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7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9/2679

  说完,张苑甩袖而去,谢迁伫在那儿半晌都没回过神来。
  ……
  ……
  举荐王华为礼部尚书的想法在张苑跟前遇挫,谢迁心有不甘,在他看来,没有谁比王华更适合担任教化天下重任的礼部尚书之职。
  等谢迁回到自己长安街的小院,已是身心俱疲,此时的他脑子里琢磨的都是如何寻找机会面圣,在他看来,如果能当面跟朱厚照提出,或许还有机会。
  现在张苑跟他已不是一条心,且当面回绝,再走司礼监的路子已行不通。
  “……去找之厚帮忙如何?他随时都可以去豹房面圣,可白尚书致仕这件事本来就是他促成的,若现在去找他,岂不是说老夫主动认输?不行不行……”
  谢迁想出的对策迅速被自己否决。
  就在这时,门房进来通禀:“大人,礼部白尚书在外求见。”
  “什么?他不是卧床不起,不能离家么?”
  谢迁非常惊讶,白钺居然亲自前来拜访,不用说是来商议致仕之事。
  此时的谢迁很不想面对白钺,虽然王华是他认为接任礼部尚书的最佳人选,但若是不能如愿的话,最好还是让白钺留任,他已在想如何劝说白钺收回致仕归田的想法。
  白钺主动前来,让谢迁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如果当面拒绝一个病号的请求,以后再也别想和气相处了。
  白钺进了院子,在谢迁相扶下,来到小院书房,宾主相对坐下,白钺幽幽地叹了口气,道:
  “谢中堂,虽然我比你小七岁,在朝资历也远不如您,但身体确实不行了,这几年,我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寻医问药,对朝事多有敷衍,这些年下来还是力不能支,若是再留在朝堂,怕是将来会误大事,不如让有能之人担当……”
  白钺说话时,全身颤抖个不停,如同风中残烛,生命之火随时都会熄灭……但是,人的岁数管在那儿,仅就相貌来看,白钺确实要比谢迁年轻许多。
  谢迁皱着眉头:“秉德,你这是说得哪里话?你看你脸色红润,头发乌黑,哪里像是有什么大病?不若坚持一下,万一身体好了呢?”
  “呵呵,就我这样还不像有病?怕是再过几天,就要阴阳永隔了。”
  白钺猛烈咳嗽一阵,额头汗水汩汩而出,脸色潮红一片,好不容易止住咳,气喘吁吁地道,“之前我给之厚去信,跟他说明情况,后来之厚亲自登门拜访,希望我能继续留在朝堂,还说让我把所有公务安排给下面的人,自个儿只管安心养病……我岂是那贪慕权位、尸位素餐之人?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来求你。”
  谢迁皱眉:“怎么,沈之厚登门劝你留下来?不是他去跟陛下呈奏,要找人接替你的吗?”
  白钺说的事情,跟张苑所言矛盾重重。
  白钺笃定地摇头:“之厚怎会去跟陛下说及?这点小事,还是谢中堂去跟陛下呈奏为宜,之前是我冒失,去信给之厚,却没想过我们分属两个不同的衙门,他若是出手必然会落人口实,给他带来不利影响……唉!这些年风风雨雨熬下来,到现在已是油尽灯枯,难道谢中堂非要看我死在朝堂上才甘心?”
  谢迁没有说话,他不是为白钺那些自怨自艾的话而动容,而是为得到的信息前后不一致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
  谢迁心想:“既然不是沈之厚所为,那会是谁?难道有旁人插手?亦或者是陛下身边那些小人进的谗言?这对他们何益?”
  白钺再道:“倒是下午时张公公派人来跟我说,陛下已开始斟酌接任人选,让我举荐几个……这不,就算要推举后进,我也要先跟于乔你商议,不会贸然行事。于乔你……”
  “张公公派人找过你?”谢迁觉得情况不太对。
  白钺却不知谢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道:“我还没跟张公公回话,是张公公派人前来询问,他说礼部右侍郎费子充能力和人品兼而有之,想举荐子充,不过他要求先跟子充见上一面,还让我代为引荐,这让我有些看不懂。”
第二〇九七章
矛盾重重
  白钺不是看不懂,而是不想说。
  张苑为什么要让白钺代为联系费宏?用意非常明显,就是想把费宏收揽到麾下,为其所用。
  费宏和沈溪一样,也是有名的神童,他十三岁过府试,十六岁为赣省乡试解元,二十岁考取状元,二十三岁担任会试考官,在朝声名远扬,如今年方四十就已是礼部侍郎,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不过,就算费宏曾公开跟刘瑾作对,但朝中老臣还是把他当成毛头小子看待,总担心“年轻人”意志不够坚定,容易误入歧途,影响朝局稳定。
  谢迁道:“子充这个人老夫知道,学识是有的,但九年考核期间有小半时间在家守制,前几年才升翰林侍讲,陛下登基后晋太常寺少卿,去年任礼部右侍郎,尚无多少建树,若强行提拔执领礼部,恐怕人心会不服,不妨老夫再斟酌一下其他人选,至于秉德,先在朝暂留几日,总归会让你顺利地乞骸骨,回乡颐养天年。”
  说到这里,谢迁语气中带着一抹感慨。
  以白钺的年岁尚且要乞老归田,他比白钺还要年长,现在却得不到休息的机会……当然,这不是他有没有机会退,而纯粹是自己不想退。
  白钺离开后,谢迁连夜写好奏疏,希望能通过特殊渠道送进豹房,让朱厚照知道现在朝廷是个什么情况,同意他的建议,但此时张苑已带着另外一份奏疏去面圣了。
  张苑的想法很简单:“现在暂时找不到我理想中的礼部尚书人选,那就先把水搅浑,拿沈之厚来折腾一番,就算被陛下骂上一通也值得。”
  虽然夜幕已降临,但此时朱厚照才刚洗漱好,正准备新一天的玩乐。此时的正德,心情还算不错,主要是他从花妃那里找到一种久违的感觉,花妃失宠几个月后,想方设法排练了一些新节目,包括相声、鼓曲、快板、莲花落等,都有新剧目,一下子就打动了朱厚照。
  这几天朱厚照都准备留在花妃处,让丽妃和花妃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让他可以更加享受。
  豹房花厅,张苑见到朱厚照,才说几句话,正德皇帝的好心情就没了小半,皱眉问道:“朕不是让你处理好了再来说么?礼部尚书人选已经定下来了?朝臣们怎么说的?”
  张苑笑眯眯地回道:“兵部沈尚书才学品德兼优,可以担当此重任。”
  朱厚照火冒三丈,指着张苑破口大骂:“你个狗奴才,诚心拿朕来开涮,是吧?沈尚书要管军队那一大摊子,而且最近他在家养病,调他去礼部,谁来管兵部的事情?”
  张苑讪笑着凑上前:“陛下,老奴听说……沈尚书这次是在装病,故意不到兵部衙门当差,而且有人见到沈尚书出府,去向不明,请陛下明察秋毫。”
  张苑以为检举沈溪,可以让朱厚照产生防备心里,不出所料朱厚照闻言后脸色立转,张苑正得意时朱厚照忽然问道:“你是从哪里听说的?”
  张苑有些奇怪,此时朱厚照不应该患得患失表达不满吗?怎么反倒问起自己来了,当即试探地回道:“乃是朝中人亲眼所见,老奴自个儿倒没见过。”
  “你没见过就别胡说八道!”
  朱厚照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只听“啪”的一声,张苑脸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巴掌印,正昏头转向时朱厚照的喝斥声已传来,“沈尚书在病中就不能出府门了?他去哪个地方需要跟朝廷报备吗?再有这种说闲话的小人,直接革职查办……朕就不信治不了朝中这群不顾后果、信口开河的逆臣,出征草原这场仗还没开始打呢,就有人在朕面前说三道四,不拿他们开刀作何?”
  张苑捂着脸,张了张嘴,整个人还是懵的,朱厚照居然这么简单粗暴地把问题呛了回来,他支支吾吾半天才勉强挤出几个字:“那礼部尚书人选……”
  朱厚照怒道:“你问朕?怎么不去问问朝中那些元老,你问谢阁老,或者问问吏部何尚书,让他们自己开会研究下,别什么事都来打搅……希望下次你再来跟朕汇报的时候,直接把人选报上,再这么多废话朕就把你的司礼监掌印之位拿下!”
  说完,朱厚照拂袖而去。
  张苑站在那儿,摸着火辣辣的脸,心中无比憋屈,暗忖:“就算早知道会挨骂,也不至于到当场打脸的程度啊……陛下这是怎么了?不就说了沈之厚几句坏话?我那大侄子到底有何妖法,让陛下对他如此信赖?难道他小时候真有个老道指点迷津?”
  “张公公,时候不早,豹房这边要关内院门,您看……”一名锦衣卫百户在门外探头,见张苑愣在花厅里,不由提醒一句。
  张苑回过神来,恼火地折身喝斥:“从什么时候起豹房内院要关门了?这是要在豹房设内帷吗?”
  那侍卫回道:“此乃陛下亲口吩咐,说是为了加强豹房安保,防止别有用心的人谋逆……若公公现在不出去的话,一旦开禁,就只能留宿豹房内宅,进出的话需要陛下和钱指挥使批准才可!”
  张苑听到钱宁的名字就来气,因为他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若被人看到脸上的巴掌印恐怕会被笑话,因此不打算在豹房久留,回府除了有高床暖枕,顺带还可以跟臧贤商议一下对策。
  ……
  ……
  皇宫内苑,夜色渐深,永寿宫内仍旧开着酒席。
  与宴之人很少,除张太后外,只有她两个弟弟,也即寿宁侯和建昌侯二人,张太后想问询关于儿子的情况,她的消息渠道不太通畅,再加上知道两个弟弟失势,所以请进宫来,想好好安慰一下。
  张太后面前摆着烧猪肉、冷片羊尾、烧鸡、炒豆芽和冬瓜汤等四菜一汤,菜基本没动过,此时正在喝茶。
  寿宁侯和建昌侯面前的菜稍微多一些,同时摆有宫内御酒坊酿造的秋露白黄酒,总的来说还算比较俭朴。
  自打弘治皇帝去世,张太后每当夜幕降临便会感到孤单寂寞,此时两个弟弟在身边,心里莫名有一丝慰籍。
  “……姐姐,您说陛下现在都在豹房,根本就不回皇宫,这御苑内岂非没了主人?”张延龄多喝几杯,突然说出一句在张太后听来大逆不道的话语。
  张太后没好气地道:“不管陛下置身何处,他都是这紫禁城的主人,大明天下的主人,你这话传出去,怕是有大不敬的嫌疑。”
  张鹤龄嗔怪地瞪了弟弟一眼,然后向张太后道:“太后娘娘请见谅,建昌侯的意思是说,是否规劝陛下早些还宫,在皇宫主持朝廷事务,如此才能立君威,让朝野对陛下慑服?”
  张太后叹息道:“这不是你们这些做臣子的没尽到责任吗?其实哀家早就想规劝皇上,但皇上始终不来见哀家,连基本的早晚请安都给荒驰了……哀家也不知道为何会到今日这地步。”
  “还不是朝中有奸人蛊惑圣心?”
  张延龄不满地道,“尤其是沈之厚和谢于乔两个,他们根本就不把维护朝廷纲纪当回事,任性妄为,也是他们的纵容才让陛下到现在都留在豹房,迟迟不归,这些人必将记载于青史,承受千古骂名。”
  张太后不由皱眉,这个弟弟简直就是个深闺怨妇,对世俗存有极大的偏见。
  张太后道:“不管是谁的责任,现在先说说你们的事情……哀家已跟谢阁老打过招呼,谢阁老同意跟陛下上疏,让你们官复原职,京城戍卫,始终需要你们这样值得信赖的人负责……哀家能为你们做的事情不多,你们一定要珍惜。”
  张延龄瞬间紧张起来,眼睛睁得大大的,连声问道:“姐姐跟谢于乔说了?他答应了吗?不会是敷衍姐姐您吧?谢于乔现在跟沈之厚斗得正欢,朝野谁不知道他亲手栽培的沈之厚把他的威风给抢了?”
  张鹤龄先是瞪了弟弟一眼,这才接过话头:“多谢太后相助,若是有机会再为朝廷效力,我兄弟二人定不负先皇和陛下隆恩。”
  张太后叹息道:“你们是皇亲国戚,皇儿的亲舅舅,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陛下并没治你们的罪,只是暂时赋闲在家……不过,若你们顺利回朝,一定要循规蹈矩,不得再胡作非为,如果再犯的话,休怪哀家不帮你们。”
  张延龄听到这话,心中窃喜不已:“按照姐姐所言,这件事基本是十拿九稳,回去后就等着诏书到来……哼,沈之厚再折腾,不照样功亏一篑?如此一来,这次相当于没什么损失,等官复原职,看我怎么报复那些冷眼相向之人。”
  到二更时酒宴差不多结束,张太后要回寝殿休息,张氏兄弟在高凤引领下往宫门而去。
  半道上张延龄借助酒劲开始设想今后的美好人生:“……若咱们兄弟二人可重掌京营,一定要把之前的损失捞回来,将沈之厚给予咱的加倍奉还!”
  张鹤龄板着脸,低声喝斥:“怎么?你还要跟沈之厚斗?哼!你要自取灭亡,那是你自个儿的事情,别拉着我陪葬。”
  张延龄一愣:“大哥,你这是怎么了?难道还怕沈之厚那小子不成?他当时是怎么针对我兄弟,张家因此破败,你忘了吗?难道就此善罢甘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9/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