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5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1/1395

  车队经过两道关卡进入军马场,驶过造型古朴的新石桥进入监狱大门,在两层高三十多米长的中式风格办公楼前停下。
  英国人相继钻出车厢,好奇地打量宽阔院子中整齐的绿化带和点缀其中的两座小亭,似乎感到非常诧异:院子的建筑虽然方方正正,厚重肃穆,可怎么也无法让人联想到监狱。
  嘉德甘好奇地询问安毅:“将军,你们川南的监狱都这样吗?”
  “不!只有这座监狱例外,这座监狱关押的除了战俘,主要是我们军队中各级军事法庭判决监禁的罪犯,不但有我领导的部队中的罪犯,也有中央军和其他重要军事部门送来的罪犯。”
  安毅说到这儿笑了笑:“大使先生,你知道这个院子的绿化设计和附属建筑的布局,是谁参与和建造的吗?”
  嘉德甘四下打量,有种似乎熟悉的感觉,立即感兴趣地向安毅问道:“尊敬的将军,能告诉我吗?”
  安毅点点头:“当然,这个院子的布局设计和部分建筑,是关押在此的贵国战俘们参与和努力工作的成果,可以这么说,他们为这座监狱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果你有兴趣,等会儿与战俘见面完毕,你和你的同事们可以与战俘一起,走出这座监狱前往小溪上游的草料场,你会看到整个草料场的建筑风格全都是英国式的,依山而建的库房、清澈小溪畔用于休息聊天的实木平台,还有漂亮的马棚子,都是你的不幸同胞们自己设计并自己一手建造的,其中几个还和我们的那些良种骏马建立起了深厚感情,为此,军马场特许那几个战俘加入到饲养和驯服骏马的行列中来,当然,那几个人的工作收入也相对高一些。”
  安毅的英语相当流利,所表达的意思明确清晰,一群英国人听了安毅的话惊呼阵阵,感到不可思议。
  嘉德甘却非常清楚安毅这么做的善意和意义,知道只有通过一定强度的劳动,才能让苦闷的战俘们情绪稳定,才能让战俘们在劳动中呼吸到新鲜空气,体会到自由的气息,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而不需要在冰冷狭窄的牢房里,天天忍受度日如年的痛苦煎熬。
  “谢谢你,将军、谢谢你和你的军队的慷慨!这里要比我想象的要好上百倍千倍,虽然之前有前来探视的使领馆官员向我汇报过一些情况,但是来到这儿以后,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希望在我见到我的同胞之后,会获得更多的安慰和对将军的更高评价。”
  嘉德甘说完,露出真挚的笑容,再次向安毅伸出手。
第1076章
化敌为友(五)
  中午灿烂的阳光下,坐落在小溪畔的草料场前的宽阔平台上,嘉德甘等英国外交官员与英国战俘们欢聚一堂,热情交谈,愉快的笑声不时响起。
  临时搭起的木板长桌上,满是各种面包、香肠、火腿和新鲜蔬菜,德国人在叙府设厂生产的慕尼黑啤酒、定居川南的俄国人生产的香槟酒和叙府本地产的优质五粮液白酒,应有尽有,别具情调的大型室外野餐会,在风景如画的山水之间愉快进行。
  这些食物饮料都是联络处主任徐泊谦弄回来的,城中五个西餐馆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交际能力突出、手段圆滑的徐泊谦很好地领会了安毅的意思:英国使节的到来、战俘们即将释放,弄一次大餐作为送别饯行,哪怕多花点儿钱也没什么,这样对下一步的谈判更有帮助。
  英国人非常满意安毅的安排,中午的两个半小时相聚,让所有在场的英国人都度过了一段极为难忘的时光,战俘们在自己亲手建设的草料场,与来自祖国的官员们欢聚一堂,心里感到非常自豪和惬意,只是战俘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为强烈。
  临别时,吉尔伯特将军低声询问嘉德甘:何时战俘们能回去?嘉德甘虽然对此次叙府之行充满信心,但一时间也不知道安毅什么时候会放人,毕竟谈判尚未展开。
  望着吉尔伯特忧虑中充满失望的目光,再看看刚才仍是欢声笑语、现在却强忍痛苦礼貌相送的数百战俘,嘉德甘终于咬咬牙,做出了一个资深外交官不应有的鲁莽举动,他大步走下平台,来到正在与蒋云山、杨斌等军政大员轻松聊天的安毅面前,停顿了一会儿,低声问道:“将军,尽管非常冒昧也不合程序,但我仍衷心希望能获得将军的慷慨答复,希望知道我的同胞们具体何时获得释放,他们……他们非常的、非常的伤感,非常的无助……”
  安毅与蒋云山等人相视一笑,转向嘉德甘,和气地说道:“我们都能理解大使先生的心情,如果你没有意见的话,明天上午就可以派人到监狱办公室办理相关交接手续,签完字后,所有战俘就可以离开,战俘们住在叙府城里的家人和亲友也可以来,我们可以通过教会通知到每一个战俘的家属。”
  嘉德甘非常激动,感激地点点头,一句话都不说立即转身,回到平台上用力拥抱了一下吉尔伯特准将,面向俘虏们大声宣布:“孩子们,刚才尊敬的安将军告诉我,你们明天上午可以离开这里了,自由了,我的孩子们……”
  欢呼声、嚎叫声、拍掌声轰然响起,情绪激动的英国佬又是拥抱又是大声吼叫,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被俘至今将近一年,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精神煎熬终于到头,怎么不让他们激动万分?
  看守的宪兵们却非常紧张,在队长的示意下,悄然站到了战俘们的四周,远远警戒。
  激动过后的吉尔伯特准将敏感地看到这一切,摇摇头大声发出集合口令,五百多战俘惊讶过后迅速列队,一个个胸膛起伏,呼吸急促,但站在那里整整齐齐高扬着脑袋,等候长官发出命令。
  吉尔伯特向嘉德甘等人走去,一一握手致谢,嘉德甘等人望着战俘们百感交集,举手挥别。
  一群外交官尚未走下平台,身后传来吉尔伯特的严厉口令声:“敬礼……”
  嘉德甘等人停下脚步转过身,向整齐敬礼的战俘们微微鞠躬回礼,一个个长吁短叹走向前方的安毅,纷纷向安毅表达自己的谢意,并对安家军给予英国战俘们的善待和关照诚挚致谢。
  安毅挥挥手谦逊地说没什么,这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使然,也是中国千年来的传统,不会为难任何放下武器的对手。
  彼此寒暄一番,一同走向已经停在监狱大门外的车队,没走出几步,背后突然传来吉尔伯特将军的叫声:“安毅将军……”
  安毅诧异地停下脚步,缓缓转过身子,平台上的吉尔伯特却不再说话,而是上前一步,庄重地敬了个军礼,他身后的五百多战俘也同时举手敬礼,神色复杂地望着远处的安毅。
  安毅站直身子,整理了一下军帽,正正规规地给吉尔伯特和他的五百多部下回了个军礼,放下手露出个笑容转身离去。
  嘉德甘等人无比感慨,他们知道,吉尔伯特和英国官兵们的这个敬礼,不但是一种礼节上的致谢,还包含着对自己对手的尊敬和钦佩,甚至还有丝丝感激之情,因为这个年轻的中国将军,实在是做得太好了,不但拥有高超的军事天才,做人也是通情达理,无可挑剔。
  次日上午九点,南京政府外交部突然举行记者会,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和军队释放全部英国战俘的消息。
  这一重大消息立即通过电波,飞向世界各国,随即引发巨大的反响,欧美各国都以积极的态度评议这一重大消息,赞扬中国政府明智和慷慨的决定,并对中英关系的迅速改善和发展持乐观态度。
  苏俄政府对此不予评论,日本政府和军队更干脆,连提都不提一下,日本国内和驻扎伪满的关东军控制下的报刊杂志新闻广播,全都被严厉禁止播报这一消息,似乎从未发生过什么。但是,日本内阁和军队立刻召开紧急会议,重新评估中英关系并急商对策。
  三月七日,中英特别小组结束为期三天的谈判,嘉德甘一行没有向云集叙府的中外新闻记者发表任何谈话,悄然乘坐安家军的运输机飞回南京。安毅方面,只是由叙府行营参谋长杨斌、行营秘书长蒋云山举行了个简短的新闻通气会,向记者们说明了所有英国战俘离开叙府的日期,宣布中英之间的这一重要问题已经获得圆满解决,其他事宜请记者们向南京中央政府外交部询问。
  外界因此而生出很多猜疑,普遍对除了战俘问题之外的中英矛盾产生疑问,认为敏感而又尖锐的中缅边界争端仍然是目前无法解决的最大问题,认为中英关系会比原先略有好转,但在短期之内应该不会恢复到战前水平。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非常的微妙和耐人寻味,全世界都看到的是,英国政府于三月十日发表公告,强烈谴责日本军队在华北的单方面军事行动,已经严重威胁和损害了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政府为了保护自己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维护国联的权威和正义,将在一周之内从香港调集一个营的军队开赴天津租界,以加强对英国侨民和英国利益的保护。
  三月十一日,美国政府宣布,根据中美去年下半年达成的协议,美国将会向中国政府贷款五千万美元,用于中国的经济恢复计划、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文化发展计划。
  三月十三日,德国政府宣布,加大与中国政府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德国工商业联合总会接着宣布,基于中国政府成功驱除共产党军队占领的多个工商业省市,德国各大工业企业、驻华商业和金融投资机构,将会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与中国各大企业展开全方面的投资与生产合作。三月十四日,法国雷诺公司宣布,已经顺利与中国泸州重型机械厂签订合作协议,以技术转让、成套设备和主要产品零部件贸易等方式,共同生产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工程载重车辆和矿山工程设备。
  而中国政府方面的反应却颇为蹊跷,在日本外务省宣布不赞成欧美各国向中国提供贷款之后,汪精卫发表公开谈话,否认中国向英美两国请求贷款,但是对日本政府宣布的“如中国愿与日本共存共荣,日本将予以一切可能之财政经济援助”表示欢迎,此举立即招来国内的一片反对和怒骂之声;财长孔祥熙于次日发表公开讲话,表示财政部将全力协助上海金融界渡过难关,但否认中国即将进行货币改革。
  孔祥熙发表谈话的第二天,安毅集团的经济掌舵人周崇安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了江南集团及川南工商业集团与美、英、法、意、德、比、荷等国达成的三十余项进出口贸易协议,以及铁路桥梁招标建设、工业企业合作等计划,整个中国西南地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国的投资者。
  全球各大媒体突然变得沸沸扬扬,中国局势越来越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列强在华利益的博弈逐渐走向高潮。
  中缅边界两边,一连串重要的行动正在悄然进行:三月十五日,英国政府以书面形式确认将遵循与清朝政府最后一次勘测的边界线解决滇南与缅甸边界冲突、重开滇西边境贸易、最终两国的国境线留待中英政府正式组建谈判小组共同勘测逐步解决,英方表现出来的诚意得到了安毅的认可,很快获得全部班佬领土和炉房银矿区的安家军二十六军撤出占领了近一年的滚弄河东岸地区,回到传统边界线北侧驻扎,炉房银矿区只留下一个警备团的兵力,协助当地民众扩大开采。
  三月十六日,滇西重要通关口岸畹町解除封锁,恢复全面通关,八莫至南坎公路恢复通车,云南省政府所属畹町、瑞丽海关恢复通关业务;三月十八日,所有缅甸战俘经畹町遣送入缅;三月十九日,美国基督教云南基金会为了云南省政府新设立的“解决贫困和救济儿童”项目,慷慨捐资五十万美元;同日,已经大举参与缅甸橡胶业和加工业的具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爱国富商欧耀庭先生,一次性捐给云南省政府三百万美元,用于云南省道路建设和滇西农业发展计划。
  至此,中英之间和平解决边界危机的努力顺利达成,中缅边境再次恢复通商和人员往来,滇军和云南省政府获得了希望的战争补偿,英国政府则保住了面子,获得了期待中的“巨大的外交胜利”。
  安毅获得了整个班佬地区的银矿,以及与英国驻缅甸殖民政府达成共同扩建腊戍经滚弄至滇南耿马的边境通商公路、设立边境海关口岸“南汀关”的协议。滇南警备部队占据的孟拉、措岗一带争议地区,留待双方政府共同派出专业人员勘定边界之时解决。
第1077章
先知先觉
  回到叙府就忙个不停,除了随时关注进入云南境内的中央红军的动向外,安毅还参加了十多个企业的开业典礼,其中泸州方便食品厂、南溪饮料厂、叙府调味食品厂、水富罐头厂和江安糖果厂均是安毅指定的重点军工企业,其中的方便面、猪肉鱼肉水果罐头、压缩饼干和巧克力糖果制品是将来抗战保证后勤补给的撒手锏,早一日投产就意味着可以早一日进行战略物资的囤积,因此安毅非常重视。
  除此之外,叙府石化研究所对天然气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石化专家在彭佳莲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研究出安全开采天然气技术,川南地矿队在南溪打出第一口气井,并在南溪县城初步实践城市燃气工程取得成功,一些富裕的家庭通过城市管网连接,购买叙府电器厂生产的燃气灶和燃气热水器,开始享受电气化带来的优越生活。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已探明储量的江安、长宁、叙府等气井的开采,川南的普通百姓也可以享受到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带来的好处。
  当然彭佳莲的研究并不止于此,由于整个西南都少有石油资源,未来的抗战急需能源供应,现在她正带着研究队伍,进行天然气制合成油的探索。天然气制合成油技术由两段工艺过程组成:第一段由天然气生产合成气;第二段由合成气在费托催化剂上转化至液体烃。由于德国早在三年前便利用费托合成技术实现了工业化,每天生产GTL基础油两千多吨,因此彭佳莲有了研究的方向和动力,相信随着与德国方面的合作加深,未来的川南即便遭遇到日寇封锁,能源方面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安毅上下奔波忙碌,连去文工团看韩玉一眼实践诺言的时间都抽不出,这时蒋介石的电报又来了……由于共产党中央红军在扎西整编之后,面对滇军副帅卢汉率领的五个旅和三十八军朱世贵、孙渡率领的四个旅的迎面杀来,兵力和装备均处于劣势的红军激战之后无法突破,再次掉头东进,一头扎进了黔西地界。
  追在红军屁股后面的黔军王家烈部猝不及防,一时间被打得晕头转向,向南一路溃败,石珍再次当起了缩头乌龟,以“保境安民”为由,把重兵排列在毕节县城等老窝周围,任由中央军周浑元纵队去和红军拼命。红军主力部队两个团牵制住周浑元的大队人马,等薛岳大军急速西进之时,主力部队突然出现在太平渡和二郎滩一线,二渡赤水,发起猛攻,一举击溃守敌,再次冲进兵力空虚的遵义和桐梓地区。吴奇伟率两个师火速开赴遵义,刚行到半路,就被行动迅速的红军集中兵力迎头痛击,两翼同时受到红军各部分割重创,吴奇伟纵队损兵折将,惨不忍睹,最后仅带着不到一个旅的残部逃向贵阳方向,在半渡乌江之时,再次遭到快如闪电的红军两面合击,所有武器辎重几乎丢失殆尽,尚未过江的近两千人马成了红军的俘虏。
  红军自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就这么获得了,遵义、桐梓等地再次回到红军手中。薛岳的中央军和王家烈的黔军被打懵了,立即集结部队补充兵员,刚准备完毕就发现红军主力已放弃遵义,开往大方与金沙方向。
  薛岳立即命令周浑元纵队由北向南攻向金沙地区,又命将功赎罪的吴奇伟再率领两个师由贵阳方向开往金沙,力求堵住红军去路,合击红军主力于毕节以东。此时红军突然掉头北上,再次攻占怀仁县城,于三月十六日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出现在安家军重兵守卫的川黔边境一线。
  薛岳、周浑元和王家烈等部十几万大军被红军遛猴似的折腾,东奔西突来来回回,弄得筋疲力尽追之不及,连忙急报在重庆坐镇指挥的蒋委员长,同时致电安毅,请求他严防死守川黔一线,并请求出动西南空军司令部的战机协助作战。
  安毅正在头痛该如何回复之时,川滇黔地区在一场惊雷之后,大暴雨骤然而至,从次日开始下起了绵绵春雨,飞机根本就无法出动。安毅的问题迎刃而解,立即复电薛岳:川黔边境防线“固若金汤”,朱毛红军定难破阵北上。
  至此,原本对把红军聚歼于贵州和云南地区信心十足的蒋介石终于再也坐不住了,立刻电令薛岳集结兵力,徐徐向北压迫,力争把红军主力压缩在川黔边境一线,与安毅的六个师又五个警备旅一起南北夹击,将红军彻底消灭。蒋介石同时电令朱培德指挥部队快速入黔,从西面对红军展开包围,再电令安毅大力配合薛岳部和滇军卢汉部,并打算尽快赶赴叙府指挥全局。
  安家军大本营指挥部里,将校们齐聚大型地图面前,望着地图上刚标注完的红军位置和各追击部队的行进路线,议论纷纷,对红军如此迅猛的速度和攻击能力大感意外,也对红军灵活多变、智谋百出的行动由衷赞叹,以至于安毅走到大家身后都没有一个人知道。
  安毅静静倾听弟兄们的分析和辩论,足足二十多分钟没有出声,心里为弟兄们的开阔思维和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由衷高兴,经过数年的征战和对军事理论与实践的不间断总结,弟兄们一个个都成熟起来,比之独立师时期,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提升与进步。
  叶成回过头来,晃眼看到笑眯眯的安毅,哈哈一笑吩咐弟兄们接着讨论,走到安毅面前伸出手要来了一支烟,和安毅一起来到阳台上吞云吐雾:“奶奶的卢汉,这么拼命干什么?要是悠着点儿打,也不会把中央红军主力逼得再次掉头入黔,这下可好了,咱们又得头痛了……看你这样子,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心朱毛红军攻打我军防线?”
  “我担心什么啊?现在红军打得如此聪明,怎么会犯下以弱击强、白白延误时间的错误?你也不能怪卢汉,他怎么愿意红军冲进他的地盘里啊?这两年黔军好歹也攒下不少家当,滇北各地修路的修路,开矿的开矿,刚要发财红军就到了,要是被共产了他们还不气得吐血?至于我们,没什么问题,顶多将士们辛苦点儿,多留在川黔边境一段时间。你想想看,咱们的防线工事坚固,几乎都处于有利位置和优势地形上,红军真要打还得仰攻,兵力投入少了打不过咱们,兵力投入多了调动起来需要时间,弄不好反而被咱们牵制在防线周围进退不得,要是延误个一两天,薛伯陵、王家烈和孙渡的大军就会涌上来,仅三万多兵力的红军,如何抵抗三面合围的近三十万大军?届时红军更难了,唯一的退路只能逃向湘黔交界一线,可要是那样或许更惨,也就是只能多存活几天罢了。”安毅轻松地回答。
  叶成点点头:“也是,弟兄们刚才都有相似的看法,都知道红军要是攻向我们的防线得不偿失,是个下下之策。不过,连日阴雨能见度低,真要把红军合围在咱们防线以南百公里长的区域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红军的运动战和山地战可要比中央军和滇黔各军强多了。”
  安毅笑道:“越是这样,越要快点儿逃!换成你在朱毛的位置上,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又该从哪个方向突破?”
  “你的意思是,红军向北又是一个假象?目的是调动追剿的各路部队后,再次破围西去,把二十万追剿大军远远地扔到身后?”
  叶成突然意识到这种情况有极大地可能性,也为红军的计谋深感惊讶。
  安毅笑着点了点头:“万事皆有可能,如果你是红军,又面临这样的险局,你会怎么办?哈哈……我得先喝杯茶再说,渴死我了。”
  安毅进去自己泡了杯茶,回到座位上拿起报纸,边看边情不自禁哼起了记忆中的那首歌曲,只是记得残全不全,但不影响他对旋律的熟悉:“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敌人重兵压黔境……啦啦啦啦啦啦啦、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啦啦啦……”
  机要秘书赵伯翰本来想给安毅泡茶,看到安毅自己动手后,不好意思地站在柱子边等候安毅下一步吩咐。
  安毅并没有留意到赵伯翰站在自己侧边,拿着报纸愉快地哼哼残缺不全的歌,忘记歌词就用“啦啦”代替,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好心情,唱了两三遍端杯喝水,他才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歌声也停了下来。
  “伯翰,刚才你听清司令哼出的歌吗?好像有一句‘四渡赤水出奇兵’,对吧?”叶成来到赵伯翰身后,低声问道。
  赵伯翰连忙转过身:“是啊!第二遍我才听清楚,是有四渡赤水这一句……参谋长,你说,红军已经来来回回三次渡过赤水河了,难道还要来上一次不成?”
  “你说呢?”
  叶成笑了笑,拍拍赵伯翰的肩膀离开了。
  赵伯翰站在原地挠了挠脑袋,心想要是红军再渡一次赤水的话安毅就神了,红军没动就被安毅料到先机,如果安家军不是采取消极避战的态度,而是转守为攻大举出击,红军该如何应付才是啊?
  三月二十二日下午,由于天气恶劣,不得不乘船的蒋介石赶到叙府安家军司令部,红军也于当日上午突然渡过赤水河,主力部队其中一部迅速南下做出攻向怀仁的假象,其余各部自古蔺突袭土城,再次把薛岳的追剿大军抛在身后。唯一失利的是湘鄂边南下攻打大庸的贺龙兵团,不但没能突破湘军防线南下与中央红军会合,所部官兵也损失不轻,只能再次逃往鄂西的来凤、龙山,与中央红军的距离越拉越远。
  蒋介石到了叙府,才得知红军已经离开川黔边境南下,顿时连声哀叹,大呼共匪狡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1/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