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4/2679

  钱宁伸手挡住将走的张苑,冷笑不已:“张公公,你可莫忘了,沈尚书一直在外等候面圣,如何能知晓皇宫内的事情?他又没入宫!”
  沈溪身后那些侍卫有人道:“钱千户,之前焦阁老那边已有人过来传话,焦阁老和周尚书那些大人闻讯后已各自归去,沈尚书并非没有得到消息。”
  钱宁怒火中烧,几欲喝斥多嘴的侍卫。
  这下子张苑再也不听钱宁说什么,一阵小快步往豹房大门而去。
  当天张苑并没有得到伴驾的御旨,所以他出现在豹房不合规矩,若张太后找不到他,回头追责,他很可能要受罚,擅自出宫的罪名可不小。
  沈溪往前走几步,道:“钱千户,既然魏公公的事情已尘埃落定,你还要阻拦本官面圣吗?”
  钱宁没想过这件事会以怎样的方式转圜,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沈溪是要得到朱厚照首肯,让魏彬的军权彻底交出去。
  如果没有朱厚照同意,很可能会出现皇帝跟太后对峙的情况,那时这件事依然不能作准,最后三千营照样在刘瑾势力控制下。
  钱宁硬着头皮阻拦:“沈尚书,莫怪在下提醒,现在陛下怕是已歇下,你这么进去,必然要惊扰圣驾!”
  沈溪冷声道:“陛下几时休息,本官不知,你会不清楚?陛下往常有如此早安歇的时候吗?”
  这话将钱宁给呛着了。
  的确,朱厚照夜夜笙歌,早已成了夜猫子,基本都是白天睡觉,晚上休息是非常稀罕的事情,这会儿不管说什么都像是在狡辩。
  沈溪道:“来自边关的军情,陛下到底关不关心,你应心知肚明,本官急着面圣,就算有事,陛下也只会怪责本官……若你再阻拦,休怪本官不客气!”
  钱宁原本还想站在刘瑾立场,帮魏彬一把,阻碍沈溪面圣。但到此时,他心里发怵:“既然太后已决定将魏彬撤换,我在这里阻挡有何意义?最后只是得罪沈尚书这位朝中新贵。”
  “再者说了,三千营的兵权不是旁落别人之手,而是由张苑掌控,今日我跟张苑把酒言欢后,跟他关系拉近不少,将来他若担任司礼监掌印之职,我也不会吃亏。这件事里里外外都不是我的责任,就算刘瑾回来,也不能怪罪我!”
  想到这里,他已不再做任何阻碍,让开一条路来,道:“沈尚书身背大明军国重任,卑职岂有资格阻碍?不过王将军……嘿,不能一同进去,尤其王将军手上还拿着……兵刃,这总该要避忌!”
  沈溪向王陵之使了个眼色,道:“钱千户说得有理,王将军,你便在外等候,本官独自面圣便可!”
  “大人,您……”
  王陵之心里担心沈溪出什么意外,不想留下,刚要出言相劝,沈溪已抬手打断他的话,没有解释什么,直接跟随在钱宁身后往豹房内院而去。
第一八〇一章
说服力
  钱宁进去通禀。
  过了半晌,钱宁出来,脸上带着一抹歉意:“沈尚书,你知道陛下这时候见客有些不太方便,您到正堂那边等候,陛下更衣后……便会出来!”
  光从钱宁的话,沈溪便猜想到里面的场景有多荒唐不堪。
  沈溪幽幽叹了口气,除了哀其不争,他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胡闹的君王。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朱厚照,自小机智聪颖,行事刚毅果断,未满十五岁便继承他老爹大好江山,若能好好治理,必将成为一代明君,可惜到最后却成为毁誉参半的君王,被后世笑话……
  想到这里,沈溪便一阵悲哀。
  “或许真不如在孝宗手下当官,至少先帝懂得知人善用,就算对我防备有加,依然让我从一个普通的翰林修撰做到正二品封疆大吏。而在朱厚照这小子手底下做事,就算能得到他信任,但以其捉摸不定的性格,将来君臣间能否做到善始善终还是个未知数!”
  带着一丝不满,沈溪与钱宁回到前面的正堂。
  这次朱厚照终于靠谱了些,没到一炷香时间,便更衣完毕出来。
  朱厚照见到沈溪,顾不上整理略显凌乱的衣衫,急匆匆问道:“沈先生,宣府那边战事有结果了?战果如何?大明是赢了还是输了?”
  听说沈溪这边有紧急军情禀告,朱厚照以为仗打完了,涉及他登基后关系颜面的一战,自然异常关心。
  沉迷逸乐,但同时尚武好战,这便是朱厚照的性格。
  沈溪先恭敬向朱厚照行礼……该有的礼数,沈溪一个都不会少,避免被旁人说闲话。随后,沈溪才道:“回陛下的话,宣府战事尚未有结果,但各处告急文书已传至京城……此番达延汗部派出六路人马,三边、宣大、蓟州等地奏报狄夷兵马总数超过二十万,对我大明边陲构成极大的威胁!”
  “什么?”
  朱厚照本满心期待捷报,此时才知道,沈溪带来的是坏消息。
  “鞑子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朱厚照不由咋舌,“鞑子有这么多兵马吗?不是说鞑子全盛时也只能凑出十几万兵马……弘治十六年时,不也才十万骑杀到京城脚下?”
  沈溪道:“以九边奏报情况看,部分军镇上奏的兵马重合……根据兵部斥候所得,加上微臣分析,其实鞑子此番寇边兵马,应分作四路,数量约在八万到十一万间,且大多数为一些受蒙古汗庭支配的部落人马,达延部自身出兵在两三万之间,这才是犯境主力!这跟之前预估的兵马数量其实未有大的出入!”
  朱厚照松了口气,道:“刚刚被沈先生吓了一跳……原来只有两三万人马,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
  沈溪道:“鞑靼犯境之前,从蓟州、宣府、大同一线,再到偏头关、固原一线,最后到延绥、甘肃、宁夏一线,鞑虏采取象征性的扰边行动来混淆视听,其实其主要攻击方向仍旧是宣府。”
  “今军情紧急,臣恳请陛下尽快移步军事指挥所,亲自指挥此战,以确保我大明军队可大获全胜!”
  沈溪面圣之前,说的是紧急军情。但具体呈奏后,生性狡猾的钱宁已发现,其实沈溪的奏报根本是小题大做。
  “你沈之厚所奏之事,跟以前有什么大的出入吗?无非是边关形势紧张,陛下应多留意等等……被你这么一闹,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边关那边获胜或者战败了,结果却只是老生常谈……”
  但转念一想,钱宁觉得有些不太对劲,“魏彬之事经谢迁入宫解决,沈之厚依然执意面圣,却是为何?”
  虽然钱宁有些小聪明,而且懂得巴结人,但他政治上的见解和修养却很浅薄,做不到像焦芳或孙聪那样抽丝剥茧思考分析问题,在一些关键点上容易出现偏差。
  现实却是无论沈溪奏请之事是否紧急,但朱厚照确实是把事情放心上了。
  “鞑子一次出动十万兵马,看来是倾巢而出,他们以为朕刚登基,年轻气盛不能应付朝事……不过朕有沈先生辅佐,何惧区区鞑虏?沈先生,您看现在是否为朕御驾亲征的好时机?”
  钱宁听到后很紧张,无论何时朱厚照都没忘了御驾亲征之事。
  沈溪谨慎地回答:“如今这局面,无论边关发生什么事情,都不适合陛下御驾亲征,要实现封狼居胥的宏愿,陛下还得等上两年,不要需要大明训练出一支精兵,将官体系完备,陛下也需在这两年中增加实战经验,做一个合格的统帅……若贸然亲征,纸上谈兵,一着失误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大明江山社稷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虽然这些话朱厚照不爱听,但他对沈溪的尊敬没有改变。
  很多时候,要让朱厚照听劝,必须要让他彻底服气才行。
  沈溪领军以来从无败绩,简直是朱厚照心目中战神的化身,所以他才会对沈溪言听计从,如果这番话是由刘瑾或者是钱宁等人说出来,他打死都不会听信。
  “那以先生之意,就是朕需要马上在后方军事指挥所,召集幕僚,对前线局势进行研讨?”朱厚照问道。
  “是!”
  沈溪行礼,“眼下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请陛下好好休息,明日到军事学堂商讨军机,臣已备好为陛下出谋划策之人,若鞑靼兵锋危及长城内关,京城戒严的话,军事指挥所可转移至皇宫大内!”
  “哦。”
  朱厚照点点头,没想明白军事指挥设在皇宫里是怎么个概念。
  其实沈溪是把后世较为成熟的经验带给朱厚照,那就是在中枢设立一个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参谋机构,指挥统筹全局。
  平时兵部便够用了,但战时,兵部的作用会无形中被弱化,因为兵部只是朝廷管理军队的机构,文臣占据主导,但具体作战却得依赖前线将士。
  在沈溪看来,战时应以皇帝作为战场上最高决策者,对战局变化有系统而全面的认知,根据敌情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才能保证战场上所有命令准确有效。
  当然后方指挥是一回事,前线战场临场发挥又是另外一回事。
  沈溪提议的“军事指挥所”,如果挪到皇宫,跟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很相似。
  军机处等于内阁和军事指挥所的结合体,这里的大臣既要负责朝事,又要负责军事,而且直接隶属皇帝,办事效率高许多。
  当然这个军事指挥所内,需要一个掌控全局的官员,沈溪觉得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朱厚照道:“那朕便按照沈先生所言,明早……算了,还是明天下午吧,朕这几天睡眠不好,可能要多休息一会儿,而且沈先生连夜前来奏请,必然累坏了,明天上午需要好好休息……午时过后,朕会亲临军事学堂,先生你看如何?”
  沈溪点头:“臣遵旨。”
  朱厚照打了个哈欠,道:“时候不早,沈先生回去休息吧……咦?沈先生还有别的事情吗?”
  沈溪站起来,却没有挪步的意思。
  钱宁非常紧张,打量沈溪,怕他说出魏彬之事,心里隐隐感到有些不妙。
  沈溪道:“边关形势危若累卵,京师当立时戒严,以微臣所知,谢阁老在一个多时辰之前,入宫面见太后……将魏彬剥夺职位,如今三千营督军太监之职位,已为张苑张公公所掌!”
  “啊?”
  朱厚照对于沈溪驻足不走正感莫名其妙,他已准备回房跟那些西域来的歌姬和舞姬继续胡天黑地,听到这话,一时间竟然没反应过来。
  魏彬这个名字,他许久都没听过了,甚至魏彬具体当着什么差事,他也快忘到九霄云外了。
  倒是沈溪提起三千营,他才回忆起来,当初还是他斗垮刘健和李东阳后,经刘瑾提议才任命魏彬担任的那个职务。
  朱厚照有些着恼:“谢阁老为何要入宫见母后……母后剥夺一个朝臣的官职,难道不用跟朕商议么?”
  钱宁见朱厚照生气,觉得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赶紧劝道:“陛下请息怒,陛下请息怒啊!”
  这种说辞根本就是火上浇油,这也是钱宁利用朱厚照倔强的性格,让小皇帝感觉下不来台,进而驳回张太后的谕旨。
  沈溪道:“或许陛下有所不知,昨日短短一天之内,朝廷六部、各寺司衙门和科道近百名官员纷纷上疏弹劾魏彬,共列出十几条罪状,但因陛下……不在宫内,这些弹劾的奏本,未能上达天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4/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