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8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0/1395

  现在蒋介石的兵力,已经占据全国总兵力的一半以上,阎锡山害怕中央军进入山西后就赖着不走,加上开战到现在,第二战区主力未受大的损失,于是婉言谢绝,旋即召集幕僚,商量下一阶段作战计划。
  晋北沦陷,加上汉奸有意造谣,制造恐慌情绪,整个山西一片混乱,除晋北出现大规模难民潮外,晋中和晋南也不能幸免,达官贵人一股脑儿地向传说中像天堂一般美好的西南地区搬迁,一般的百姓则扶老携幼,举家逃过黄河,进入陕西和河南境内,江南集团设置在各处的难民营,便是寻常百姓活命的指望。
  ……
  南华,新京,总参会议室。
  听到晋北失守的消息后,不管是南华还是川南、滇南两地的统军将校,均发来请战电,湘西、黔西和云南三部盟友,也询问是否需要出兵。
  安毅见状,立即举行军委和三总部联席会议,统一思想认识。
  安毅首先介绍了山西的情况,随后将自己获得的日方情报娓娓道来:“根据我们的人在日本东京发回的密报,日军大本营并未制定山西作战计划,此次纯属中国派遣军的个人行为。昨天中午,日本陆军总参谋长石原莞尔和陆相板垣征四郎向中国派遣军联名下达‘好自为之’的训令后,便一起去觐见倭皇裕仁,对陆军将领不听指挥、置大局于不顾的恶劣行径表示了强烈不满。”
  “由于石原莞尔制定的占领兰印的计划大获成功,为日本带来源源不断的石油和战略物资资源,尤其是大量来自兰印殖民地的工业品和粮食的涌入,使得日本国内物资供应极大丰富,社会秩序井然,从倭皇、内阁、财阀到普通民众,都对石原莞尔赞赏有加。”
  “由于裕仁担心石原莞尔会愤然辞职,大力安抚,当着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面,让侍从官记录其口谕,向中国派遣军司令西尾寿造大将发去训斥电,称其‘深蒙君恩不思回报’,反而‘拥军自重擅动刀兵’,问他置天皇、政府于何地?日本是一个倭皇至上的国度,西尾寿造惊惧之下,上表称山西战事,乃是一干参谋人员背着他干的,他也是在事发后才知道,正在考虑如何补救。”
  “怎么样?听起来很有意思吧?日本的军队就是这样,往往都是中下级军官自行其是,造成既定事实后,高层才手忙脚乱地予以配合。根据当时西尾寿造提供的参与人员名单来看,中国派遣军参谋长佃俊六、情报课长武藤章、作战课长稻本正纯、作战班长服部卓四郎和辻政信等人都有份,此外关东军、朝鲜军中也有部分参谋人员参合了进去,就连土肥原贤二的派驻机关也不能幸免,所以最后事情又推回到日本的总参谋部。”
  “据悉,石原莞尔非常郁闷,回去后连摔了几个杯子,又接连接待了几个年轻漂亮的女性仰慕者,整整狂欢了一夜,今早出门的时候,脚都站不稳了。”
  听完安毅的介绍,一众将领对于本集团无孔不入的情报刺探能力感到心惊。要知道连倭皇和石原莞尔等人会面的事情都清清楚楚,不是当事者很难做到这一点,看来打入日本高层的谍报人员级别不低。
  安毅自然不会挑明此人是谁,实际上对这条线上来的情报,他也是半信半疑,向来都是谨慎有加,绝不轻易采信的,他也担心其中会不会蕴藏有什么可怕的陷阱。
  目光从与会者脸上掠过,安毅接着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日军的作战飞机,已经大多集结于东北和朝鲜各机场,此外日本的北海道,也布置有大量远程轰炸机,整个华北日军,只拥有不到三百架战机,与我方战机数量相当,而我们的战机性能要大大优于对手。综合这些情况,我认为东条英机一意孤行采取的行动,不会取得多大战果,只要鲁逸轩应对适当,不难击退对手!”
  “我同意主席的分析!”
  副总参谋长黄智起身,来到会议室一壁参谋人员悬挂上的大幅山西地图前,指向晋北广袤的土地:“日军的进攻看似凌厉,实则危机四伏,其大规模兵力调动和物资补给,仅能靠平型关、雁门关和茹越口等关隘输送,而这些地方无一不是山势险峻之地,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旦被堵住,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第十八集团军已经展开高密度的袭扰作战,第一一五、第一二零师主力从东、西两方破坏敌之侧后纵深地区,袭击恒山内长城一线至大同、大同至张家口之铁路及代县、广灵至张家口之公路交通线,第一二九师主力用于正大路,发动群众,配合我娘子关守军巩固后方,提防石家庄日军突然发动攻击。”
  “我军鲁逸轩部四个师,依然采用了我们安家军原来的老编制,每个师加上配属的炮兵、防空兵和装甲兵,一共为二万六千人,四个师就是十万四千人。鲁逸轩致电阎锡山,暂时入住忻口,构筑防御工事,等待战区进一步的命令,阎锡山已经回电答应了鲁逸轩的请求。如今晋北大雪,道路泥泞难行,日军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行军,付出的精力必将数倍于我,而我军以逸待劳,待日军精疲力竭之时杀出,当有把握一举歼灭对手!”
  受邀列席此次会议的中央常务委员、南华总理徐子良道:“目前,我们南华的市、县及乡镇地方政府正在组建中,军转民的工作也在轰轰烈烈展开。原则上,师一级干部担任市长,团级干部担任县长,营连级干部担任乡长,所有干部均必须是党员,以加强我们党和军队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而由西南政法大学、理工学院毕业且拥有在川南、滇南、湘西、黔西四地政府从业三年的专门人才,则配属到政府各部门,使得我们的政府机构,可以自下而上慢慢运转,逐步走上正轨。我以为,在当前大规模军转民的人事调动中,还是应该优先考虑地方的事务。”
  “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着急,南京蒋委员长手里握有的八个集团军还处于闲置状态,就连身为地主的阎锡山和整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蒋委员长都不担心,我们又操的又是哪门子心思?我以为,北方有鲁逸轩部代表我们足够了,根本没必要去自讨没趣。南华局势真正稳定下来,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使得地方可以回哺军队,构成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这才符合我们当前的利益。”
  夏俭听徐子良提起军转民,情不自禁地向安毅诉苦:“老大,你不知道吧,就连我的手下都抽调了二十三名将校下地方,这还是在确保主力部队战斗力、避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实行的,我现在难以想象,胡子他们不知道又会是何等的惨状?”
  安毅瞪了他一眼:“怎么,质疑我的决定?在确保组织意图的大框架下,再结合个人的意愿,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立军的根本。只有地方建设好了,我们才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兵员、粮食和枪支弹药,反之,一个混乱无序的地方,不仅百姓怨声载道,离心离德,而且会极大地牵扯我们的兵力和精力,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一句话,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任职,这是当前的头等政治要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顾长风笑着安慰:“老夏,你是羡慕还是怎么地?你如果肯离开军队到地方,一个省长的官帽是少不了!心动吧?”
  看到夏俭不屑一顾的撇撇嘴,顾长风正色道:“我们的军队来自于老百姓,自然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主,反正你那些属下又不是没机会返回军队了,军委下达的文件不是说好了吗,在地方工作一年后,还有机会选择重新返回部队。咱们的摊子这么大,以后还会驻军中亚,扩军是必然的选择,以后有的是带兵打仗的机会。”
  安毅点了点头:“是啊!为什么我会命令让军队的将领到地方去任职呢?这是因为现在是战争年代,地方的一切工作和建设,都必须围绕战争展开。而且,我们的军官都是接受模范营精神教育出来的,我们希望他们把这种精神带到地方,带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树立良好的风气,带动地方的工作,而不希望我们的各级政府机构才成立便成为一个人浮于事的官僚部门,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工作,心里装着人民,不断深入城市和乡村,想民众所想,才能够把工作干好。夏俭,虎头,我向你们提个醒,你们的部下到地方后,不要就此腐化堕落,若是在此期间发现他们欺男霸女收受贿赂,又或者一年后地方政务考核不过关,你们可是有连带责任的!”
  顾长风和夏俭相视一眼,脸色变得无比严肃,齐齐点头。
  安毅问道:“关于是否向山西派兵支援,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杨飞见安毅看向自己,于是道:“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就算日本人把整个华北的军队压上来,晋绥军和中央军都拼光了,战事急剧恶化,我们也可从容选择从蒙古南下,攻打日军的后方,我就不信,若是察哈尔、绥远、热河等地落入我军掌握,小日本还能不慌不忙地进攻山西。我们的当务之急,必须是加强我们的地方建设,我可是对政治协商会议刚刚立法通过的《义务兵役法》很感兴趣。等到南华真正建设并发展起来,我们将拥有几乎不会枯竭的兵力资源,这才是当前我们的根本!”
  顾长风突然插话:“南华通过的《义务兵役法》引发的议论很多,许多老战士还好,家里早就安置了工作,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有班上,家中不缺他们那份,但一些去年才入伍的新兵却担心以后没有足额军饷可拿,家里会断了经济来源,纷纷向各级军官打听情况!我觉得总政治部应该下一个文件,具体解释一下。”
  总政治部主任展到立即表态:“这事是我们疏忽了,我们还以为大多数官兵都能够理解,因此并未针对这条新诞生的法律进行解释。其实说白了,以后我们的军队中将同时存在两种兵,一种是义务兵,只能拿到起码的生活津贴,一种是志愿兵,也就是职业军人,现在我们军队的官兵,将统一转为志愿兵,将来义务兵入伍后,如果三年服役期间表现出色,随时都可以申请转为志愿兵,但在此之前,只能担当义务兵。也就是说,新法律对我们的老兵没有任何影响。”
  政治部副主任黄应武补充道:“义务兵也并非没有任何福利,除了少数津贴外,军属在地方将受到极大优待,比如优先安排工作,优先进入咱们开办的大农业农场等等,如果家庭条件实在困难的,每年还可以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一笔生活补助。我们的制度是人情化的,绝不会因为节约几个钱,就置我们将士的利益于不顾,那样的军队是注定没有战斗力的!”
  安毅见事情一下子又扯远了,便知道大家对于是否北上增援山西战事已经有了定论,当下也不为难大家,责成政治部把此次会议精神向各部门进行传达后便宣布散会,随后把徐子良叫到自己办公室,就华元发行、义务教育、进行人口普查等事宜展开商议。
第1511章
风云再起
  三月的天气,风雪来得快去得也快,连续几天大太阳照下来,气温急速回升,山川雪水消融,绿草和林木的枝叶嗖嗖地向外蹿,春天就这么突然降临晋北大地。
  三月七日,经过与幕僚商议,阎锡山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在忻县以北的忻口及其东、西两侧山地组织防御。鉴于集中从平型关、茹越口及雁门关撤下来的军队需要时间,而日军极有可能乘胜发起进攻,所以阎锡山严令王靖国指挥所部坚守崞县,陈长捷作为预备队驻守原平,担任宁武关防御任务的卫立煌部,随时策应作战。
  同时,阎锡山要求第十八集团军立即对日军侧后展开袭击,以迟缓日军的进攻,掩护战区主力于忻口地区布防。第二天,阎锡山还邀请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周副主席一起研究保卫太原的问题。
  三月八日,第十八集团军朱总司令、彭副司令下令第一一五师协同友军,向平型关、大营镇之敌进攻,相机袭取浑源、应县,断绝茹越口、繁峙之间交通;又令第一二零师以主力向岱岳镇(今山阴)以西山地出动,断绝大同与雁门关之间交通,以第三五八旅主力配合友军夹击宁武以南之敌。
  三月九日夜,第一一五师独立团攻占涞源县城,第一二零师第三五八旅袭宁武县城,该师雁北支队于三月十日袭占朔县以北之井坪镇(今平鲁县城),过了两天又收复平鲁县城(今平鲁镇)。尔后,对同蒲路朔县至大同段展开破袭战。十三日,第一二零师在辛庄伏击日军运输队,随即逼近大同。
  在此期间,日军也没闲着,中路和右翼大军汇合后兵力猛增至四十万,气焰极为嚣张,除留下伪军和部分日军驻守沿途各城镇外,日军尚有三十余万军队可用于机动。
  东条英机马不停蹄,率部星夜南下,进攻崞县。
  王靖国所部名为一个集团军,其实下辖不过杜方、田树梅、段树华、姜玉贞四旅,另有两个炮团。但就是这么点儿兵力,王靖国在崞县硬是挡了日军一周时间。
  初时,王靖国以崞县北十里的大郭村及小河线为一线阵地,配属段、田、姜三旅,崞县县城为二线阵地,配属杜旅及野炮团和山炮团,作为全军支撑。
  战斗还未打响,驻防一线的姜玉贞突然接到阎锡山的命令,让其带部队到原平,协助陈长捷所部防守,姜玉贞紧急南撤,整条一线防线顿时千疮百孔,处处皆是漏洞,王靖国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退,将所有部队布置到崞县两翼,迅速抢筑防线,展开防御。
  三月八日,战斗打响,各条战线战况激烈,战斗到第二天下午五点,王靖国麾下田旅刘团在北关附近的指挥部被轰塌,团长刘良与副团长均阵亡。午夜时分,北关阵地几乎全部被摧毁,田旅余部退守北城墙。
  十日至十二日的战斗,极为惨烈,许多地段经过反复争夺,血流成河。十三日,田旅团长石成文在北城督战阵亡,临近黄昏时,日军一部在北城墙上取得立足点。王靖国在向陈长捷及卫立煌发出求救电后,组织部队进行反扑。首先是田树梅旅的进攻,其后是杜旅卢仪欧团的进攻,均未奏效。此时王靖国麾下已经无多余兵可用,日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开进崞县县城。
  部下拉起王靖国就走,在南门城门洞时,王靖国摆脱众人,坐下不走了,说:“就这么败退了,我回去也是一死,索性就死在城里,还可以当个烈士!”
  经过参谋长梁培璜苦劝,再次上路,走了大约一里,王靖国又道:“我不走了,你们用枪打死我吧,如果你们不忍心,就用被子包住我,再开枪。”
  此时参谋长梁培璜已经把现实情况汇报给了阎锡山和总参议赵戴文,声明部队已经战至最后,如果再不撤离,只能束手待毙,阎锡山复电同意撤退。王靖国得到梁培璜的情况说明,终于燃起求生的欲望,带着部队,东渡滹沱河,进入山中,躲避过了日军的追击。自此,崞县沦陷。
  就在崞县遭受攻击的时候,宁武关一线也在经受着日军夜以继日的进攻,薛岳根本不敢抽调兵力援助王靖国。随着崞县失守,宁武关后翼已经处于日军威胁之下,薛岳只得率部经原平南下忻(xin)口,加强忻口一线防御。
  日军三路大军于阳武河南的大牛店至南阳村一线汇合,东条英机趾高气扬,认为山西作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后在平原和山谷地带作战,将有利于日军队形的展开,对接下去的胜利志在必得。
  虽然得到大本营和内阁的招呼,日本国内的媒体并未报道这一所谓的“大捷”,但在朝鲜、东北和中国华北地区的日侨中却被有心人推动广为流传,随着人员的流动,也传到了日本国内,东条英机因此名望大增。
  三月十六日,日军进攻原平。
  负责驻守此地的是陈长捷的第四十集团军,下辖三师四旅,其中包括王靖国所部的姜玉贞旅。可能很多人要问,既然陈长捷有着远超于王靖国部的兵力配置,为何还要从崞县抽调兵力呢?原来,阎锡山认为崞县地势太过开阔,不足守,因此刻意加强了原平的防守,准备利用县城东、西两翼山地,设置炮兵阵地,以期能给日军带去巨大的杀伤。
  东条英机采取了零敲碎打的策略,每次派出进攻的部队不超过一个联队,一步步蚕食第四十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同时,以中队和小队为单位,向原平两侧的山地渗透,与拱卫炮兵阵地的第四十集团军步兵发生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
  月朗星稀。
  忻口西北方的茹庄,鲁逸轩从望远镜里观察东北方原平县城的战况,只见县城内外,一道道烟柱冲天而起,红色的火光不时闪耀,耳畔似乎隐隐能够听到厮杀声,不由微微摇了摇头。
  一周前,就在阎锡山下令鲁逸轩部北上解崞县之围时,安毅亲自给阎锡山致电,阐述了南华总参谋部的意见,认为与其处处设防,采用添油战术与日军拼消耗,还不如一步步把日军引诱到忻口以北的空旷地带,突然发力,一举歼灭对手。
  阎锡山实在无法想象仅仅凭借着第二战区的实力,能够一口气吃掉如此规模的日军,但安毅称日军连日激战,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疲惫不堪,完全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在支撑。待日军兵进忻口时,体能已达极限,预计连平日一半的战斗力都难以发挥出来。
  在此期间,安家军空军将再派三个大队进入山西,以形成绝对的空中优势。待日军整顿兵力,开始对忻口发起进攻时,空军突然出击,对日军的炮兵和装甲部队展开猛烈轰炸,全面压制日军后,鲁逸轩部从侧后杀出,一举击穿日军的战线,将日军分割包围,力争在忻口聚歼日军一部,然后趁势北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日军彻底赶出山西。
  阎锡山半信半疑,但想到安家军一直以来对日本保持的超高胜率,同时,安家军空军的全面参战,也将极大地缓解晋绥军所面临的压力,于是悄悄修改了忻口作战计划。鉴于日军在山西无孔不入的情报刺探能力,阎锡山并未把计划告诉任何人,只是对外高调宣布,将死守忻口,御敌于晋中平原,确保太原的绝对安全,然后调兵遣将,在忻口北云中河支流南岸修筑层层阵地。
  鲁逸轩部于五天前,突然调动至忻口以西十二公里的茹村。
  茹村及北面的南岗村、南面的崖底村,均矗立于晋中平原之上,山势虽然不高,只有三四百米,但对防守来说却极为有利。茹村以西是一大片平原谷地,方圆十余公里,通过狭窄的豁口与外界相连,极易屯兵。
  进攻忻口的日军,肯定想不到在平原西部的群山万壑之间,还隐藏有一支武装到牙齿的生力军,为了侧翼的安全,东条英机应该会分出一部分来攻打茹村,但也仅仅只是做牵制之用,其突破口只能是忻口。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一旦忻口被突破,忻县和太原将无险可守,日军可长驱直入,忻口两翼的中国军队,除了撤退别无选择,谁跑得慢就会被日军合围消灭。
  “明天陈长捷所部就会在阎锡山的命令下,放弃原平,忻口战役很快就会打响。老曲,你说说看,日本人会不会上当?”
  鲁逸轩放下望远镜,转过头轻声问道。
  陪同鲁逸轩来一起查看敌情的曲慕辰肯定地说:“都已经打到这个份儿上了,东条英机除了进攻别无选择。按照计划,我们将在忻口战役发起三天后,突然从侧翼杀出,击溃当面之敌,直插敌人的指挥中枢,打乱日军的指挥系统,然后与友军配合,分割消灭敌人。”
  “若是能够做到这一步,那接下去就会是轻松的追歼战,在我优势空军的指引下,一步步把日军赶出晋北,收复内长城关隘和恒山防线,这一场大战就该完美落幕了!”
  其实这些鲁逸轩都清楚,他之所以问出来,不过是想借曲慕辰的口,宽自己的心罢了。
  “报告,总部急电!”
  通讯处长华瑞明上校来到二人身后,小声禀报。
  鲁逸轩和曲慕辰转过身,鲁逸轩让侍卫接过电文,挥挥手:“说吧,什么事情?”
  华瑞明道:“远东军政高层做出决定,于明日开始扫荡盘踞于中亚地区的苏军,我蒙古军区早在月初便在蒙古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地区集结,预计未来一周内部队就将越境作战。总部要求我们,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之模范营精神,戒躁戒躁,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一举把日军赶出晋北。”
  月色下,鲁逸轩眼里闪过一丝阴霾,转瞬即逝。问明没有其他事情,叫华瑞明退下后,鲁逸轩对曲慕辰道:“就这样莫名其妙与苏联这样庞大的工业国对上,总部的决定是不是太过草率了?如今咱们应对蒙古、南华和国内之事务已经分身乏术,还要进入中亚作战,我总觉得这更像是一种亡命的赌博!若是遭遇惨败,蒙古的局势也有可能急速恶化,到时候日本人就会趁虚而入,华北也会因这一不理智的行动而遭殃!”
  曲慕辰安慰道:“老鲁,你应该相信司令的判断,这么多年来,你见他什么时候出错过?我想总部应该已经有了万全的对策……咱们只需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给总部添乱就行了……”
  “正因为从来没有出错过,才更应该慎重才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0/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