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10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8/2679

  “胡闹!”
  谢迁说了一句,又斜眼打量沈溪,脸上多了丝笑容,“你小子,必然留有后招,说,怎么才能把骑兵召回?”
  沈溪瘪瘪嘴,道:“阁老还不如说怎么将鞑靼兵马击败!”
  谢迁没好气地道:“你小子,当我看不出,其实你自己也无恋战之心?”
  “也是,你能从土木堡杀出,老夫委实预料不到,原本还以为要失去你这个……咳咳,大明俊杰,谁曾想……唉!”
  “回来也好,此番回京老夫就向皇上请旨,将你留在京城,你功劳如此大,受赏是必然的,断不至于跟三年前那样随便就打发了。对了,你是想留在翰林院,还是在六部任差?”
  沈溪面色略显尴尬:“谢阁老,这事也能由我自己选择吗?”
  谢迁白了一眼:“就是问问你,看你意向如何,老夫尽量替你争取!”
  沈溪稍微琢磨一下:“学生真没想过这问题,如果能外调……”
  “混账!”
  谢迁差点儿又要破口大骂,“老夫极力为你争取留在京城,你倒好,总想外调?你堂堂延绥巡抚,正二品封疆大吏,外调地方能做什么?让你继续督抚一方?打击倭寇匪贼?还是去藩司、臬司任职?”
  “做事先过过脑子……你自己没想过,那老夫便替你想,就留在翰林院,即便官品低了些,但基本能从侍读学士或者侍讲学士做起,三年内升迁,九年后入阁!”
  沈溪顿时打起退堂鼓。
  按照谢迁说法,进翰林院后,先得熬上三年,然后才能升迁,要过九年才有机会入阁,还未必能如愿。先不说弘治皇帝仅仅只有一两年就得驾崩,谢迁到时候能否履行承诺还两说,再说现在自己已经是正二品右都御史,再让他回去做正五品的侍读、侍讲学士,怎么都让人觉得怪怪的。
  沈溪试探地问道:“阁老,既然学生不能选择履任地方,不知……可否在六部九卿中任差?”
  沈溪问得小心谨慎,主要是他知道谢迁有栽培自己成为接班人的想法。
  谢迁已经五十多岁了,或许再过三五年就能混个首辅当当,一心想把自己留在翰林体系中,方便拔擢。
  通常内阁大学士,都是考取进士后一直留在翰林院、詹事府体系中任职,谢迁考虑到将来沈溪入阁,最好能保持血统纯正,才会提出如此要求,让沈溪在翰林院中打熬资历。
  但沈溪的想法,跟谢迁不同,希望自己能在弘治、正德朝交替的时候到地方“避难”,等政局逐步稳定再回京师到六部历练一番,之后入阁,或许更锻炼人。
  谢迁见沈溪屡屡推辞,沉吟一番,问道:“进翰林院不好吗?”
  沈溪反问:“阁老真认为,学生从延绥巡抚卸任,回去当个翰林学士,更为妥帖?”
  谢迁被问得哑口无言。
  的确,沈溪已经是正二品大员,让他回去当侍读学士或者侍讲学士,这反差有些大,但谢迁自己就是翰林出身,心服口却不服:“品阶上委屈你了,还是俸禄少了?在翰林院,每年给你的俸禄和奖励加一起,比正二品的督抚少?”
  沈溪扒拉着手指头:“话是如此说,但若算上地方上的孝敬……”
  谢迁怒道:“你小子少在老夫面前插科打诨,再说这些没有用的,看老夫不训你,还想着地方上的孝敬?就问你,翰林官做不做?”
  沈溪客客气气行礼:“不做!”
  谢迁咬了咬牙:“也罢,此事等回到京城后再议,索性也非你我能决定,还得看陛下安排。你可知,京师保卫战中太子对你多有褒奖,他在西直门和正阳门督战时,多次向陛下建议派兵出城助你一臂之力!”
  沈溪不明所以:“哦!?”
  “看来你早就知晓会如此,是吧?也是你有本事,让太子对你信奉有加,以后若太子登基……咳,这话虽有不敬之嫌,但大致意思如此,届时你或许有更好的前途,若继续留在六部……对你的仕途无益!”
  谢迁执意要沈溪留在翰林体系中,当个有名无实的清贵之官。不过沈溪学聪明了,谢迁既然不再提留在翰林院还是六部的问题,他干脆不说话。
  谢迁沉默好一会儿,才想起此次自己出京的目的,吆喝道:“闲话少说,你马上派人,将骑兵追回来。料想狄夷兵马侵占紫荆关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你暂且驻兵原地,等紫荆关的狄夷兵马撤了,便安心回京,至于收复紫荆关的事情,交给刘尚书处理吧!”
  沈溪问道:“阁老的意思,是让我把功劳拱手相让?”
  谢迁把眼一瞪:“什么功劳?收复紫荆关?你可知,你对太子影响太大,太子屡次在陛下面前出言顶撞,多得陛下不知你才是幕后指使……咳咳,就当老夫不知这件事,总之回去后不要擅自跟太子来往,即便要见,也要等你回翰林院后,堂堂正正地见,这是君臣间最基本的规矩!”
  沈溪心想,老朱家的规矩真多。太子又不是有几个兄弟,有人跟太子争皇储之位,朱祐樘就这么一个孩子,将来皇位怎么都是朱厚照的,跑不了的事情,你这个老爹还防着儿子跟大臣走得近,这当爹的得是有多没品?
  沈溪做出虚心受教的模样:“学生谨记!”
  谢迁再强调:“记得,紫荆关的功劳能让就让,所有功勋都集于你一身并不是什么好事!做事低调,外面那些将领,你觉得对你忠心又有本事的,老夫回头给他们请旨加封,以后你有什么用人之处,他们自会感念你的恩德,尽心办事!”
  沈溪很想说,算了吧,外面那几位我可不敢指望。
  主要是沈溪看清楚了这群老兵油子的嘴脸,用得着你的时候言听计从,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一个个就跟白眼狼似的,之前那群人还跟自己请战准备去紫荆关抢功劳,就好像功劳唾手可得,去晚了就被人抢光一样。
  沈溪道:“阁老急着回京城么?”
  谢迁板起脸:“急什么?老夫刚到你这营地,马不停蹄走了一天一夜,你当不疲累,还不是挂念你,怕你行差踏错?这些日子京师周边很不太平,入夜老夫都不敢随便投宿,这一天可以说是风餐露宿……”
  既然谢迁叫苦,沈溪也识相,赶紧安排人给谢迁准备住宿的帐篷。
  不用太豪华,但要舒适,谢迁可是代表了皇帝和朝廷的脸面。
  之前谢迁说了让他暂时驻兵,沈溪料想,在紫荆关有结果前,谢迁不会回京,嘴上说遵从圣旨,但其实也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谢迁也在跟朝廷玩虚以委蛇,也就怪不得沈溪有样学样了。
第一二六六章
肥水不流外人田
  谢迁是只老狐狸,他很清楚朝廷现在想要干什么,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不愿沈溪将收复紫荆关的功劳拱手让给刘大夏。
  但谢迁又不想沈溪锋芒毕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功劳留给沈溪麾下的将领,如此可收买人心,在京营和边军中建立起人脉,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政治资源。
  中军大帐帘帐掀开,沈溪陪同谢迁一起走了出来。
  胡嵩跃等人马上把腰杆挺得笔直,就好像准备接受检阅的三军仪仗队,精神抖擞,满脸是笑,但谢迁却没心思看这群人杵在那儿就跟竹竿一样……年纪大了,一天一晚不睡,这会儿他已经疲倦得快睁不开眼了。
  沈溪对侍卫交待两句,侍卫马上陪同谢迁往距离中军大帐不远的一处帐篷而去,等谢迁走远,沈溪才回过头打量胡嵩跃等人,压了压手:
  “别杵着了,像什么样子?真以为谢阁老是来看你们摆花架子?要想让谢阁老看中,就把军容军貌弄得齐整些,晚上巡营的人马表现认真些,谁出了问题,别说本官跟他过不去!”
  刘序笑道:“是,沈大人既然有交待,末将一定遵从!”
  朱烈也赶紧道:“俺也遵从!”
  沈溪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返回中军大帐,他这一走,胡嵩跃等人面面相觑,他们非常想知道沈溪跟谢迁在大帐中说了些什么。
  胡嵩跃对后面刚提拔起来的几个千户一摆手:“你们先回去歇着,刚才沈大人的话,你们可听清楚了?谁要是今儿个晚上有疏忽,别说本将军跟他过意不去!那个谁,今日你来值守!”
  胡嵩跃随便指了一人,那名千户兴高采烈去了,认为自己受到重用。
  等这些千户离开,胡嵩跃才看向刘序:“老刘,你看……谢阁老这次来,据说领了圣旨让沈大人退兵。谢阁老和沈大人在大帐内嘀咕半响,出来也没有具体的吩咐,这到底退不退兵啊?”
  胡嵩跃不问朱烈,因为他知道朱烈肚子里没墨水,相比较而言刘序倒是有一定头脑。
  刘序道:“这都看不出来?这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沈大人岂是那种轻易被人左右意见之人?”
  这话一出,胡嵩跃和朱烈忙不迭点头。
  沈溪是什么人,这些日子他们摸得门清,沈溪简直是个独断专行的代表人物,可就是因为沈溪“一意孤行”,他们才一次次获得战功,光宗耀祖。这会儿他们反倒觉得沈溪固执是好事,如此一来说不一定能顶住皇帝的命令,让大家有机会捞取光复紫荆关的大功。
  如果他们知道沈溪跟谢迁在帐篷里谈论的,仅仅是沈溪回朝后的去处,估计能吐血三升。
  胡嵩跃等人想多多获取军功,但沈溪可没打算再打仗了,战事到了这地步,基本可以告一段落,接下来班师回朝即可,至于紫荆关是谁收复的,已无关紧要,当然沈溪也希望林恒和王陵之在这一战中立下大功。
  不过,林恒和王陵之虽然听命于他,但这路骑兵从根本上说是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刘大夏麾下兵马,只是暂时归沈溪这位延绥巡抚调遣,现在沈溪已带着兵马完成京师解围的差事,下一步沈溪就得将其悉数归还。
  胡嵩跃、刘序和朱烈,眼巴巴看向紫荆关方向,他们现在所获军功,都是在跟鞑靼人血拼后得来,跟着沈溪打了一圈仗,却没有收复一座城池,如果能在最后把紫荆关给收复的话,这功劳可不小。
  可惜沈溪已经不惦念再给他们争取功劳了,宁可让林恒和王陵之捡便宜,这正是应了谢迁的想法,肥水不流外人田,林恒和王陵之才是沈溪心目中真正的自己人,不便宜他们便宜谁?
  而且理由也解释得通,你们本就是京营的步兵,拿什么跟边军四条腿的骑兵比速度?洗洗睡吧!
  ……
  ……
  京师紫禁城,文渊阁。
  刘健和李东阳将手头所有与鞑靼人有关的公文票拟过,让人送往司礼监,这会儿他们还对城外战事带着些许迷茫。
  李东阳问道:“刘少傅,您以为,沈溪此人……可堪大用?”
  刘健票拟完军国大事,手上仍没闲着,继续批阅来自地方的奏本,当年秋天闽浙等多地发生蝗灾,地方本就缺少粮食赈灾,朝廷这边又急调勤王兵马,沿途开支不菲,朝廷国库已捉襟见肘。
  刘健道:“无论如何,他也是本次战事功臣,若论首功……倒也未必,但在外臣中排列前三,怕是无甚争议!”
  在内阁拟定的功臣名单中,分为内臣和外臣。
  所谓内臣,也就是京城的官员,包括内阁和六部官员,以及九城防务将领。
  外臣,则是京城外的地方将领,自然包括边军将领。
  沈溪领兵在外,所以在功劳拟定中,从外臣那边排,原本沈溪可排首功,但刘健却不认可沈溪居的功劳,在西直门、正阳门两场决定京城命运的战事中,刘健均未亲身参与,并未直观感受这两场战事的惨烈程度,不清楚沈溪领兵回援,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刘健只是偏执地以为,沈溪领兵不过一万五千,即便回兵,也只是起到骚扰的作用,鞑靼完好无损撤退便是最好的证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8/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