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8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7/2679

  本来沈溪定下的出兵之日是五月初九,但到了四月底,朝廷没有任何消息传来,沈溪在心中盘桓了一下,确认消息至少耽误了六七天,便知道是有人在朱厚照面前阻挠他办正事。
  五月初二,沈溪终于接到宣府发来的御旨,正德皇帝询问他具体作战计划。
  略一沉吟,沈溪把军中主要将领、两名监军以及幕僚唐寅找来,升帐议事。
  北校场,中军大帐。
  帐内居中的地方摆着一个巨大的沙盘,人们围在沙盘前,沈溪先把圣旨内容大概说明,张永一听急了:
  “……沈大人,情况不太妙啊,不是说好五月初九就出兵么?这边什么都准备好了,眼看就剩下几天时间,陛下却还在问作战计划,消息一来一回怕就要四五天,如果还是按照既定时间出兵,消息传到九边各军镇时,我等已在关外,若遭遇鞑子主力,可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张永说到这里就顿住了,很多人听了脸上都露出忧色。
  不过沈溪手下一帮将领却对自己的主帅有一种盲目的信心,不觉得沈溪会带他们去送死,胡嵩跃不屑一顾地道:“这有何难,大不了就咱一路人马跟鞑子拼命就是,以咱们的战斗力,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马永成白了胡嵩跃一言,然后问道:“沈大人,有件事咱家一直不知是否该问您。既然您已做好出征计划,不知您准备带多少人马出征?咱们这路人马……应该算是各路大军中牵制鞑靼人最多的一路,如此一来出动的总兵力应该不会低于五万吧?而以咱家所知,您自京城以及地方抽调的兵马,一共只有一万出头,加上民夫也不过两万……您准备在大同镇抽调多少人马随行?”
  很多人看着沈溪,显然对这个问题也存在诸多疑虑。
  沈溪回答道:“本官不打算从大同地方调兵,就咱们一万人马出塞……”
  马永成一听倒吸口凉气,还没来得及开喷,唐寅插嘴问了一句:“沈尚书这么做,是否太过冒险了些?鞑靼人连年征战,抽调十万骑根本不成问题。如此一来,咱们岂不是要以一敌十?”
  就算张永和马永成等人看不起被孝宗皇帝勒令不许再参加科举考试的唐寅,可这位当年名动一时的风流才子问题出了口,他们依然忍不住用赞许的目光瞄了唐寅几眼,觉得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沈溪回道:“兵贵精而不贵多,如果光靠堆砌人马数量就能取胜,那战争还有意义吗?直接比谁的人多不就行了?”
  张永急了:“沈大人久经战阵,陛下对您也是信任有加,如今将士们士气高昂,只等着跟您建功立业,但您也不能让大家伙儿置身险地啊……现在九边各军镇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动员的迹象,一旦我等出塞后被鞑子合围而援军不至,岂非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惨痛结局?毕竟咱们在草原上无险可守!”
  “对对,无险可守!”马永成在旁跟着强调。
  王陵之着恼地问道:“没险可守怎么了?在平地上咱们就不能跟鞑子打仗了么?你们忘记了当初京师保卫战,咱们是怎么获胜的吗?”
  马永成道:“京师保卫战那是在咱大明地界上,就算地势开阔些,但也有城墙、护城河以及部分民居可做障碍,要是到了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四野空旷,管你多少兵马,鞑子四面八方袭来,铁骑突击,只要能扛住沈大人手下火器兵一两轮射击,等到了近处,咱们人数不占先,又没有那么多骑兵和护盾作支撑,这场仗必败无疑!”
  马永成行伍多年,对于用兵之道还算了解,虽然王陵之在军中声望很高,但因为没多少头脑,马永成对王陵之这样深得沈溪提拔和重用的将领并不是很看好,因为通常而言猛将都很难独当一面。
  王陵之有些不甘心,想出言辩驳却被沈溪伸手打断。
  沈溪一抬手:“现在争论怎么打,没多大意义,既然从开始就定下我路人马作为诱饵,那按时出兵就是应当且必须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两条腿跑快一些,进入草原后灵活机动,探查到鞑靼骑兵后适时撤退,等各路人马到齐再展开决战!”
  马永成再道:“沈大人,之前咱家一直在外办差,少有跟您争论,不过咱家明白一个道理,战场上一定要扬长避短,这主动出击跟鞑子在草原上交战,本就是暴露短处……据咱家所知,除了开国几位名将,此后我大明再无人出塞攻伐草原部族得胜!”
  “如今鞑靼久历战火,留下来的都是百战精兵,咱们跟他们开战,不选择拒城而守,反而主动出击,这跟自寻死路有什么区别?”
  沈溪反问:“那以马公公的意思,我们就一直守在城塞内,坐等鞑靼人攻击?如此一来,陛下御驾亲征有何意义?不是维持之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对鞑靼人的策略?”
  马永成还想说什么,但想到有扰乱军心之嫌,便缄口不言。
  众所周知的事情,朝廷主和派不在少数,这次战争是朱厚照和沈溪坚持要打的,谁主张撤兵,就等于是跟皇帝作对。
  沈溪道:“本官主意已定,出兵延后两日,定在五月十一,传令三军,以此为准。”
  “得令!”
  在场将领全数抱拳领命。
  张永神色间满是无奈,叹息道:“沈大人可真倔强,谁都没法阻止您的出兵计划,不过您可不能让我等去草原上送死,虽说这富贵险中求,但我等都已年老体迈,实在是折腾不动了!”
  “这一战定能获胜,怕什么?”荆越在旁轻飘飘地说道。
  “对,我们跟着大人南征北战,什么阵仗没遇到过?以前大人指挥的都是乌合之众,这次全都是精兵,大部分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士气高昂,到了战场上绝对没一个孬种,这可都是沈大人的嫡系兵马!”胡嵩跃帮腔。
  沈溪听到这话不由皱眉。
  如果只是在他面前表明决心,自然不会有何不妥,但公然在两位代表皇帝来监军的太监面前叫嚣,就有点儿过分了。
  马永成没再纠结是否出兵的问题,问道:“沈大人确定陛下能及时做出回复?如果有人阻拦奏疏上达天听,陛下得悉时间严重滞后,宣府出兵不及时,届时沈大人可有补救措施?”
  沈溪道:“既然已出塞,就不要想退路,至于补救……只要能全身而退,就是最好的补救!”
  张永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环顾一周后沉默下来,谓然叹息。
  沈溪一摆手:“本官会即刻上奏,请求陛下配合出兵,宣府兵马大概会在五月十五出塞,如果有人蓄意阻挠,责任明确,到时候自然可以追究!至于出塞后的行军路线,本官会在地图上作详细标识,你们先记下来,有不懂的事情尽可来问我!”
  “得令!”
  在场军将又是整齐划一。
  张永、马永成和唐寅等人看到这一幕实在揪心,尤其是唐寅,他一直没打定主意是否跟沈溪出塞,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他比任何时候都能感觉危险逼近,打退堂鼓的意思更为明显。
  ……
  ……
  军事会议结束,人群散去,只有张永没走。
  见左右无人,张永到帐门口探头看了几眼,这才回到帅案前,小声向沈溪说道:“沈大人,咱家琢磨了您的用兵方略,虽说咱们承担着诱饵的作用,兵马数量也严重不足,但若论真实的战斗力,恐怕不比陛下率领的中军差吧?”
  沈溪皱眉:“张公公这话是何意?”
  张永迟疑半响,最后无奈地问道:“是否沈大人您从一开始就有……让陛下成为鞑靼人的目标,咱们反而变身为猎人呢?”
  沈溪眯了眯眼:“张公公这话有大不敬之嫌!”
  张永叹道:“沈大人请放宽心,咱家不会出去乱说……咱家只是分析了一下,您从大同出兵,出塞后直接北上,然后折道向西,向河套地区挺进。陛下所部自宣府出兵,行军速度跟不上咱,咱还早几天出发,行的路却少许多……这明显不合情理!”
  沈溪道:“这不过只是张公公猜测之言,战场上各种情况瞬息万变,岂能尽如张公公所言?本官没那叵测之居心,胆敢算计陛下……这种话,张公公以后还是少说为好!”
第二一五六章
我行我素
  张永说的事情,让沈溪产生一定顾虑。
  “……张永的看法或许不是孤立的,许多人或许也会有同样的想法,一旦传到陛下耳中,必心生疑虑。本来陛下对出兵之事就没多少决心,受此影响肯定会越发谨慎,出兵速度也就越慢,到那时我这路人马恐怕真会成为孤军……”
  就在沈溪想事情的时候,云柳回来了,带来了塞外鞑靼人的动向。
  “大人到大同后,鞑子主动避开了大同关隘,把注意力放到了三边、偏关和宣府一线,多处边塞均受到鞑靼骑兵袭扰。到目前位置,各边塞尚未有沦陷或伤亡的消息传来,也未有战功上奏,这意味着没有斩杀或者俘虏鞑靼人的情况,故此也就无法获悉有用的情报。”
  沈溪笑了笑:“指望鞑靼人给我们提供情报不太现实,我估计袭扰边塞的是鞑靼王庭派出的侦骑,数量不多,目的是刺探大明的虚实,许多消息甚至可能是我戍边将领虚报……在没有确定大明进攻路线之前,鞑靼人不太可能会大举用兵。”
  云柳道:“大人还是按照之前的出兵计划行动?”
  “当然。”
  沈溪毫不犹豫地道,“定下来的东西就不要轻易改动,这次上奏给陛下的奏疏中,行军路程和每天行进速度都已列好,一切按部就班执行即可……如果这样还不能成功,那只能说大明不配享有胜利的果实。”
  “大人是否预期太高了点儿呢?以卑职查到的情况看,三边、偏关以及宣府都没有兵马调动的迹象,似乎都在等候陛下的圣旨……就算以最快的速度传达,陛下的圣旨怕也要等十天半月才能传到偏关以及三边,那时各路人马再集结……可能会导致各部脱节严重,进退失据……”云柳担心地道。
  沈溪一抬手:“这个问题你不需要考虑,办好分内的差事,查清楚我军行进路线上鞑子动向即可。”
  “是。”云柳俯首领命。
  ……
  ……
  大同巡抚衙门,崔岩收到宣府巡抚杨武的信函,密切关注沈溪的动向。
  杨武跟崔岩关系莫逆,两人是商定共同进退的“盟友”,这次投奔张苑,也是杨武一力促成。
  “大人,听说沈大人已准备领兵出塞,这几天他麾下兵马调动频繁,还大肆从民间搜集驮马,一万多人的队伍居然装备了三万余匹牲口,从他们筹备干粮的情况看,初十前应该就会出兵……”
  巡抚衙门专管钱粮的师爷前来奏禀。
  崔岩气鼓鼓地道:“如果不是那臭女人突然失踪,何至于事到临头连个能探听消息的人都没有?今日圣旨到达大同,沈之厚在北校场召集将领开会,估摸着就是商讨如何回复陛下……之前沈之厚确实打算初九出兵,不过现在陛下突然来信询问计划,可能会临时调整,提前或者延后都有可能。”
  师爷听到后有些诧异,请示道:“大人可有针对性地做出安排?”
  “怎么个安排法?你能跟沈之厚这样蛮横无礼的人斗?他乃是当今帝师,又是此番用兵的三军副帅,谁能斗得过他?”崔岩黑着脸说道,“之前本官已尝试过,此人油盐不进,非常不好相处,所以才把宝压到司礼监张公公身上……所以还是看张公公如何决断吧!”
  师爷一脸担忧:“大人,就怕这位沈大人临走前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在下查过沈大人的为官履历,在百姓中固然是有口皆碑,走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有万家生佛之美誉,但在贪官污吏眼中却跟活阎罗无异,有多名布政使、知府落马甚至被他当场斩杀的例子,就怕大人您……”
  崔岩怒目相向:“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指责本官是贪官污吏?”
  “小人绝无此意。”
  师爷傻眼了,直接跪在地上,“小人只是想说,这位沈大人对政敌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现在他或许忌惮大人手上的权力,隐忍不发,但不代表他临走前不会来个雷霆万钧,拿大人的人头来祭旗。”
  “砰!”
  崔岩抬起一脚就踹在师爷身上,将其踢了个仰八叉,随即破口大骂:“本官是让你有话直说,但也没让你胡说八道,沈之厚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本官人头祭旗?亏你想的出来,他就不怕引发大同内乱?再者,本官在巡抚衙门不出去,看他怎么杀!”
  师爷翻身跪在地上,不敢再出言乱揣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7/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