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395

  曼德勒城曾经在日军与英军的作战中,遭到一定的毁坏,但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
  如今,日军第五十三师团,以及缅军第五师、第六师共六万多人,紧紧地抱成一团,抵御安家军的进攻。
  夏俭来到距离指挥部东北方三百多米、海拔也是三百多米的青花山山岗上,用高倍望远镜远眺曼德勒日军的防御阵地。
  日军够狠,竟然在曼德勒城的东、南两个方向,构筑了无数纵横交错的步兵战壕、交通壕和反坦克壕等,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张开刺球的刺猬,非常不好惹。
  作为曾经的缅甸王城,夏俭从望远镜里只看到寥寥几幢超过四层的楼房,城市的布局十分混乱,街道和大多数建筑物,均以方石或条石建筑而成,看起来虽然古色古香,但却少了些现代气息。
  第四集团军司令员罗磊中将介绍道:
  “显然,很早以前日军就意识到,腊戍至曼德勒这一线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因此防御阵地主要构筑在这一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军放弃了对北面的防守,东北方向的曼德勒山,海拔260米,上面有许多寺院、宝塔和碑林,从山麓到山顶有蜿蜒曲折的走廊,日军依托寺庙和白塔等建筑,构筑了立体式的防御体系。”
  “同时,日军还在城西的码头,停靠了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关键时刻可以把部队撤到伊洛瓦底江西岸,真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可惜,失去了制空权,一切都白搭,在我们空军的密集轰炸下,日本人的船队几乎被全部摧毁,鬼子想逃可不容易啰!”
  夏俭点了点头,继续拿着望远镜观望,嘴里抛出一个问题:“知道日军现在在干什么吗?”
  第四集团军政委培光荣中将回答说:
  “我们昨天下午逼近曼德勒后,曾尝试组织发起一次进攻,日军的防御体系果然极为严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就让我们折损了两百多名弟兄。好像日军对此依然不满足,利用附近山岭上的柏木,再次加固城外的防御掩体,并且在城内继续疯狂挖掘地道。由此看来,日军准备让我们的攻势在曼德勒这座坚城下受挫!”
  “谈谈吧,你们准备怎么打这一仗?”夏俭继续提问。
  第四集团军参谋长林炳宁少将指着西北方的日军阵地:“日军的阻断壕构筑得非常巧妙,外围的三道壕沟,每一道基本上都是宽二十米、深五米到六米,在我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日军随时可以在壕中注水,而且每一道壕沟对岸,都有星罗密布的日军火力点和重叠阵地,我机械化部队难以施展,而日军及缅军又是做困兽之斗,单纯依靠步兵逐一进攻,恐怕没有一、二个月时间拿不下来。”
  “日军的掩体用柏木加固后,可以抵御包括我们的120mm口径加农炮炮弹直接命中,同时,那些工事顶部厚厚的覆土层,可以大大抵消航弹对堡垒及掩体的直接伤害。在这些防御工事之间,还部署有防空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我们的直升机威胁很大……因此,这次我们必须得有足够的耐心与敌人周旋,任何轻敌冒进都有可能带来巨大伤亡,我建议把进攻任务单独交给我们集团军来完成!”
  夏俭有些惊讶,放下望远镜,问道:“小林,你的意思是……进攻曼德勒不需要那么多部队?”
  林炳宁微微一笑:“这里只有这么大的地方,有我们及第一山地集团军就足够了!第五集团军完全可以在曼德勒西南方的阿马拉布拉渡过伊洛瓦底江,先把江左大片平原地区占领下来,截断日军通向因帕尔、科希马地区的铁路及公路,真正把曼德勒困成孤城、死城,动摇其官兵作战的信心,届时我们再发起进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俭沉吟了一下,把望远镜塞到身边的侍卫手里,手一挥:“走,到指挥部去,咱们好好合计合计,最好做到拿下曼德勒和达择两者兼顾,在时间上也得尽量抓紧,以策应卫一航第六集团军和李振汉第第二十一集团军的南下作战……”
  随着一群将校离开,苍翠欲滴的青花山,又陷入沉寂。
  ……
  马来亚战场,西线的闵竟先第二集团军尚在清剿躲进勿沙山里的鬼子及马来溃军,宗行真的第十集团军,已经从方面军司令部接过了追击重任,向处在马六甲海峡右岸的中国山与穆达山之间的牛仑镇扑去。
  牛仑镇海拔仅有八九十米高,但镇左的中国山海拔高达一千米,镇子右前方的穆达山,海拔也在两百米以上,整个镇子便处在前往南方槟城的这片峡谷盆地上,堪称咽喉要道,易守难攻。
  要知道,槟城及周边是马来亚华人非常密集的地区,虽然两年前安家军越境作战撤走大量侨民,但依旧有数十万华裔滞留原地。有鉴于日军极为残酷地组织土著发起自杀式攻击,安家军总部担心日军也对华人来这一套,因此要求必须尽快拿下槟城,以解除后顾之忧。
  战斗在十八日清晨打响,第十集团军第二十八摩步师的师属牵引式火炮、自行火炮、步兵炮和迫击炮,一起向牛仑镇发起轰击,一发接一发的炮弹,落在日军依托山势构筑的防御阵地上,大团大团的火焰,在山坡上蒸腾而起,部署在阵地上的机枪和步枪,在炮火的耕耘下,迅速拆成了零件状态。
  大批鬼子及马来军,被炸得血肉模糊,锋利的弹片四处横飞,就像一个个活动的绞肉机,把残肢断臂绞成细小的肉末,到处抛撒,鲜血把大地染得一片通红。
  这个时候,空二师下辖的第十飞行团的机群刚好光临牛仑镇上方,水平轰炸机扔下密集的炸弹,与俯冲轰炸机一起,对日军部署在镇内的炮兵阵地进行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而可以承受高射机枪子弹打击的强击机,则喷射狂暴的航空机枪、机炮火力,向镇内出击的日军及马来军猛烈射击,彻底阻断敌人向前方阵地增援的通道。
  在炮火延伸后,坦克和装甲车隆隆启动,在直升机的掩护下,向日军于镇北的防御工事发起进攻。
  这场空地一体式的凌厉攻势,使得日军及马来军措手不及,在近乎变态的火力打击下,根本无力组织起有用的防线,步兵们跟随在坦克和装甲车后,爬上缓坡,越过炸塌的工事,顺利冲进牛仑镇内。
  整个进攻一气呵成,从攻击发起到步兵杀进镇子,前后一共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守卫牛仑镇的,是日军一个两千人的守备大队,同时还有马来军一万多人,进入镇子后,短兵相接的巷战迅速展开。
  作为安家军特种部队的缔造者,宗行真中将率领的部队,完全贴上了他的烙印,这一场攻坚战,就像是一次教科书似的战术演练。
  步兵以班排为单位,每一个排配属一辆装甲车,作为火力支撑点,各个打击小组携带通用机枪、自动步枪和火箭筒,还有五零、六零口径迫击炮,对日军及马来军据守的每一栋建筑物进行打击。
  一旦发现建筑物内有异常,立即以通用机枪和装甲车压制敌人的火力,火箭筒手靠近后近距离进行打击,摧毁建筑物,消灭里面藏着的敌人。
  而对于那些躲藏在建筑物后面的敌人,官兵们则用迫击炮进行轰击,迫击炮发射的炮弹,呈现一道道完美的弧线,轻松地就可以把自以为很安全的敌人消灭掉。
  当进攻中遇到坚固的防御工事后,最轻松、最暴力的打法是呼叫直升机或者强击机,直接用炸弹或者火箭弹消灭这些障碍,如果一时间呼叫不到,则配属到战斗小组的工兵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他们利用炸药,在街道两侧的建筑物里开辟出一条通道,巧妙地绕到敌人的背后开枪射击,往往没有什么损失便可以消灭大量敌人。
  而配属到打击小组里的狙击手,更是大显神通,他们一边跟随小组行动,一边寻找适合的地方,对那些藏得很巧妙的敌人进行精确狙击。
  在狙击手的精心“照顾”下,日军及马来军的火力点,一个个哑火,很多露头射击的鬼子,都被狙击手一枪爆头,在不少火力点的射击孔后面,竟然没有一个鬼子及伪军士兵敢于靠近机枪,因为机枪旁边躺满了尸体,而且每一个都死状奇惨,喷涌的鲜血及横溢的脑浆,痛苦地折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鬼子指挥官无奈之下,又拿起了“猪突”的精神,派出一批批的敢死队,准备近距离消灭安家军的狙击手,但是,要突破打击小组的防御,谈何容易,通用机枪与自动步枪编织成严密的火力网,再加上狙击手捡漏,日军突击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哪怕侥幸靠拢,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随后一切都归于沉寂。
  在这激烈的战斗中,特种大队的官兵们也是大显身手,他们从墙上、屋顶、横梁等地方绕过去,在敌人的侧翼抢占制高点和要害部位,随后架起通用机枪,切断敌人的相互联系。
  巷战虽然很顺利,但日军的战斗意志也不是盖的,有的地方,刚刚夺取建筑物,就遭到鬼子带着的马来兵的反扑,坚守在这些阵地上的安家军官兵,奋力击退敌人的反扑,然后便会同后续部队,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进。
  安家军的打击火力,是日军的数倍以上,根本就没有给予敌人实施白刃战的机会,自动步枪、手枪和冲锋枪,就像死神的镰刀,尽情地收割着一切生命。
  每攻入一座建筑,发现有垂死挣扎的敌人伤兵,除非主动扔下武器举手投降,否则安家军官兵们对准这些家伙的脑袋就是一枪,直接打死,以避免无谓的伤亡。
  自三七年后,随着日军在印度洋及亚太地区频频取得胜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鼓舞的鬼子,便很少出现投降的情况了,一般都是死战到底,受到武士道精神熏陶的鬼子在得到战争锻炼后,意志日见坚韧,绝对不是英美等白种人能够理解的!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战斗在下午三点二十分结束,牛仑镇内的敌人基本被肃清,少数溃兵向着南面的美农镇逃跑,而在他们身后,“隆隆”的坦克和装甲车大部队,顺着铁路侧的公路,向着南方快速挺进。
  此次牛仑之战,第十集团军只出动了张风云少将的第二十八摩步师实施攻坚,在战斗进行中,冯嘉琪上校统率的第二十九装甲师已经运动到位,战斗一结束,装甲师立即穿过镇子,继续向南发起追击。
  而在第二十九装甲师后面,段晋寒上校的第三十摩步师已经跟上。三个主力师你追我赶,根本不给日军以喘息之机,至二十日中午,第十集团军已经全部渡过穆达河,兵临槟榔屿海峡以东的北海镇。
  而在此前一天的下午,安家军空军伞兵部队,对槟榔屿实施伞降,经过激烈的战斗,消灭岛上的六百多名日军以两千多马来军,稳定了这一南洋华埠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再无可能撤向槟榔屿,利用海峡的优势顽抗,于是只好在二十日下午主动由北海镇退向大山脚镇,依托镇子东北方向海拔四百多米高的山地,构筑防御工事。
第1847章
各打各的
  “轰轰……”
  浓重如乌云的硝烟,在帕特凯山中部横亘在古茶马山道前进方向的山头上翻滚升腾,一枚枚105mm山地榴弹炮炮弹和107mm火箭弹,若流星一般落到日军精心构筑的战线上。
  惊天动地、延绵不绝的炮声,将群山与大地震得瑟瑟发抖。
  距离敌人阵地只有两公里的一处山间谷地,数以千计的第四山地师官兵坐在一块块石头上,只等一声令下就顺着两翼的山道冲出去,以最快速度攀援呈四十度的陡坡,向敌人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日军依托呈“人”字型的两座大山,在十多公里的山间构筑了三道防线,牢牢地卡死了大军前进的道路。
  由于这里的岩石非常坚硬,挖掘洞窟和掩体极为困难,日军只能利用原有的山间缝隙以及山洞,修筑阵地,不过由于居高临下,同时山道蜿蜒,仅仅只有一条道路可供通过,在日军指挥官看来,这样的地势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要说现在在这里负责阻止安家军进攻的是一个五千人的独立警备队,哪怕只有一千人的步兵大队,只要配备足够的机枪和少数山炮、野炮,便可以挡住安家军主力的进攻线路。
  安家军正面炮击的同时,在日军背后的高山绝壁上,两支大约各两千多人的衣衫褴褛的部队,冒着凌厉强劲的大风,以及南面十余公里外炮击带来的浓烈硝烟,分别从东西两翼,缓慢向“人”字型山梁的中心一点汇拢。
  三天前,这两支队伍在距离日军战线三十多公里外的两翼绝壁,攀援上了“人”字型大山的峰顶,然后在几乎没有道路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脊上,顶着刺骨的寒风,几乎是爬着行进了七十多个小时,终于来到现在这个位置。
  在劲风的吹送下,由于炮击产生的沙砾及岩石碎片滚滚而来,撞击脸部皮肤生出阵阵刺痛,山峰上散开的从第二山地集团军三个师抽调精锐组成的突击队员,纷纷撕下身上破烂的迷彩军服,包裹起面部,继续前进。
  十余分钟后,两支队伍顺利会师,在他们的下方四百多米处,一条宽大的溶洞,沟通了南北的山道。
  不过,没有欢呼雀跃,也没有任何庆祝行动,分布在近十多公里山梁上的四千多名官兵,解下沉重的背囊,开始紧张的进行战前准备。他们纷纷用碎布堵住耳朵,随后拿出重达二十公斤的特制炸药包,在各级指挥员的口令声中,点燃导火索,在三秒钟之内将这些“吱吱”作响的炸药包扔下了山梁。
  突击队员们奋力扑向后方卧倒隐蔽,过了大约十多秒,一阵阵剧烈的爆炸声接踵响起,耳塞棉布的队员们,只感到耳膜欲裂,山摇地动,觉得身下坚实的山峰,在冲天而起的浓烟和数千米方圆地激射石雨中,不停地摇晃。
  起码有几百名精锐的山地兵甚至在声波的冲击之下胸闷头晕,呼吸困难,接着剧烈地呕吐起来。四千多个特制炸药包产生的威力如此巨大,可以想象山谷下方那些阵地上,日军的遭遇如何了。
  一刻钟后,大地逐渐恢复平静,匍匐隐蔽的官兵们,奋不顾身地顺着绳索,来到下面狭窄的山道上,然后从东西两翼,犹如两条快速游动的长蛇,沿着山腰蜿蜒而下,时不时失足摔下山崖的官兵,根本就无人理会。
  官兵们在坠崖弟兄一声声悠长而绝望的惨叫声中,发疯似的一往无前,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震晕的鬼子反应过来之前,拿下三道阵地。当靠近日军布置的最后一道阵地时,出现在官兵们眼前的是地狱般惨状:由于距离炸药包的炸点最近,在剧烈的爆炸声和冲击波的肆虐下,一个个以不同姿态毙命的鬼子面目狰狞、七窍流血,被炸药包中数不清的钢珠击中的成片尸体惨不忍睹,根本就没有半个鬼子进行过抵抗。
  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进,出现在眼前的尸体奇形怪状,满地排列,某个尸体集中的区域血流成沟,散发出大小便失禁的恶臭,冲在前面的官兵坚决地用刺刀结束一个个尚在挣扎中的生命。
  这时,从电台中得到消息的第二山地集团军司令员张浩中将,立即下令蓄势待发的第四山地师进行突击。
  震天的喊杀声响起,士气如虹的安家军官兵冲出山谷,向着北面的山岗攀援,虽然大多数日军在背后突如其来的炸药包的爆炸中震死震晕,越到后方、越到高处死亡率越高,但处在一线的日军,依旧有数百人幸存,他们在头晕眼花的情况下,依旧拿起枪射击。
  可是山地兵们突击的速度太快了,鬼子们还没来得及射出几枪,第一批官兵已经冲进了阵地,短兵相接的战斗迅速发生。
  山地兵们利用一切手段,毫不留情地消灭面前的敌人,枪声、刺刀捅入人体的呲呲声、枪托沉闷的打击声、怒吼声、哀叫声响成一片,残存的日军在安家军山地兵们迅如惊雷的攻击面前,倒毙在了阵地上。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战斗,在前后夹击下,日军被绞杀殆尽,横亘在第二山地集群前方的、日军自诩不可逾越的天险,便在安家军山地兵们的奇袭下,土崩瓦解,印度东北部地区,犹如成熟的果子,已经触手可及。
  ……
  就当安家军在三个战区纵横驰骋,日军马来方面军及缅印方面军各条战线皆节节败退的时候,太平洋地区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西南太平洋战场,九月十一日,继头一天日军坦克第二、第五师团及第二十八军四个师团兵不血刃拿下艾尔半岛南部的林肯港,接收大量美军转运不及的作战物资,日军澳大利亚方面军司令官石川浩一大将集中了战区直属的第四、第十、第十四、第二十三、第三十二、第三十五、第五十二、第一零二共八个师团,在野战重炮兵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联队的协助下,猛烈进攻澳军于弗拉德斯岭及格雷岭一线构筑的坚固阵地。
  澳军为了保护东南海岸的富庶之地,同时也为了维护亲人和家园的安全,在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奋起还击,战斗极为惨烈,连续四天四夜的战斗下来,作战双方都精疲力竭。
  九月十五日,澳军后方传来噩耗,日军主力突然出现在南澳铁路沿线重要城镇扬塔城外,经过一夜的战斗,在援军赶来之前,城池已然陷落。
  在击退澳大利亚军队的反击后,日军自东向西,顺着铁路线发起猛攻,纳卡拉、彼得伯勒、詹姆斯敦等城市先后被日军击破。
  这个时候,作为生力军的日军坦克第四、第六师团和第十七军四个师团,由奥古斯塔港出发,沿着斯潘塞湾东岸的平原地区高速南下,于十九日凌晨与从澳军后方迂回而来的日军两个伞兵师及第十八军两个师团,前后方一起发力,猛攻巴波尔要塞群,将澳军精心构筑的弗拉德斯岭捅开了一个大窟窿。
  随后,打通进入东南澳大利亚门户的日军,会攻皮里港,拿下这座斯潘塞湾东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只是时间问题。
  或许有人要问,这支从背后出现的日军从何而来?其实很简单,在正面进攻发起后,日军再次采取了非常实用的空降战术,充分利用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特点,先用铺天盖地的空袭迷惑澳军的陆基雷达,集中运输机在弗罗姆湖南岸的草原地区实施伞降,迅速开辟出可供运输机起降的简易机场。在此后三四天内,运输机群向澳军后方输送了大约三万余人及部分轻便武器。
  日军在无声无息攻占弗洛姆当斯、柯纳莫纳、巴塔纳等城镇后,得到了部分粮食物资和武器装备,但收获最大还是攻克扬塔城,除了在澳军的后方扎下一根钉子外,这里还是澳军的重要的作战物资中转中心,原本只有轻武器的日军,一下子便有了一百多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并且还得到了两百多辆美制军用卡车和三十六辆装甲车、十八辆坦克,使得其在后面的作战中,越来越顺利,攻城略地后得到的装备越来越多。日军以战养战,终于击破澳军苦心经营的防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