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0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2679

  沈溪按照朝廷的要求,于正月十七这天正式出发。
  一行十六辆马车,浩浩荡荡出了正阳门。
  由于北运河上冻,此番南下的前半段路必须以马车赶路,沈溪选择的是走黄村、杨村到天津三卫,再由天津三卫经静海、青县、沧州到山东德州的官道。
  之前沈溪走过这条路,对于周边环境已经熟悉,再加上此番带有官兵上路,倒也不怕遇到什么危险。
  这回沈溪只身上路,内眷一个不带,连个服侍的小厮、丫鬟都没有,生活上还得自己照顾自己。
  本来以沈溪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完全可以用公家钱请佣人,但因他习惯自立,许多事都喜欢自己动手,加上这一路上得抓紧时间赶路,没太多时间换洗衣物,便索性多带了些衣服,等到大城市作短暂停留时,再解决个人卫生问题。
  南下这一途,说是走官道,但这时代官道两侧还非常荒芜,加上时值隆冬,人们都窝在家里避寒,即便是在中原腹地,也经常出现几十里见不到人的情况,尤其是在北直隶尤为明显,进入山东地界后反倒好了许多。
  毕竟大明刚经历外夷入侵,北直隶不少百姓加入南下逃难的行列,荒芜的土地甚多,去年到今年虽然北方风调雨顺,没有了天灾,但无奈却遭遇人祸,老百姓同样苦不堪言。
  沈溪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什么,一路上即便看到些不平事,也没有上报朝廷的打算,文官集团对他的排斥和打压,让他从政以来第一次对人生产生了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在地方上安稳过一生,还是继续在朝堂上进取,封侯拜相,千古留名。
  不过,不管怎么说,沈溪毕竟年少,即便过年长了一岁,虚岁也仅仅只有十八,未来的路还很长,他可以恣无忌惮地挥霍自己的青春,即便在正德一朝没什么作为,也完全可以等个二三十年再问鼎朝堂。
  ……
  ……
  沈溪出发后,京城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朝廷仍旧维持着正常运转,连一丝波澜都未掀起。
  刘大夏回朝仍担任兵部尚书,只是加了太子太保衔,所管辖的范围不过是兵部的一亩三分地,西北的事情已经不再归他管理,朝廷开始协商新的三边总督、宣大总督等人选。
  之前与鞑靼人交战中,边塞各军务衙门不作为,任由鞑靼人长驱直入威逼京师,让朱祐樘很恼火。
  趁此机会,弘治皇帝决定更替西北掌兵之人,来一次大换血,该致仕的就致仕,甚至在此战中有大过错的还要追究其责任,一查到底。
  对于候选人名单,朱佑樘未在朝会上提及,交由朝臣讨论最后议定,此番他决定乾纲独断。不过,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九卿私下里都还是向皇帝上了奏本举荐人,但最终得由朱祐樘做出决断。
  至于功劳犒赏名单,虽然年前就已经公布,但涉及到具体军功以及赏赐数额,要到年后才会具体实施。
  沈溪已然南下,这次犒赏跟他没太大关系了,该给的赏赐已提前拨付,都是在沈溪看来无关紧要的物质奖励,至于官职,沈溪从三省沿海督抚变成延绥巡抚又再次担任两省总督,翻来覆去其实没多大变化。
  马文升、刘大夏等人都看得清楚,这是以刘健、李东阳为首的文官集团对沈溪的一次排斥。
  因为沈溪做事能力高,所以将之调到湖广,美其名曰重用,但其实是贬斥,使得其离开权力中枢,避免成为京师一颗不安定的棋子。
  朱祐樘在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二者中间,义无反顾站在了文官集团一边,对沈溪说是犒赏,但实际上是将沈溪发配,不过这结果对沈溪来说算是好事一桩。
  沈溪之前所求,比之湖广、江赣两省督抚还要低许多,当时觉得能当个一省左布政使都已极好,但现在他的权限明显高过一省左布政使,两省督抚的权限跟他正二品的品阶很搭,他现在成为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
  离开京城,不再有人掣肘,沈溪可以在湖广、江赣两地大展拳脚,将闽、粤之地的生意发展到江赣和湖广,可以在军事、行政和经济上全面影响并控制两省,现在他在官场的声望有了,大展抱负的空间也有了,剩下的就看他如何发挥。
  沈溪一时的郁闷,只是因为文官集团对他的打压,但当沈溪想明白后,自然就会成为当今大明最有方向感、知道向哪个方向使力的人。
  ……
  ……
  此时在京城,对于终于把沈溪驱逐出京送了一口大气的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李东阳来说,日子同样不是很好过。
  以前弘治皇帝对他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但自从京师保卫战中内阁一意孤行,对监国太子朱厚照进行一番打压,惹恼了一心培养儿子成才的朱祐樘。
  到了战后,朱祐樘明显呈现出对内阁方面的戒备,以前阁臣票拟十有九过,而如今内阁的票拟经常会被司礼监打回来,甚至有很多被留中,在刘健和李东阳关心的翰苑三年小考中,皇帝提拔了几个在他们看来属于边缘人物的官员。
  最有机会成为内阁大学士的官员中,王华、焦芳、李杰、王鏊等人并未获得提拔,反倒是属于后起之秀的杨廷和、梁储、靳贵等人获得重用,这被刘健和李东阳看作是朱祐樘针对文官集团铁板一块状况的布局。
  刘健和李东阳在翰林体系三年小考结果公布后,随即便跟弘治皇帝提请,再增补委命一名内阁大学士,以便减轻现有三位阁臣的工作量,刘健和李东阳最为中意之人,正是王华,除此之外,刘健和李东阳还举荐了王鏊以及新近获得提拔的杨廷和,进呈朱祐樘,请朱祐樘从三人中任意挑选一个。
  这是弘治朝选拔内阁大学士的不二方式。
  决定要增补内阁大学士,会先选出几人,既看朝中的声望,也看这几人办事的能力,小范围调动到内阁“实习”,每人给予相同的奏本进行票拟,形成皇帝、司礼监、内阁三道选拔制度,从候选人中择优选取最符合皇帝心意之人,委命为内阁大学士。
  刘健进呈内阁大学士候补人选名单的时间,乃是正月十九——沈溪离开京城两天后,此时京城各衙门刚刚结束休沐,很多朝臣都还没能从战胜外夷,以及过年的喜庆气氛中走出来,甚至朱祐樘自己都没做好增选内阁大学士的准备。
  奏本呈递上去,不出意外,留中不发,皇帝一时间似乎忘记了有这么一回事。
第一三一九章
新阁臣人选
  由首辅和次辅发起,朝廷遴选新的内阁大学士,这对朝中百官来说是开年一等一的大事,即便皇帝不同意,也应该在朝会上提一句拒绝的原因,如此方才能显示出对文臣的礼重,结果皇帝却好像根本就当没这回事,多少让朝臣议论纷纷。
  这主要是因为刘健、李东阳两位大佬在私下的聚会中,把消息通知了文官集团中一些核心成员,为增选内阁大学士造势。
  结果口口相传之后,这消息在朝中便再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陛下这些日子病情仍未见痊愈,几次朝会都有始无终,每每仓促结束,此番对于新增阁臣,更是不闻不问,好似未曾有过此事,却不知是否该在下次朝会上,跟陛下提及此事?”
  李东阳在年初这段时间,主动承担起了内阁票拟的重任。
  刘健对谢迁失去了往日的信任,他本身年事已高,很多时候无法留在文渊阁处置大小事务,便让李东阳留下来当值,一应政务以李东阳的意见为主,谢迁的意见则作为参考。但因李东阳自身疾病,以及对于朝事的懈怠,连日辛劳让他叫苦不迭,急需人帮忙,这才是首辅和次辅达成一致决定增加阁臣的主因。
  名义上,刘健和李东阳仍旧把谢迁当成同僚,但实际上,二人对谢迁已心生芥蒂,很多事情都有没跟谢迁商议,倒好像谢迁成为了他们的政敌。
  此时李东阳说这番话的时候,刘健和谢迁都在,其话语间隐含的意思,是想让谢迁在朝会上跟皇帝提上一嘴,让朱佑樘关心下这件事。
  谢迁虽说在处理军政大事上偶尔会犯糊涂,主要是他能力有限,同时在施政方面的造诣不及刘健和李东阳,但在为人处世上,却是一只比刘健和李东阳还要狡猾的老狐狸,在人情世故方面经验老道,当然知道自己正在遭受排挤。但谢迁一直不动声色,因为他觉得没必要跟两个老友争什么。
  听到李东阳的话,刘健望向谢迁:“于乔以为如何?”
  谢迁报之以微笑:“此事还是交由陛下处置为好,我等自身便是阁臣,如果主动跳出来向陛下举荐同僚人选,或许会被人认为有私心,不妥!不妥!”
  谢迁不想被人拿出来当枪使,同时他本身也觉得,目前内阁运转还算流畅,六部如今有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即便有些票拟无法决断,也可以跟六部部堂稍微商议一下,总归会有妥善解决的办法。
  虽然这样做有些不符合规矩,但很多事都可以见机行事,谢迁认为,只要目的是为了朝廷好,即便偶尔犯规也可以接受。
  但此时的刘健和李东阳,却执意要将新的内阁人选报上去,逼迫皇帝尽快做出选择。
  在刘健看来,入阁人选中王华最合适不过了,除此之外,王鏊也还可以,毕竟这二人算是有经验的老臣,也是文官集团的核心人物。
  至于杨廷和,只是四十多岁的“少壮派”,在一些关键性的事情上恐怕会瞻前顾后,处理起来不果断,给政敌和对手以可趁之机。此番之所以将其一并推荐上去,也是因为看到皇帝有提拔重用之意,下一步文官集团相应就会竭力拉拢,重点进行培养,但此时却不宜入阁。
  现如今文官集团基本以刘健和李东阳为首,但凡有不合他们心意的,都会被排挤在核心权力层外,就连谢迁这样曾经跟他们构成内阁铁三角的名臣,也因为沈溪的关系而被他们边缘化。
  李东阳看了谢迁一眼,冷着脸道:“既然如此,明日朝会就由我去跟陛下提及,此事涉及内阁的正常运转,若现在还不未雨绸缪,可能又要等个三五年了,那时不知……我三人是否还留在阁部!”
  这会儿李东阳已有离开朝廷,闲云野鹤的打算,但文官集团却不会放任不信任的大臣来掌管内阁,尤其是在皇帝久病不愈,太子年少不能当事的情况下,李东阳即便要撒手,也要交待好“后事”,不让权柄失去控制。
  李东阳跟王华是多年老友,王华虽然年长李东阳几岁,但王华身体情况良好,精力充沛,加之王华有儿子在朝中,前途光明,是以对于权力的渴望相对大许多,这也是之前李东阳向刘健重点举荐王华的原因。
  王华现在的官职非常合适入阁,他如今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几乎所有的制诰之事都由其一手负责,梁储、杨廷和等人虽在旁辅佐,但只是起草初稿,主要的撰写还是由王华来完成。
  基本上翰林学士的身份,已经足够承担起内阁大学士的职责,在李东阳看来,即便把王鏊、杨廷和同时举荐上去,这二人也不可能超过王华,只要皇帝同意在这三人中遴选内阁大学士,那王华过选十拿九稳。
  谢迁笑了笑,道:“我虽也年迈,但再扛个几年,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不知宾之你是否承担得起?”
  李东阳听出谢迁话中有芥蒂,点头道:“陛下有驱驰,自然义不容辞,但……毕竟这几年我心力交瘁……身体大不如前几年,或许再过个一两年,怕是就撑不住了。于乔,你以后在内阁,记得多提点一下后辈……”
  虽然李东阳出言恭维,可谢迁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李东阳这是已经把他排挤在未来首辅大臣之外了。
  刘健现如今是首辅,其次是李东阳,他谢迁只能排老三,照理说只要刘健和李东阳退下来,谢迁怎么都能担任首辅,但就怕李东阳退下来时,会拉着他一起致仕,那此时增选进内阁的大臣,将来就有很大的几率成为首辅。
  这件事,或许就在未来几年内便发生。
  当谢迁感受到这层意思时,心里自然更加地不爽……我自己还没打算致仕呢,你们就已经给我找好了退路,准备先把继任者找进来,用短短几年时间把他培养成首辅大臣?
  哼,你们把我选定的接班人沈溪给打发走了,现在还想把我也一并打发走,没门儿!
  谢迁这会儿是非暴力不合作,你们一个首辅一个次辅说你们的,我听听就当乐子,我可不跟你们瞎掺和,当然也不会反对,总之一切听从皇帝的安排,皇帝说要增选阁臣,那就选呗,如果皇帝不允,我也不会傻乎乎地跟你们一起犯颜进谏。
  你们一边想找新阁臣来打压我的地位,一边还想让我跟你们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当我傻呀?
  因为谢迁的“不识相”,李东阳只能自己去跟弘治皇帝提这件事,至于刘健那边,则继续会保持一种云淡风轻的首辅风范。
  刘健属于幕后操控者,他代表的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但他在朝堂上却不能跟皇帝说太多,免得皇帝对他心生芥蒂。
  以前和谐的君臣师生关系,现如今也开始了彼此阴谋算计,刘健知道曾经的好学生,为了儿子朱厚照的事情,对他已经有了防范和戒心,每每想及又是一阵头疼!
第一三二〇章
南下之路
  刘健和李东阳商定好要向皇帝进言,尽快解决内阁人手不足的问题,对此谢迁完全不上心,在他看来,皇帝答应这件事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弘治皇帝朱佑樘在西北之战结束后,对于文官集团起了戒备心并非是什么秘密,虽然皇帝一边同意文官集团上报的主要功臣人选,但也有针对性地开始栽培自己的势力,秘密将马文升、刘大夏、熊绣等人召进宫中,暗示他们跟文官集团相斗。
  可惜大明文官基本上属于铁板一块,别说皇帝选定的这些人原本就是文臣中的一员,就算不是,这些人也不会跟刘健、李东阳等人正面相斗,因为内阁大学士在读书人心目中地位太过崇高,简直就是天下人的楷模。
  而拥有了读书人的支持,就相当于拥有舆论宣传喉舌,所有人都在赞颂内阁三位贤相,谁敢轻易去拔这三位贤相的胡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