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4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9/2679

  “但宣大一线,朝廷既已派兵部王守仁和监军太监刘瑾前往,自然不能固守城池,待贼军自行撤去……”
  朱厚照握紧拳头:“朕就知道沈尚书绝不会赞同龟缩死守的战术,那宣府和大同这场仗怎么打?!”
  听说要打仗,朱厚照的气势又起来了,就好像他会亲自上战场一样。
  沈溪移步到北面墙壁前,对着上方悬挂的军事地图,拿起根竹棍,指着宣府的位置,朗声道:
  “鞑靼犯境兵马以达延部中军为主,主攻方向跟三年前相同,以张家口堡和宣府为重心,此番鞑靼并无包抄后路人马从延绥过来,也就是说,这场战事,只要能在张家口堡至宣府一线将达延部主力瓦解便可!”
  张延龄道:“三万鞑子,还是鞑子中最精锐的力量,说瓦解就瓦解,你当大明将士是神仙么?”
  朱厚照听了很不满,反问道:“国舅,你难道忘了三年前,鞑子十万大军,不一样土崩瓦解?那时沈尚书可在前线亲自领兵,你这么说,便是对先皇认定的功绩有怀疑?既如此,你出来说个所以然!”
  张延龄终于知道朱厚照对沈溪的偏袒到了什么地步。但凡质疑沈溪的声音,不用沈溪自己出解释,朱厚照就会先给驳回去。
  张延龄涨红着脸,无言以对,在张鹤龄严厉的目光示意下,只能憋屈地坐下,郁闷地生气。
  沈溪道:“若是利用传统战略,想在张家口堡至宣府一线将鞑子数万骑兵击败,有些不太现实。”
  “但如今鞑靼内部出现纷争,蒙古国师亦思马因所部跟达延汗部不和,已为达延部驱逐,一路向西,若是可以利用草原民族内部矛盾,分化离间,利用亦思马因部偷袭王庭,或许此战可轻松获胜!”
  朱厚照瞪大眼睛:“沈先生,你这么说是否太过曲折离奇?还要利用鞑靼国师的人马?谁知道这些人到底能否帮上大明的忙?再者说了,就算能利用,一去一回需要太长时间,而现在宣府战事却是迫在眉睫!”
  之前朱厚照力挺沈溪,但现在却开始表达不满。
  朱厚照是个急性子,在他看来,所有问题应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既然鞑子来犯,就该带兵与其正面交战,取得胜利。
  任何违背这个原则的策略都不可取。
  沈溪道:“宣府之战,当以稳重为主,若急于求成,必然会面临落败风险!”
  沈溪平时说什么,朱厚照都会无条件采信,但这次沈溪说联合亦思马因部跟鞑靼一战,却无法得到朱厚照支持。
  朱厚照急于求成,之前宣府地方虚报战功,给他带来不小影响,所以才想在大臣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彰显自己帝王威严。
  朱厚照摆手:“就算沈尚书说得有几分道理,但朕仍旧以为,此战不宜拖太久,速战速决为好……实在不行的话,朕亲率京营数万兵马北上,跟达延部主力决战!如此,沈尚书是否同意?”
  不等沈溪回答,张懋赶紧站起身劝说:“陛下请三思!”
  朱厚照不耐烦了:“如果张老公爷觉得朕亲征不合适,那就不妨由你来领兵……若张老公爷自信可一举将鞑靼兵马所灭,那朕便将这职责交给你!”
  张懋无比着急,自己一把老骨头,这会儿能否骑马、搭弓射箭都成问题,若是带兵去宣府,必定惨淡收场。
  张懋本身就不以领兵打仗能力高而著称,此时他只能无助地看着沈溪,眼中大概意思是,是到你沈之厚主动请缨了。
  旁人不行,你沈之厚肯定行啊。
  以前打鞑子,给你几千兵马,你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现在给你比鞑子数量还多的军队,取胜岂非手到擒来?
  沈溪道:“陛下不宜御驾亲征。”
  “为何?”
  朱厚照很生气,“难道你们都认为朕没能力带兵取胜?你们……真是太让朕失望了。”此时的正德皇帝完全就是个任性的孩子,蛮不讲理,他不管别人意见是对是错,只是一门心思要领兵出征成就大业。
  沈溪道:“陛下亲征,军中将领得陛下威严,必然拼死效忠,要取得一两场战事胜利,并非难事。不过长久之计,陛下还是应该等两年,届时兵精粮足,出兵出塞直捣黄龙,封狼居胥。反之,要在军事制度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彻底平息鞑靼之患,实在是强人所难。”
  “最后再谈一点,陛下过早露出锋芒,鞑靼人之后便会有所防备,那时陛下再想建立不世功业,恐怕就难了!”
  在场文武官员听到沈溪这番话,身上不由起了层鸡皮疙瘩。
  所有人都在想,沈之厚这马匹拍得有水平啊。
  朱厚照之前的确很心急,听到沈溪的话后脸色稍有好转,但还是有些不耐烦:“总是让朕等等等,一等还要两年,两年后,我大明对鞑子就一定能大获全胜?大明兵马一定能踏平草原?”
  这个问题,除了沈溪外谁都没法给朱厚照承诺。
  沈溪道:“若陛下不信,实在没必要任命微臣为兵部尚书,在其位谋其政,臣认为可以,是建立在对大明军政体系了若指掌的情况下,若是陛下信不过,可以让旁人来为陛下制定更完善的国策,平定草原!”
第一八〇五章
无条件信任
  当沈溪拿出请辞的态度,正德皇帝立马就怂了。
  朱厚照对别人或许都有一种“爱干干不爱干滚蛋”的念头,但对沈溪这个老师,绝对没那心思。
  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人比沈溪更适合当大明的兵部尚书,只有沈溪坐这个位置,他封狼居胥名垂青史的梦想才有希望实现,换作别人,莫说圆梦了,不做噩梦都难。
  朱厚照摇头苦笑:“沈卿家这是说得哪里话,朕怎会不相信您?沈卿家为大明立下那么多汗马功劳,只要沈卿家在朝,踏平草原的日子就不再遥远……”
  在场大臣突然发现,不单是作为臣子的沈溪会拍朱厚照的马屁,反过来,朱厚照这个皇帝居然也在拍沈溪的马屁。
  君臣间互相抬举和吹捧,让在场大臣瞠目结舌。
  沈溪听了朱厚照的恭维,行礼道:“既然陛下不赞同跟亦思马因部合作,臣这里还有一计,请陛下恩准!”
  “说!”
  朱厚照迫不及待地问道。
  沈溪道:“之前陛下派兵部王守仁和监军刘瑾往宣府,并未派兵马随行,与鞑靼作战仍以宣大总督麾下兵马为主……宣大兵马驻守无太大问题,若要确保对鞑靼作战的胜利,仍嫌需调拨兵马……”
  朱厚照笑着说道:“朕就说嘛,怎么都得派出援军才行……沈卿家认为,谁来领兵最合适?”
  沈溪摇头:“陛下可能会错意了,臣想的是从三边征调兵马回援!”
  兵部侍郎熊绣道:“沈尚书,若调动三边兵马往宣府,怕是有些冒险吧?若宁夏卫、榆林卫等地遭遇鞑靼合击,出现什么状况……”
  沈溪蹙眉打量熊绣一眼,熊绣被沈溪冰冷的目光一瞪,马上缄口不言,心里琢磨开了……说危险,那到底是朱厚照御驾亲征危险,还是调三边兵马往援危险?因为熊绣对沈溪设计驱逐刘瑾出京心怀感激,再加上沈溪毕竟是他顶头上司,就算他性格耿直,也不自觉及时收口。
  朱厚照看了眼熊绣,再看看沈溪,心中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征调三边人马回援是否合适。
  沈溪道:“诸位或许会拿三年前宣府之战,跟今日战事做对比,认为鞑靼人会从三边犯境,攻破榆林卫后,自西向东,与北面鞑靼主力配合作战……”
  “嗯!”
  很多人点头,他们听到沈溪回调三边人马的建议后,心中冒出的都是这个念头。
  鞑靼主力兵分两路,一路攻击宣府、张家口堡,一路攻击延绥,一旦榆林卫等边塞有失,中原腹地又要被掳劫一遍……
  这明显是上一次京师之战的套路。
  沈溪道:“但诸位似乎忽略如今跟三年前境况截然不同……三年前,鞑靼兵强马壮,上下一心,就连鞑靼国师亦思马因也跟达延汗同心协力,先败我出征兵马,再破延绥,继而一路东进,协同达延汗部破张家口堡、宣府,随后鞑靼主力陷紫荆关,威胁京师……”
  沈溪所言引起在场官员遐思,纷纷在脑海中复盘三年前那场大战,若非中间夹了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土木堡,打破了鞑子在京师脚下会师的企图,或许大明在那一战中真有亡国的风险。
  沈溪语气中肯,“京师保卫战以大明大获全胜告终,鞑靼仓皇溃逃,返回草原后一蹶不振,过去几年中不敢犯我中原半步,即便秋收时寇边也都适可而止,直至今年鞑靼方才缓过气来。达延汗部完成对草原诸多部族的兼并后,试图通过对我大明劫掠巩固汗庭威信,其攻势看似迅猛,但其实早已不复往日之威……”
  “达延汗部看似整合草原中部和东部地区,但实则各部族各自为政,如何能奢求跟三年前一样,在宣府以西地区再组织一路人强兵,从我大明三边一线出击,且叩关而入?”
  “啪!”
  朱厚照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叫道:“说得好!”
  沈溪这边就像是在用歪理洗脑,朱厚照则在旁帮腔,君臣二人仿佛早就商量好一样,一唱一和,配合无间。
  在场官员都在想:“局势真如此简单?草原上那些蛮夷,就算不是达延汗部主力也非善茬,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随便拉出几千人来,就足够我大明边军喝上一壶!”
  朱厚照却显得很振奋:“沈卿家分析在理,想那亦思马因已跟汗庭分道扬镳,如今欲投奔大明,至于别的部族,必然都在观望,耐心等待我大明跟达延汗部之战的结果,若大明获胜,这些部族必倒戈相向,那时或许不用朝廷兵马北上,草原各部族为争夺霸主地位,便会再次开打,到那时,就是两败俱伤……哦不对,是几败俱伤的结局!”
  张鹤龄显得很高兴,站起身来,笑着说道:“陛下说得对,不如遵从沈尚书所言,征调三边兵马往援宣府,等我大明兵马聚集,要胜鞑靼人不在话下!”
  在场之人,都好奇打量张鹤龄,不知这位爷吃错了什么药。
  之前张延龄还在猛烈抨击沈溪,现在他这个哥哥居然跳出来支持。
  但有心人却看出来了,张氏兄弟为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京营人马不被外调,因为这些兵马一旦离京,就不再为兄弟二人控制,等于将手头权力拱手让人。
  朱厚照笑道:“连国舅也支持沈尚书想法?那就好。不过……”话锋一转,正德皇帝显得略带担心,“这三边兵马如何回调,是个问题,回调多少,从哪个军镇调兵,再就是以谁为主帅……这些都是问题。”
  “沈尚书,你也该考虑到这些问题,若从京师发出旨意,怕是需要三五天才能将朝廷的意思传到三边,再临时整顿兵马回调……这前后怎么也要个把月吧?”
  在场将领对朱厚照的认识又上升一个层面。
  很多人都在想:“这小皇帝可不好糊弄,幸好之前没站出来说话,否则就是打自己的脸!看沈之厚这小子怎么解释!”
  沈溪好整以暇道:“个把月时间已算最少预估,长可能要到两三个月,兵马才能赶到宣府,毕竟三军起行非易事。若陛下实在等不及,征调京营人马,再以朝臣统兵,也不是不可以!”
  张鹤龄听到这话,心里骂开了:“这他娘说了半天,还是算计我京营人马!”
  朱厚照当即点头:“若沈先生觉得自京营抽调兵马更合适,朕绝不含糊。英国公,不知京营可一次出动多少人马往宣府?”说罢目光转向张懋。
  张懋怔在当场……这个问题,实在让他不好回答,说多说少都不合适,最好一个兵都不用征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9/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