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0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7/1395

  代表中国签字的是外交部长宋子文。
  宋美龄、宋子文在飞来美国的途中,受到了了极大的惊吓。由于轴心国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权,来往美国与中国,所走路线改为南大西洋、非洲、阿拉伯海、印度及驼峰,最后抵达南京。
  不过,客机在飞越阿拉伯海时,被日军部署在索科特拉岛上的陆基战斗机盯上,专机在红海口的亚丁机场上空准备降落加油时,被紧急赶来的日军零式战斗机咬上,当时便打得AN6客机冒起了滚滚浓烟。
  护卫机场的防空炮火,将嚣张的日军战机驱逐走,但客机在迫降时冲出跑道,好在机身皮坚肉厚,问题不大,不过宋美龄却遭遇剧烈的碰撞,身体受创甚是严重。宋子文运气较好,他双手死死地护住脑袋,身体只是简单的擦伤,没有大碍。
  美国政府紧急派出了波音307同温层四引擎飞机前往亚丁迎接,安毅也指示,派遣远程护航战机进行护航。
  宋美龄在前往美国的专机上,一直沉睡不醒,飞机到了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安毅和宋氏六兄弟姐妹中的幼弟宋子安前往机场迎接。在美国政府派出的医生护士紧急抢救下,宋美龄的病情有所缓和,宋子文也包扎妥当。在该地停留一天一夜后,一行人改搭安毅的专机前往纽约。
  专机于下午两时抵达纽约长岛密契尔军用机场,罗斯福的特派代表霍普金斯迎于机坪,并护送宋美龄住进了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学中心哈克尼斯病房大楼,为了安全与保密,第十二楼全部包下来。
  宋美龄出现这种状况,宋子文便取代宋美龄,在《宣言》上代表中国签字。
  在宋子文签字前,罗斯福亲自告诉他:作为对蒋夫人英勇表现的鼓励,美英两国政府愿意立即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它有关特权。
  于是,经过短时间的谈判,一周后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由宋子文和赫尔代表两国在白宫签字;同日,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依然是由宋子文署名,上述两约通常简称“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
  就在罗斯福、丘吉尔整合国际力量,谋求对轴心国取得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优势的时候,中东及北非的局势却迅速恶化。
  四月中旬,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与亚历山大港登陆的部队汇合后,迅即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发起攻击,他把手里的军队分成两路,南路大军横扫尼罗河下游平原地区,连克达曼胡尔、坦塔、本哈等城,于五月一日攻占了埃及首都开罗。
  北路大军,则顺着地中海的海岸线,将伊德库、罗塞塔、巴提姆、达米埃塔等港口城市收入囊中,并于五月四日攻占了苏伊士运河北端的塞得港,与从耶路撒冷及西奈半岛开来的以日军为主力的轴心国军队会师。
  五月九日凌晨,由开罗城出发的德军一个师,慢吞吞地抵达苏伊士城下,并不血刃就占领了这座盟军刚刚放弃的极为重要的运河城市。
  德国军队占据苏伊士城后,立即加强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一百九十公里的航道,全部由德军控制。自此,德军事实上圆满地完成了对北非地区的作战,并把西西里岛以东的地中海海域,变成了轴心国的内海。
  五月十三日,就在罗斯福与丘吉尔判断夏季来临、隆美尔会停止其前进的步伐的时候,素有“沙漠之狐”美誉的德军猛将,便率领德、意联军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埃及与苏丹边境重镇瓦迪哈勒法。经过一番激战后,隆美尔再次击溃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元帅统帅的盟军部队,将英国花费苦心修筑的、可停靠大型四发轰炸机的军用机场牢牢地控制在手里。
  而在红海的另一边,十五日这天上午,轴心国联军占领了阿拉伯半岛重要城市吉达,并顺势占领了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城。
  红海右岸、沙特境内的盟军,如同惊弓之鸟一般,一路向南,溃退到了红海口的亚丁港,此时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主力就龟缩在那一片海域。
  被日军追得狼狈不堪、由利雅得迁都麦加的沙特王室,不得以再次选择了南逃,一口气退到了汉志山地区,依托那里复杂的地形地貌打游击。连续的作战,整个王室军队已经缩水到九百余人。
  盟军在中东地区的实力,几乎被摧毁一空。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罗斯福与丘吉尔再次约见安毅,请求他给予帮助。
  几天不见,丘吉尔憔悴了许多,两眼红肿,就像瞪着个大灯泡,再配合着那张浮肿的脸,乍一看颇有些惊栗色彩,相信首相先生出演好莱坞的恐怖片都不用再化妆了。
  白宫会议室,早已经临时改为了丘吉尔的指挥部,此刻英美数十位将军围在大型作战沙盘前,吵吵嚷嚷。
  会议室一旁的小客厅里,一脸倦色的罗斯福坐在轮椅上,右手拿着放大镜,远远地看着悬挂在墙壁上的大幅中东及北非地图。听到身后沉稳的脚步声,他转过头,看到是安毅,勉强一笑:“亲爱的安,很高兴你出现在白宫!这次邀请你过来,是想和你谈谈归还中国文物一事……昨天晚上,我和丘吉尔首相经过商议,认为美国和英国境内各博物馆里所展览的中国文物,属于不正义的东西,与我们现在从事的战争格格不入,因此决定:把这些文物悉数转交给南华政府!”
  “不过,现在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地中海空域完全被轴心国军队控制,而欧洲大陆已经全部成为轴心国的牧场,由美国、英国境内将这些物品空送回中国,会非常困难。因此,我们想请你派出空军,暂时封锁一下北非及中东地区的领空。时间不长,或许一周时间即可……”
  安毅微微一怔,揣摩罗斯福此番话的真意。
  随着北非及中东相对平衡的局势被轴心国的入侵所打破,现在控制这片地区大局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南华政府在中东及北非政局中,已经拥有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
  作为样板,南华一手扶持的波斯政府运转良好。
  礼萨·汗让出王位后,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出任波斯国王,换了一班在南华接受半年公务员培训的官员出任首相、宫廷大臣、国防大臣、内政大臣等职务,继续推行礼萨·汗的宗教改革等措施。
  按照协约,目前南华每年向波斯王室提供五千万华元的款项,以弥补波斯在胡齐斯坦地区油田的损失,同时还通过合资、联营等方式,帮助波斯建设矿山、工厂、百货公司,修建公路,以改善各地的交通状况,同时提供农业科技方面的帮助,杂交水稻开始在波斯北部的水网密集地区种植,南华推行的向沙漠要良田的垦荒农庄,也陆续在波斯各地建设起来,极大地提高了波斯的粮食储备。
  由于南华军队驻扎在边境地区,帮助波斯抵御来自苏联、土耳其的威胁,现在正在受训的三个师的波斯军队,主要作用是维护地方治安。新的波斯军队从组建开始,便完全照搬了安家军的建军模式,主张军民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驻军必须主动帮助民众修桥铺路,为孤寡挑水和维修房屋,农忙时还会帮助农民收割,民众交口称赞,波斯王室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波斯的现状,对于中东其他国家,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自从开罗受到轴心国军队的威胁后,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外约旦、卡塔尔、阿曼等国王室和流亡政府,纷纷迁往德黑兰,一方面就近考察波斯的政治、经济运行情况,一方面争取得到南华政府的承诺,帮助其建国。
  结合这几天的战报,安毅隐约明白了罗斯福的真实用意,他微笑着走到满怀期待的美国总统身边,正视着这位老人的眼睛,用无比真诚的语气说:“富兰克林先生,我们是朋友,不是吗?此前我们在营救菲律宾军队时所表现出的善意,难道还不能证明我们之间的友谊吗?对于贵国和英国归还我们失去多年的文物,我自然举双手欢迎,不过我还是想知道,派出空军封锁北非和中东地区领空的真正原因,好吗?”
  罗斯福叹息一声,回过头,看向从地图旁边大步走来的丘吉尔。
  丘吉尔一反桀骜不驯的姿态,神色凝重地对安毅说:“韦维尔将军率领的中东部队,被轴心国军队压制在苏伊士运河以南、西奈半岛南部的阿布宰尼迈、瓦迪费兰、图尔及沙姆沙伊赫等地。虽然西奈半岛的提赫高原及凯瑟琳山地区,易守难攻,占有兵力优势的轴心国军队暂时无法攻克,但由于德国空军抽调大批战机进入北非和中东作战,轴心国已经拥有了该地区的制空权,使得我们的海军无法深入苏伊士湾及亚喀巴湾,营救军队。”
  “目前,近二十万盟军挤在这片不足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补给已经出现严重问题。而皇家空军要同时应对德国在不列颠、直布罗陀和北非及中东地区的作战,根本无法再抽调多余的战机维持西奈半岛的制空权。”
  “安将军,我们非常需要新生力量代替皇家空军控制红海空域,只要给我们的海军一周左右的时间,即可把所有部队安全撤离西奈半岛。换言之,我们非常需要您的帮助,我最最亲爱的盟友!”
  安毅皱了皱眉头,仰头观看中东及北非地区地图,沉吟了许久,才打破沉默:“恕我直言,若要控制红海地区空域,那么必须在阿拉伯半岛中、东部地区修建足够多的军用机场。在占领波斯湾沿岸地区后,我即派遣陆军,深入大漠,先后攻占了利雅得、布赖代、哈伊勒等地,可惜以上地区,都被日军烧成了白地,到处都是裸露在外的尸骨,仅仅收拾废墟,掩埋干尸,就累得我们的军队几乎动弹不得,更不要说修建机场了。”
  “尤为关键的是,驻守这些地方的日军,并没有完全被歼灭,有多股部队逃入了茫茫沙漠中,与我们捉迷藏,冷不防就会跳出来打冷枪,由始至终,我们都未彻底控制阿拉伯半岛的中东部地区。若是要在以上地区修筑机场并派军防守,没有个两三万的军队,无法做到,我们的后勤压力会非常大!”
  “最后,德国及意大利空军,在北非及中东地区起码投入了上千架战机,也就是说,我们起码要投入两倍以上的数量,才可以彻底驱逐轴心国军队的战机。而爆发如此规模的空战,我方与轴心国控制的叙利亚、土耳其等边境地区,说不一定就会爆发大的陆地战争。”
  “因此,我有一个条件:若是我方出面解决了此事,我希望未来英、美承认我们在波斯湾的特殊利益!”
  罗斯福与丘吉尔对视一眼,均不明白为何安毅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要知道安毅提及的那片地区,到处都是沙漠和戈壁,尤其是波斯湾西海岸沿岸大多数地方,连个绿洲都没有,号称生命禁区。
  由于自二十年代以来,各国在中东勘探石油遭遇连续的失败,现在阿拉伯大多数地区还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可谓一穷二白,主要是靠渔业和工商过活,这样的不毛之地,究竟拿来有什么用呢?
  安毅见罗斯福与丘吉尔陷入沉思,不由一凛,心说自己还是心急了点,罗斯福和丘吉尔会不会从中发现端倪?
  他心念一转,又补充道:“波斯湾我方必须控制在手里……现在南华已经拥有三百万犹太裔移民,我答应过犹太复国组织,战后在中东帮助他们复国,犹太人要求我们在中东地区必须拥有一片领土,有能力就近照顾他们,以威慑那些阿拉伯国家,减少对他们的敌视。”
  “自抗战以来,犹太人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物资和技术,于情于理,我们都必须完成所作承诺!当然,那些沙漠地区,对我们也不是全无用处,我们准备统一规划,在两河流域建设层层的抽水管道,将阿拉伯河的河水引到干涸的沙漠地区,不行再斥资建设海水淡化处理厂,那些沙漠和戈壁,有了水源,很快就会变为良田。”
  丘吉尔嘴角翘了起来,觉得安毅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不过这样也好,建设如此庞大的工程,再强大的国家经济也会被拖垮,到时候大英帝国再利用亲英人士在阿拉伯地区煽动民族仇恨,英国势力就可以重返中东。
  而对于罗斯福来说,谁控制中东都无所谓,反正美国的势力,从来没有染指过那里,因此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OK!”
  丘吉尔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可以答应你的条件,不过这分明与《三国宪章》的精神抵触,不知道你如何处理?”
  安毅笑道:“随着中东及北非的先后沦陷,现在那些部落的王室及政府成员,大多已由开罗转移到了德黑兰。我已经决定,在阿拉伯海沿岸及汉志、鲁布哈利等地区,帮助这些阿拉伯人建国。我们会承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甚至免费帮助他们建设完善的工业及农业体系!当然,某些国家会做出一些牺牲,但在当前团结一致抗击轴心国的大背景下,我认为这不过是小问题,你们觉得呢?”
  罗斯福现在可管不了那么多,只要能够解救出被轴心国军队包围的盟军,什么条件都是可以商量的。美英就总体战略达成一致后,陆军总参谋部正在酝酿向英国本土派遣援军,一边进行训练,一边就近防御德国有可能发起的登陆作战。
  此外,美国还准备派出舰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攻击马达加斯加岛及周边地区,以吸引日军从太平洋地区抽调援兵,减轻澳大利亚面临的压力。
  按照美国军政高层的构想,一年后美国军队才有能力在北非发起反击,理想的登陆地点是法属西非的达喀尔,用一到两年时间,把战火燃烧到利比亚边境,逐步收复利比亚、埃及、中东等地,再伺机在欧洲大陆登陆。
  而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作战,而不是把匆匆编成、严重缺乏训练的美军投入到残酷的消耗战中去。
  “安,我答应你的条件,战后中东地区的重建,将主要尊重你的意见。如果你不放心,我们可以签订一个协定,我想这应该表明我们的诚意了!”
  罗斯福说到这里,再次把话题转了回去:“安,不知道你准备动用多少战机,用来控制红海及西奈半岛的领空?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完成战机的集结?”
  安毅脸上恢复了严肃,凝神思考了一下,道:“正如我先前分析的那样,怎么也得动员两千架以上的战机,至于时间,我只能说尽力,一般一周足够了,在此之前,或许西奈半岛上的盟军,得忍受一下饥饿的煎熬……总统先生,现在情况极为复杂,南华与德国的大战,有可能会因此而爆发……我想请你作为主婚人,出席我的婚礼,随后我就和新婚妻子一起,归国指挥作战。你意下如何?”
  罗斯福脸上浮现笑容:“安,祝福你!我一定会准时出席!我想归还的那些文物,就以贺礼的形式送出吧,这样大家面子都过得去。你说呢,温斯顿?”
  “这样很好!”
  丘吉尔有求于人,因此放下了一贯的高姿态。而且他有个私心,如果能让德军和南华军队对掐上,那么英军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及东非的境地就会迅速好转,英国军队说不一定可以从中渔利,一旦德国和南华两败俱伤,英国军队就可以北上收复失地,届时一切协议都将推翻重来。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能够拥有话语权的只有实力。丘吉尔已经开始想象南华军队在轴心国联军的打击下,一溃千里的景象了,嘴角不由露出了一丝笑意,看向安毅的眼神,多了几丝嘲弄。
第1815章
又一场婚礼
  轴心国军队在取得北非及中东作战胜利后,德国的势力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希特勒的声望空前高涨。
  针对美国、英国、南华三国发表的《三国宪章》及此后二十余个国家署名的《联合国家宣言》,希特勒召集意大利和日本使节,再加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希腊、挪威、芬兰、土耳其、丹麦及日本控制的傀儡国家的外交官员,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签约仪式。
  新的《轴心条约》规定:所有轴心国家共同进行战斗,直到赢得胜利为止;未经一致同意,任何缔约国皆不得单独停战或媾和;战争结束后,德、意、日三国当密切合作来建设一个公平合理的世界。
  条约还明确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作战地区,以及最终目标,指出分别在亚洲、欧洲、非洲及大洋洲取得胜利后,德、日联军将携手攻占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地区,而德、意联军将攻取南美地区!
  随着这份充满野心和杀气的《轴心协约》签订,希特勒已经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在他看来,在征服了巴尔干、中东和北非后,下一个作战目标必须是苏联。
  进攻苏联有几个原因:其一,苏联的陆地与德国接壤,不用跨过大海,只需动用陆军和空军,而这对德国而言,正是扬长避短;其二,美国和英国正在与苏联勾勾搭搭。德国的情报人员汇报,美、英的外交人员频繁出入克里姆林宫,极有可能与斯大林达成了某种协议。想想苏联部署在边境线另一侧的重兵,不排除其有随时发难的可能。与其在敌人进攻时防守陷入被动,威胁到波兰及捷克工业区的安全,还不如先行发难,把战火燃向敌人的腹地,掌握主动权;其三,苏联现在正处于内战中,此时德国突然发起进攻,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苏军于一月份发起收复乌拉尔及西伯利亚的战役,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随着战线的拉长,后勤乏力,苏军各路人马皆陷入被动,尤其是喀山,宛若一块吸铁石,吸引了大约五六十万苏军。目前,远东共和国正在进行一些战线发起反攻,短时间内东线的苏军不太可能抽调回西线;其四,英国目前已精疲力竭,而美国刚刚武装起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大可能开辟一个第二战场,因此必须抓住时机在东线进行打击,作为波兰战役的继续和扩展。希特勒毫不怀疑苏联的软弱,因为已经有两件事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一是苏联在芬兰可耻的失败,二是在德国入侵巴尔干半岛、土耳其加入轴心国威胁到苏联的传统势力范围时,苏联只敢提出口头警告,而没有付诸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其五,苏联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给了英国继续抵抗的信心。一旦德国以优势的陆军和空军,击败苏联,则德国不仅大大拓宽了自己的战略纵深,获得了一个粮食供应的永久来源,而且也打击了英、美等国的幻想。把苏联的领土纳入版图后,整合了整个欧洲资源的德国,拿下英伦三岛、亚速尔群岛,使得美国丧失登陆欧洲的跳板,指日可待。
  除了这些理由外,希特勒一直对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念念不忘。他在二十年代的自传《我的奋斗》中这样写道:“我们是国家民族社会主义者,要自觉地改变战前对外政策的方针,消除德国长期以来在南欧和西欧的目标,并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东方……但当我们今天说到欧洲的新领土时,首先指的就是苏维埃俄国及其所控制的仆从国。”
  在近期的纳粹党高层会议中,希特勒宣称:“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也不会是我们的朋友。即将开始的战斗是一场斩草除根的战争。如果德国不是用这种精神行事,它固然可以把敌人打败,但是今后三十年内他们还会东山再起,与德国为敌。”
  一周前,希特勒在与纳粹党第三号人物海德里希会谈时透露:“俄国的辽阔幅员有无尽的宝藏。德国即使不能占有它,也必须至少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利用它。做到这一点,德国就能够对整个世界提出胜利的挑战。”
  此外,由于进攻西欧、南欧及中东、北非的连续胜利,德军最高统帅部及海陆空将领普遍认为现在德国已处于军事鼎盛时期,时机极为有利。陆军元帅勃劳希契在秘密觐见希特斯时宣称,德国将会在四到六周内用不到一百个师击溃俄国部署于其西线的五十到七十个软弱无力的师,他建议中东和北非作战结束后,应立即投入反苏战争。
  为了彻底统一军队思想,确定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五月十六日,希特勒在狼穴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及最高统帅部的将军进行协商。
  德国人的严谨是举世闻名的,他们在希特勒面前,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演习和图上作业,来证明战争的可行性。谁知道事与愿违,结果推演下来,大多数将校感到若是对苏联发起进攻,会有空间及人力上的困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7/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