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6/2679

  而这些叛军惊喜地发现,靠近城南的这一片民户,家中异常富裕,不但粮食满仓,还有牲口以及各种衣料、布匹,甚至有急需的铁器,虽然全都是一些锄头、斧头、镰刀、锤子等劳动工具或者是暂时派不上用场的锅碗瓢盆之类的生活用具,但却非常受欢迎。
  叛军进城后,还没把城门两侧的城墙完全占下来,就把自己当成强盗,争先恐后涌进民户家中,将自己抢到的东西搬出来,绑到抢到的牲口或者是独轮车上,准备随时带走。
  沈溪在远处看着这一切,为叛军的贪婪感觉悲哀。
  虽然这个计策是他亲手制定,甚至那些粮食、牲口等东西,也是他强行塞过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叛军的注意,瓦解其战斗意志,但沈溪依然感慨人性的贪婪及其给军队战力带来的致命打击。
  沈溪摇头轻叹:“叛军上下缺乏起码的军事训练以及战术素养,你进城后光顾着抢劫,就没想过会被城中守军反戈一击?”
  “叛军谁是主帅?这时候不应该马上集合部队,趁着攻占南门成功士气大振攻击府衙、县衙和其余三座城门,彻底奠定胜果?光顾着抢枪抢,难道不知道打了败仗所有的战利品都保不住?”
  “看来之前的准备,很多都是多余,叛军果真是烂泥糊不上墙!不过,看看你们现在的表现,再对比下官军的战绩,就知道官军有多差了!”
第一四二九章
反守为攻
  叛军进城,不自觉地掉进沈溪专门为他们设置的陷阱。
  在这里,有着平民百姓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资,比如沈溪带来准备长期作战的粮草辎重,其中一部分便被送去城南,把那些叛军士兵馋得垂涎欲滴。
  叛军进城,原本应该马上攻占城内主要军事据点,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诸如城门两侧的城墙、官军营地以及府县衙门等等,但这些人钻进城南的大街小巷中,一时半会儿舍不得出来。
  云柳和熙儿来到站在塔楼顶层窗前的沈溪身边,看着远处不知何时乱作一团的叛军,还有塔楼下面以及左右街巷中隐蔽的、因军需物资被抢夺而两眼喷火的官军。
  云柳和熙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叛军怎么会离谱到这种程度?到了此时,她们都看清楚了,局势正在向官军倾斜。
  云柳道:“大人,叛军差不多已悉数入城,如今都分散在城南的街巷中……是否马上出兵?”
  沈溪微微沉吟,摇头道:“先等等,事情不急,让叛军多抢一会儿,等他们口袋装不下,背上背的、肩上挑的、双手提的东西把他们压垮,拼死一战的决心自然就没了,到时再出兵将其一网成擒!”
  熙儿嘀咕道:“沈大人,为什么叛军进城不久便乱作一团,只知道抢劫,连最要紧的打仗都忘了?”
  云柳并未制止熙儿提问,因为她自己也很好奇,不明白为什么在湖广西部和南部连克城池,声势无比浩大的叛军,进城后的表现会如此大失水准。虽然她从心底看不起衣衫褴褛、武器装备良莠不齐的叛军,但毕竟这是两军交战,而不是山匪进城。
  远处的抢掠还在进行。
  沈溪看得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因为他手上握有自制望远镜,这东西虽然没多大科技含量,但在临场指挥作战上,作用几乎无可替代。
  沈溪耐心解释道:“叛军并非是一个村寨或者是同一个民族构成,根本就是各自为战,怎么可能形成协调一致的指挥体系?”
  一针见血,沈溪分析的正是战场上局势剧烈演变的内在原因。
  云柳心想:“之前我还以为是同一个部族的兵马,现在才知,原来是由好几个民族纠结而成。”
  “如果是野外作战,考虑到唇亡齿寒,叛军各部还能形成呼应,协同作战。但现在已然攻入宝庆府府城,叛军以为官军已逃跑,心中的警惕性大大降低,毕竟少有城门失守而城池不陷的情况。”
  “这么多老百姓眼里的好东西,每个村寨的人都想多抢些,以为别人会去追击官军,于是便一窝蜂地哄抢,战斗什么的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这跟那些骁勇善战的鞑靼人,没有丝毫可比性!”
  想到连鞑靼人都败在沈溪手上,云柳便知道这群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沈溪的对手,哪怕沈溪手头兵马再少,还把城门让了出来,最后的结果依然无法更改。
  跟鞑靼骑兵这样曾经纵横欧亚大陆的对手交锋后,连云柳自己都觉得眼前的叛军不值一提。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眼看进城的四千叛军已经将城南一带民居抢光,准备往城池内部深入,沈溪一摆手:
  “下令,收紧包围圈,将那些被沉重包袱压得走不动路的叛军给我拿下!能生擒的话,绝对不要枉杀,一个俘虏抵三颗首级!”
  差不多到时候了,沈溪没必要再隐忍,该出手时就出手。
  沈溪暂且不会把城门口给堵上,虽然他在城墙两翼安排了一千兵马,随时可以从城墙上杀下来,将城门口彻底堵上,但若出现那种情形,城中叛军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定会形成决死一战的局面。
  这就好像攻打城池,围三阕一是常用的手段,得让对手有一个侥幸心理,便不会放弃到手的财富。这些叛军拖着那么多东西,你向他们能跑多远?更何况南边还有已经开始返程的苏敬杨所部。
  沈溪心道:“老苏虽然在这场战事中充当了看客,但你回来的路上,能捉到一些叛军逃兵,也当你立下大功了!”
  ……
  ……
  城中官军,共分为江赣兵和地方卫所、巡检司兵马。
  无论是哪路官军,对叛军抢夺粮食物资都非常愤慨,自己的吃穿用度被一群宵小抢夺,实在心有不甘。
  如果说打鞑靼人他们会吓得逃走,但对于装备落后训练更差的叛军,他们可没道理被吓退,因为那些叛军说到底就是一群造反的异族百姓。
  对于这些不服王化的蛮夷,官军一向都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地方上的卫所官兵,以前少不得欺负异族百姓,甚至在非战争年景,也做出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冒充军功。而那些异族百姓平时都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族人受欺辱。
  这正是民族矛盾的根源。
  这年代,为了有限的生存资源,社会底层的人竞争激烈,有权势的人则会欺压良民,使得普通百姓怨声载道。
  在这样一个没有公平正义的年代,即便百姓利益受损,他们也不敢吱声,因为他们知道大背景便是如此,即便说出来也没什么用,只有各部族联合起来,拿起刀枪,有统一的指挥,他们才能拼出一条活路。
  但这些加入叛乱武装的异族青壮,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生存下去,心态其实跟这时代盗匪差不了多少。
  战争是为了抢掠资源,至于成就什么帝王大业,甚至割据一方,那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也没人给他们规划这种野心,他们自知没力量跟朝廷对抗,因为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汉人,汉人绝对不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也就阻碍了队伍扩大。单靠各部族的人口,能在地方上穿州过府已经很不容易,跟更何况改朝换代?
  “滴滴滴——”
  随着沈溪命令下达,城中各处尖利的哨子声响了起来,很快官兵从隐身的房屋、地窖中冲了出来,开始朝作战区域,也就是城南的街巷进行压缩。
  这是一场真正短兵相接的战斗,沈溪派出负责进剿的官兵只有两千,尚不到叛军入城兵马的一半。但官军武器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对于此战却有必胜的信心。
  这主要是因为沈溪把原本己方处于绝对劣势的野外,转移到了城内,设下埋伏,并设计消磨叛军的战斗意志,使得这场战事从一开始就出奇顺利。
  负责带兵突击的是江西都指挥使王禾。
  马九主要负责防守街巷,同时调动火炮和火铳协同攻击。
  马九手上有二百名火铳手,这些火铳手是沈溪手头最精锐的兵马,使用的全是刚改良的燧发枪。
  火铳手封锁了城南向城中进发的主要街道,若叛军继续向城内推进,马九便会率部迎击,否则在这一战中他只能旁观,无法影响王禾带兵斩获功劳。
  “呜嗷嗷……”
  之前只是叛军虚张声势的喊杀声,但到了此时,城中官军嘹亮的呐喊,瞬间掩盖了叛军虚弱无力的声音。
第一四三〇章
邵阳巷战
  官军就好像杀红眼的猛兽,或手持长矛,或挥舞长刀,排着军阵,从城东、城中和城西杀向南门街巷。
  当官军逼近身边时,叛军上下才回过神来。
  很多异族士兵扛着装满钱帛的布袋,牵着装满粮食以及锄头、镰刀等生产资料的牲口,准备撤走,忽然从同伴口中得知,官军杀来了,一时间手足无措。
  之前进城时太过轻松,掠夺物资也很简单,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心理,现在官军突然杀奔出来,他们才知道掉进陷阱里了。
  在遇到官军袭击的情况下,叛军想集结起来反抗,却发现大多数异族青壮已分散进入各街巷民户中抢劫,此时街面上已基本找寻不到成规模的部队。
  叛军头领跟下面的士兵断绝了联系,现在才去召集人手时间已经来不及。而在这种需要体现单兵作战能力的巷战中,叛军几乎不占任何优势。
  沈溪站在塔楼顶层窗前,看到很多叛军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直接被官军擒拿,跪在地上双手抱头,一动都不敢动。
  沈溪轻叹:“就算你们联合起来,可以跟官军斗个旗鼓相当,但你们骨子里只是目光短浅的普通百姓,只有当你们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的时候,才能跟官军正面抗衡,城外的荒山野岭便是你们天然的帮手。”
  “如果进入城池,你们就变成上岸的鱼,除了尽快回到水里,便再无任何求存的办法。即便你们垂死挣扎,也最终只能咬上官军一口,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此时的战事,官军一路高歌猛进,而叛军尽管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但因本身他们抢掠的东西太多,又割舍不下,连逃走都没力气。
  一场看起来势均力敌的战事,其实从一开始就已注定一边倒的结局。
  交战双方此时都顾不得考虑谁胜谁负,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官军气势如虹,而叛军则想带着战利品逃离战场,兵无斗志。
  故此,双方遭遇时,兵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官军总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叛军的小股部队。
  在这种巷战中,官军训练有素、相互协作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即便官军素质并不能让沈溪满意,很多新兵蛋子都是第一次上战场,即便沈溪没做出太有针对性的安排,甚至连动员大会都没有,但只要上了战场,在杀红眼的情况下,都能以一当十,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有时候,一两个士兵也能将几名甚至十几名叛军追得到处乱跑。
  官和贼,临战心态截然不同!
  沈溪看清楚战场上一面倒的局势后,明白很多事从开始就决定了,这也是时代所决定,只要他能把官军的优势发挥出来,其实平息叛乱并不困难。
  王禾带兵冲杀在第一线,此时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堂堂的江西都指挥使,而把自己当做冲锋陷阵的猛将,在这种危险性极高的巷战中,浑然不顾身后到底跟有多少人,所向披靡,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跟苏敬杨这样先后中过秀才和举人,半道才承袭家中将职并一路走到现在都指挥使不同,王禾之前却是荫袭的卫指挥使,应对沿海贼寇方面有一定经验,属于实践派。等他亲自领兵上了战场,头脑发热,热血上涌,将畏惧置之脑后。
  沈溪站在远处,从望远镜里看到莽夫一般的王禾,摇摇头道:“王禾跟一个成熟睿智、行事冷静且能照顾整体战局的帅才尚有不小差距,将来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相比王禾在城中跟叛军正面搏杀,沈溪能想象苏敬杨闻听城中战事后的郁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6/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