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4/1395

  安毅笃定希特勒不敢为此向南华政府翻脸,纳粹需要安家军释放战俘来充实军队,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也必须通过与南华的贸易来达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今只有占据欧亚大陆桥的安家军才具备左右逢源的资格。
  就在安毅与艾登和韦尔斯低声交谈的时候,苏联驻南华大使马林科夫走进宴会厅,这位领导过列宁格勒、莫斯科、沃尔霍夫、斯大林格勒和顿河等战役的苏联领袖,被斯大林任命为一国大使,足以证明苏联对南华的重视。
  马林科夫驻足观望,在众多的阿拉伯人、印度人和白人中间打望许久却没有发现目标,最后才在沈凤道的引导下来到安毅身边。
  马林科夫向艾登和韦尔斯歉意一笑,谦恭地对安毅说:“主席先生,斯大林同志向我致电,我们苏联想加入到以华元为核心的全新国际货币体系中来,不知道这个请求能否达成?”
  安毅吃了一惊,他怎么也没想到苏联人会不请自到。
  以苏联在当前同盟国家内部中流砥柱的作用,有其加入自然可以极大地提升卡拉奇货币体系的地位,加大华元在战后一系列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影响力。
  安毅怀疑斯大林有其他的企图。目前,莫斯科战事已经陷入紧急状况,纳粹德国不断地把新组建的部队送到东线,苏德战场的焦点已经集中在莫斯科西南方的卡卢加与图拉一线战场,一场新的战略决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苏联人这个时候抛出橄榄枝,肯定在其他方面有所冀图。
  安毅略微考虑,决定与马林科夫单独会谈,摸清楚对方的意图,同时交换一下对高加索地区的看法。
第2151章
不欢而散
  苏德战场,局势瞬息万变。
  去年冬季至今,苏军趁着德军实力严重受损,在莫斯科周边地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连续不断的进攻,截至去年三月底,苏军一举突破德军经营的普洛特瓦河防线,挺进至中俄罗斯高地,攻占了卡卢加至图拉一线,自开战以来战略态势第一次有了积极的改观。
  卡卢加为苏联著名河港和铁路枢纽,工业以机械及汽轮机制造为主,次为化工、仪器制造及食品加工,而图拉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为著名的钢铁和军工中心城市,图拉的煤炭厂、钢铁厂、机械厂、武器厂、弹药厂、拖拉机厂等都非常出名,虽然德国人占领期间迁移走了大部分机械设备,但依然有小部分生产线保留下来,非常利于苏军就地组织生产并用于作战。
  德国人自然不甘心失败,在四月初连续发起反击,苏军刚开始还能坚持,但随着德军援军到达,在布良斯克至奥廖尔一线的兵力由一个集团军猛增到三个集团军,同时还增加了航空打击力量。
  苏军压力骤然增大,弹药消耗加速,逐渐抵挡不住德国人的凶猛反扑。
  此时,苏联在莫斯科东部地区,还集结了超过十个集团军的有生力量,但是这些部队大多新组建而成,装备极为恶劣,有些连队甚至几个人用一柄步枪,弹药严重不足,更缺乏火炮支持,苏联最高统帅部根本就没有信心把这样的部队送上前线。
  现在“租借法案”因为美国自身国力的严重衰退,执行起来已经举步维艰,美元支付也不是那么痛快了,从南华获得的物资越来越少,而苏联自身的产能却面临严重不足,根本支撑不起前线的巨大消耗。
  原来的历史上,苏联除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周围的大工业区以及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上的大工业区外,在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地区还分布有部分工业区。
  这其中,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区以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公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钢铁和军工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中国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带。
  从军事观点来看,苏联中央政府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关于加速发展东部地区工业的决议,建立机器制造、石油加工和化学等部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此期间于东部地区建设的高炉,约占全部新建高炉的四分之三,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起了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乌拉尔、西伯利亚克麦罗沃等地建立起了钢铁和冶金工厂,在中亚建立了大型钢铁厂和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工业中心,建有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等。
  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支撑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却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
  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境内、苏联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便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苏联政府加速了重工业企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次年五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
  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四二年夏天,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迅速上升到70%。
  与此同时,苏联还接受了大量英美资源。
  其中,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援苏战机高达18303架,约占苏联生产战机总数的20%。其中,苏联海军航空兵接收了2158架美英战机。
  美国战机被拆卸后,一般由航母或其他船只运往苏联。航线主要有3条:一条通往东北部,一条通往西北部,还有一条通往南部。其中,最艰难的航线是从美国最靠近苏联的阿拉斯加出发,前往苏联东北沿海,再前往西伯利亚中部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二战期间,仅仅这条线路便运送了大约8000架战机,其中5000架为P—39和P—63战斗机,2000架为A—20攻击机和B—25轰炸机,710架为C—47运输机。
  为了推动苏联航空兵的作战,美英还提供了150万吨高质量的汽油,比苏联生产的总数还多。
  苏联加速生产作战飞机后,用于制造机身的铝合金极为短缺,这极大地影响了战机的生产。四一年八月,斯大林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特使霍普金斯会谈时就明确表示:如果援助我国所需数量的铝,那么,我们将能够再战四年。到次年十一月,由于纳粹的入侵,苏联失去了战前铝生产能力的60%。为此,美国向苏联提供了三十二万吨铝,超过了苏联整个战争期间生产的总数。
  二战期间,苏联获得了美英援助的1.3万辆各型坦克。苏联还使用美英提供的装甲钢,制造了许多坦克,盟国援助的装甲钢约占苏联生产总数的一半左右。
  海军方面,美国向苏联援助了鱼雷艇200艘,扫雷艇77艘,登陆舰43艘,排水量2270吨的“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美英还向苏联提供了1196部雷达和329部声呐。此外,英美还向苏联提供了许多其他作战物资,包括42万辆卡车和吉普车,8700辆拖拉机,8218门防空炮,5800门反坦克炮,4.7亿发(枚)子弹和炮弹,32万吨炸药,1981辆机车和35万台机床等。
  正是在盟国的支持下,苏联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到四三年库尔斯克战役后,军队的数量和装备质量都全面超过了德军,具备了全线反击的能力,此后德国人就从失败走向失败,最终迎来纳粹政府的彻底毁灭。
  但是,这个时空乱套了。
  由于远东共和国的意外独立,战前苏联在东部地区的国防建设基本上陷入停滞,随着西伯利亚、中亚地区领土落入远东军和安家军之手,再加上莫斯科方面勾结日本军队对远东地区的入侵,使得苏联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辽阔的战略纵深,并丢掉了太平洋方向的入海口。
  尤其是苏联在长达两年多的内战中,苏军和远东军长时间在乌拉尔地区展开拉锯作战,这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的国力,不仅乌拉尔工业区和能源基地基本上毁于战火,人口和物资损失也极为惊人,苏联的战争准备连另一个时空的一半标准都达不到。
  德国入侵苏联后,民族存亡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主旋律,苏联和远东共和国迅速消弭矛盾,枪口一致对外,这个时候苏布中央才开始组织向乌拉尔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工业迁移,但为时已晚,工业规模几乎缩小大半,兼之失去了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的资源和人口,产量连原来历史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本截断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德国潜艇封锁了北大西洋和北冰洋航线,再加上苏联丢失了远东、高加索、乌克兰的领土和黑海、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等沿岸港口,苏联只能通过与其领土接壤的南华来获得援助,但补给量根本比不上历史同期的英美援助。
  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崇尚大炮主义的苏军,装备情况完全比不上原来的时空,而德国人却比历史上更加强大,这就造成了从战争伊始苏联就一直处于消极的防御状态,只能被动挨打,甚至连斯大林格勒都丢了,莫斯科也差一点沦陷,苏联的首都一度迁移到喀山。现在苏军好不容易光复莫斯科周边地区,把战火向南线推进,但却面临德国人强大的反击,没有其他选择的斯大林,只能寄希望于南华方面新的援助。
  马林科夫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受命赶往卡拉奇,主动提出加入以华元为核心的卡拉奇货币体系,换取南华政府新的武器装备及弹药支持,这样苏军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一番交涉下来,安毅基本上弄清楚了苏联人的意图,当即表态:欢迎苏联加入新的货币体系,但是不希望与其他条件挂钩。
  安毅严肃地说道:
  “经过长达十个月的不间断作战,我国现在的武器弹药、钢铁、燃油等战略物资也处于极为贫乏的状态。相对于已经迈入工业国门槛的苏联而言,我国是新生的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任何底蕴可言,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发展都处于非常低级的水平。”
  “同时,我们还面临德国和日本两线威胁。在东方,我们时刻面临日本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大海军的威胁,而在西线,德国人在北非、土耳其、地中海和高加索地区持续向我国施加着压力。”
  “目前我国除了粮食还有部分结余外,抽调其他任何物资都有可能削弱我国军队抵抗侵略的实力,如果没有对等的利益交换,我作为一国领袖,无法答应贵方的请求。”
  安毅的回答让马林科夫非常失望,但是想到苏联现在面临的困境,还有斯大林的嘱托,他依然据理力争:“现在苏德战场依然是这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战场,我们英勇顽强的红军是抵抗德国侵略的中坚力量,以一己之力承担了德国人60%以上的兵力,一旦苏联失败,则所有同盟国尤其是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将遭到整合欧洲之力的德国人的威胁!”
  “德国人的种族主义针对的可不仅仅是斯拉夫人!诚然,贵军在两河和中东地区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军,赢得了本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最大的胜利,但是德国人的工业实力还在,其赖以称霸世界的军事体系还在,纳粹主义的恐怖依然笼罩在欧洲上空。”
  “我想提醒主席先生,希特勒这个狂人随时都可以武装起比上一波进攻西亚的德军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想想看,如果在占领莫斯科后,现在滞留于苏德战场的四百万德军南下,会是何等后果?”
  “主席先生是聪明人,我想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了核弹这种大杀器存在,安毅根本就不把德国的威胁放在心头,当然这种凭仗根本无法说出来,他略带嘲弄地摇了摇头:“我从来就没有低估过德国的力量,所以位于乌拉尔和两河地区的军队,一直是我军最庞大的两大战略力量,我们并不惧怕与德国人的正面碰撞!当然,我也不是不通情理,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谈,我想只要贵方给出足够的利益,我们双方完全可以达成一致!”
  马林科夫愣住了,过于许久依然想象不出几乎山穷水尽的苏联,有什么可以拿来作为交换手段。
  安毅提醒道:“我听说贵党的斯大林同志是格鲁吉亚族,出生并成长于外高加索的第比利斯,但是他的故乡现在却在我军的掌握之中,我们现在还缺少法理上拥有该地区的凭据。我希望……”
  “够了!”
  马林科夫勃然变色,站起来后怒气冲冲地说:“根据《三国宪章》第一条、第二条和《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条、第二条之规定,贵国根本没有尊重我国人民的意愿,寻求了非正义的领土扩张,也没有尽到一个盟友应尽的责任,对正常的援助施加了种种条件,这根本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具备的态度!”
  “很遗憾!”
  安毅也站了起来,耸了耸肩道:“我实在想象不出,现在一穷二白的苏联还有什么能够拿出来换取我们宝贵的资源。其实,外高加索地区民族成分极为复杂,对外来者非常排斥,维稳的费用远远高于我们的收获,我个人兴趣泛泛。”
  “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利益交换,我无法对国民交代。我们双方买卖不成仁义在,我衷心希望贵国军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成功抵御德国人的进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马林科夫被咽得说不出话来,哼哼几句,拂袖而去。
第2152章
兵临城下
  苏德战场,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军队在德军猛烈的打击下,防线出现了松动。四月二十七日,负责整个莫斯科战事的朱可夫元帅,下令放弃卡卢加。
  两天后,已经有一百多辆德军坦克推进到孔德罗沃地区,大约两百多辆坦克推进到梅登地区,两百多辆坦克推进到图拉城外围防线,大约一百辆坦克到达阿列克辛地区,此外德军重兵集结于卡卢加,直接威胁奥布宁斯克的安全。
  刚刚光复的莫斯科,面临的危险与日俱增,紧张气氛几乎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行人成群结队地在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的莫斯科大街上行走,没有任何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被国防委员会征用,城市上空飘着因为空袭燃烧带来的黑灰。
  莫斯科谣言四起,许多人都在哄传这一回德国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整个城市将被德国人夷为平地。有人冲进商店,有人打劫从东方来的运载罐头食品的卡车,有人悄悄地烧毁党证……
  四月三十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加强对莫斯科及周边地区的管制力度,将那些破坏社会秩序的人送上军事法庭,所有的奸细、间谍或煽动骚乱的动摇者,一律就地处决。
  身经百战的朱可夫,频频调兵遣将,以应对越来越危险的局势。一方面他向斯大林寻求武器装备、弹药、粮食等战略物资的支持,在莫斯科以东集结战略预备队,蓄势反击;一方面把前线部队撤退到新防线上已经准备好的阵地,以反坦克武器应对,尽可能长时间地阻滞德军的攻势,为后方部队完成训练及武备争取时间。
  战斗在莫斯科周边地区激烈地进行。
  德国人的飞机不时飞抵战场及莫斯科城上空,进行轰炸扫射。苏联军民冒着空袭的危险,在莫斯科周边进行疏散行动,把新光复地区的工厂、企业里的设备、金属材料和各种半制成品,搜集起来后统一送到乌拉尔地区,坚决进行坚壁清野。
  斯大林准备在五月一日这天,以庆祝国际劳动节这一无产阶级节日的名义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鼓舞苏联军民士气,为此他专门打电话给在前线指挥战斗的朱可夫,询问他的意见。
  “斯大林同志,我不同意这么做!”朱可夫态度极为坚决:“这完全是拿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开玩笑……经过长期的战斗,我们的指战员已经认识到,与纳粹的战争我们除了抗争到底,别无生路,根本无需再鼓动!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为部队补充坦克、大炮、飞机,是人手一支的步枪,是用之不尽的子弹,每一个指战员都不用饿着肚子作战,这比什么都重要。”
  斯大林非常生气:“康斯坦丁诺维奇同志,我提醒你,四零年冬天德国人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我们不是通过红场阅兵,坚定了全党全军的信念,鼓舞了红军和苏维埃全体公民的士气了吗?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朱可夫据理力争:“斯大林同志,我想您还记得,四零年红场阅兵的时候是冬季,受大雪和极端严寒天气影响,德国人能够出动的战机不多,对我们的威胁不大。另外,那个时候莫斯科城的对空防御体系比较完整,再加上我们的航空力量足以与敌人一战,阅兵才没有出现预料外的情况!”
  “反观现在……去年春夏之交爆发的莫斯科战役中,我们的空军在连续作战中损失惨重,十不存一,德国人一度占领莫斯科城五分之四的地方,就连红场和克里姆林宫都沦陷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损失殆尽,我们的防空体系几乎不存在。”
  “再后来,狂妄自大的德国人虽然在西亚与中国人的作战中损失了大量战机,可出于对苏维埃的刻骨仇恨,战后他们优先重组了东线的航空队。今年三月以来,随着德国的战略重心再次北移,希特勒把攻陷莫斯科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目标,以挽回在西亚战事中失去的颜面,证明纳粹主义的优越性!”
  “正因为如此,德国人对莫斯科是势在必得,东线的航空力量一再得到加强!在连续的空战中,我们的航空兵损失惨重,已经无力保证莫斯科的制空权。如果在阅兵的时候,我们遭到德国人密集轰炸机群的打击,不仅部队会遭受严重损失,对士气的打击更是无比巨大!”
  “康斯坦丁诺维奇,你的顾虑是正确的!”斯大林沉默良久,没有坚持己见,终于放弃举办阅兵式的打算。随后,他又告诉朱可夫一个让人无比沮丧的消息:“马林科夫同志与南华政府的谈判失败了,对方不同意援助我们武器装备,而你知道,我们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早在连续数年的战争中耗尽,现在只能靠我们自己来面对危局了!”
  朱可夫微微一愣,随即道:“以我对安毅这个人的研究,他应该不会拒绝得那么彻底,难道他提了什么我们不能忍受的条件?”
  斯大林语气变得急促,显然非常气愤:“中国人很过分,那个安毅竟然想要我们的外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是苏维埃联盟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已经失去了远东、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土地,不能再失去外高加索!”
  涉及斯大林的故乡,这下朱可夫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旁敲侧击地说:“尊敬的斯大林同志,现在布尔什维克的伟大事业已经面临生死存亡,我知道您对故土的情感,但是也请慎重考虑苏维埃联盟的整体利益。想想十月革命后乌里扬诺夫同志是如何应对德国人的野心的,再想想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您两次与安毅会面时的情况,我们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如果不持续加大投入,不仅以前的付出没有了价值,未来更看不到希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4/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