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0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2/1395

  梅列茨科夫再也忍不住了,“呼”地一下子站起来,用手指着德国飞机,打断科佩茨的话,严厉地说:“一旦爆发战争,这些飞机不就成了敌人现成的靶子了吗?那时你该怎么办?!”
  科佩茨看看气呼呼的梅列茨科夫,又看看一声不吭的巴甫洛夫,仍是一脸平静地回答:“那时我就开枪自杀!”
  事情已经过去些时日,但科佩茨一想起来还是余怒未消:“他梅列茨科夫有什么资格对我们空军指手画脚?他有过几个飞行小时?对我们飞行员的苦衷有多少了解?现在又不是东线战区,经过紧张的飞行训练之后,谁不想过得舒服点,可还偏要把我们赶到野战机场上去,我对我的战友们可没法交待!”
  尽管心里还有点隐隐约约的不快,不过,为了迎接妻子,科佩茨还是想利用星期六的下午与勤务兵一起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妻子就要到了,这毕竟是新婚之后的第一次重逢,科佩茨期待已久。
  晚上,科佩茨从军衣上边口袋里拿出一个淡黄色的牛皮照夹,凑近灯光端详了许久,然后将照片夹紧贴胸口,进入梦乡。
  当梦中的科佩茨正拉着妻子的手在月光中散步时,一阵剧烈的爆炸声把他惊醒。一开始,他以为出了什么事故,等到扑到窗前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如同五雷轰顶一般,一下子跪在了窗前。
  只见机场方向火光冲天,爆炸声“隆隆”不断,平常听着十分刺耳的警报,竟然在空中连成一片的飞机马达轰鸣声、地面爆炸声中,变得苍白无力,若有若无。偶尔有一两束探照灯掠过天空,可以看见大批标有“卐”符号的飞机,像倒豆子似的投下密集的炸弹,一时间窗户在颤动,天空在颤动,空气也在颤动。
  科佩茨跪在那里呆呆地将近半分钟。然后,猛地站起来,用能想到的最粗鲁的语言,大骂德国法西斯,大骂希特勒。边骂边穿上军装,系上武装带,抄起军帽,习惯地用手按了按腰间的手枪,冲出门去。
  科佩茨一口气跑到指挥所,里面一片惊慌。几个参谋分别把住几架电话机,拼命大叫,有的让各师、各机场报告情况,有的在下达准备起飞迎敌的命令,有的在调油车上机场为飞机加油。
  副司令员看到科佩茨急忙冲过来,瞪着惊恐的眼睛,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对着科佩茨的耳朵喊道:“这是大规模空袭!敌机密度极大,专门炸我们的机场和防空设施!目前损失还不知道。我估计轻不了!我们怎么办?啊?”
  科佩茨这时已是两眼喷火了,冲着副司令员吼道:“反击!反击!给我升空迎敌!”
  但是,此时的科佩茨还不知道,要想反击的话时间已经太晚了。德国空军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的第二航空队,在开战的第一天,就把现在苏联西方方面军的几乎所有军用飞机消灭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没有防备的机场上被炸毁的。
  直到当天下午,科佩茨才明白,他已经没有一点点反击的力量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军区已经损失了五百二十八架飞机,其中有许多是根据东线战场远东军的战机有针对性研制的、刚刚装备部队的新式飞机。
  此时,军区司令部一道道命令,一次次催促,令他们马上出动飞机对敌地面部队进行打击,对自己的部队进行掩护。其中流露出的近乎于决然的情绪,使科佩茨能想象得出,其他部队现在所处的悲惨境地。
  梅列茨科夫的话,现在都应验了,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那些年轻的飞行员们,还没飞离跑道,或者勉强起飞也很快中弹坠毁了。对了,还有妻子,她怎么还没到呢?应该是早晨就到,可现在都傍晚了,她……科佩茨不敢再想下去,靠在墙角的椅子上,紧紧地闭上了眼睛。
  一阵“咚咚”的脚步声和大嗓门的喊叫声,使科佩茨睁开了眼睛,那是乌克兰军区参谋长克利莫夫斯基赫前来质问他为什么不派出空中支援:“科佩茨,你给我解释清楚,为什么不执行军区司令部的命令?!为什么不派出空中支援?!你……”
  正当克利莫夫斯基赫风风火火闯进来,连珠炮似的问话说出一半时,突然停住了。他发现科佩茨苍白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旁若无人地从桌上拿起军帽弹了弹尘土,端端正正地戴好,两眼无神定定地看着一个方向,缓缓地从他身边走过,打开一个房间的门进去了,又把门关上。
  克利莫夫斯基赫怔怔地站在那里,惊愕地看着周围的人,周围的人也都用同样的眼光望着他,没等他们明白过来,科佩茨走进的房间里传来一声沉闷的枪响,惊得所有的人都一哆嗦。
  克利莫夫斯基赫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撞开门,只见科佩茨歪倒在地,左手握着的手枪枪管还冒着一缕青烟,左太阳穴上一个弹洞,血从里面涌出,顺着科佩茨苍白的脸颊急流而下。面前一个小木箱上,立着一个浅黄色牛皮相夹,上面一个美丽的姑娘正用两只大大的眼睛,注视着所发生的一切……
  六月二十三日,南华时间上午十点。
  由于和东欧有六个小时的时差,苏德边境尚是深夜时分,南华已经是艳阳高照。德国侵入波兰后仅仅一个小时,安毅便通过德国的情报网,得到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
  总参谋部作战室,安毅站在地图前,驻足观察了许久,才回到会议桌旁。尘埃落定,与会将领一个个如释重负,脸上全部都是轻松之色。
  战争刚刚爆发,进一步的战报还无从获取,目前只能从开战前的蛛丝马迹分析出德国的进攻方向。
  邓斌感慨地说:“不得不承认,德国人的欺骗战略很成功,由始至终,斯大林都把他的目光放到了东线战场,甚至为了消除德国的敌意,一再削减西线的部队。不知道现在斯大林是否会后悔?”
  “后悔是肯定的!”
  安毅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后道:“不过就算是重新来过,斯大林也会优先解决东线,然后再想办法解除西线德国人的威胁。当然,由此而带给下面部队的思想严重不统一,却是他无法想象的!”
  “德国百万大军屯兵边境,苏联竟然毫无察觉,这……这也太过匪夷所思了吧?”赵东全连连摇头。
  将领们议论纷纷,各种问题都有。安毅让情报部长刘卿大致讲解一下。现在情报部门已经得到了较为详细的汇报,因此刘卿不慌不忙地翻开面前的一份报告,略微看了一下,随即娓娓解释:“德国对其兵力部署,做了多方面的掩饰……巴巴罗萨计划属于德国高层的绝密消息,一直对外没有公布。一直以来,德国从未放松对苏联的警戒,法国作战胜利后,便立即从西线调了八个师至格但斯克一卡托维落一线,以加强东线的防守力度。那个地方离苏联边境线大约一百六十五公里。其时是登陆英伦三岛还是进攻苏联争论未定,为了避免刺激到苏联人,德军的调动进行得不紧不慢,使用的是和平时期的火车时刻表,并在离苏联边境较远的地方完成。”
  “巴尔干战事胜利后,德军再次进行了兵力调动,这次是把部署在西线的十八个师调到柯尼斯堡、华沙和塔尔努夫一线,距苏联边境线大约九十公里。这十八个师的调动,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是打着稳固巴尔干,同时胁迫土耳其加入轴心国阵营所做的一种战略部署,苏联方面还公开对此表示理解!”
  “土耳其参战后,希特勒已经有了向苏联进攻的打算,悄悄向东线集中了十六个步兵师,这次调动组织得非常成功,与中东及北非战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些师配置在阿伦施泰因至拉多姆一线,离苏联边境线大约七十公里,步行也就是一两天。部队在调动过程中使用了和平时期的火车时刻表,并实行了无线电静默,人员和装备井然有序,没有发生什么混乱。”
  “由于在这一阶段,就连希特勒自己也没有坚定向苏联进攻的决心,下面的军官更不知道了,因此,大多数德国官兵都以为,调到东线表面上是了防止苏联进攻,而实际上是为了进攻英国而采取的行动。德军部队还组织学习英语和地理知识的活动,同时东线各部队陆续收到陆军总司令部的秘密电报,要求每过一段时间都上报所有士兵掌握英语的情况。”
  “最后的兵力调动,则是在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后,德军用火车和汽车把四十七个师从法国和德国本土调往波兰和东普鲁士,其中包括二十八个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这个动作是巨大的,数字是惊人的。此外,原已在东普鲁士、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八十六个师,要从历次调动下火车的地点运动到离苏联国境线仅数公里的地点,调动的距离少则七十公里,多则一百六十五公里……”
  “此外,在亚洲方面,德国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时间便从德国本土及中东地区抽调部队,在土耳其与苏联边境线附近集结了十六个师,同时辅以四十个土耳其旅,以及一个飞行大队。德国对外宣称,这部分军队,主要是对我南华在中东及北非地区设置‘禁飞区’导致包围圈内英军成功撤退的报复,其目标是波斯和伊拉克,德军将用半年时间把我南华军队逐出中东地区。”
  “针对欧美情报人员向苏联政府传递的德国可能在近期向苏联发起攻击的提醒,苏联广播斥责了‘英国和外国情报机构传递的苏联与德国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的谣言,是‘反苏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传伎俩’,声明说斯大林同志认为德国想要对苏联发起进攻纯粹是无稽之谈,荒谬绝伦……”
  “除了部署在一线的部队外,德军还调动了另外二十四个师,这些师将在进攻开始后几天内越过苏联边境线,补充到前线最需要的地方,以保证进攻锐势。除上述作战师外,集团军群、集团军和军的大批部队,以及通信人员、空地勤人员、防空部队等也在调往东线,并在那里建立作战基地。至于德军是如何完美地做到这一切的……”
  刘卿讲到这里,作战室里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就连安毅也很好奇,斯大林就算是再糊涂,也不应该会相信屡屡推翻协议的希特勒空口白牙的承诺,德国人是如何达成如此规模的兵力调动的呢?
  刘卿翻了一页报告,继续道:“在部队调动期间,德军统帅部要求各作战师和其他单位实行无线电静默,尽可能使苏联无法通过无线电截收获取情报。直到进攻前十二天,德军才把参加第一波进攻的九十六个步兵师调往边境集结地。”
  “这些师夜间徒步行军,昼间则隐蔽在森林里。参加第一波进攻的三十一个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是在进攻前四天才向前调动的,摩托化行军只在夜间进行,而且他们的最终集结地离苏联国境线要比步兵师远得多。”
  “夜间行军,严格的部队管理,昼间在树林里休息,这些措施使部队与当地老百姓的接触减少到最低点。结果,苏联人从他们在波兰的情报网得不到什么有用的情报,而苏联边防军的地面观察和空军侦察机的空中观察也都劳而无获……”
  “唉……”
  杨杰幽幽一叹,情不自禁地说道:“德国人确实很了不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把那么多部队调到一线,还不被人发现,这样近乎完美的组织能力,恐怕还在我军之上!”
  “不一定!”
  杨飞看了杨杰一眼,自信满满地说:“经过十多年的军事建设,咱们军队也早非昔日的吴下阿蒙,尤其是有了南华这片基业后,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常抓不懈,而且我们的官兵一直处于战争中,从未懈怠过,到现在为止,官兵的文化素质虽然没有德国人那么高,但执行力肯定在德国人之上!若要执行这样的欺骗计划,我相信我们的将士们完全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安毅微微一笑,他知道杨杰到底是中途加盟,对于安家军的真实素质了解得不多,信心难免有所不足。这个人虽然素有谋略,但和蒋百里一样,基本上只着眼大略,很少下基层,对具体的兵事知之甚少,让他们带兵打仗往往稀里糊涂。
  用人用其长处,安毅从来没有让杨杰下去带兵的打算,仅仅让他帮助自己参详军政事宜。见杨飞与杨杰顶牛,他摆了摆手:“你们别争了……刘卿,德军的调动实在太抽象,给个简单的例子吧!”
  “好的!”
  刘卿点了点头,低头从公文包里拿出另外一份文稿。南华的情报机构,往往以开办商业机构的名义,在德国及其控制区开枝散叶。比如在波兰境内,便开办有两家运输公司,德军的调动能瞒过别人,对南华无孔不入的情报刺探却有些无能为力。
  “以第六装甲师为例,该师是德军一支精锐的机动部队,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早在去年七八月间便将该师从法国调到东线,驻在东普鲁士的西南角,托恩和奥斯特鲁德一带,离苏联边境大约一百二十公里,部队乘坐火车调动,完全与外界隔离,所部官兵根本不知道附近是否还有其他德军部队。”
  “第六装甲师的任务主要是平时的日常卫戍,从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一直未发现任何战役准备的迹象。到了三月份,第六装甲师调到了离苏联边境大约三十五公里的阿雷斯训练中心,进行了为期数周的战斗训练,尔后,于四月初向西返回原驻地,接着便接到命令向奥斯特鲁德集结。与此同时,另一个步兵师调到第六装甲师的南面,其他几个师则从西靠拢过来。”
  “直至六月二十一日晚,第六装甲师师长把他的战斗部队配置在一所德军‘劳军营’周围,离陶乐根东面的立陶宛边境只有五百米,此时部队官兵和当地百姓还以为这次兵力集结是‘希特勒为了牵制苏军而施展的大规模的战略欺骗措施之一’。该师师长建议上级司令部以演习就要开始为借口,把‘劳军营’的姑娘们转移到集结地以外地区去,却遭到断然拒绝,理由是要欺骗敌人……”
  说到这里,刘卿耸了耸肩:“关于第六装甲师的情报到这里就没有了,估计现在这支部队已经突入了立陶宛境内,开始了他们的战斗历程。”
  这时,一名情报部的少校军官走进了作战室,看到大佬们聚坐在一起开会,大步走到会议桌前,庄重地向满桌将帅敬了个环礼,这才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电报,交到刘卿手里,转身离去。
  刘卿看完电报,微微摇了摇头,站起来扬了扬手里的纸条:“这是情报部门刚刚获取的希特勒于昨晚十点向德军全体官兵发表的文告……呵呵,已经玩了这么多次了,希特勒依然没有放弃贼喊捉贼的老把戏,我给大家念念吧……”
  “数月来,重重忧虑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现在我终于能向你们,我的士兵们,公开说明了,俄国大约有一百六十个师部署在我国边境,数周来,这一边境不断遭到侵略……许多俄国巡逻队侵入帝国疆域,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始被击退。”
  “东线士兵们,帝国的军事集结此刻正在进行着,其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都是世界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我们和芬兰军队结成了联盟,我们的同志正和纳尔维克的胜利者们肩并肩地驻守在北方的北极海上,你们正驻守在高加索山南麓,驻守在罗马尼亚东线,驻守在普鲁特河畔,驻守在多瑙河至黑海之滨一线,德意志和罗马尼亚、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的军队肩并肩地屹立着。”
  “如果这条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线现在要采取行动的话,那么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最后结束这场伟大战争所必需的条件,或是保卫此刻受到威胁的各国,而且也是为了拯救整个欧洲的文明和文化。”
  “德意志士兵们,你们即将参加战斗,参加一场艰苦卓绝、生死存亡的战斗,欧洲的命运,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生存,现在都完全掌握在你们手里。愿上帝在这场斗争中保佑我们大家!”
  “希特勒的讲话,还是那么有鼓动性!”
  邓斌听完,不无感慨地说道:“虽然我个人对德国很有好感,但在这一刻,也不得不承认,希特勒是睁眼说瞎话的高手!通篇都是鬼话,我怀疑那些德国士兵是否会受骗,毕竟大多数人都明白,苏联现在正面临东线的危机,根本不可能像希特勒说的那样主动挑衅!”
  “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
  安毅站起来来回踱步,过了一会儿才道:“德国境内的新闻管制很严,士兵们未必便知道苏联内战的情况。好了,不讨论这个了,不管怎么样,德国入侵苏联已经是活生生的事实,我们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担心,来完成我们下一阶段战备。”
  “弟兄们,既然德国人能够制定如此完美的欺骗计划,我们也不能输给他们,雨季结束后的对日全面作战,也要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确保直到进攻发起的前一刻,日本人依然相信我们无意打破目前的平衡,安心发展!大家有信心吗?”
  “有!”
  作战室里传来一阵稍显凌乱但气势十足的回答声。
  不管是会议桌前的大佬,还是在地图、沙盘以及电台前的参谋人员,全都放下手里的工作,信心满满地看向安毅,几乎是吼着回答,让安毅一时间心怀为之大畅。
第1821章
知己知彼
  自从去年十二月一日,“北极星”一号在夸城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进入地球预设轨道稳定运行后,随后的半年时间,第二颗、第三颗卫星先后升空。
  第一颗卫星由于暂时无法解决光电数字成像和实时图像传输技术等问题,采用了返回式接收舱设计。卫星胶卷通常都是特制,一卷胶卷的长度便可达五千米,可拍摄上万张照片,这种胶卷照出的照片,图像分辨率高、直观,便于分析和识别,在新技术投入应用前是最好的侦测手段。
  八卷胶卷到现在已经用去了七卷,第一个返回舱于发射次日坠落在南华湾海域,早已守候在相关地区的舰船及直升机相互配合,很快便把接收舱打捞了起来。其后,基本上每过一个月,便会完成一次拍摄。
  这些从几百公里的太空中拍摄下来的各种照片,不管是民用还是军用,都完全符合标准。让情报机构及军方欣喜若狂的是,欧、亚大陆处于卫星轨道运行范围内地区的军事设施、军营及军工企业、港口等情况,均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安家军面前。
  比如,不列颠群岛以西爱尔兰海诸港湾里英国船舶的停靠位置和港口的设施详图、黑海北岸苏联红军的海防要塞以及红海军舰船出港巡弋的情况、高加索山脉以南地区德军与苏军隔着边境线对峙(苏德战争爆发前)、印度次大陆东西两岸的城市及港口等均有拍摄,甚至还有日军在兰印及菲律宾各地军营的最新照片。
  没有人能够想到,虽然南华方面没有派过一架飞机前去以上地区侦察,但是却能在更高的太空中,了解卫星运行区域敌我军队的大致部署以及重要设施的建设情况。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暂时做不到数据的实时传送,还无法做到精确的监控。
  南华于今年二月初发射的第二颗卫星……“北极星”二号,是一号的姊妹星,运行轨道与第一颗呈小角度交叉,将地中海、印度洋、中国本土、日本列岛、美国及北大西洋等地纳入了监控,由建在咸海卡拉沙漠契尔卡尔藤吉兹湖畔的中亚火箭发射基地(后世苏联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场所在地)负责接收返回舱及进行实时管理。
  “北极星”二号除了携带返回式胶卷舱外,还附带了较为先进的望远镜系统,这种系统内储了已知恒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可以通过运算芯片精确测定其他人造卫星及地面目标的方位,并通过卫星的雷达系统传到地面的指挥中心,有助于新的卫星升空后的精确定位,并且为未来数字成像的传输技术积累经验。
  同时,“北极星”二号增设了转发装置,可以接收其他人造卫星传来的电磁及数字讯号,起到中继卫星的作用。
  第三颗卫星“风云”一号是一颗小型气象卫星,这颗卫星于四月二十三日升空,携带有大量气象仪器,卫星呈十八面柱体,高四十八厘米,直径一百零七厘米,卫星上安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在图像及数字传输技术上又有新的尝试。
  当然,这种尝试是在无线电电视讯号传输技术日趋成熟的前提下,毕竟气象侦测不同于军事侦察,不需要太过精细的画面,只需要电视摄像机把摄取到的录像画面,通过无线电发回地面即可。
  卫星发射成功后,火箭推动器直接将其送入地球赤道上空35786公里处,“风云”一号在这条轨道上以每秒3075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绕地球旋转,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恰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因此从地面上看,卫星就像挂在天上不动一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2/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