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8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2/1395

  安毅最后请求,为加强东北集团军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为联盟双方打造一个稳固的防御日本侵略的南部屏障,请远东共和国方面考虑东北集团军的现状,适时援助一定数量的装甲战车、坦克、大炮和卡车等,以加强部队的机械化程度。
  安毅的复电引起了远东共和国高层的极大重视。
  安毅为了拿回蒙古,确保东北的利益,同时提升东北集团军的战斗力,这一回下了血本,在电文中附上了将会由美国西海岸华人财团援助远东共和国的军事战略物资:钢铁二十万吨,粮食十万吨,橡胶一万吨,各种有色金属粉矿五千吨。
  可能很多书友要问,既然有这么多物资,为什么不支援国内抗战啊?这是因为美国政府不准许美国的商船,为中日两国装载货物,但若是中日两国自己的商船运送,则完全不受限制。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第三大海军大国,货船吨位仅次于英美两国,甚至远远高于第二大殖民帝国法国,根本不受此限制影响,反倒中国就难受了,美国华人集团再也无法利用西海岸船队,从本土向中国运载货物,从这也可以看出,美国遏制中国抗战讨好日本的险恶用心。
  送往远东共和国的物资就不同了,现在英、美、法、德、意等国的利益,几乎完全一致,那就是希望苏联的内战打得越大越好,相比之下,弱小一方的远东共和国,急需各国输血,这样苏维埃内部的战争才能持久一些,但又担心苏俄政府的态度,不敢公然摇旗助威,若是有私人财团赠送,那再好不过了,肯定是一路绿灯,这也是数月来,美国和南洋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流入海参崴继而给东北集团军各部以极大补充的根本原因。
  远东共和国高层从这份礼单中,看出了安毅的诚意,经过短时间的协商,终于同意了安毅的意见,不再强求北满和东满的军队全部撤出,但要求长白山地区及中、苏、朝鲜三国交界地带,应由抗联控制,这样把抗联各部集中于一处,既壮大了声势,又可以统一用兵,给予日寇更大的打击和威胁,拖延或者从根本上杜绝日寇北上的野心,为远东共和国尽快击溃斯大林的统治、恢复苏维埃的秩序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同时,为了加强东北集团军的战斗力,远东共和国将一次性援助坦克300辆,装甲车500辆,卡车800辆,但同时致电,希望远东共和国继续加强和安毅集团的合作,双方互相派驻外交人员,极大合作范围。
  在等待远东方面的回复之际,安毅让赵瑞拿来了大幅东北亚地图和目前东北集团军各部所在位置的存档记录,迅速确定了师一级部队所在的大致位置,立即指示,位于齐齐哈尔以西大兴安岭东麓的碾子山、扎兰屯迅速提高警戒级别,尤其是位于七旗山的关隘,要加强防守,严防关东军趁火打劫。
  海拉尔、满洲里一线的第一军团第四师十旅、十一旅、十二旅,立即做好开拔之准备,尤其是御寒保暖的棉鞋棉衣棉被已于十月底由集团军后勤部门分发到各部,各部长官应一一亲自检查,不能因为麻痹大意致使官兵们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情况。接到开拔命令后,部队应迅速沿库呼台站道进入蒙古境内,第一时间从远东共和国红军之手接过克鲁伦市的防御任务,留下一团坚守,其余各部休息一晚,继续前进,接手白鲁台、车臣汗、穆克图等城市的防御,力争在半个月内,把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战旗插遍蒙古东部地区。
  其余各部,除指定留守之部队外,需尽快赶赴中苏边界地区,由铁路赶赴苏蒙边界城市恰克图,然后以急行军前往库伦,形成既定事实,从此后再也无人能够从中国手里夺去蒙古这一天然的护翼华北平原的屏障。
  安毅做出行动部署不久,远东共和国的回复电到来,安毅看完电报,同意了远东共和国高层的提议,在签字回电后,当即一声令下,东北集团军的钢铁大军,顿时从各个方向,源源不断地向蒙古开去。
  ……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苏维埃中央委员会紧急会议正在进行,中央总书记斯大林、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卡冈诺维奇、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兼内务人民委员叶若夫、列宁格勒市委书记日丹诺夫、俄罗斯人民委员主席布尔加宁悉数出席会议。
  此外,军方的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副总参谋部长兼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布琼尼、基辅军区司令铁木辛哥、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巴甫洛夫、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朱可夫、乌拉尔军区司令索夫罗诺夫等将领列席。
  悄悄潜逃日本,再辗转德国归国的原远东太平洋舰队第一副司令库兹涅佐夫恭敬地汇报道:“尊敬的斯大林同志,各位首长,根据我在海参崴港的发现,远东政府很可能与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叫安毅的军阀头子有勾结嫌疑。这个安毅,毕业于黄埔军校,是布柳赫尔、柳申科夫等叛徒的学生,双方交情不浅,目前传唱于远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白桦林》、《喀秋莎》等歌曲,据说都是这个安毅所创作。”
  “一个中国的军阀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和苏维埃作对呢?因为此人是个坚决的民族主义者,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时候,为了获得对日作战的胜利,无所不用其极,我观察到,自满洲一支叫救国军的军事组织崛起后,远东政府突然获得大量资本主义国家财团的援助,其中尤以美国和南洋华人财团居多,据悉这些财团都和那个军阀头子有关,进而可以推测,此人是为了援助其在东北境内的救国军,才与远东政府勾搭上,而远东政府早有分裂割据之野心,双方一拍即合,即形成了布柳赫尔叛党分裂集团出现。”
  “各位首长,正是由于有了外力的介入,有了欧美资本源源不断的补充,远东方面的叛徒们才有底气与中央对抗,公然打开古格拉集中营,释放上百万反革命分子,数股反苏维埃势力结合,终于造成目前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本着打蛇打七寸的原则,我觉得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迫使中国政府,向那个地方军阀施压,断掉远东的资源来源,那我中央就可以好整以暇地与远东军周旋,利用战略纵深,慢慢拖垮对手。”
  库兹涅佐夫汇报完毕,庄重向一干大佬敬礼,然后回到会议室一角,悄悄坐下。
  斯大林拿起烟斗,习惯性地吸了一口,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道:“库兹涅佐夫同志,感谢你对党、对革命的忠诚,辗转万里回到苏维埃,我以你为傲。不过,目前叛军已经占据了新西伯利亚市周边地区的工农业基地,对于外界的需求正在不断减少,就算是交涉成功,也无法影响当前大局。”
  说到这里,斯大林站了起来,来回地踱步,然后道:“同志们,还是议议如何应对叶戈罗夫统帅的军队的进攻吧,今天他们已经攻取了塔塔尔斯克,距离额穆斯克只有一步之遥,一旦额穆斯克失守,西西伯利亚局势就将不可挽回,整条乌拉尔防线也将遭受严打击!同志们,必须得尽快拿出主意,否则情况危急啊!”
  素有“亲切祖父”之称的加里宁,终于坐不住了,站起来道:“斯大林同志,我觉得是时候讨论叶若夫同志的问题了……在如今这种情况下,仅仅只是考虑军事是不全面的,而应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综合进行考虑。尤其是政治上,自三五年来,由于某些同志错误地领会了您的意思,恣意屠杀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将领、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这给我们的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目前流传于各地的种种谣言,便是这一政治运动危害的具体反映,也是前线部队没有战斗力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在对反叛者坚决镇压的同时,也必须就某些问题对苏维埃全体人民作出交代,否则今后像贝加尔湖那样大规模投降的事件还将不断发生,就算我们的指挥员再英明果敢,也没有办法扭转败局!这从西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列万雪夫斯基同志绝望自杀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了!”
  叶若夫面色通红,站起来指着加里宁的鼻子骂道:“你这个老而不死的东西,可耻的叛徒!你竟然敢质疑伟大的斯大林同志亲手制定的政治路线?我们正在进行的运动,清除了苏维埃的反对派,消灭了大量反革命分子、破坏分子和间谍,打击了前富农分子和反苏维埃分子的嚣张气焰,统一了思想,纯洁了队伍,这么伟大的成就你不讴歌,竟然敢在这么庄重的场合公开反对党,反对苏维埃……”
  说到这里,叶若夫换上卑微的笑容,面对斯大林道:“斯大林同志,我觉得加里宁同志不再适宜担当中央执行委员和最高苏维埃主席职务,建议由人民内务委员部对加里宁同志展开调查,我相信很快就会找到他与叛国者勾结、出卖苏维埃利益的证据。”
  出人意料,斯大林没有如往常那样,对敢于质疑他的人表现得很愤怒,只是默默地吸着烟斗,过了一会儿才道:“叶若夫同志,两年前我向中央提议,由你出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兼内务人民委员职务,并不是让你把屠刀伸向自己同志,一直以来,出于革命友谊和对同志的信任,以及对我们苏维埃严密审查和审判制度的信任,我以为在多个部门相互制约下,不可能造成冤假错案,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你竟然凭借着党给予的身份,恣意妄为,不仅捏造证据、罗织罪名,竟然还荒唐地给各地‘契卡三架马车’(即特别审判团,由审判员、军代表、契卡人员三人组成,可直接判处死刑)下达具体任务指标,要求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流放与处决的配额,这大大地动摇了党在基层民众中的威信……”
  叶若夫脸色越来越苍白,原来的自信和飞扬跋扈突然消失不见,眼神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绝望。
  “以前,我收到的都是各地传来的对你歌功颂德的赞美之词,卡冈诺维奇同志,我记得当初你给我写信,说‘当前最重要的消息是中央对叶若夫同志的任命。‘我们的父亲’这一卓越、英明的决定,酝酿成熟,并得到党内和国内的良好反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由睿智的叶若夫来担纲,情况一定会好’,有这件事吗?”斯大林回到座位坐下,把烟斗在会议桌上敲了敲,问道。
  到了这个地步,只要是头脑稍微正常的人,都知道斯大林要卸磨杀驴了,更不要说在座的都是人精。
  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卡冈诺维奇闻弦歌而知雅意,恭敬地站起来,一脸沉重地说:“是的,尊敬的斯大林同志,我当时也被叶若夫同志蒙蔽了。在担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兼内务人民委员之前,叶若夫同志表现得很谦逊平和,工作中能够听取属下建议,颇有民主作风,几乎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仁慈的、温和的、有分寸的人。我没想到,他的前后反差会这样大。”
  斯大林点了点头,又说:“这两年来,我听到的都是对叶若夫同志的一片赞誉,比如什么‘荣誉肃反工作人员’、‘苏联人民最喜爱的人’,在西伯利亚有几座小城,还有几所大学中学,都以叶若夫的名字命名,在我看来,这自然是叶若夫同志大公无私工作突出获得了人民的普遍认同,哪里知道在他的手里,竟然有那么多无辜者的冤魂?”
  说到这儿,斯大林站了起来,向所有与会者微微鞠躬:“对不起,同志们,我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错信了一位混入我们内部的破坏者,这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灭顶之灾,约瑟夫在这里向大家致以真诚的歉意!”
  听到“破坏者”三个字,叶若夫整个人瘫倒在座位上,全身抽搐着,无法控制,任由担任他的副手贝利亚,领着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把他带走,就在隔壁立即对他展开侦讯。随后,对叶若夫的审讯结果源源不断传来,在叶若夫所供述的罪行中,大量的贪污腐败便可以确定他作为‘人民的敌人’而被打成政治犯的命运,此外,他还有着诸如破坏分子、不称职者和叛国者等罪行,他还说自己偷偷与德国合作,支持间谍和破坏活动。除此以外,叶若夫供认自己的私生活不正常,对同性的兴趣大过异性。
  斯大林看着手里的审讯记录,摇摇头,惋惜地道:“叶若夫是个沉痛的教训啊,他葬送了我们最优秀的干部,更是个腐化透顶的人。我前一段时间往人民委员部打电话,他们说他去中委会了,往中委会打电话,又说他去监察委员会去了,结果到哪儿都找不到,最后亲自到他家里去找,一看,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床上。唉,许多无辜的人被他葬送了,我们要引以为戒啊!”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虽然此刻会场里大多数人,都是大清洗的获益者,若是没有大清洗出现,有着大批元老占据着高位,哪里才是这些后辈的出头之日?叶若夫的大清洗政策,让政府和军队百分之九十的位置空了出来,造就了新的权力阶层产生。
  不过,在台下的时候,自然是渴望别人倒霉自己上位,如今自己已经坐在位置上了,背后却始终有一个阴影在晃动,心里却不免忐忑不安,唯恐自己成为下一个遭到毒手的对象。叶若夫的被打倒,让所有人心里都松了口气,这意味着大清洗从此刻开始,将得到有效控制,自己的位置稳若泰山了。
  这次中央会议,做出了《对叶若夫反革命集团危害性的认知》、《正确理解敌我矛盾》、《把土地还给人民》、《对于阶级的再认知……富农、中农也是劳动阶级》等等纲领性文件,做出释放关押在全苏联四百七十六座集中营的一千二万政治嫌疑犯的决定,并通过派出广播宣传车,深入城市和乡村,向全国民众不间断揭露叶若夫瞒上欺下的罪恶行径,希望广大苏维埃民众,不要被背叛国家民族的远东反革命集团所蒙蔽,团结一心,击败帝国主义分裂苏维埃的阴谋。
  第二天凌晨时分,一部分穿着远东军服装的人,突袭了位于西西伯利亚的一个俄罗斯村庄,屠杀了九十八位村民,并且对其中十一名少女,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轮奸。此事“恰好”被前往西西伯伯利亚采访的《真理报》记者用照片记录下来,配上了声情并茂的解说文字,发到了第二天的《真理报》头版头条上。
  一时间,舆论大哗。
第1455章
憩庐家宴
  十二月一日,南京,憩庐,一场蒋、宋家族内部的酒宴正在举行。
  蒋介石满面春风,难得地在自己面前的小杯里添加了点儿葡萄酒,自己浅尝即止,但却举起杯子不停地向宋子文、孔祥熙、陈诚、蒋鼎文、顾祝同等人敬酒,而关照的重点,却是坐在他下首位置的安毅。
  如今抗战大局一片良好,上海日租界成功光复,上海市长俞鸿钧也把市政府由法租界迁移至杨树浦路。(注:上海市政府原在沪江大学以西地段办公,八一三后为躲避战火,迁移至法租界。)
  中国人的政府,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办公,感觉自然无比良好,并且由于安家军在入城式上展现出的赫赫军容,驻沪地区的外国人夹紧了尾巴,不复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之态,市政府的工作好开展了许多,为此俞鸿钧多次向蒋委员长打来电话,为安家军将士请功。
  此前,蒋介石的把兄弟……淞沪警备司令杨虎,一直缠着蒋介石,要求给他安排一个好位置,要能带部队,最好是当军长,为此蒋介石头痛不已,杨虎统兵能力有限,当上淞沪警备司令已经极为勉强了,若是再让他带一个军,那不是给小日本添菜吗?因此坚决不允。好在听到上海光复、列强惧怕的消息后,杨虎一下子不闹腾了,立即兴冲冲地带着部队返回上海,继续当他的淞沪警备司令去了。
  蒋介石心病一去,心情愈发地好了。
  这次安毅从上海来到南京,与蒋介石关门密谈了两天两夜,其间虽然也一度有争执,但总的来说,气氛还是比较愉快的。
  蒋介石表示,中央将全力帮助安毅在南洋建党,以后南洋所有国民党的党部,将全部交予安毅,同时,安家军可以自由编组军队,不再受中央序列限制,但安家军进入法属安南取得一块立足之地后,叙府军政大权得逐渐交予中央控制,中央将保护安家军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确保安家军在川南、汉中、宜昌等地征召新兵的权力,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重要组成核心,军政大权必须得掌握在中央手中。
  若是安家军再取得在暹罗的政权,那么,滇南也要逐次交还中央,中央依然确保安家军产业集团私有财产和驻扎募兵的权力神圣不受侵犯。
  安毅最终与蒋介石达成妥协的原因,便是安毅以什么政治面貌出现在南洋。若是以一位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将军和地方要员的身份,入主南洋,不仅会让当地的土人有一种被他国侵略统治的感觉、不利于组合南洋各政治力量,同时,还会给列强以口实,使得国民政府在政治和外交中陷于全面被动。
  反之,若是仅仅只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出现,带领南洋人民走上民族复兴独立建国的道路,那么遇到的阻碍相应就要小许多,安毅放手叙府和滇南的统治,届时中央也大可回复列强,此乃私人所为,与中央全无干系。
  蒋介石严肃保证,会确保安家军在国家军队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会专门为安毅保留在中国国民党内中央执委的显赫位置,保留其在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的地位,但对外公开的全军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可能会取消,因为这个身份比较敏感,不利于中央对于安家军入驻法属安南进行辩解。
  在安毅眼里,全军副总参谋长本来就是鸡肋,鸡肋到什么程度呢?
  大家还记得蒋介石北伐时的主要近臣葛敬恩吧,二次北伐胜利后,葛敬恩就任全军参谋次长职务,葛敬恩心生不满,称自己这个革命的大功臣受到了蒋介石的冷遇,便上演自请辞职的把戏,蒋介石自然知道葛敬恩想的是什么,无奈之下,只得改任他为青岛市市长,葛敬恩这才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可是到了任上,葛敬恩发现,山东的情况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自己这个青岛市长,处处受到韩复榘的掣肘,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当了三个月青岛市长,便灰溜溜地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求情调回中枢。
  对这位自北伐时便一直跟随自己的心腹将领,蒋介石待之甚厚,于是再次认命葛敬恩做参谋本部的参谋次长。到后来,国民政府建立航空署,葛敬恩盯上了这个肥缺,亲自找到蒋介石疏通,蒋介石于是再次免去葛敬恩参谋次长的职务,改任航空署署长兼中央航校校长。可是,葛敬恩实在是不是当空军主官的料,把个航空署弄得一团糟,近一年半的时间碌碌无为。
  赴欧洲考察空军回来的周至柔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深得蒋介石器重,于是任令周至柔为航空署署长,再次把葛敬恩召唤回来当全军参谋次长。
  葛敬恩心里非常不痛快,以参谋部有职无权,压根儿就不到南京参谋本部就职,自己在中央航校所在的杭州西湖边,置宅乐居。
  蒋介石爱之深,恨之切,大为不快,当时适南昌机场发生大火,战机损毁甚多,中统报告蒋介石,葛敬恩闻南昌失火,甚为喜悦,说‘好得我早调开,否则责任要担在我的身上’。蒋介石听到葛敬恩幸灾乐祸,大怒,调阅葛敬恩经手的购买案卷,亲自细查,见移交账目内有回扣三万元移作公积金一项,说既然要回扣,可见货色之差,遂把葛敬恩和他的属下徐培根二人同时交军法司审办,像盗犯一般地关进陆军监狱。
  时侍从室主任林蔚系葛敬恩旧同事,是葛敬恩向蒋介石引荐的,于是向各将领求救。何应钦、顾祝同等皆代为缓颊,蒋介石置之不理。军法司长王震南签呈说,回扣是外国买卖的例规,经手人原可分掉;今归入公积金,不惟无罪,而且有功。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军法司长王震南叫来骂了一顿,将签呈丢在地上。
  林蔚等人束手无策,密嘱时围攻中央苏区的第三纵队指挥官兼七十九师师长樊崧甫在南昌办事的处长吕焕光说:现委员长对樊崧甫将军作战得力甚是器重,樊崧甫如肯出头为葛敬恩说话,可能有效。你致电给樊崧甫洽商。吕焕光和葛敬恩有师生关系,当即电樊崧甫恳商。
  樊崧甫和葛敬恩亦是师生,认为案出无妄,情当援手。但樊崧甫又极为的为难:第一是地位低,和蒋介石只有指挥系统关系,向无他事接触,随便冒犯,怕碰不起钉子;第二是何应钦、顾祝同等一批大好老都讲了话,樊崧甫去讲情,蒋介石要是不听,是不自量;要是蒋介石听了樊崧甫的话,樊崧甫定遭妒忌;最好是陈诚能出面说话,但此时陈诚为了自己的嫡系周至柔位置稳定,正向老前辈开刀,决不肯讲。
  樊崧甫最后想到飞机回扣与财政部有关,去找孔祥熙说情比较好,樊崧甫遂致电孔祥熙,曰葛敬恩以飞机回扣案入狱,葛敬恩系甫老师,诸友托我设法营救,我人微言轻,且内情不详,不便进言。我想购买飞机与财政部有关,师座当知底蕴,如情节不甚严重,拟恳老师鼎力向委座一言,俯念葛等追随多年,不无微劳足录,予以自新,责报来兹。不情之请,伏祈鉴佑。旋得孔祥熙复电允可。并再来电云,在溪口蒋家,当面向委员长叨情,已承委员长允从宽处理矣。
  樊崧甫到南昌开会,嘱吕焕光交涉到监狱去探问葛敬恩。陆军监狱署长是民国二年反袁时樊崧甫营书记,当然给樊崧甫方便。樊崧甫和吕焕光进了一个房间,见到葛敬恩,他与属下徐培根合住一个优待室,桌凳床铺齐全,茶壶茶杯、笔砚书籍俱备,像一个小旅馆的房间。葛敬恩见到樊崧甫,很是喜欢。没有人在旁监视,说话倒还自由,有老朋友照顾,究与他犯待遇不同。
  葛敬恩向樊崧甫诉冤,说任职航空期间,感到空军关系国防重大,真是点滴归公,以贪污入狱,真出意外。樊崧甫和他俩说,这不是入狱原因,越辩越不对头,长辩下去,你们出不了狱。葛敬恩说,委员长以贪污加罪于我,我倒要辩个明白。樊崧甫问葛敬恩,老师辩胜了又如何,把老师放出去,把委员长关进来,可能吗?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事势如此,不能逞书生意气。
  葛敬恩问,究竟委员长关我为的是什么呢?樊崧甫说,我的想法,委员长关老师绝对不是为了三万元回扣,委员长慷慨大度,挥金如土,送人百万十万数万,并不斤斤计较,岂有计较三万元并且是作公积金的道理?真正的原因是老师不替他出力,他以为他培养了老师的地位并挣了家私,他自己岁数比老师大,仍在南征北战,而老师却在西湖边上享福去了,正好借个名目教训一下,其实问题不大,给老师帮忙的人,不晓得他的心理,只对贪污问题辩解,这是隔靴搔痒,越弄越僵,我看不解决问题。
  葛敬恩忿然说,那个参谋本部的参谋次长根本没有事情做,完全是个冷板凳,还不如坐牢痛快。樊崧甫和他说,我们是军人,要服从命令。委员长调老师到参谋部,而老师不去,他就可以违抗命令处分老师,人情淡薄,乘机打击,一落囹圄,狱吏可畏,坐牢总不好。其实事在人为,参谋本部并不是无事可为,将来总有一天要抗日的,为什么不准备些对日作战策略,以备来朝?老师又没有反对委员长的企图,何苦冤枉坐牢?
  葛敬恩心动了,问有什么办法解决冤狱?樊崧甫让葛敬恩写一封信给委员长,说历承栽培,迭迁要职,无如偶患疾病,滞留家乡。在钧座勤劳国事之秋,不能追随左右,共苦分忧,深负均座栽培,怠懈之罪,百身莫赎。恳念追随多年,不无微劳足录,请宽予自新之路,准予出狱,带罪图功,嗣后听命驱驰,踏汤赴火,万死不辞。
  蒋介石看到后,甚是欣慰,批复准取保释放,随后,又情知葛敬恩不愿意第四次当参谋次长,便任命他为福建政府秘书长,葛敬恩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
  由此可见,参谋本部次长,亦即是现在的副总参谋长职务,并不算得是什么显赫职务,关键是要看你有没有军队和实权,有军队和实权,人家要考虑你身后的背景,这个副总参谋长就可以借势发威,若没有实力,那就和坐冷板凳差不多。西安事变后,何应钦从军政部长的位置上调任总参谋长看似平调,实际上是降级使用,不过何应钦门生故旧众多,军中素有人脉,所以寻常人看不出来有何不妥,在实际权责比起军政部差得太多了。
  因此,安毅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蒋介石的请求,当着蒋介石的面奋笔疾书,写下自即日起辞去全军副总参谋长职务的申请。
  在密谋如何在安南举事和站稳脚跟后,安毅表示,结束浙东战事后部队即南下安南参战,中央必须得提前组建进驻上海的军队,否则恐一时间无法接手战区事务。
  目前,安家军两个工兵师,已经开始在浦东修建要塞群,预计三至四月要塞可成,待要塞炮安装完毕,安家军工兵部队和驻防上海的军队便会撤离,目前担任要塞防守任务的炮兵,届时也有可能随部南下,以后价值上亿的淞沪军营、江防和海防要塞,将移交中央,请蒋介石考虑组建拱卫长江和杭州湾的江防炮兵,跟随要塞部队进行训练,否则怕发挥不出炮台的威力,给日寇以可乘之机。
  蒋介石非常感动,安毅放着上海唾手可得的利益不要,事成后主动撤出军队,更是把江防海防要塞群这一悬在中央头上的刺完全交予自己处置,仅凭这份心胸,就非常人可及,也不枉自己这么信任他,委之以民族复兴之大事。
  其实安毅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些要塞炮威力是大,但却极为笨重,无法用于运动战,一旦于要塞中安装完毕,便不易拆卸。安毅还有蒋介石看不穿的用意,若是这支部队继续留守淞沪,得自己掏军饷,而且这些炮台控制在自己手里,每打一炮都是白白贴钱,但若在中央手里有就不同了,若是日寇真敢顶着密集的203要塞炮的火力进犯,以一百多美元一枚、远低于国际售价的价格将炮弹售于中央,足以保证自己收回投入。在做生意这一个问题上,安毅向来和政治分得很开,毕竟从生产到运输环节,那么多工人也是要吃饭的嘛。
  蒋介石当即决定组建一支军一级的江防炮兵部队,由安毅的老朋友蔡忠笏担任江防炮兵司令,同时蒋介石征询安毅的意见,派中央军哪一部进驻上海为好?
  安毅想了想说,目前滞留于南京之中央军各部均可,但须配置几支有战斗经验的部队,比如桂系第八十一军军长陈志标统帅的新49师、新50师、新51师,是桂系教导师的老底子,这个陈志标乃是当年独立师与顾长风、夏俭、尹继南其名的悍将,虽然这个人品性不佳,关键时刻背弃了自己,但其带兵打仗还是有一套的,归附桂系后所带的教导师,完全沿袭了独立师的风格,战力卓著,可惜由于不是李、白二人嫡系,一直不得重用,这次若不是扩军,前线又急需部队,估计他还得死守着独立师终老;又如晋绥军新27师师长孙嘉奇,此人乃是自己在黄埔时的学友,带兵打仗很有一套,可惜在晋绥军内部资历过浅,一直受到孙楚、杨爱源、陈长捷等人排挤,不得出头,上次平型关大战,他统率的部队敢打敢冲,一直战斗在第一线,部队折损过半,但事后所有功劳都被与统军长官交好的友军分享,他却因为麾下将士死伤太多被阎锡山明令斥责,目前调到山西南部的风陵渡编整军队;此外,庞炳勋麾下新36师师长宫城也是自己在黄埔工兵四期的学友,自抗战以来,带领部队参加过历次天津作战,战力极为不俗;还有就是孙连仲麾下教导师,该师曾在冀东玉田县城,以一个师的兵力,硬捍日军第十六师团,搞得对手灰头土脸,在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情况下,还折损近半兵力,最后是在教导师主动撤退的情况下才占领县城,在日军内部引起巨大震动。所有这些部队,若是能有一两支加入中央军,那么中央军的战斗力会瞬间得到极大提升,可以大大弥补中央军目前所面临的作战经验不足的问题。
  蒋介石大为心动,打定主意,不管是巧取豪夺,还是暗中分化收买,一定要把这样的精锐之师拉到中央麾下,转眼间心中已经有了好几个主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2/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