是自然……现在让昨夜御敌的将士好好休息,午时前拔营,向丰州进发!”
  ……
  ……
  至午时,太阳当空,沈溪所部离开官山卫旧址,向西转进。
  鞑靼人在确定明军是撤走而不是故意诱敌设伏后,大批斥候进入明军遗弃的营地,将大致情况调查清楚,立即回去跟指挥昨晚袭扰战的达延汗次子乌鲁斯博罗特汇报。
  乌鲁斯博罗特骁勇善战,在达延部中地位很高,相对于兄长图鲁博罗特更得达延汗亲睐,主要是老大图鲁博罗特自小便喜文厌武,不善弓马,这跟草原上崇尚强者的风俗格格不入。
  达延汗这几年一直致力于统一草原,其采用的战略是联合之前那些在与大明作战中损失惨重的部族,先行扫灭那些在战争中没多少损耗的部落,迅速补充自身损耗,再逐渐把之前联合的部族蚕食。
  到了今年,达延汗先后扫灭卫特拉、癿加思兰等部族,就要完成统一大业,突然大明军队就杀进草原。
  如果是旁人领兵的话,达延汗并不会有多顾忌,直接就会发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一仗再说,不过当知道明军主帅是沈溪时,达延汗却犹豫了,生怕自己重蹈覆辙葬送察哈尔汗部精锐,失去对草原各部族的压制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6/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