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8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2/1395

  经过这样的改造后,AB26的航程已经由2400公里锐减到1200公里,加挂油箱后可提升到1600公里,最大速度由480公里减低到420公里,但相对于生存能力和火力的增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B26的角色已经由轰炸机向强击机进行转变,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强击机的说法,因此依旧被归类为轰炸机。
  一架架火力强大、生存能力极强的AB26轰炸机从跑道上起飞,和战斗机群汇合后,向西方天空高速飞去。
  项羽是第一飞行团第四轰炸机中队的一名普通飞行员,今年十八岁,空军少尉军衔。他原本是北京辅仁大学学生,去年七月保定空战胜利后,宜昌航校面向全国招收飞行员,项羽毫不犹豫地便报名参加选拔,成功入选。
  项羽的特点是心智坚韧,基本功特别扎实,虽然他不像去年十一月、十二月择优选拔率先加入安家军空军的同学那样出类拔萃,但他沉着的气质和扎实的基本功,却足以弥补悟性的不足,尤其是在接手他座下的这架AB26战机后,便立即喜欢上了这种笨重的、防御强大到几乎可以忽视地面防空火力打击的钢铁堡垒,决心好好地表现一番。
  坐在项羽后面的投弹手张知疆,十七岁,空军上士军衔,籍贯上海。
  此刻张知疆的心情,非常的紧张,等一下他将操控按钮,将弹仓里存放的炸弹投掷下去。AB26的投掷精密度,达到惊人的十五米以内,在此前的训练中,张知疆的最优成绩是投掷精度圆经误差是十八点五米,这一刻,他不断地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希望自己能够发挥出平时的水平,不要闹出笑话来。
  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从机群上方传来,两人几乎同时抬头向上看,他们瞪大眼睛看着一个中队的、已经被命令为B4的四发重型轰炸机,正在三个中队的A27战斗机的保护下,飞向西南方的天空。
  叙府产的四发轰炸机,性能和美国的空中堡垒轰炸机不相上下,在局部更是进行了优化,它装备了十三挺12.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成员十人,载弹量八吨,采用四部拥有涡轮增压技术的1200马力气冷星形发动机,航程高达三千一百公里,最大速度为四百九十公里/小时,升限达到一万米。
  由于产能有限,目前整个叙府,只装备了一个中队的B4轰炸机。这次动用B4的原因,是要对哈萨克境内的所有大中型城市散发传单,进行心理战,用实实在在的威胁,清楚无误地告诉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苏军和民众,除了乖乖地合作或者是投降,否则不管你们置身何处,都将处于我们的打击范围之内!
  又过了半个小时,机群飞临谢米帕拉丁斯克上空,在朝阳刚刚升起来的此刻,经过苏联人精心构筑的阵地,显得非常的宁静,就好像一个陷入沉睡中的绝色美女,而不久以后,这个美女即将被安家军这名壮汉进行惨无人道地蹂躏。
  随着第四中队长梁彼得中校“攻击即将开始”的提示传达,项羽和张知疆都打起了精神。
  A26战斗机发出轰鸣,首先加速,如闪电般来到苏联人在谢米帕拉丁斯克城北方构筑的长达数公里的防御工事上方。预料当中的防空炮并没有响起,地面上的军营里,开始不断涌出苏联士兵,他们显然是被飞机引起发出的巨大轰鸣声给吸引出来的。
  张知疆的手在发抖,这不是害怕,而是在兴奋,面对安家军大规模的空袭,苏联军队显然还没有反应过来。
  A26战斗机迅速爬高高度,在三千米到五千米的高空中,四处搜寻了一番,并发来没有发现苏军战机的踪迹。
  AB26轰炸机开始提速,分散开各自寻找目标。
  按照计划,第一批轰炸的目标,必须是防线上既可用于防空又可用于摧毁坦克的防空阵地了。
  AB26掠过苏军阵地上方时,苏联人总算是有所行动,阵地上的防空火炮和高射机枪开始零星地进行射击,可是,这种程度的防空火力,根本无法阻挡AB26的靠近,已经开始有AB26轰炸机发出凄利的尖啸声,进行俯冲了。
  很快,第一批战机投出的炸弹,被抛出一个个漂亮的弧线,重重地落在了防空阵地上,升起十数米高的火光,浓浓的烟柱直冲天际。围绕在防空炮及高射机枪四周的沙包,被炸弹气压波浪狠狠地掀了起来,四处乱抛,还没有发射几发炮弹或者打出几发子弹的防空炮、高射机枪,瞬间成为了一堆堆废铜烂铁,瘫痪在了阵地上。
  苏军的伤兵凄厉地喊叫着,但很快,估计是怕影响士气,有人举枪枪毙了那些伤兵,似乎准备誓死捍卫阵地。
  项羽在天空盘旋了一圈,突然发现一个颇有价值的目标,那是一处隐藏在温带丛林中的火炮阵地,苏联人引以自傲的107mm、122m、152mm口径火炮,对于即将到来的安家军机械化部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于是回头招呼道:“知疆,准备投掷炸弹!”
  随后,AB26机身发出凄利的尖啸声,声音越来越大,开始准备进行高空俯冲。
  张知疆上士突然发现自己的手心里全都是汗。为了改变此前AB26投弹精度一向不高的问题,新款AB26添加了专门的投掷手,同时这名投掷手还充作无线电联络员。未战先乱,让张知疆感到非常的丢脸,在机身做好调整准备进行俯冲前,他一边在心里骂自己太沉不住气,一边在衣服上使劲擦拭手心里渗出的冷汗,这一刻,他对自己糟糕的表现感到异常的难受。
  要知道,投弹装置的按钮很小,一旦手滑,很容易影响投掷的下按动作,如果因为零点几秒的误差导致没有命中目标,回去后肯定会受到战友们的耻笑,这是自尊心极强的张知疆难以接受的。
  驾驶舱前方的指示器,已经指到了55度,突然,整个机身以仿佛要堕落的姿势,开始进行俯冲。
  苏联军队的炮兵阵地越来越近,机身很快便做到了与地面垂直的九十度角,犹如一枚炸弹,高速地冲向地面,驾驶舱前面的指示灯突然变红,项羽大喊一声:“发射!”
  张知疆上士几乎是条件发射地按下了投掷的按钮,指示灯提示,机身下的两个掷弹仓同时打开,两枚一百公斤重的炸弹已经被投掷了出去。
  此时的张知疆,异常的绝望,由于心情过于紧张,他刚刚竟然忘记调试投掷的角度了,这一回不知道炸弹会落到哪里,只能在心里一个劲儿地祈祷,一定要命中目标。
  整架AB26轰炸机垂直到地面二十米高度的时候,就好像是失去控制要砸到地面,就在地面上苏军士兵慌乱逃窜、整个机身即将与大地紧密接触时,突然以一个漂亮的拉升动作,以“U”字型神奇地爬升了起来,那凄利的尖啸声,是如此的让人胆战心惊。
  “轰轰……”
  第一枚炸弹直接命中了苏军火炮阵地的一门122mm口径火炮的炮身,蹿起了一个蘑菇形的大火球,火炮被炸得支离破碎,残片四处飞射。另外一枚炸弹更为神奇,由于弹仓的弹射装置具有一定的角度,巨大的动能,竟然使得这枚航弹继续往前飞行了一段距离,幸运地落在了炮兵阵地后方五十余米处的弹药存放点上,在巨大的爆炸声传出后,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殉爆声传出,整个苏军精心构筑的火炮阵地,顿时陷入了铁与火的连环爆炸波浪之中。
  “天啊!中了!竟然全部命中了!”
  张知疆通过视镜,惊讶地发现自己人品大爆发,一次命中两个不同的目标,搏了个开门彩!由于心情太过机动,他全身冒汗,感觉抓住投掷装置的手又滑又腻,举起手一看,掌心又被汗水浸润了。张知疆下意识地伸了伸舌头,暗暗在心中感谢诸天神佛保佑。
  “漂亮!投得真准!知疆,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我本来还担心你太过紧张,会影响发挥呢!”
  项羽少尉显然也非常满意自己刚刚的飞行动作,初上战阵的他,在俯冲的一刹那,便再也没有什么紧张、兴奋等负面情绪了,有的只是全身心地驾驶战机,尽一切所能打击对手。
  完成这一次漂亮的出击后,项羽继续用他那锐利的眼睛,寻找有价值的打击目标,然后冲过去毫不留情地干掉它!
  ……
  天空中,呼啸的AB26机群,一直持续做出俯冲的姿态,那些没有寻找掩体躲藏的苏军士兵,成了武装到牙齿的AB26机群的美食,完成投掷任务的轰炸机,丝毫也没有离开的意思,继续发出凄利的尖啸声,不断地俯冲,然后用机翼两侧的两挺12.7mm口径的航空机枪,对地面的苏军士兵进行无情地射击。
  由于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张知疆现在已经显得稳重了许多,就这么一会儿,他已经完成了由新兵蛋子向老兵的转变,刚刚他又把机翼两侧悬挂的两枚200公斤重的重型炸弹,投掷到了苏军阵地的掩体上,爆炸之后大面积的凹陷地面,说明这个目标的价值非常之大。
  张知疆非常佩服机长项羽少尉那锐利的目光,同时心里也在赞扬自己突然突飞猛进的投掷技术。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能碰到项羽这样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因为投掷的动作,必须得取决于驾驶员对机身角度的控制,投弹手只需通过视镜做局部的微调就可以了,这非常适宜投弹手的发挥。
  随后,又经过连续四次俯冲,干掉了苏军两处隐藏的炮兵阵地,还向一队急速逃离的装甲车投资了两轮炸弹,导致十二辆装甲战车瘫痪燃烧。
  因为中队长梁彼得中校还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项羽说先打光两挺航空机枪里的子弹再说。精神正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的张知疆当然不会反对机长的决定,他甚至期待自己操作后座那挺12.7mm口径机枪,对苏联军队进行扫射。
  与轰炸机群把苏军辛苦经营的整个谢米帕拉丁斯克北部防线当做自己表演舞台恣意狂欢不同,驾驶A26战斗机的飞行员们现在很苦闷,他们在三千米到五千米的高空中,足足盘旋了将近十分钟,除了看到骄傲的轰炸机部队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俯冲动作,然后发出那种令敌人觉得毛骨悚然的呼啸声,进行投掷炸弹的动作或者利用机翼两侧的机枪进行杀伤苏军的动作,一个个飞行员们纷纷咒骂起来,他们简直无法原谅苏联人,为什么这群胆小鬼还不派出战机前来送死!
  要知道,现在的A26战机,也经过了升级改造,换装1200马力发动机后,使得战机有充足的动力可以对装甲和武器系统进行改造。
  装甲没什么好说的,关键部位都加装了高强度合金钢板,引人瞩目的是武器系统的变化。为了破解像空中堡垒这种四发轰炸机集群作战的战术,机头换装了23mm机炮,两侧机翼则安装了12.7mm大口径航空机枪,同时,机腹下面安装了两门火箭弹发射装置,每个装置填装六枚火箭弹,空战威力倍增。
  由于要担负空中警戒任务,三个战斗机中队都不敢浪费自己的弹药,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轰炸机部队发威。
  直到第二波次的B2轰炸机群到来,心满意足的AB26机群才在各自中队长的命令下,升空集结,然后飞回位于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的机场。相对于A26战斗机的颗粒无收,三个中队的轰炸机部队却是满载而归。
  第二波次的轰炸机,执行的是对阵地进行延伸轰炸的任务,为即将发起攻坚作战的机械化部队,扫清一切障碍。
  而这个时候,安家军机械化集群,已经运动到了距离谢米帕拉丁斯克防御阵地两公里的北方,几乎所有的坦克、装甲车和装甲运兵车里的指战员,都听到了连续而又猛烈的轰炸声,每一位将士都热血沸腾。特别是战车的驾驶员们,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踩足了油门,加快了战车前进的速度,向着战场前进,前进!
第1514章
完胜……不对称的较量!
  驻守谢米帕拉丁斯克一线的苏军,是三个不满员的步兵师,一个严重缺乏战马的骑兵师,外加一个只装备了十二辆坦克和二十一辆装甲车的独立坦克营。
  事前,苏军不仅得到了安家军即将进入哈萨克斯坦,向苏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消息,更是将安家军的突击线路弄得清清楚楚,特别是针对安家军的机械化部队,在直径达两公里的地域,布置了五道阻击线,想给中国人一个下马威。
  可是,不管是苏军的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怎么也没想到,还没有迎来安家军地面部队的攻击,自己反倒先遭受了安家军空军的洗礼。
  斯大林得到安家军参战的详细情报后,并不相信作为农业国的中国能够武装起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而且心中对于骑兵和坦克装甲部队谁将决定未来战争的胜负犹豫不决,因此下达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命令:来犯之敌中混杂有少量坦克和装甲车,其余皆为中国人故布迷阵,希望前线将士发扬红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击溃来犯之敌,宣扬红军战无不胜的神话。
  经受过肃反考验的苏军,迅速动员起来,为了对付安家军“数量有限”的坦克、装甲车,而精心装备了火炮和防空炮阵地,准备如苏联最高统帅部所说的那样,让中国人尝尝厉害,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但谁也没有料到,最先迎来的并不是地面进攻部队,而是安家军空军迅若奔雷的无情轰炸,整个战线被轮了个千疮百孔,丢掉了几乎所有的火炮和高射炮,装甲部队的战车悉数报销,数千匹战马也在无情的航弹的覆盖下,死伤累累,侥幸存活下来的战马受惊之下,或是挣脱缰绳,或者是撞翻栅栏,四散逃去。
  刚刚提拔上来还未经受过大规模实战考验的苏军军官,一个个惊慌失措,但契卡派驻到部队的内务委员及由内务部队组成的一个个督战小组,分散在各个部队,他们杀气腾腾,虎视眈眈,谁也不敢轻言失败,否则不管你官职再高,内务委员皆有先斩后奏的权利。
  这个时候,苏军中的各级政委,拿着喇叭,丝毫也不顾头顶上呼啸着来来去去的B2轰炸机,对着信心严重动摇的红军战士进行宣传鼓动,号召大家为保卫苏维埃而战。目睹逃兵被内务委员会组织的督战队无情地射杀,苏军从军官到士兵,全都硬着头皮,像钉子一样钉在前线,等待安家军机械化部队的光临。
  空袭还在继续,在“隆隆”的马达轰鸣中,安家军地面部队终于出现。
  第一机械化军的各旅、各营指挥官,已经可以从潜望镜里看见前方的苏军阵地,蘇培立上校统帅的坦克第一旅,一马当先。他们担任着正面突破任务,坦克集群将以一往无前的气势,突入苏军阵地进行作战,王峥上校率领的机械化步兵旅的装甲运兵车,紧紧地跟在坦克部队后面,依靠坦克强劲的突破能力快速前进,突破苏军的阵地后进行穿插包围,分割并消灭对手。
  零零星星的阻击炮火,清楚无误地告诉安家军机械化部队的将士,空军将士将轰炸任务执行得十分完美。
  在整个装甲部队的后方,萧无在先头部队进入苏军阵地的五分钟前,命令直属炮兵旅对苏军的阵地进行了高强度的延伸炮击。他态度强硬地强调: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次大规模进攻前都必须进行高强度的炮击,减少坦克、装甲战车和官兵的损耗。
  遵循安毅制定的作战原则,战争就是用尽任何手段来打击对手,如无必要,士兵不能被白白的消耗,要知道武器弹药可以生产制造,但人的生命一旦逝去,就再也无法挽回。一场战争中,士兵自然是消耗品,但是作为指挥官,必须把士兵的消耗减少到最低。这并不是说安家军害怕消耗,如有必要,安家军也会誓死向前,拼死一搏,但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显然没有必要再增添无谓的消耗。
  虽然谈不上万炮齐发,但是,安家军机械化部队的炮兵旅,火力远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直属于装甲集群指挥部的炮兵旅,下辖三个炮兵团,每个团拥有如下单位:一个炮兵指挥侦察连(轻型炮兵校射机4架),一个自行火箭炮营(12辆I型24管150mm火箭炮),一个摩托化重榴弹炮营(12门自走150mm榴弹炮),两个摩托化轻榴弹炮营(24门自走120mm榴弹炮),而集合三个炮兵团的炮兵进行一轮齐射,阵势依然算得上是惊天动地,原本已经伤痕累累的苏军阵地,再次遭到严重摧残。
  炮兵旅有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加上天空中有炮兵侦察专用的校射飞机发回报告,苏军最先遭到炮击的,是前沿阵地中没有被空军兄弟照顾到的隐藏火力点,然后是那些可能的藏兵点,直到炮兵指挥官认为炮火可以向前延伸的时候,火炮仰角调试,短暂的停顿之后,火炮的轰鸣声再次响起,这次火炮进行的是有规律的延伸炮击,一排一排的炮击之下,可以保证大量杀伤苏军躲避在壕沟里、掩体里的士兵。
  每一处坍陷的地面,都可以理解为,那是一个被轰击到的藏兵点。
  按照军事条例,在敌军进行炮击时,士兵必须在长官的命令下进入事先挖掘好的防炮洞,也就是藏兵掩体里等待敌军炮击结束,然后再进入战壕等待敌人的攻击,而现在,这些防炮洞却成为了埋葬苏军将士的坟墓。坍陷工事地面的泥土上布满奇怪的凝成块和碎布,这些是被炮击身亡的苏军士兵留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东西。如此烈度的炮火覆盖,士兵绝对是死无全尸,直接被炮弹命中的话,根本连一块肉都无法保留,人体会被炸弹、火箭弹轰碎,然后被气浪蒸化、抛散。
  战争是冷血而又残酷的,在炮击中幸存下来的苏军士兵,短时间内失去了听觉,有的甚至口鼻流血,暂时失去了行动能力,很多躲避在掩体中的苏军士兵,没有被炮弹直接命中,但是炸弹爆炸的一瞬间产生的强力的冲击和震荡波,如果没有及时将嘴巴大大地张开,人体的内脏就会被波震伤,有相当大的几率会内出血进而死亡。
  布置在外的观察点,几乎被火炮扫平,直到安家军坦克部队接近苏军的第一道防线时,躲藏在防炮洞里的苏军才发现原来敌人已经离他们这么近了。
  苏军的政委们呼喊着、吹响哨子,命令步兵进入壕沟。
  从防炮洞里出来的苏军士兵是如此的稀少,他们一个个神情恍惚,只是单纯地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进入防线。
  等来到阵地上,苏军士兵突然发现,原本均匀架设在阵地上的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已经成为了一堆堆的废铁,在军官和政委们的命令下,兼之各个督战队在后方架起了仅有的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这些可不是用来杀敌的,而是对付逃兵和消极应战的红军将士的,士兵们勉强振作精神,找来足够多的7.62毫米托卡列夫·马克沁轻机枪,准备屠杀安家军的先头部队。
  由于此前苏联军队已经废除了图哈切夫斯基及叶戈罗夫制定的苏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纲领,在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所坚持的“骑兵制胜”理论的指导下,力主只有集团化的骑兵冲击,才使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虽然在去年年底的大决战中,布琼尼一败涂地,苏布中央也意识到以后的战争再难重复国内战争时的一幕,图哈切夫斯基及叶戈罗夫的理论极有可能是正确的,于是开始悄悄调整部队建设的方针政策,但此时大多数兵工厂、飞机制造厂等工厂的技术骨干,基本上都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及远东各地的集中营,现在最优秀的人才都在远东,剩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设计师,只能翻出老式的坦克设计图纸,交给各大军工厂生产制造,但是由于技术骨干也在大清洗中流失,各个军工厂生产出来的坦克和装甲车就连装备莫斯科周边军区都供应不及,更不要说位于中亚地区的苏军了,因此莫斯科方面也就未专门发文说明情况,以免打击部队的士气。
  因此,直到这个时候,中亚地区的苏军军官和政委们都始终坚信,中国人不可能有那么多机械化部队,那些坦克和装甲车,不过是一些木板或者是什么东西伪装成的东西,是没有杀伤力的鬼把戏,他们纷纷向士兵们强调,那些“玩具”后面肯定隐藏有大量的中国骑兵,就像是历史上曾经席卷亚洲和欧洲的蒙古骑兵一样,不过大家不要慌,只需要用手里的托卡列夫·马克沁轻机枪,还有莫辛纳甘步枪进行射击就行了。沙皇俄国于上世纪征服中亚的事实证明,在拥有绝对的优势火力面前,骑兵的作用将极大地被削弱。
  这时,地面传来的巨大震动声响,更加让苏军的政委们觉得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误。
  随着蘇培立上校领导的坦克第一旅和郑淙键上校率领的坦克第二旅依次出现,一眼望不到头的坦克散出出慑人的金属光芒。
  “打!”
  苏军的各级军官和政委们纷纷下达命令,随后一条条犬牙交错的阵地上,便喷吐出一条条如镰刀一般的火舌,卷向那些扑向阵地的坦克。
  坦克和装甲车集中使用后造成的恐怖金属海洋,看上去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但是这更加坚定了苏军的军官和政委们的认知……这些一定是脆弱的、只是用来吓唬人的玩具。要知道,现在就连英勇的苏联红军都没有这么多坦克和装甲车,更不要说印象中一向懦弱的中国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2/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