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9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7/1395

  站在为首的位置,李霄龙非常不自在,要知道方林等人在党内的资历可比他高多了。仅以方林为例,早在二二年便参加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二五年六月选入省港罢工委员会,并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同年十月入党,继续从事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
  二六年夏,北伐开始,方林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追随北伐军出征中原,提供后勤保障。四一二后任中共广东油业总工会支部书记,参加十二月的广州起义,其后历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共闽粤赣边特委书记兼军委会书记、红军总司令部政治保卫处处长、中华苏维埃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务,去年年底被派往新疆,协助陈云同志工作,后接替陈云同志担任中共驻新疆第二任代表,并兼管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工作。
  “方主任,还是你来负责交接工作吧!”
  面对中共秘密战线的首任局长,李霄龙怎么想怎么觉得自己有逾越的嫌疑,抽身又想往方林身后站,方林死死地按住他,郑重地说:“李霄龙同志,来的人是崔可夫,此人在迪化时,便对政工干部看不上眼,在与我方驻新疆主要领导交往时,正眼都不看我们一下,却与程世才、李特等前西路军将领有共同话语。你和黄汉同志率领红二十军,在长征时一直作为全军的前锋,作战勇猛顽强,在党内军内都有极佳的口碑,由你来负责与崔可夫交接,再好不过了!”
  李霄龙一听,只得作罢,这时马队已经越来越近,冲上山口高坡抵达边境线时,崔可夫主动下马,李霄龙大步迎上,笔直站立,向崔可夫敬了个军礼,大声道:“八路军甘青宁军区政委李霄龙向崔可夫同志致敬!”
  听完翻译的话,崔可夫上下打量了李霄龙几眼,微微点头:“我知道你,李霄龙同志,从中共中央任命你担任甘青宁军区政委我就研究过你的履历,你是个真正的军人,由你来担任这次物资交接的主事人,我很高兴。好了,军情紧急,闲话我也不多说,我们急需的物资你们带来了吗?”
  李霄龙愣了一下,原本按照规定,接下来他应该介绍中方的负责同志,但看到崔可夫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只好道:“崔可夫同志,我们的同志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一共筹集到面粉五百吨,小麦一千吨,玉米两千吨,土豆两千吨,番薯三千吨,干辣椒两吨,其他杂粮四千吨,驮运的驮马、挽马、驴子、骡子等牲畜总计八万匹,另筹集到布匹五千匹,棉衣两万套。在我们的大采购下,整个新疆及周边省份,存粮已基本耗尽,得等到九、十月间才有新粮出来。”
  崔可夫在心里细细计算了一下,郑重地对李霄龙道:“我代表中亚红军,代表苏布中亚党组织,对中国同志的努力表示感谢。这个时候,粮食对我们太重要了,接下去我们要翻越帕米尔高原的雪线,进入阿富汗,伺机返回苏联,没有粮食我们将寸步难行。”
  “大家都是革命同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霄龙一脸认真地说。
  崔可夫站在山口,看着南边一眼望不到头的驮运队伍,苍白的脸上出现难得的笑容。估计是心情愉快,崔可夫主动伸出手,拉着李霄龙走了几分钟,下到山口北面的草原上,指着无边无涯的钢铁大军,大声说:“李霄龙同志,你看,这些都是我们中亚红军天山兵团和阿拉木图兵团积攒多年的好东西,但是这些重武器装备显然无法攀越帕米尔高原,所以全部给你们送来了,仅仅坦克一项便有T26坦克60辆,T28坦克30辆,BT5坦克20辆,BT7坦克50辆,此外还有BA27装甲车80辆,BA20装甲车40辆,有了这股强大的机械化部队相助,足以帮助贵军扫灭西北三马的军队。”
  李霄龙没有正面回答,腼腆地笑着问道:“崔可夫同志,听说还有许多重型大炮要转交给我方……”
  “是的,是的!”
  崔可夫豪爽地笑了起来,随后有些郁郁不乐地说道:“是啊,我们红军的组建原则,便是在部队中尽可能多的装备大炮,在作战中尽量以炮火压制对手,然后发起攻击,可惜,大炮没有长脚,无法跟随我们南下的脚步!我们两大兵团炮兵部队,共列装有M1910/30式107毫米野战炮380门、M1930/37式122毫米加农炮200门、M1909/30式152毫米榴弹炮160门、M1910/34式152加榴炮50门,这绝对是一股足以让任何人震颤的压制力量。这些大炮连同拉拽它们的卡车一起,我们都将转送给中国的同志,我希望贵方以后能够好好地善待它们,它们代表了我们红军的光荣传统,希望能够从中国同志手中得到发扬光大。”
  李霄龙幸福得几乎要大吼大叫,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宣泄心中的激动之情,但他却知道这不是高兴的时候,依旧沉稳地说:“崔可夫同志,目前我们没有一个坦克手和驾驶员能开动这些机械化装备,还有,我们部队缺少足够的炮兵,我希望苏联的同志能够帮助我们,壮大我们无产阶级队伍的力量。”
  崔可夫愣了一下,转过头看了看,随即重重点头:“也好!反正不管是装甲兵还是炮兵,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武器,战斗力连步兵也比不上。不过我先说好,若是将来苏维埃要接他们回去,中国的同志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拦。”
  李霄龙肯定地点了点头:“这个自然,我相信到那时候,我们已经培养出足够多的坦克手和驾驶员,或许我们还能帮助苏联的同志们!”
  半小时后,停靠在山口以北的机械化部队,源源不断地通过山口,进入新疆境内,而大量徒步的苏军步兵,则从新疆政府组织而来的各族农牧民手中接过缰绳,使唤牲畜,拖拽板车,越过国界而去。
  在这个过程中,崔可夫终于放下架子,与中共代表一一见面,相互握手致礼。
  整个交换过程持续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十点戈鲁加尔特山口才真正沉寂下来。
  回迪化的路上,大家都鸟枪换炮了,不管是干部、军人还是普通的农牧民,全部都上了运输卡车,惬意地摇摇晃晃,顺着公路前行。
  李霄龙和几位新疆的主要领导,坐在同一辆卡车的车厢里。在车厢顶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车后长长的车队,方林笑着对李霄龙道:“有了这些大家伙,哪怕中央军想进新疆也进不来了!你和黄汉的甘青宁军区近水楼台,这些坦克、装甲车和大炮必定优先装备你们,西路军兵败祁连山的大仇终于可以报了!”
  李霄龙摇摇头:“根据中央的指示,我们不会主动打西北三马,有西北三马做挡箭牌,才能避免南京方面向西北伸手,即便是要打,也只能以马匪的名义进行骚扰,阻止其向我们用兵。换言之,我们只会在甘肃、青海、宁夏的乡村,不断扩大我们的根据地,留下大城市不打,向北一直推到蒙古边境,向南延伸到四川,向东与我们的陕甘宁边区连为一体,这样整个西北根据地将成为我们最巩固的大后方。”
  “担任甘青宁军区政委之前,主席专门找我谈过话,要求我们对待中央军和地方军,一律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斗争策略,巩固统一战线,争取一切进步力量,团结一致抗日。总之,决不能由我们打响内战的第一枪!”
  方林等人相视一眼,连连点头。听了李霄龙的话,他们都明白了李霄龙和黄汉在中央尤其是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对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1623章
雨幕下的激战
  十四日上午九点,在狂风和瓢泼大雨中,胡继秧兵团主力进驻阿拉木图。
  和昨夜前锋部队所经历的一样,整个阿拉木图城没有一个人,甚至连牛羊、猫狗、老鼠、蟑螂、蚂蚁等活物一个不见,所有的房屋都空荡荡的,了无生气。
  胡继秧把指挥部设在了市中心的前市政府大楼,立即派出军队,进驻火力发电厂和各大工厂企业。随着燃煤被源源不断送入汽轮锅炉,阿拉木图主要街区恢复了电力供应。
  中午时分,驻守绍克帕尔山口的萧无兵团一师一旅,也顺利进入阿拉木图。
  莫名其妙失踪那么多人,所有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为了证实自身清白,胡继秧特意指派兵团政治部所属的一个摄像小组,忠实地记录入城后发生的一切,证明这里的问题全部出在苏军之上。至于居民全体消失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虽然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答案,但谁也没有说出来,毕竟现在什么证据也没有,谁也不会相信会有如此耸人听闻的事情发生。
  有鉴于曾经繁华的阿拉木图变成了一座空城,胡继秧和刘宇联名向战区司令部和南华总部发出请求,尽快从其他地方派出移民至阿拉木图。
  后世阿拉木图能够发展成为有着两百余万人口的中亚第一大城市,自然有其理由。该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三十年代中亚铁路、里海铁路和近东铁路全线贯通后,又成为交通枢纽。由于外阿赖山的众多山溪的灌溉,该地区土地肥沃,除了生产谷物外,城市南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加上附近山上茂密的草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现在安排个二三十万移民一点问题都没有。
  东线兵团指挥部,军事会议正在进行。
  “从目前的情况看,苏军南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阿拉木图南面,横亘着阿拉套山和碎叶湖,苏军南撤必须向东进发,绕行至吉尔加兰山口,顺着碎叶湖沿岸平原地区至纳伦,再到扎拉尔阿巴德地区与其他苏军汇合。总参谋部建议我部继续向南,挤压苏军的生存空间,迫使其加速向南逃遁。”
  刘宇拿着电文,站在地图前,手里指挥棒不断移动位置。
  “可是这天气……”
  胡继秧从主持位站起,来到窗户前,推开窗户,顿时“哗哗”的雨水声传来,由于风很大,坐在四五米外会议桌前的几名将领都感受了雨水的侵袭。
  胡继秧关上窗户,返回座位上:“现在只能等雨停下再决定下一步行动,这里的高原地区是地质不稳定地带,地震和泥石流频发,我们得为我们官兵生命安全着想。”
  军团直属警卫军军长王昱微微蹙眉:“根据侦察兵反馈的消息,苏军驻守的吉尔加兰山口,易守难攻,现在天气恶劣,苏军不一定能想到我们会发起进攻,或者在雨幕的掩护下,可以不怎么费劲便拿下来。若是等天气好转再行进攻,我担心会付出巨大的伤亡。”
  胡继秧惊讶地问道:“那个山口地势很险要吗?”
  王昱点点头:“吉尔加兰山口属于阿赖山脉最重要的要道溢口,苏军居高临下,防御工事虽然大都是土木结构,依山临建,但是射界极为宽广,我军处于仰攻态势,若不另外想办法,将极为艰难。”
  这下胡继秧踌躇了,第十集团军军长李啸站起来道:“前几次都是警卫军的机械化部队打头阵,现在也该轮到我们步兵表现了!让一直作为兵团预备队的三十师上去突一下如何?”
  胡继秧与刘宇低声商议一番,同意了李啸的请求,但要求第三十师指挥员必须密切注意周边环境变化,如果发现有泥石流出现,立即规避,绝不允许为了抢功而置官兵生命于不顾的情况发生。
  ……
  法扎巴德,位于阿富汗西北部喷赤河以西地区,是巴达赫尚省的首府。
  其实说起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就实际而言,这座所谓的首府城市,也就和这个时代中国的小县城差不多大小,两三百栋伊斯兰风格的土楼,外加许多木制的棚户民居,然后由一圈土砖围起来,便是一个城市了。可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法扎巴德真的算得上是阿富汗西北部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几条喷赤河的支流从这座城市的东部和北部流过,给荒蛮大地上的城市多少带来了丝绿意和生气。
  由于地处印度西部和西北部(此时巴基斯坦未从印度分离)、中国新疆和西藏、苏联中亚地区交汇处,这里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贸易枢纽,只要不是大雪封山,在这座城市里就随处可以看到来自印度、中国、伊朗、苏俄和阿富汗各地的商旅在这里交易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从中国的茶叶、丝绸到苏俄的小工艺品,金属工具,这里应有尽有。
  虽然说这座城市早已换了主人,可是从这繁华的街面上,丝毫也看不出这座小城曾经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往来商旅依然不绝,给了如丧家之犬的盛世才几分安慰。
  盛世才率部从伊什卡西姆及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后,遭到附近部族的疯狂抵抗,对方一度集结五万大军,不断地袭扰盛世才的进兵路线,但是盛世才白手入新疆成就“新疆王”的赫赫威名,岂是易与之辈?他采取分化拉拢、远交近攻、对冥顽不灵者重点打击的策略,经过两个多月的征战,在灭掉五个部族、获得三个部族效忠后,终于在这片地区站稳了脚跟。
  随后,苏军源源不断进入阿富汗,现在加上新疆军总数已达十七万,阿富汗政府惊惧之下,一边向英国求援,一边囤积重兵于喀布尔以北的兴都库山,预防盛世才率部南下。而盛世才则派出军队,在巴达赫尚省周边地区不断清剿反对他的部族,准备把该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根据地。
  法扎巴德城北。
  征用英国人建设的一所中学校址为司令部驻地的二层小楼的作战指挥室里,盛世才正在阅读崔可夫的来电,越看心中越恼怒,脸色涨得通红。
  崔可夫要求盛世才迅速筹集供四十万人一月所需的粮草,待大军南下汇合后,即向西开拔,顺着阿富汗北部边界线以南地区,进入伊朗境内,然后再由里海沿岸低地复归苏联。而现在的情况是阿富汗贫瘠,盛世才连本部的粮草都无法得到满足,更不要说储备那么多粮草了。
  盛世才当惯了新疆王,在崔可夫强势的驱使下离开新疆,原本就很不甘愿,现在要让他放下一切,跟随苏军到苏联,对他来说完全无法接受,就其本心而言,更想把阿富汗当做自己的落脚地,慢慢图谋这个内陆国家,成就一番伟业。虽然在苏军的高压下,盛世才暂时不能返回新疆,但只要苏军离开,待国际局势大变,说不一定有返回新疆的希望,届时坐拥新疆和阿富汗,岂不快哉?
  盛世才放下电报,微微摇头,脸上怒色迅速隐去。他知道现在不是和崔可夫翻脸的时候,他的十万新疆军,真正能掌握的只有不到五万人,其余的大多在中亚红军派出的骨干率领下,他现在正有条不紊地把那些不受控制的军队派出去作战,反正红军的指挥员和政工干部,作战时往往冲在前面,阵亡率很高,一旦出现部队严重伤亡的情况,他就派出心腹前去接收,悄然无声中增强实力。
  起身来到阿富汗地图前看了许久,盛世才大步走到电话机前,摇通了驻扎在法扎巴德城以西三十余公里鲁斯塔克镇的苏军指挥官伊万的电话,转述了崔可夫的命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向西攻击,一方面搜集粮草,一方面为部队西进打通道路。
  盛世才做出具体要求,对于任何顽抗的部族,一律剿灭,实行中共在江西实行的政策,打击土豪劣绅,平均分配田地,没收伊斯兰寺庙的产业,创建苏维埃政府,对反动分子进行游街和批斗。盛世才特别指出,没收的粮食和财物,一定要上缴,部队中的内务人员和政工干部,要严肃军法,对于私藏者一律严重处理。
  打完电话,盛世才脸上浮现出一丝阴冷的笑容。
  阿富汗的部族的富有程度,远远出乎预料。虽然阿富汗这个国家土地贫瘠,物产不富饶,但由于长期处在东西交通要道上,商贸发达,累积千年下来,财富惊人。另外,自阿赫美德·沙赫统一阿富汗后,数次入侵印度,掠夺大量财富,跟随阿赫美德·沙赫一起出征的阿富汗各部族,哪一次不是满载而归?到后来虽然王朝几次变换,国家逐渐凋敝,但部族的实力却没有损耗多少。
  就以这次进入巴达赫尚作战为例,从剿灭的五个部族中,盛世才共获得黄金三千多公斤,白银六千多公斤,外加珠宝玉器古董无数。这些财物,都被盛世才秘密收集起来,作为将来苏军西去后发展的军资。
  而这么多财富只是一个省的收获,难以想象若是把西行路上的那些部族全部都剿灭,又会有多少收获?
  想到这里,盛世才又接连打了几个电话,招来心腹进行密商。
  ……
  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上的重要城市塔塔尔斯克,连续的狂风大雨,再兼频繁出现的雷暴,使得日军的进攻出现了停滞。
  但当从苏联的情报机构得到西西伯利亚的工厂企业正在紧急迁往中亚地区,同时塔塔尔斯克城只有安家军两个集团军共八个师的军队这一确切情报后,日军大本营丝毫也不顾忌前线的实际情况,下达了各军继续进攻的命令。
  连续两天两夜,双方进行了惨烈的攻防战。由于安家军空军的战机不能起飞助战,阵地经受了日军一轮又一轮冲击,至十四日,炮兵部队的弹药储量已经不到三个基数,而由于极端恶劣的天气,飞艇无法进行补给,战况因此急转直下。
  十四日下午,日军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
  首先依旧是了无新意的炮火压制,日军集中四百多门大炮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炮击,在连日炮火的蹂躏下,安家军阵地前沿的树木和杂草早已从地面消失,只剩下一根根黑漆漆的树干矗立在那儿,掩体与掩体之间的战壕,还有通往后方的交通壕,大部分被夷为平地,裸露在外的混凝土块表面被炸得坑坑洼洼。
  炮火停下后,日军出动了大批步兵,在新调入西伯利亚作战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掩护下,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击。
  身着土黄色军服、全身上下早已湿透的日军,犹如密密麻麻搬家的蚂蚁,从南北十余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全线突击,妄图一举突破安家军第七集团军固守的防线,进而一举突入到塔塔尔斯克城内。
  当日军的前锋推进到距离安家军一线阵地不足百米的时候,安家军的阵地上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担任北线攻坚任务的第一军司令香月清司,身上穿着雨衣,从被雨水淋湿的望远镜镜片里看到安家军阵地的情况后,心中一凛。但他知道现在不是退却的时候,不管是为了攻进塔塔尔斯克后部队可以获得一块干燥的休息地,避免部队出现非战斗减员,还是为了日本进军西伯利亚后需要达成的目的,都迫使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下达冲锋的命令。
  去年刚刚推出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怒吼着开始加速,步兵蜂拥而上,准备一举突破安家军的防线。
  这时候,拦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个由混凝土堆砌而成的七十余度仰角的陡坡,坦克无法继续前进,只好倒车后退,给步兵让路。早有准备的鬼子兵,迅速从后面把一架架云梯抬了过来,准备爬坡。
  这时候,安家军阵地上枪声大作,通用机枪从混凝土掩体里面喷射出条条火舌,交织成一张张致命的火网,无情地收割着鬼子的生命。
  这些掩体的位置,经过远东军工程专家精心的计算,几乎不存在射击的死角,安家军藏身其中,操纵着机枪,随心所欲地攻击着鬼子。与此同时,无数身影从战壕中跃起,奋力把手榴弹丢到陡坡下面,在那里,大群鬼子兵聚集在一起,而担任掩护任务的日军九五式中型坦克已经退到了后面。
  手榴弹在日军群中间爆开,掀起漫天的血雾,侥幸躲过攻击的日军还没来得及庆幸,更多的手榴弹从天而降,把他们笼罩在火光之中,后面的数十辆日本中型坦克为了挽救步兵的生命,用机枪和坦克炮轰击守军阵地。
  第七集团军防空部队的88高炮和步兵装备的火箭筒,毫不示弱地展开还击,连续击毁十几辆装甲厚度达到25mm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余下的坦克手见势不妙,再联想到部队中盛传的三天前坦克部队的惨况,仓皇逃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7/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