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9/1395

  西南太平洋战区,曾经的一战英雄麦克阿瑟上将仿佛突然变得不会打仗了,昏招频出。
  日军在与德国军队的交流中,系统地学习了对伞兵的运用,当年登陆远东共和国的苏维埃港,在进攻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时,日军便通过伞降,绕击古尔斯科耶防线后方,前后夹击,将这道几乎不可逾越的雄关攻陷,时隔两年多后,日军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战术。
  八月二十二日,日本陆军航空兵第四航空军第六、第七飞行团,集中八百多架战机,对艾尔半岛和贾尔斯湖、盖尔德纳湖、艾兰湖及麦克法兰湖周边的美军防线进行了密集空袭。
  美军飞行员战斗经验不足,加上飞机数量远远少于对手,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制空权。同时,美军的雷达系统被漫天的亮点所遮盖,根本无暇发现日本航空兵调动了近两百架运输机,在麦克法兰湖东南方向的草原地区进行了集中伞降。
  近一天的空战下来,日军向这一地区运送了八千多人的部队。随后,这部分日军昼伏夜出,于二十八日夜突然出现在奥古斯塔港城外。处于大后方的美军骤不及防,一夜激战下来,城市易手。
  这座位于托伦斯河口的重要城镇,为南澳大利亚铁路、公路、航运及海运交通枢纽,囤积着大量美军的作战物资,同时也是部署在艾尔半岛的美军退往弗林德斯岭以东地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在艾尔半岛南端林肯港指挥作战的麦克阿瑟,再次感受到了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被困时那痛彻心扉的一幕,慌忙抽调部署在艾尔半岛西部的库帕山、斯特山及纽基布拉夫一线的部队,向奥古斯塔港发起反击。
  忙中出错的麦克阿瑟,竟然疏忽向奥古斯塔港所在的三个机场进行空袭,导致日军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向这一地区增派了一个师团的部队,再加上得到的大量美军库存装备,美军于九月二日发起的反击,迅速被日军击溃。
  这时麦克阿瑟才想起向弗林德斯岭以东地区的澳大利亚军队及太平洋战区的尼米兹求助。不过,澳大利亚军队需要防守长长的弗林德斯岭防线,以确保澳大利亚最精华的新兰威尔士及维多利亚州的安全,根本不敢分兵救援,而尼米兹远水救不了近渴,同时在中太平洋地区的战事中,哈尔西上将统率的第十六特混舰队和第十七特混舰队人员损失很大,根本没有能力挽回陆地上的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存西南太平洋地区美军有限的兵力,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命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第五舰队,配合麦克阿瑟的第七舰队,执行艾尔半岛的撤兵任务。
  总的来说,西南太平洋战区局势急剧恶化,与麦克阿瑟僵化的指挥思想脱不了干系。
  实际上这个时候许多英美将领,作战思维依旧停留在上次欧战的状态,以为构筑坚固的防线,再加上后方完备的后勤补充,仅仅拼消耗就足以打败对手,殊不知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战争已经演变为对空间的全方位争夺,前方后方皆有可能成为战场。
  在这场较量中,如何最大程度地限制对方的优势,已经成为头号课题。
  ……
  印度洋战场,从八月下旬开始,盟军舰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再次爆发了大规模海战。
  综合日本和美国两方面的情报,此役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可谓倾巢而出,由山本五十六大将亲自统帅,下辖本舰队、海军航母特混舰队及第二航空母舰战队,拥有六艘战列舰、四艘高速战列舰、八艘舰队航空母舰、十艘护航航空母舰、十艘重巡洋舰、十二艘轻巡洋舰及防空巡洋舰、四十二艘驱逐舰及九十一艘其他辅助舰只。
  而盟国海军包括美国海军“阿肯色”号、“纽约”号和“得克萨斯”号三艘战列舰,拥有“约克城”号、“大黄蜂”号、“突击者”号三艘航空母舰,另有重巡洋舰“波特兰”号及“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奥马哈”级轻巡洋舰四艘;皇家海军舰队则拥有“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皇家公主”号和“声望”号战列巡洋舰,“独角兽”、“巨人”、“尊敬”、“战神”、“光荣”、“海洋”号等六艘轻型航空母舰和四艘“肯特”级重型巡洋舰,“南安普敦”级轻型巡洋舰四艘。
  此外,盟国海军还拥有二十五艘驱逐舰,三十二艘护航驱逐舰和四十六艘扫雷艇,照样实力不俗。
  自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即从南美各国召回出售的老式战舰。比如“狮”号、“皇家公主”号、“虎”号战列巡洋舰,一战结束后及经济危机中,这三艘战舰分别卖给了巴西、阿根廷和智利海军,现在全都披挂上阵,不过“虎”号战列巡洋舰和“狮”号战列巡洋舰运气不佳,在对迪戈·苏瓦雷斯港的进攻中沉没,好在水底较浅,已经打捞上来,拖回南非的船厂修理。
  说个题外话,夏威夷珍珠港的日本海军,也已经把此前偷袭击沉的美国军舰,一一打捞出水,目前正在进行修理,而且按照美国人蹊跷留下的图纸,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装,使得这些军舰的战斗力上升到新的水平。
  说来也奇怪,军舰的改装原本是非常复杂的,要将新装备对军舰的影响都要考虑进去,当这么多的军舰需要改装,仅图纸就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更不用说各种设备、材料的采购与生产。
  不过,当这些军舰打捞起来后,从日本本土调到夏威夷参与对船只修理的工人们,发现夏威夷军港的海军基地物资储备中心宛若一个大宝库,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包括图纸、武器、雷达等都是现成的,非常让人震惊。
  现在日本海军已经根据珍珠港美国人遗留的舰载雷达,进行了仿制,并对部分舰只进行现代化改造。
  目前,珍珠港沉没的舰只中,仅有“亚利桑那”号、“俄克拉荷马”号战列舰不能修复,“犹他”号是一九零九年下水的老战列舰,不具备修复意义,而布雷舰“奥格拉拉”号建成于一九零七年,是珍珠港内最老的军舰,早已极少升火起航,据说连烟囱里还发现了海鸟筑巢,因此也不用修复。
  所以,实际上美军在偷袭珍珠港中最终的损失,就只有这四艘军舰。若非日本陆军登陆瓦胡岛,所有这些舰船都将很快重新武装美国海军,用于太平洋作战,不过现在就只有便宜日本人了。
  书归正传,盟军海军不知道联合舰队于八月中旬在新加坡完成了集结,补充完舰载机、燃油和弹药后,便向着西南印度洋气势汹汹地杀去。
  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皇家海军伯特伦·拉姆齐上将,于八月二十一日,统率庞大的舰队,向日本海军在印度洋上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塞舌尔群岛冲去。整个盟国海军舰队共分为两个集群,第一集群带着九艘航母,前往马埃岛的维多利亚港实施空袭,第二集群的主力舰队,则在后方准备支援。
  三天后,当舰队抵达目的地五十海里外后,放出了舰载机,并紧急向西北海域做战术机动。
  为了防止日本海军陆基航空兵的反击,伯特伦·拉姆齐上将还派出了警戒机群。
  非常幸运,没有看到任何敌机,盟国海军舰队上下一片欢腾,认定日本人肯定被这一波空袭打得晕头转向,没有反击的余力,下一步只需发起登陆作战即可解决问题。不过,三小时后,看到返航的机群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三百架战机的大机群,至少一百五十架没有回来。
  空袭机群着舰的时候,警戒的巡洋舰报告,雷达显示在马埃岛方向二十公里处,突然出现了一个机群,不少于两百五十架战机的机群恶狠狠地扑了过来。
  伯特伦·拉姆齐立即命令所有战斗机在空中列阵,每一个高射炮手都各就各位,然后,他们看到了日本海军航空队的一百五十架零式战斗机与五十架一式陆攻、三十架九七式重爆、三十架百式吞龙重爆组成的庞大阵容。
  一场激烈的空战下来,空掩机的三十架管鼻燕悉数被击落,另有超过五十架的“水牛”、“野猫”及“海喷火”坠入大海。
  日军攻击机群突破了英军的空防,击中了多艘军舰,“独角兽”号和“巨人”号轻型航空母舰,老旧的“阿肯色”号战列舰,“肯特”级“贝里克”号重巡洋舰,两艘“奥马哈”级轻巡洋舰“密尔沃基”、“辛辛那提”号沉没,另有多艘舰船被重创。
  伯特伦·拉姆齐郁闷不已,只得带领舰队返航迪戈·苏瓦雷斯军港。在他看来,空袭计划既然以失败告终,最要紧的是带领军舰安全回到基地。
  这位海军上将却不知道,就在他率领舰队向塞舌尔群岛发起攻击的时候,日本海军第二十三航空战队与陆军第五飞行师团,已调动所有的远程轰炸机,突然袭击了盟军在东南非州的军用机场。
  这次日军印度洋方面军中村孝太郎大将再次开动了脑子,早在七月底,他便指派印度洋舰队的舰只,利用夜色,护送独立步兵第九旅团、第十旅团在海峡对岸的中立国葡萄牙的殖民地莫桑比克的马托普湾登陆。
  为了保守秘密,日军采取对沿途民众赶尽杀绝的策略,绕过莫桑比克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马托普,顺着德拉肯斯山脉,潜入英属南部非洲,一一拔除设在海岸线附近的雷达站。
  至八月二十四日,日军已经潜至伊丽莎白港外围。这里是盟国海陆军指挥中枢,根据沿岸雷达站反馈的信息,统一调度布置在非洲东海岸的航空兵,二十五日凌晨四时,独立步兵第九旅团、第十旅团突然对伊丽莎白港发起进攻,盟军指挥官根本就未想到这里会遭受袭击,猝不及防之下,驻市区中央的盟军联合指挥部、东郊及北郊的伊丽莎白机场及南方的港口,全部被日军控制。
  负责东南非作战的盟军司令官……英国陆军威廉·亨利·戈特中将,还有他的参谋长……因珍珠港事变降职的前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少将,以及司令部里的五十多名盟军将校、四千余英美军人成为了俘虏。
  天亮后,日本海军第二十三航空战队与陆军第五飞行师团,突然出动一百架B17轰炸机,在一百五十架零式战斗机的掩护下,空袭了南非东海岸的机场,大量盟军的战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报销在机场跑道上,即便侥幸升空,也因爬升期间无法规避,成为零式战机航空机枪和机炮的牺牲品。
  至当天下午,东海岸的机场,几乎被日本空军逐次消灭,由始至终,盟军联合指挥部均未向各机场示警及指挥作战。
  在空袭发起的同时,部署在马达加斯加岛北部察拉塔纳纳山,抵御美军南下的日军第十九师团、三十师团、六十七师团、一零零师团共四个师团,协同日印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师,以及两万马达加斯加政府军,突然向迪戈·苏亚雷斯港进发,而这时,自我感觉良好的驻迪戈·苏瓦雷斯军港的盟军,也派出了两个美军师南下。
  两军的先头部队,在崎岖不平的安布迪曼加山区迎头撞上,立即展开激战。由于地形复杂,丘壑遍布,盟军优势的机械化部队施展不开,双方你来我往,杀得好不热闹。
  而在北方的大海上,八月二十六日,向迪戈·苏瓦雷斯军港撤退的盟国海军舰队,终于被从东印度洋赶来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追上。
  日本海军八艘舰队航空母舰上派出了三百架战机,而盟军海军舰队负责空掩的战斗机,已经只剩下四十多架,其余的都是轰炸机和鱼雷机。
  面对一百五十架零式战斗机,盟国海军的“水牛”、“野猫”及“海喷火”战斗机,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纷纷坠入大海,失去空中保护的盟军所有主力舰、航空母舰、重巡都挨了炸弹和鱼雷。
  拖着滚滚浓烟,“海洋”号航空母舰、“肯特”级“坎伯兰”号重巡洋舰沉入大海,此外还有五艘驱逐舰沉没。“约克城”号、“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各中三颗炸弹,丧失了飞机起降能力。“尊敬”、“战神”、“光荣”号轻型航母,一共被命中十二颗炸弹,却奇迹般地没有沉没。
  盟国海军遭受惨重打击,丧失了几乎所有的舰载机,好在此时已经靠近迪戈·苏瓦雷斯军港,终于在下一波战机抵达之前,舰队全部躲入了迪戈·苏瓦雷斯军港。
  接下去对盟国而言,无疑是极其耻辱的一幕。
  在日军优势的海陆空合击下,九月五日,经过连续十天的战斗,迪戈·苏瓦雷斯军港陷落,盟军舰队主力成为了日本海军的俘虏。
  此次为期半个多月的会战,盟军陆军战死两万多人,约有五万人成为俘虏,另有数千人失踪。海军则计有“约克城”号、“大黄蜂”号、“突击者”号、“尊敬”号、“战神”号和“光荣”号等六艘航母,“纽约”号、“得克萨斯”号、“伊丽莎白女王”号、“声望”号等四艘战列舰,以及轻重型巡洋舰、驱逐舰及运输舰等一百多艘舰船成为了日军的战利品,日本海军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而在东南非地区,日本海军印度洋舰队持续向非洲大陆增兵,在空军的帮助下,共四个独立步兵旅团的日军,把战线维持在了伊丽莎白港以南的奥特尼夸山一线,整个亚非局势混沌一片。
  九月六日深夜,安毅与顾长风、夏俭一起返回新京后,立即召开军委会,确定于两日后召开全军军事会议,各方面军、集团军以上将校,将云集新京,研讨当前局势,并最终确定全军发起反攻的时间。
  大战,一触即发。
第1837章
突破边境
  一九四零年九月十六日,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凌晨四点,大地一片寂静。
  有一句俗语叫秋高气爽,秋天的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较为晴好的天气,如果天公作美的话,许多地区都能看到饱满的圆月,但在中南半岛南部及印度大多数地区,这却无疑是一种奢望。
  虽然已经进入雨季的末期,但马来亚、缅甸和东印度大部分地区依然阴雨连绵,这几天虽然没有下雨,但云层厚重,将月亮及星辰遮掩得严严实实,气候潮湿闷热,大地一片漆黑。
  时值新一周的开始,驻守在边境线上的日军,大多刚刚度过周末,还未换岗,少部分绷紧神经执勤的鬼子及伪军,也放松了警惕。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日本,也是要过中秋节的,而且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知道,中国人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在这一天有条件的人家,都要合家团圆,把酒赏月,因此心神都松懈下来。
  可惜,日本人猜错了,这一天,正是安家军选择发起反攻的日子,两强注定只有一个成为东南亚和印度地区的霸主。
  马来半岛,陶公县与马来亚的边境线,时隔近两年,再次燃起了战火。
  夜色中,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升空,王叙伦第一集团军两千多门大小口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及迫击炮,一起发出了轰鸣声。
  在这些火炮中间,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火箭炮部队。
  安家军集团军一级,配备一个火箭炮旅,装备的全是130毫米19管火箭炮。这种火箭炮的定向系统,由19根无缝钢管组成,按上10下9排成两排,固联于箱形桁架上,每根定向管后上方都装有弹簧式闭锁挡弹装置和导电装置,火箭炮用汽车蓄电池作发火电源,并备有车外发射装置。
  火箭炮旅下辖九个火箭炮营,每个营的标准配置包括营部、三个炮连,车辆包括一辆营指挥车,三辆前沿观察哨/侦察车,一辆维修车,十八辆运输车,十八门火箭炮车。每个炮连包括一部连指挥车,六部火箭发射车,六辆火箭弹运输车。
  集中九个火箭炮营共一百六十二门火箭炮,每门火箭炮可发射十九枚火箭弹,一次性就可射出三千多枚130mm口径的火箭弹,杀伤力之大,常人无法想象。
  在“隆隆”的炮声中,不计其数的火龙离开发射车,向日军阵地上尽情地挥洒死亡的钢雨。密密麻麻的流星火雨,划破天际,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地向界河对岸日军阵地上扑去。
  三千多枚火箭弹加上两千多发炮弹,在空中交相辉映,天空地上亮如白昼。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耳朵里听到的都是榴弹及火箭弹撕破空气发出的尖锐啸声,以及响彻大地的爆炸声。
  日军固守吉兰丹边境地区的,是隶属马来亚方面军的独立步兵第三旅团,下辖四个边境守备大队,共五千人。
  辅助这四个日军边境守备大队防守的,是马来军第九师、第十师两个师共两万八千人的土著部队。马来军的编制为双旅四团编制,一个师约一万四千人,每个团三千多人,全部都装备由日本占有的英国在马来亚、缅甸和东印度殖民地的军工厂生产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几乎没有任何重火力装备。
  实际上,日本煞费苦心扶持的兰印军、菲律宾军、缅甸军和日印军,几乎都使用英制装备。一方面是因为一下子要把那么多军工厂的生产线改造为适应日军使用的武器生产线,难度太高,另一方面,战场需要不断有装备完整的部队投入前线,根本没有时间留给技术工人进行改造,于是便形成现在日军装备日式系列武器,而伪军却装备威力更大的英制单兵武器的情况。
  当然,所有的重火力,比如采用7.7mm口径子弹的布伦机枪和双联装维克斯重机枪、12.7mm博易斯反坦克枪、50.8mm和152.4mm口径迫击炮,全部供日军使用。大多数殖民地军队是无法享受到飞机、大炮、轻重机枪的,唯一的支援火力就是掷弹筒和手榴弹。毕竟,日军需要的是炮灰,而不是影响自己统治的战争怪兽。
  由于长达两年的和平期,大多数日军及马来军都失去了警觉,他们没有依照条例,住进阴暗潮湿的防炮洞,而是驻在没有任何防御力的木制营房中,呼呼大睡。
  安家军这一轮炮火打击下来,几乎瞬间就把日军独立步兵第三旅团和马来军第九师、第十师报销了近半人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9/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