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0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3/2679

  云柳回答道:“干娘过些日子要出京城一趟,具体情况并未对卑职说,不知少主有何吩咐?”
  突然之间,云柳称呼“少主”,沈溪有些不太适应,想到之前对云柳的承诺,他也知道这么继续把云柳和熙儿的事情拖下去不是个法子,还不如遵照之前的约定,将云柳和熙儿收在身边,给她们一个未来。
  但沈溪不准备将二女纳进门中,或许作为外室更为恰当。
  毕竟二人的出身摆在那儿,且沈溪认为,云柳和熙儿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跟随他身边,许多事情需要防患于未然。
  沈溪想了想,道:“九哥,明日送东西的事情,你暂且别管了,交给她办理吧。云柳,待会儿你就把几口箱子带走,找机会送到黄华坊,这些是监军太监张永应分润的银钱,军中将士送的,送去后不需要多解释,那宅子里的人明白是怎么回事!”
  为了给张永送礼,沈溪没少费心思,但却感觉无计可施。沈溪原本准备将事情拖着,最后却是张永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消息,主动托人出来到沈溪府上,把送东西的地点讲明,沈溪才松了口气。
  军中战利品,除了缴获的火炮、攻城器械和粮食等物资需要上缴,金银等钱财基本会将士侵占,这也是行军作战为数不多的福利,就连皇帝都无法说什么。
  将士拼杀,一来是为了军功,二来就是为了这点儿薄利,打鞑靼人算得上油水丰厚,只是以前鞑靼人如同硬骨头,非常难啃,一不小心就会蹦掉牙,即便知道有便宜可占也无可奈何。
  这回跟着沈溪出征,连战连捷,算得上是吃香喝辣,所以在麾下官兵心目中,沈溪的形象很高大。
  沈溪进了宅院,直接让马九安排人,把送张永的几口箱子抬出去,找来马车送到云柳指定的地方。
  云柳会负责其后将箱子送到地头。
  张永身在宫中,不敢把这么多银钱放在身边,好在张永在宫外有人,诸如他收的两个干儿子,又或者帮他管着铺子的姻亲、家仆。
  张永在宫中多年,也算积攒出一点势力,京城中有不少人为他做事。
  明朝太监得势,巴结的人自然就会增多,不单单是宫里的太监,在宫外也会建立起依附势力,尤其是司礼监和御马监的执事太监,体现得最为明显。
  等云柳把东西带走,沈溪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基本做好出缺地方的准备。
  沈溪来到书房,在书桌前坐下,随便拿起书本看了一会儿,谢韵儿捧着杯热茶进来,道:“相公,您说……我们真的要离开京城吗?”
  沈溪放下书本,道:“暂且不太清楚,但看情况八九不离十……怎么说呢,你相公锋芒毕露,立下的功劳太大,从个人前途来说并非全是好事,不招人妒是庸才嘛!”
  谢韵儿皱眉:“妾身不太明白!”
  沈溪在谢韵儿面前没秘密可言,解释道:“说起来很好理解,你相公虽然是文臣,但却并不得朝中大佬欣赏,除了谢阁老外,刘少傅和李大学士一向将我当作异己,处处戒备。”
  “与其在京城步履维艰,不如离开到地方为官,索性我做官的时间不长,在地方多积累一些为官经验,跟家人好好过些舒心的日子,未尝不可!”
  谢韵儿紧张地说道:“那相公,您到地方后,不会又要……负责平定盗匪倭寇之事吧?”
  沈溪微笑摇头:“料想不会,朝廷在东南沿海已经分别派了人去,我这次出缺,可能会在湖广、江赣一带,具体要等朝廷的旨意!”
  谢韵儿轻叹:“相公心也真大……朝廷那边尚未给您安排差事,但似乎相公什么都知道了!”
  沈溪无奈摇头,不是他有什么远见卓识,而是他对朝局观察得很透彻,把皇帝和那些朝臣的心理把握得准确罢了。
  沈溪赴任延绥巡抚前,已是闽粤桂三省总督,右副都御史,等履任西北直接便是正二品的右都御史。
  沈溪算了算,按照目前的级别,自己要么去九边,要么去湖广、江西、云贵、四川,反正就这些地方总会有麻烦事等着他处置。
  文官集团防止他执掌边军,获得军权,所以去九边的可能性不大,至于往云贵,可能性也不高,毕竟他是对鞑靼一战的大功臣,皇帝将他调云贵有发配的嫌疑,皇帝为了赢得民心,断然不能这么做。
  既然不想进入翰林院体系熬日子,又无法留在六部干实事,而南京六部似乎也不是他可以染指的地方,这么算起来,就只有中部几个富庶的省份才是他最有可能去的地方。
  谢韵儿道:“那……相公可会在年前出发?”
  沈溪摇头:“料想不会太急,可能要拖到年后吧,西北战事结束,刘尚书会在年底回到京城,到时候会论功行赏,等做完这些怎么都得过年了。如此我在京城中,能等到君儿分娩,若我出缺地方,家人可暂时留在京城,一切等我安顿下来后,你们再前往地方!”
  谢韵儿听到自己过不了多久又要跟丈夫分离,心中有些凄苦。
  但她做了朝官之妻,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生活。
  大明几乎所有的官员跟家眷都是聚少离多,沈溪这样家庭观念重的还好,基本上履任地方后都会把妻儿带在身边,若遇上那些稍微自私点儿的,为了到地方后花天酒地方便,根本就不管家人。
  虽然心里凄苦,但谢韵儿没有说丧气话,她算是个贤妻良母,知道如何体谅丈夫,维持后院的和睦。
  沈溪道:“韵儿,时候不早,该回房歇着了,这几日辛苦你了!”
  谢韵儿原本正在想沈溪到地方为官的事情,侧头见到沈溪脸上暧昧的笑容,俏脸微微一红,却将身体靠过去,被沈溪揽在怀中。
  虽然是老夫老妻了,但沈溪跟谢韵儿之间聚少离多,二人间总能保持一种新鲜感。
  谢韵儿总是把跟沈溪独处的机会让给谢恒奴和林黛,但心中却非常渴望跟沈溪好好耳鬓厮磨,相亲相爱。
  ……
  ……
  房中孤灯寒影,绣榻上却是暖意融融。
  沈溪尽到了一个丈夫的职责,好好疼惜了一回谢韵儿,等一切都平息下来,二人紧紧相拥。
  谢韵儿突然道:“相公,小文和曦儿,年岁不小了呢……”
  虽然没把一句话说全,但沈溪听出谢韵儿话中的意思,既然他马上要远行,留在京城的时间不多,不如早些将尹文和陆曦儿迎娶进门。
  原本的好心情,因为这一句话,让沈溪多了几分愁绪。
  沈溪想到的,不是两个乖巧可人的丫头,而是远在广州府的孙惠娘。沈溪跟惠娘之间,始终隔着一个抹不去的人,那便是陆曦儿。
  沈溪道:“回头,问过娘之后再说吧,因为之前太子的事情,我一直怠慢了爹娘,回头还要好好请罪。”
  “至于小文和曦儿,毕竟才十五六岁,很多事情不用操之过急!”
第一三〇六章
又有变化?
  到了腊月初,京城天气更加寒冷,大雪漫天,街路基本都被积雪覆盖,朱山每天都要带着家里的丫鬟出门扫雪。
  沈溪仍旧处于赋闲状态,对于这种情况他甘之如饴,不用干活,还能领俸禄,也算是优差,但心中偶尔也会有失落感,好像激荡后的平静,总觉得不那么踏实。
  京城解除戒严后,仍施行宵禁,每天城门会在早晚各开放两个时辰,如此城外的粮食、木柴、蔬菜等可以运进城中,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百姓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腊月初四,沈溪得到通知很早便去了兵部衙门,同科进士王守仁出来接待。
  王守仁如今虽只是兵部郎中,但已代兵部侍郎事,主要是因为兵部尚书刘大夏在西北,兵部事情太多忙不过来,而王守仁做事能力又强,熊绣虽然对王守仁敌视,但却不得不给刘健和李东阳面子,同时翰林学士王华也找到他,希望对儿子多加“督促”。要知道如今王华有很大的机会入阁,所以熊绣改变了态度,算是对自己未来仕途的一种投资。
  熊绣觉得,即便这次投资不成,也断不至于蚀本,王华在朝中地位很稳固,跟内阁三位辅政大学士关系紧密,将来王华就算做不成阁臣,做到礼部尚书或者詹事府詹事,对熊绣来说也算是朝中一大奥援。
  熊绣虽然年岁不小,但仍旧有政治上的抱负,而且此人在经营世故上很有一套。
  王守仁道:“沈中丞,不出意外的话,战功应该在六天后公布。如今内阁已呈递司礼监,只差陛下御批。至于都督府那边已将有功将士的名单报上去,当初你麾下的部分人马会分配到边军,您要有心理准备!”
  因为沈溪带着的京营兵立下大功,许多人都连升三级。
  绝大多数士兵,即便是沈溪在土木堡抽调民夫临时入伍的那批,也一跃而成为百户甚至更高的官职,京营没这么多空缺分配,不过此时边军因战损严重,缺额军官很多,朝廷便打算把沈溪麾下抽调部分充实边军。
  沈溪心想:“朝廷如此调配,一来是为了方便,让有功将士可以尽快得到实缺,也有将我麾下兵马打散建制的意图,有人留在京营,有人则分配到边军,以便降低我的影响力。”
  沈溪道:“为何会在六天后?这中间莫非有什么讲究不成?”
  王守仁轻叹:“没什么讲究,只是宣府传回消息,说刘尚书会在腊月初十抵达京城,兵部、礼部、吏部等衙门,准备在这天统一论功请赏!沈中丞不必多心!”
  沈溪尚是第一次从朝中人口中得知刘大夏归期,之前没任何人跟他说过这事,连谢迁都对他三缄其口。
  王守仁又道:“沈中丞,有件事还得提醒您,因为您现在已不再担任延绥巡抚,关于军功犒赏申报方面,是由与刘尚书一同回京城的王中丞呈递此事,当日……您可能并不会进宫!”
  沈溪微微点头,关于此事,他早有预料,虽然此次对鞑靼一战最大的胜利是由他主导,功劳也数他最大,但由于他暂时被投闲置散,连申报战功这种事,都需要继任的延绥巡抚王琼来做。
  沈溪在献俘日固然是出尽风头,但也因此招来文官集团的强力打压,沈溪越发感觉目前自己不适合留在京城,文官集团可不像宦官集团那样容易应付。
  历史上的刘瑾,虽然打压异己,残害忠良,但也保持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文官集团对政敌的打压却是不遗余力的,即便是感觉对他们有威胁,也会狠踩一把,在文官集团眼中,非我一党其心必异。
  沈溪深知大明官场的险恶,即便是刘健和李东阳这样的名臣,也摆脱不了党同伐异的思想。
  对于进不进宫,沈溪没多少想法。
  至于刘大夏在皇帝面前怎么说自己,他不强求,料想刘大夏作为文官集团中相对边缘的人物,在朝局上应该能看得清楚,不会轻易把自己打入敌人的行列。
  朝中谢迁、马文升和刘大夏,隐隐形成一个小集团,看起来虽然没有刘健、李东阳领衔的文官集团强大,但因有两个尚书一个内阁大学士,这集团实力也很雄厚。
  如此一来,倒沈派固然很强,挺沈派也不弱,两边保持相安无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沈溪这个惹祸精送走,继续保持相对均势。这也是沈溪从开始就料定自己一定会被委命为地方督抚的原因。
  至于让他去做一省布政使,这种可能性不大,督抚的职务始终比布政使高,算是布政使的顶头上司,沈溪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降职处理?尤其是在这论功行赏的关头,没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
  沈溪笑道:“此战中,王同年功劳不小,在论功请赏中,应该会高升吧?”
  王守仁有些尴尬:“沈中丞言笑了,其实在下志向,并不在朝中,倒希望治理地方,造福百姓……”
  沈溪早前就察觉,王守仁其实无心在朝堂上有多大作为,这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王守仁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李东阳等人对王守仁的欣赏,主要是出自于王华在朝中的地位。王华作为翰苑一系的头面人物,在朝中声望卓著,也对王守仁造成深远的影响。三十而立的人,尚活在父亲阴影中,难怪王守仁想到外面闯一闯。
  沈溪笑道:“在下何尝又不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3/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