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5/2679

  作为妻子,她很清楚自己丈夫心中在想什么,但她不想让沈明钧“得逞”。
  沈明钧恳切地道:“娘子,娘临走前不是说,不让沈家分家么?你怎么……”
  沈明钧欲言又止,这让周氏意识到,丈夫的心始终跟他那些兄长在一起,她很想破口大骂,但又不忍心,而且也不能这么做,这个时代三纲五常是铁律,夫为妻纲,冒犯的话后果会很严重。
  周氏已在尽量收敛,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淑妇。随着本月中旬朝廷旨意下达,如今她和儿媳谢韵儿一样,已是三品诰命,尊贵的官太太,而不是凡夫俗子家里的妇人,她要顾着儿子的脸面。
  周氏所学榜样,自然是自己的儿媳妇,连谢韵儿平时说话做事的语气和习惯,都尽量模仿,可惜始终是东施效颦。
  周氏叹道:“相公,账不是这么算的,娘临走时说不让分家,但你看看大伯和大嫂他们的反应,恨不能将两处宅子都归到他们名下,将其他几房人都赶走……分家的事本来就是由大房提出,跟咱没多大关系,咱是尽自己的本份,把沈家宅子给保了下来,这可是娘临走时最放心不下的!”
  沈明钧点了点头,他也承认宅子是李氏临过世前最在意的东西,但他觉得自己夫妻俩把宅子据为己有,这对几位兄长不公。
  犹豫了一下,沈明钧道:“娘子,可宅子始终是咱沈家的,怎能据为己有呢?以后小郎在外地当官,咱也不经常回宁化来,与其空置在那里荒废,留给大哥和三哥、四哥他们住不挺好吗?”
  “不行!”
  这回周氏的态度异常坚决,“让三伯和四伯住进来,我没意见,但大伯……说什么都不行。他们一家以前是怎么对我们的,相公难道忘了?”
  “当初我们吃糠咽菜的时候,大嫂依然拼命欺压我们,憨娃儿那时瘦成什么模样了?后来咱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儿,他们就来捣乱,到现在依然阴魂不散。两个宅子都是咱五房出钱买的,理应物归原主,怎能便宜大房?”
  沈明钧脸色难看,他这人没什么主见,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听老娘和妻子的话,以优先顺序来说,先听老娘的,再听周氏的,这让夫妻间一直有隔阂,直到沈溪中了状元,隔阂才慢慢消除。
  周氏见丈夫脸色难看,道:“相公,老宅和大宅已经在我们名下这件事,你千万不要传出去,否则你那几个兄长会说我们联合外人窃夺沈家财产。咱以后搬离宁化县城,这宅子就算烂了,也不能留给大房……”
  “我知道相公你很为难,等以后我会个机会,让三房和四房以为是我们托人赎买回来的,回头给他们住,再将二房的人接来……相公,这样你可满意?”
  沈明钧望了妻子一眼,神色有些迟疑:“荷儿,你别忘了,大哥、大嫂他们一大家子,现在住在城郊的破庙里,咱……不能忘本啊!”
  听到这里,周氏简直想揍自己丈夫一通。她是个急脾气,谁跟她作对,她就跟人急,甚至不惜撕破脸。可惜沈明钧是她丈夫,将来的依靠,她不敢任性妄为。在这种情况下,她有些烦躁地说:
  “让你保密,就一定不能说出去,宅子是娘留给咱的,咱一定要把它保护好,怎么都不能让大房跑来占便宜!”
  ……
  ……
  沈明钧夫妇办完李氏的丧礼,便准备动身回湖广武昌府。
  进入九月下旬,周氏和谢韵儿安排人把东西收拾了一下。之前保护沈溪家眷南下的御林军,已跟随宣旨的钦差一道离开宁化,留下来的车马帮弟兄准备好东西准备上路,跟随他们一起走的,还有自武昌府回来省亲的宋小城夫人絮莲。
  絮莲带着孩子在身边,因宋小城在闽粤之地帮沈溪运粮,没时间照顾妻儿,干脆让絮莲回宁化,一来可以让絮莲看望家中的父母和回趟娘家,二来是顺便帮沈家打理丧礼,走的时候也好有个照应。
  絮莲跟周氏、谢韵儿关系一向和睦,甚至沈家上下跟她的关系也都不错,家中的丫鬟,包括小玉、红儿、绿儿等人都与絮莲姐妹相称。
  为了避嫌,沈家一直住在宁化县的官驿,由于人太多,还分出一部分住在周边的客栈。
  现如今虽汀州商会已不存在,但余威犹存,宁化县很多商铺都曾加入过汀州商会,谢韵儿和周氏都是曾经汀州商会的半个当家人,到了宁化县,商界中人对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周氏不敢让人知道沈家两处宅子落进她手中,每天住在官驿,由于过往宁化县的外地官员不多,因此整个官驿差不多都被沈家人包了下来。
  九月二十四,周氏跟谢韵儿简单商量一下,出发的日子定到三天后。
  周氏对谢韵儿交待了一些事情……怎么看,都好像是谢韵儿在打理沈家上下所有的麻烦事,周氏只是名义上的当家人,因为很多事她不知道该怎么着手,只能从谢韵儿这里寻求帮助。
  “……儿媳,眼看就要走了,你看看是否回趟汀州府城?你家里人可都在那边眼巴巴望着呢!”
  周氏突然对自己的儿媳表示关心,她知道要不了多久就能见到儿子,把儿媳哄高兴了,才能让儿子和她的关系亲近些。
  周氏是个识时务的女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谢韵儿,又素来欺软怕硬,在跟谢韵儿相处中,她倒像是儿媳,而谢韵儿却像婆婆。
  谢韵儿道:“之前我已经去信汀州府,跟家里报了平安。咱北上这一途,主要走石城、宁都一线,不用绕道汀州府。娘如果想过去见什么人的话,只能等下次了!”
  周氏嘿嘿一笑:“还是韵儿知道我的脾性,咱现在也算光宗耀祖,难得回来一趟,娘就想回长汀县城走走,在以前那些街坊邻居面前显摆……既然你说时间来不及,那咱就不去了,还是见憨娃儿重要。哦对了,之前不是说他还在南边带兵?打了胜仗没?皇帝老儿是不是又给他升官了?”
  谢韵儿摇头:“娘,很多事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相公的官再往上,已经不那么好升了!”
  周氏没好气地道:“瞧你说的,朝廷总归会有更大的官,他才做了几天官,将来升官的路还长着,指不定能当什么阁老、尚书……他现在是什么官?”
  “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谢韵儿郑重说道。
  周氏琢磨了一下:“他现在就已经是尚书了,不是朝廷还有兵部尚书吗?那他这个兵部尚书就是给人当副的?不行不行,以后一定要当正的,这样咱才能光宗耀祖……好儿媳,见到憨娃儿后,你可要当好他的贤内助,为娘看好你,将来沈家上下也都要靠你了,娘老了啊!”
  谢韵儿感觉周氏话里有话,她又不想问婆婆到底想干嘛,只能装作听不懂,点头应“是”。
  周氏跟谢韵儿拉了半天家常,最后红着脸说:“儿媳,为娘有点为难的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谢韵儿道:“什么事,娘直接说!”
  周氏低下头,有些不好意思:“娘的娘家人,也就是周氏一门,现在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当初娘也没接济家里银子,这次弄大宅的事情,把银子差不多花光了,你……能不能借点儿银子,让娘托人送去周家那边?娘难得回来,不想让自己的面子过不去……”
  谢韵儿微笑着点头:“既然娘说出来,这事儿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不知道两百两银子可够?”
  周氏高兴地说:“够了,足够了!”
第一五一一章
分家的困局
  周氏把小金库的银子拿出来花得差不多了,整个李氏丧礼的排场,完全是靠她一个人撑起来的,她手头的存银原本就不多,这下基本被掏空了。
  现在要补贴娘家人,她只能从儿媳妇这里讨要,但碍于面子只能说借,但她可没打算归还,毕竟在她眼中,儿子和儿媳妇的银子就是她的,拿来分润点儿给周家,在她看来理所当然。
  谢韵儿就算知道周氏的心思,也不会跟自己的婆婆计较,这点钱对她来说不算什么。
  沈溪从土木堡回到京城后,短时间内便给了谢韵儿七八千两银子,作为沈家开销之用。
  沈溪之前一直把银子用在别的方面,结束征程回到家中才发现京城戒严期间,家里的日子过得无比惨淡,他根本没尽到丈夫的责任,于是一咬牙,把军中孝敬的银子大半留给谢韵儿。
  有了这笔钱,谢韵儿无论走到何处,吃穿用度都轻松许多,给周氏两百两银子也不觉得心疼。
  周氏拿着银子,便回周家去见同宗之人。
  周氏发迹后,周家日子过得很滋润,这会儿也是买屋买田,在宁化县城周边置办产业,日子过得比沈家都好……关键在于周家人不会作死,没有像沈明文夫妇这样奇葩的家主挥霍家业。
  谢韵儿送周氏出门,没等回到驿馆自己的房间,便听说沈家来人,要跟她商议沈家的事情。
  仔细相问,谢韵儿才知道来人是沈明文的儿媳妇吕氏,也是沈家第三代长孙媳妇,论在沈家的地位,吕氏要比谢韵儿高多了,当然论社会地位,谢韵儿作为正三品诰命夫人,已少有妇人能及。
  谢韵儿不想在“嫂子”面前表现得太过强势,请吕氏前来客房相见。
  今天的吕氏一身素衣,简单而又得体,无论任何时候,吕氏都能展现出应有的风采,即便如今她跟着丈夫只能暂时栖息破庙中,但依然保持贵族千金小姐的气度,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想跟娘家人求救,只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夫家遇到的困难。
  别人不知道谢韵儿在沈家的地位,吕氏却能分析出,她早就发现,就算周氏强势,很多事也不可能是周氏那粗鄙的见识和简单的头脑能办到,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她猜想很可是谢韵儿在出谋划策。
  谢韵儿见到吕氏,客气地施礼:“不知堂嫂前来,所为何事?”
  一上来,谢韵儿就直接定下“堂嫂”的名分,如果沈家没分家,谢韵儿应该称呼“嫂子”,她这么叫人其实是想提醒吕氏,现在彼此已是两家人,不能再以以前一家人的口吻说话。
  吕氏打量桌上收拾好的包袱,心中一沉,但脸上却波澜不惊地问道:“看来弟妹是准备收拾好东西,回京城去了?”
  谢韵儿微笑着摇头:“不是往京城,却是往武昌府,也有可能是南昌……家夫在湖广、江赣为官,如今他领兵在外,但治所衙门仍旧在湖广和江赣,此番便是前去官衙等候,不能在宁化县久留!”
  吕氏点头:“夫妻团聚,本属应当。”
  谢韵儿见吕氏的态度,便知道这位堂嫂不好应付,毕竟不能在明面上将这位沈家长孙媳妇赶走,那会显得她不懂礼数,当下问道:“堂嫂前来,不知何事?若是妾身能帮上忙的地方,责无旁贷!”
  谢韵儿率先放下姿态,但心底却不想趟沈家这潭浑水,她可从未把自己当作沈家这个大家族的媳妇,只想跟沈溪过自己的生活,比谁都愿意分家。
  以前李氏给了谢韵儿太多压力,导致她对沈家这个大家族没多少好感,现在沈溪将沈家的社会地位提升起来,她更不想沈溪为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家族付出太多,因为沈家人根本不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吕氏听到谢韵儿的表态,颇为欣慰:“弟妹肯帮忙自然最好,沈家不应该因太夫人的离去而四分五裂,现在这样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弟妹认为呢?”
  谢韵儿道:“我的意见重要吗?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长辈在谈,从未曾问过我们小辈的意见。之前我也问过公婆,她告诉我无需多管闲事,以他们跟沈家长辈商议出的结果为准!”
  之前谢韵儿还说帮忙责无旁贷,但说到具体问题,却巧妙地将自己的责任避开,说自己管不着,这让吕氏略显尴尬。
  吕氏道:“弟妹乃名门之后,又出自书香门第,很多事应该明白。七叔在外做官,最重要的是保持家族清誉。若家族纷争不断,于他朝中做官实为不利,御史言官会以此攻讦,甚至清议中,也会令七叔立于危境……”
  吕氏说话,张弛有度,上来不讲沈家这个大家族的利益,单纯从沈溪的角度出发,阐明一个观点,以沈溪现在在朝中的地位,经不起沈家一次次大的折腾,这可能会成为沈溪官路上的一个“污点”。
  朝中文官集团甚至会认为沈溪背后的家族不足以成为大明朝野表率,在沈溪升迁上设置重重障碍。
  照理说,谢韵儿完全可以不理会吕氏的忠告,因为这话基本是危言耸听,沈溪在朝为官,家族是否分家影响不大。
  但谢韵儿做事顾虑周全,她分析了一下吕氏的话,发现有几分道理,她身为朝廷二品大员的妻子,不能纵容自己的婆婆跟沈家内斗,这样会严重影响沈溪的名望,几百两银子的宅子本不是大事,谢韵儿见过大场面,自然不会吝啬那么点儿钱财,她知道自己的婆婆也不是为了那点钱跟沈家人内斗,完全是因为心中的那口气。
  谢韵儿问道:“堂嫂的意思呢?”
  吕氏正色道:“以我所见,弟妹应该帮忙游说五婶,让她老人家态度转圜,沈家人可以重新坐下来商议事情。沈家两栋宅子,将来可以想方设法赎买回来,但不用急于一时,尤其是沈家失去宅子这段时日,更应该让外人看到我们沈家上下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而非如现在这般如同一团散沙。若弟妹跟五婶一家人都走了,那沈家就此分崩离析,对七叔来说未必是好事!”
  这番话还是吓唬,但每一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现在谢韵儿也觉得自己的婆婆做事不考虑后果,以至于把路走绝了,为了几百两银子,简直六亲不认。
  但谢韵儿没权力指责周氏什么,她所想就是怎么把这件事说开,最好能将沈家一处宅子归还回去,让沈家维持现状,沈家大房那边可以开办私塾有个营生,然后沈家二房、三房的人自己养活自己,就算四房执意分家,也不至于影响沈家的“团结”,对沈溪的名望大有好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5/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