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1395

  歌声整齐嘹亮,气势如虹,周边看笑话的数千官兵和护士逐渐收起笑容,认真对待,第一次完整唱下来的数百将校一个个也非常高兴和满足。
  安毅四处看了看,大声下令:“营中所有官兵听令,你们看了几个小时的热闹,估计也都会唱了,下面再来一次,所有人都要唱,要天天唱,让我们第五军团所有弟兄都会唱,都要按照这个歌里唱的去做,成为真正的革命军人,成为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所有人注意,全都给我站出来,立正……听我的口令: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预备……唱!”
  歌声再次响起,刚开始的时候还显得颇为凌乱,逐渐越唱越整齐,越唱越嘹亮,官兵们个个仰起脑袋,唱得无比自豪,震天的歌声从南关军营传出,在全城上空久久飘荡……
第570章
希望之光(一)
  “从满是伤员的空气中弥漫淡淡血腥味的邓州乘车北上,五十七公里长的道路耗费了三个多小时,狭窄的公路尽管较为平整,但是由于运送赈灾粮食和药品到达南阳返回的军用卡车络绎不绝,会车时驾驶员需小心谨慎避让才不会滑下道沟。进入南阳境内,道路上除了军用卡车就是人力车,一队队衣衫褴褛的民众或推或拉,将一辆辆各式各样的破旧人力车努力驶往南阳方向。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随行的中央政府官员允许停车采访,我们下车询问几个面目焦黄明显营养不良的农民才知道,南阳也和邓州一样,设立了赈灾粮食分配站,各村推举的村长和保长均已先期到达南阳,村民们只要前往南阳找到自己的村长保长,就能按照人均十五公斤的标准,领回无偿分配给各家庭的粮食。从小到大从未品尝过灾难滋味的我犯了个低级错误,轻率地询问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为何不用牛马拉车而用自己消瘦的肩膀?担任翻译的使馆随员比特先生和国民政府派来的翻译官都没有为我转达这句话,比特先生指指道路两旁被剥去外皮的成片枯树,低声反问我:树皮都被当成食物吃光了,当地农民还能有牛马吗……”
  “汽车开下渡船,缓慢爬上码头,古老而宽阔的南阳城就在我们面前默默竖立,高大的城门上,美丽壮观的重檐式门楼保存完好,没有中国其他战争发生地四处可见的沙包工事和机枪,只有几组身穿新式迷彩军服的第五军团官兵在城墙上巡逻,丝毫看不出这座古老的豫南名城刚刚经历了一场双方投入十七万官兵的大规模战争……”
  “我们的车队在城门口被全副武装衣衫整齐的宪兵拦下,随行的中央政府外交部官员和荆襄警备司令部官员下车出示特别通行证,宪兵们非常仔细地核对车号和人数,这才敬礼放行。遇到这样严格的检查,令我们这些欧美记者颇为惊讶,因为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中央政府和战区警备司令部官员的车队,无不享受畅通无阻的免检特权,四天前我们在武汉采访几个军营,包括前往即将开赴战场的钱大钧上将组建的军校教导师,都是武汉行营的宪兵车队一路鸣笛护送,每到一个关卡守卫官兵都整齐列队,我们坐着车在官兵们恭敬的敬礼中快速通过,唯有进入第五战区开始,从水面到陆地每一个关卡我们都必须停下接受严格的检查,官兵们非常严肃认真负责,站在检查军官身后的士兵双手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新式自动步枪……”
  “我就此问题询问陪同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官员周禀真先生,他含笑告诉我一个发生在古老中国两千年前的故事。汉朝皇帝汉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两座军营,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主将迎接时慌慌张张,毕恭毕敬,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皇帝到了名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开道将军和侍卫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天子要来慰问后,守卫的军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等文帝到达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将军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皇帝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皇帝非常感慨,从此重用周亚夫将军,周亚夫将军也以自己显赫的功绩、优良的品德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著名军事家……”
  “听完周先生的故事,我突然明白,我们即将有幸见到的中国最年轻的第五军团中将司令安毅将军,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认识……”
  这是美国邮报记者法兰克的采访漫记,连篇刊登在美国多家报纸杂志上,欧美各国媒体纷纷转载这部优秀的长篇战地采访,被世界新闻界评价为较为真实而客观地反映整个中国内战和现实的纪实报告。法兰克在每一篇连载章节后面都写下一段感想,世界各国人民也从中看到了许多东西,熟悉了许多人物,包括未满二十五岁就已荣升中将、指挥数万军队取得一次次辉煌胜利的军团司令安毅。
  记者团进入第五军团前线总指挥部时已是下午五点,所有人都受到第五军团司令部官兵的盛情接待,军团政治部在王府西院腾出两排营房供记者们下榻,并周到地表示将从警卫团派出官兵担负采访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承诺在整个战区内,除了军事禁区外,记者们想去任何地方采访、想采访任何人都不会受限制。
  令记者们倍感新鲜的是,军团司令长官安毅没有身穿笔挺的将官服,没有擦得铮亮的皮鞋,他和第五军团所以官兵一样,身穿结实的棉布迷彩军服,高高挽起的袖子露出结实有力的胳膊,脚踏包裹踝关节的厚底军用胶鞋,衣领上没有中央军将领喜欢佩戴的新式金色领章,唯一能表明他身份的是胸前的那块通用名牌,要不是他一头柔顺飘逸的黑发,几乎和军营里全都剃成光头的官兵们没什么两样,唯有腰间的宽阔武装带异常精致漂亮,显得价值不菲,上面佩戴一支江南兵工厂仿制的军用手枪,整个人显得严谨务实,英俊简洁。
  熟悉安毅的中国记者向各国同行们透露,这根别致的特制将官腰带是安将军在北伐战争初期从敌军将军那里缴获的,当时安将军还只是个工兵营长。
  安毅举行的接待晚餐简单精致,记者们高兴地看到久违的烤面包和做得相当美味的鱼,不过除了鱼和江南企业集团生产的猪肉罐头,再也没有其他肉类,更没有记者们到哪儿都能享受的美酒。
  晚餐前,记者们委托外交部官员赵处长向安毅提出集体采访安毅的请求,被安毅礼貌地拒绝,但是同意在晚餐之后的茶话会上相互交流。
  赵处长与安毅是老朋友了,这次大规模的内战爆发以前,他与安毅一起作为中央特使前往潼关等地与西北军主帅冯玉祥谈判,两人年龄相差十五岁,性格也差别很大,但是彼此间的关系非常好,两人都有个鲜明特点,就是严谨务实,没有时下官场上的那么多花架子,一见面就像自家兄弟一样自然,三言两语就能把要办的事情解决完。
  六十余名中外记者中,年轻美丽的美国女记者卡普兰、中央社记者叶青、《大公报》和《东方新闻报》的三位记者是安毅的老朋友,与众人礼貌地见面之后,安毅走到一个个老朋友面前,亲切握手,低声问候,他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很自然地与欣喜激动的卡普兰小姐拥抱见礼,执手问候,引发在场官员和记者们的一阵惊讶和善意的笑声。
  轻松的晚餐过后,洗去一身尘土的记者们如约来到雕梁画栋宽敞肃穆的会议室,军团政治部主任展到向大家介绍说,这个地方原先是明朝王府的议政殿。
  记者们兴趣盎然,四处打量,对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物啧啧称叹,只是没有看到任何一件与军事有关的东西,甚至连一张地图都没看到。
  相继见礼之后,坐在拼起的十米大桌正北面的安毅瞧瞧看了坐在左下方的叶青一眼,正好叶青也望向安毅,一双妩媚的眼睛里满是幽怨责备之色,安毅忍不住微微一笑,连忙转过头,却又看到右侧卡普兰那双勾魂的媚眼正在含情脉脉地凝望自己,只好微微点头转向身边的赵处长低声商议,随即便宣布座谈会开始。
  军团参谋长赵瑞代表第五军团简要介绍了整个战役的经过,赵瑞的俄语相当好,英语也不错,但由始至终他都用国语向大家作介绍,由中央政府外交部的翻译官用英语进行翻译,赵瑞最后提到了三个投诚而来迅速组建的新编师,以及四十四师一三零旅刚在南阳西面的镇平取得的歼灭敌军八百骑兵的胜利,一下子就把中外记者们的胃口吊起来了。
  驻留中国十一年之久的英国记者鲍尔斯询问赵瑞:“请问赵将军,根据本人对南阳战役的了解,你们的军队不但运动快速,而且打击坚决,除了装备先进之外,在军事情报的取得方面似乎超过正在苦战的任何一个军团,赵将军能否在这方面透露一些?”
  一上来就面对涉及军事机密的问题,赵瑞不知如何处理才是,感觉到自己衣角被轻轻拉动,连忙转向安毅,与安毅低语几句点点头,笑容可掬地转向鲍尔斯:“经司令同意,我愿意回答你这个敏感问题,由于西北军将领之间在信仰、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等方面产生巨大分歧,不愿意帮助军阀打内战、不愿意漠视成千上万灾民饿死病死的将领很多,其中部分非常有正义感的西北军将领与我们取得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表示不愿意同室操戈,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情报,因此,我们第五军团在南阳战役中能够洞察敌情,把握先机,打出一个个漂亮仗,最大限度地避免双方官兵伤亡,同时能将邓州、南阳这样历史悠久人民众多的城市完整地接收下来,从而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我们渴望已久的赈灾救灾行动,让急需救助的千万灾区人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能够鼓起勇气坚强地活下去。”
  此言一出,满堂为之哗然,赵瑞后面一段漂亮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几乎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我们在西北军中有自己的情报来源,用一句浅显易懂的话说透,就是我们第五军团在西北军高级将领中有间谍,因此才能打出南阳战役这样的漂亮仗。
  这一重大情况的透露,令中外记者兴奋不已,却又颇为惊讶,精明的英国资深记者鲍尔斯想得更远更多,赵瑞的话是真是假鲍尔斯无法判断也无法确定,但是鲍尔斯知道赵瑞此言一出,会给西北军带来什么消极的影响,心中不禁对赵瑞、安毅和他们的第五军团生出许多敬畏和欣赏来。
第571章
希望之光(二)
  明月皎洁,树影婆娑,王府后花园里夜风清爽夏虫啼鸣,安毅与叶青并肩走在整洁的花园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低声交谈。
  叶青扬起白皙秀气的下巴,嘟着小嘴问道:“一见面那个金发美女卡普兰就搂着你咬耳朵,亲热得不得了,行啊!明天恐怕全国报纸就会刊登革命军中第一风流将军的新闻了……告诉我,卡普兰对你说了些什么,竟让你笑得那么淫荡?”
  安毅大骇,停下脚步扯住叶青的袖子:“青姐,我哪里有你说的那样啊,你这样也太损了点儿吧……”
  “是吗?你做得出我就说得出,小心我回去告诉茜姐!别碰我,拿开你的狗爪,男女授受不亲!”叶青掐了安毅的手臂一下。
  安毅触电般缩回来:“好吧,本来我不想说的,既然你生出这么大的误会,我也只好实话实说了,卡普兰是在向我致歉,说没给我带来生日礼物,我对她说连我自己都给忘记了,而且生日也都过去好几天了,不用放在心里。”
  叶青一愣,心中某个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情不自禁捧起安毅的手,一脸歉然:“对不起啊!姐姐都忘了呢,明天姐姐给你补过生日怎么样?”
  “不用麻烦,战争期间哪里用得着弄这些玩意儿?等六十大寿的时候再说吧。”安毅随口回答。
  “你这家伙,总会逗人开心,嘻嘻……老婆都还没娶就想着过六十大寿了,没见过你这样胡说八道的臭男人……还疼吗?”
  叶青又给安毅狠狠一捏,马上贴近安毅疼爱地低头抚弄他被自己捏得发青发紫的手臂,安毅只感到兰香入鼻,发梢撩人,一团丰满而充满弹性的温热贴在自己身上,弄得他脑袋发懵,心怀荡漾。
  阵风袭来枝叶鸣唱,好不容易稳住心神的安毅强忍巨大诱惑,轻轻拉开彼此距离:“走走吧,青姐,咱们边走边说。你别看这花园里万籁俱寂,似乎连鬼影子都没一个,其实在咱们二十五米之外至少有八名弟兄隐在暗中,别让他们嚼舌头。”
  叶青吃了一惊,杏目圆睁,四下仔细打量,却什么也没发现,不由吐了吐舌头,轻轻松开手,跟随安毅一路往前走,可是没走上几步又情不自禁地挽上安毅的手臂:“看就看吧,我是一个女人都不在乎,难道你还怕啊?你不知道,我和茜姐整天都担心你的安全,年初一别到现在快过去半年了,天天都盼着你的消息,吴妈每天都为你在观音菩萨跟前烧香,好在你还算有良心,每过几天都会给咱们写封信报个平安,否则咱们真的饶不了你。”
  安毅咧嘴一笑:“青姐,中央党部政训处的卢公子近况如何?”
  “呀?你怎么知道这个的?”叶青微微蹙眉,有些不悦地问道。
  安毅摇头苦笑一下:“以小弟如今的能力,要查一个人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你就别问小弟怎么知道的了,去年底在南京参谋总部供职时曾见过他一面,当时事情太多,没机会和他打招呼。青姐,这个卢公子可是江浙鼎鼎大名的四公子之一啊!家境优越,祖上三代进士,父辈又是声名显赫的江浙富豪文人雅士,他本人又曾在十六岁时留学日本,后来又留学美国,学识渊博,精通三门外语,可谓年青一代的英才。如今他已官至中央党部副处长,仕途通达,前途无量,脾气听说也不错,长得也高大俊秀,人中龙凤不可多得啊!小弟听说他追你六年了?”
  “嗨,你就别跟我提那个娘娘腔了!哪壶不开提哪壶,你是成心让姐姐心烦不是?再提那个阴阳人,姐姐我跟你没完!”
  叶青狠狠捶打安毅一下,低下头眼里溢出晶莹的泪花。
  走出几步安毅没听到叶青说话,低头一看吓了一跳,连忙停下脚步关切地问道:“青姐怎么了?好端端的……怎么了?”
  叶青擦去泪水,长长地出了口气,扬起头凝望空中的明月,喃喃而语:“姐姐心里难受啊!那家伙姐姐一万个不愿意,可是,家里丝毫不顾我的感受,竟然答应了卢家这门婚事,姐姐气得已经四个月不与家里联系了,今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对不起,青姐,小弟不知道这样……”安毅低声致歉。不知为什么,初见叶青的时候,并未有惊艳的感觉,但此后与叶青接触时间越长,就越能体会到她的优秀和美丽,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渐渐浮上心头,就像他思念和敬慕的龚茜那样,某种深埋心底的爱慕与渴望,不时生出阵阵无法言喻的隐痛,理不清也挥之不去。
  叶青勉强一笑:“没事,你又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姐姐不怪你……对了,明天我想采访新十四师,可以吗?”
  “当然可以,小弟让张扬那小子陪你去吧,他在南京的时候不是早就一口一个大姐喊得你合不拢嘴吗?让他陪你去最好不过了,新十四师上下获得他帮助不少,又一起协同作战过,他陪你去比展到陪你去更合适。张扬这小子变化很大,是个纯爷们儿,三个月的强训他咬牙扛过来了,在之前的特种作战中又与战友们一道钻入敌后展开特种作战,先后打死七个西北军将校,还灭掉位置最高的火力点,立下了汗马功劳,回来之后这小子竟然没半点儿不适感,这次小弟把他调到军需处长位置他还不愿意,想赖在特务团不走,小弟对他说别玩上瘾了,否则对不起他老爸和孔先生的苦心,这家伙才不情不愿走马上任,半个月来干得有声有色,把老丁、虎头这些猛将服侍得服服帖帖的,一看就是出自奸商世家的佼佼者。”
  安毅周到地予以安排,知道叶青心情不好,净挑些高兴的事情跟叶青说。
  叶青果然展开笑颜:“你这家伙恐怕比张扬更奸诈,要不怎么会让他出任军需处长一职呢?既讨好了张老爷子和孔先生,又为自己今后弄军资给养埋下了伏笔,这才是奸商本色呢!”
  安毅哈哈大笑,没有半点不好意思的地方,叶青撅嘴捶了安毅一下,走到瓶型花园侧门缓缓停下,叮嘱安毅注意休息这才依依不舍告别。
  送走了叶青,安毅怎么也无法入睡,干脆回到指挥室与赵瑞等弟兄一起,研讨尹继南十六师正在与北面敌人进行的小规模交战。
  第二天早上六点过,仅休息两个半小时的安毅洗漱完毕,带上卫队巡查周边各营区,与新十七师弟兄一起出完早操回到住处洗澡更衣,就着咸菜喝下碗稀粥,便去寻找赵处长。
  在记者们的强烈要求下,安毅今日上午将陪同其中的欧美采访组前往城西北,视察赈灾粮和药品的发放。
  上午八点,赈灾仓库门前已经排起了两列五六百米的长队,数以千计衣衫褴褛面容枯槁的父老乡亲顾不上多喝一碗南阳市民帮助派送的米粥,站在漫长的队伍里,眼巴巴地等待粮食发放到自己手里。与此同时,西面、北面的大马路上尘土飞扬,数以千计的民众推着小车拽着大车不断涌来。
  排队的父老乡亲看到安家军军官陪着一群金发碧眼白皮肤的洋人到来,全都好奇地打量,低声议论,天真的孩子喝饱了米粥,拖着长鼻涕欢快地四处跑,面对记者照相机的闪光,吓得飞也似的逃到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身后,抱着大人的腿,悄悄露出小脑袋,惊恐不安地小心观望。
  记者们跟随在南阳市民推选出来的赈灾委员会主席孟老先生身后,进入宽阔的仓库,在翻译的帮助下,用心倾听孟老先生口音浓重的南阳话:“自上月老历二十四开始,全城街坊邻居男女青壮三万多人,有感于安家军的仁德,全都报名参加了运粮队和赈灾队,在全城内外先后搭起七十二个粥棚,每天要煮三万多斤米的粥饭供给远道而来的各地民众,还与安家军将士一起卸车扛米,清点入库,再按照规定逐一发放,三万多人分成两班,每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干,没有一个人接受安家军发给的工钱,大家都说,这个时候要是收下仁义之师安家军的钱,就失去了良心,就不配做个人。”
  记者们听完这番真挚纯朴的话语,一个个深受感动,转头想寻找安毅时发现他已经走到左侧三十多米外的库房门口,正与一位身穿长袍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交谈,中年男子只有一支左臂,空荡荡的右袖管在风中飘飘荡荡。
  德国记者好奇地询问独臂男子的身份,孟老爷子无比感慨,一一道来:“那人叫杜启予,是南阳中学的算术老师,他那条胳膊是在一个月前被西北军一个团长砍下来的,因为他家境较为富裕,西北军到他家征粮,他想留下点儿粮食给几个住在他家里的贫苦学生,可是那些当兵的没有半点商量余地,把护住粮食的杜先生和他妻子女儿暴打一顿,抢走所有粮食,连家里稍微值钱的东西也都抢夺一空,后来事情闹大了,全校千多师生举起标语上街游行抗议,可没走到王府,就被几百个西北军官兵冲上来,抡起枪托没头没脑的打,当场就死了四个学生,一个漂亮的女生还被拖进巷子撕碎衣服,杜先生冒死撞进去护住自己学生,愤怒之下给了施暴的团长一巴掌,团长拔出佩刀砍下了杜先生的右臂,可杜先生依然死死扑在自己学生身上,保住了女学生的清白,自己却失血过多差点儿丧命。安家军打进南阳之后,听说这一情况立即赶往杜先生家里,把伤口腐烂化脓奄奄一息的杜先生救活过来,安将军亲自来看望,听说事情的原委后扭头就走,招来一群学生进入俘虏营揪出那个施暴的团长、团副,当即宣布罪状,命令宪兵执法队砍下那两个罪大恶极家伙的脑袋,为死去的学生报仇雪恨。杜先生能起床走动之后,就天天来到这里,说自己没啥本事只会算数,领着几百个学生帮忙,收发赈灾粮食,负责出库入库账目,唉……这世道啊,咱们终于看清楚了,像冯大帅这样的军阀哪怕口号喊得再响亮也脱离不了反动的本质,只有安家军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才是保家为民的革命军啊!”
  众记者唏嘘不已,争相采访杜先生,杜先生却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指着外面排着长队的父老乡亲,客气地告诉记者们:“诸位先生要是真想倾听民生,体察民意,就去采访外面那些悲苦的百姓吧,你们会发现很多人是从几百里外的豫西、豫北、陕南等地日夜行走赶过来的,就为了扛回几十斤米,回去救活一家老小,没有人知道前来的路上有多少人因为饥饿和病痛死去,他们家里嗷嗷待哺的亲人又因为他们的死会饿毙多少……他们经历的苦难,绝对不在我杜某人之下,去吧!去听听人民真正的呼声,你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知道这场战争为什么这么不得人心,知道为什么安家军这么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众记者一片凄然,德国记者还是礼貌地请求,问了两个问题并与杜先生合影留念,赶上安毅,在他身边低声说道:“将军,杜先生对我说,你和你的军队是中国的希望。”
  安毅停下步子,微微摇了摇头:“佛兰克先生,我当不起这种赞誉,作为军人,我心情无比沉重,长达十多年的内战,中国满目沧桑,生命受到蔑视和践踏,更不用谈昨晚大家询问我的民主与人权了,但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我和我的将士们只能选择战争,就像你看到的一样,只要击败西北军,这些粮食就能送到西北各灾区,数以万计的人民也不用走这么远来背粮,极有可能因为获得一点帮助活下去,熬过最艰苦的岁月重新奋起再建家园。所以,我请求你们多看看多走访,在人道主义的高度上支持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只要击败割据军阀,结束战争,中国就会有希望,人民才会看到活下去的曙光。”
  “谢谢将军的信任,我会这么做的,我要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告诉德国人民,告诉全世界!”
第572章
希望之光(三)
  记者团连续五天的采访即将结束,每一个记者都感觉自己此行收获很大,《东方新闻报》记者骆岩、英国记者鲍尔斯、德国记者弗比克等四名身体强壮的男记者获准跟随尹继南十六师四十七旅将士一道前往南阳以北一百多公里的石人山,拍下了石人山阻击战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亲眼目睹了四十七旅的将士们是如何击溃企图南下袭扰的西北军第十七混成旅。
  在长达十六个小时的激战中,四十七旅将士灵活的战术、强悍的打击力、精准的枪法和迫击炮的创造性运用,给四名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记者鲍尔斯采访了被四十七师“特务营”抓回来的三十七名西北军侦察兵,随后非常感慨地对师长尹继南中将说道:“将军,我终于知道你们为何总是打胜仗了,你们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远远地走在我所知道的其他中国军队的前面,即便是和英勇的大英帝国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特别是你们官兵坚毅不拔的精神和战斗意志令人感动,我相信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你们,祝贺你!祝贺你伟大的军队!”
  尹继南客气地回答:“虽然我们十六师将士每天都在进步,但据实而言,与我军最好的部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过我们会努力赶上他们的。”
  “不会吧,这么出色的军队还不是最好的?将军所指的是哪一支部队啊?”鲍尔斯非常惊讶地询问。
  “中央独立师,隶属于第二军团、刚刚攻下界首要塞的胡家林将军统率的独立师,那才是我军战法最先进、战力最强悍、意志最坚定的王牌劲旅,我们的十六师就是从独立师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包括我本人在内,我师百分之七十的军官均出自独立师。那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是‘模范营精神’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他们,一直是我们学习和追赶的榜样。”
  尹继南一脸郑重地回答,鲍尔斯和周边的记者们略一思索,这才纷纷想起被南京中央政府授予“铁血雄师”称号的独立师,想起了独立师首任师长正是现在第五军团的司令安毅,似乎突然间明白了很多东西。
  中央外交部的赵处长和周禀真科长对这次南阳之行非常满意,从记者们积极的评介来看,从自己亲眼所见的一个个感人场面来看,没有可以掺杂政治宣传、事前没有任何铺排演练的南阳战区,做得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好。
  在这里,军民之间的关系真正情同鱼水,人民对革命军队的认同、支持和爱戴是发自内心的,从数万人自发组织的运输队支援第五军团赈灾、支援作战就会有深刻的体会,老人们将一碗碗水捧到汗流浃背的将士们嘴边、孩子们亲切地拉着休息官兵的手央求讲故事,仅仅从这些平凡而又细微的举动中,就能清楚地看到人民对第五军团的支持和信赖,更别提大街小巷中四处传播的安将军的传奇、安家军的仁德了。
  此次采访,不需要外交部门的官员劳心劳力挖空心思去奉承记者们,指望他们能在发回报社的报导中替蒋总司令说好话,不需要安排人声泪俱下控诉西北军的暴行,为南京政府发动的这场讨逆大战蒙上正义的面纱,所有的政治目的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几天下来,没有大鱼大肉,没有美酒佳肴,没有宪兵开道,没有警卫森严,安毅和他的将士们脚踏实地真诚面对,反而赢得中外记者由衷地赞扬和普遍尊重。
  根据中央党部的指示,宜昌行营还是特意从几百公里外送来一车美酒和肉类,让节俭的安毅能够搞一个体面的告别晚宴,行营秘书长曾扩情亲自前来出席,以表达南京政府和中央党部对记者团一行的重视。
  随和大度的安毅这回没有说什么,当即吩咐营中最好的司务兵做出十桌精美的丰盛饭菜,记者们一一落席后才发现,第五军团除了司令安毅和政治部主任展到将军,竟然没有一个机关将校出席这个盛大的晚宴,反而是三十名普通士兵、士官和尉官端坐在剩下的三张宴席周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