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0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395

  五月十日,德国对法国、比利时境内机场的轰炸,取得了超乎寻常的重大战果。
  由于当天法国空军飞行员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官兵都在度年假,其余的飞行员头天晚上不是到军队剧院观看戏剧,就是到电影院欣赏最新欧美影片,还有许多泡在酒吧和咖啡馆与妖艳的脱衣舞女和风俗女歌手鬼混,早上的机场空无一人。
  仅以法国第一集团军前线空军司令德·拉·维日里将军管辖的航空师为例,停在各个机场上的五百四十架战机,被摧毁了四百八十七架,还有二十八架受伤,仅有二十五架侥幸逃脱,这对法国空军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
  法国人对空军的使用也有很大的问题。
  当从后方增援来的飞机试图压制德军地面部队的攻势时,却得到上级部门严禁对以排着密集队列穿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前线的德军进行轰炸,后来命令又改为“无论如何”不要轰炸“人口密集地区”,因为这将导致对平民的误伤。但就在这个时候,德国空军正在对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城镇进行密集轰炸。
  由于开战之初空军便遭受巨大损失,英法联军地面部队极为蔑视英法空军部队,声称从来没有看见空军的战机,当地面部队被德国杀气腾腾的战机狂轰滥炸咬住的紧急关头,天空中根本不见法国空军的踪迹。
  五月十一日,德国冯·包克将军指挥的B集团军,迅速跨过马斯特里赫特地区的马斯河,向坚固设防的艾伯特运河一带的比利时第一道防线推进,这支庞大的战略集群,诱使盟军增援部队进入比利时中部的布鲁塞尔地区,以为这一态势和1914年克卢克的军队采取的态势一样,德军将在这里发动总攻。
  由于措手不及,盟军的集合和出发都很缓慢,许多部队驻扎在法—比边境以南很远的地方,许多师被迫化整为零,有些士兵用卡车从公路运送,另外一些用铁路运送,而其他士兵只能徒步跋涉。
  五月十六日,战事出现戏剧性的转变,德军主力部队突然在色当南面出现,渡过默兹河并顺利建立起桥头堡,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垮了法国第九集团军的防线,一举突入到法国境内,法国精心构筑的防线,顿时支离破碎。
  五月十九日,法国总理保罗·雷诺用七十三岁的魏刚将军取代了懦弱无能指挥频频出错的联军总司令甘默林,并任命八十四岁的贝当元帅为法国副总理兼国家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对联军失利负有重要责任的达拉第被派去主管外交部,自己则接任国防部长兼陆军部长职务,但这个时候,这些改变对整个战局已经无济于事。
  五月二十日,德军顺利抵达阿布维尔,二十三日,古德里安统率的装甲集群,到达英吉利海峡,正式切断英国远征军以及英军协同作战的法、比部队向南的交通,盟军被包围在英吉利海峡沿岸格拉夫林和纽波特之间的敦刻尔克为中心的三角地带。
  为了防止这一合围造成的灾难,盟军总司令魏刚计划了一次反攻,由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在阿拉斯至杜埃防区向南突击,以配合松姆河以南的英法部队向北的进攻。但是,德军持续不断的进攻,破坏了这一计划,五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比利时军队在德军一再攻击下南撤,在加来守军投降后二十四小时,于五月二十七日午夜投降,使得盟军左翼顿时失去掩护。
  五月二十六日,统率盟军的戈特勋爵和市兰查德将军决定撤退到沿海的里斯河这道反坦克屏障后面。
  英国方面,早在德国对法国发起攻击的五月十日,绥靖主义的代表张伯伦悲情下台,由一贯主张对德国强硬的海军部长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同时,丘吉尔还担任下院领袖、国防大臣和国防委员会主席职务,掌握了英国的最高指挥权,是英国战时名副其实的三军最高统帅。
  丘吉尔知道留在德军包围圈里这部分英军和法军对守卫英伦本土的重要性,一边命令皇家皇军进行拯救准备,一边通过中立国荷兰向德国政府放出烟雾弹,英国愿意与德国展开和平谈判。
  看到丘吉尔这个死胖子主动求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得意之下果然中计,虽然海德里希苦劝他只有把被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联军彻底消灭掉,才能迫使缺少守卫本土兵力的英国政府重新坐回到谈判桌前,但希特勒却坚持认为,那样将刺激英国人,反而会坚定英国人抵抗到底的信念,而被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军队,正是用来谈判的好筹码,坚定不移地向前线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海德里希一气之下,跑回德国操练他在挪威新组成的党卫军第五师和海军航空兵去了。
  英国人截获了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往前线的电报,成功破译出的内容,让丘吉尔大喜过望,立即指示执行“发动机计划”,英国政府派出由860多艘各种类型、各种动力的船只编成的舰队,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小帆船,都集中到了敦刻尔克,五月二十七日当天就撤走了7669人,第二天为17804人,第三天达到47310人,第四天位53823人。
  直到这个时候,德国最高统帅部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经过四天的调整,联军已经构筑了较为坚固的防线,同时德国人引以为豪的装甲部队,距离敦刻尔克太远,无法对联军构成直接的威胁,德军地面部队恢复进攻后,不管对袋形防御阵地增加多么大的压力,英国人的防线巍然不动。
  由于恶劣的天气,德军占有优势的空军无法施展,而陆军的炮火则由于敦刻尔克海岸特殊的沙地地形,并未造成多大伤害,大量联军士兵从德军的眼前逃回英国。五月三十一日,有6.8万人撤退,六月一日,人数达64429人,6月2日至6月3日夜间,又撤退了6万人,到6月4日,殿后的4万法军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选择向德军投降。
  当安毅在基层连队得到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的消息后,曾大为惊奇,因为在“钉子”发回的情报中曾说明,他曾反复向海德里希阐明把英法联军留在欧洲大陆的重要意义,海德里希也为此数度向希特勒建言,但希特勒却像中了魔一样,硬是让处于崩溃边缘的英法联军站稳脚步,从容撤退。
  不过,事后安毅反复考虑,却发现英军的成功撤退,对于现在的南华更为有利。由于日军的崛起,现在英国海军的力量已经极度削弱,日军几乎控制了印度洋,原本作为英军稳定兵员和物资来源的印度及波斯地区也相继出现大问题,若是英法联军再严重被削弱,德军登陆英伦、英国政府不敌撤到加拿大地区问题就严重了,安家军再想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左右逢源从中渔利,将会困难重重。
  在印度的雨季到来之前,日军缅印方面军左翼军攻破横亘在孟加拉及阿萨姆之间的达姆杰拉、赫伦格焦和哈夫隆三大要隘,与右翼军南下部队成功实现会师,至此,从吉大港出发的铁路,可以一直到达阿萨姆地区,带去急需的战略物资。
  两军会师后,日军相互配合作战,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占领了印度的孟加拉和阿萨姆全境,吉大港、达卡及加尔各答等重要城市全部落入日军控制,日军可以通过海路运输,源源不断补给前线所需。
  若不是预期中的暴雨如期而至,英国军队的崩溃几乎是注定的。
  西印度方向,盛世才利用在海德巴拉的缴获,于五月十日占领卡拉奇,得到了这座西印度最大的港口及工业中心城市。卡拉奇的工业包括纺织、金属制品、军工、机械、酸碱化工、食品、橡胶制品和炼油厂等等,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也一应俱全,盛世才终于有了与外界联系的窗口,同时严重缺乏的武器弹药也有了稳定的补充来源。
  五月二十五日,在对麾下部队进行补充和编整后,盛世才开始率部向印度中部地区挺进,穿越印度河与卢尼河之间的沙漠地带,于六月十二日攻占瑟姆德里,六月十五日占领焦特布尔,至七月底,盛世才部已经席卷拉贾斯坦及古吉拉特地区,斋普尔和艾哈迈达巴德城落入盛世才掌握中,德里和孟买均遭到盛世才军的威胁。
  再次回到欧洲战场,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挽救了英国,也挽救了丘吉尔的命运,却让希特勒颜面大失。这是自冒险吞并奥地利以来希特勒一系列军政决策中出现的最大失误,好在德军在随后法国战场上的表现,让希特勒确信只需把法国干掉,英国人或许就会改变主意。
  六月七日至九日,以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打先锋的德国第四、五装甲军,从亚眠向鲁昂猛打猛冲,把在色当击溃的由第九集团军散兵游勇匆匆编成的第十集团军再次击败,法国军队被迫退向塞纳河西岸。
  这时法军第九军,包括英国第五十一师……苏格兰高地师,被牵制在勒阿弗尔以北沿海,最后不得于六月十二日在圣瓦莱丽投降。更东面一些,发生了新的灾难,两支德国装甲军于六月九日突破了在雷代耳和苏瓦松之间的法国第四和第六集团军扼守的埃纳河防线。六月十一日,兰斯陷落,同日,德军到达马恩河畔的带埃里堡。
  早在六月十日,法国政府便从巴黎撤到图尔,六月十四日又撤退到波尔多,德军于同日兵不血刃开进巴黎。六月十五日,德国第六集团军在特鲁瓦和桑之间突破法国第六集团军阵线,第二天渡过卢瓦尔河上游,十七日,迪戎市陷落。
  法军在德军的无情压力之下,继续向南和向西撤退,六月十六日,法国总理雷诺辞职,由副总理贝当元帅接替总理职务,六月十七日,贝当向德军请求停战,第二天,留在法国的英军,从瑟堡和圣纳泽尔撤退。
  此前的六月十日,急于赚取战争红利的意大利对兵败如山倒的法国宣战,这个打击迅速瓦解了法国的士气。六月二十二日,法国代表在贡比涅刚附近的勒通德斯和希特勒签订停战条约。
  与此同时,意大利军队已进兵法国的阿尔卑斯山边境,法国军队坚守阵地,打退了意大利军队的每一次进攻,但是这对战局已经毫无助益。六月二十四日,法国与意大利签订了停战条约,德法停战条约也于六月二十五日生效,贝当元帅把他的政府迁移至维西。
  德军用不到四十天的时间,粉碎了法国陆军第一大国的神话,让全世界都对德国军队可怕的攻击能力感到震惊。
  意大利对法国宣战后,墨索里尼认为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意大利把整个东北非洲,包括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一起并入意大利帝国,大约二十一万五千名意大利军队在巴尔波元帅的统率下,集中到利比亚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同时阿斯塔公爵统率的二十二万军队在意属东非,夹在这两大战略集群中间的是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元帅统率的五万五千人英军,而且在这五万五千人种,有许多部队需要在埃及和巴勒斯坦负责维持内部治安,不能轻易调动,因此只能依靠一个英国装甲师、一个英国步兵师和一个由廓尔喀人编成的印度步兵师主动作战。
  意大利的军队可以说是一支极为糟糕的“面条”军队,以十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反倒是英军展开积极作战,多次穿过利比亚、阿比西尼亚边境,对意大利军队进行突袭,从七月开始,意大利军队和英军进行了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但意大利军队始终无法击败英军的弹性防御,东北非战事陷入僵局。
  德国占领法国后,国力大增,不断编成新的军队。希特勒一边筹划“海狮行动”,以摧毁英军的抵抗力量,一边筹划对巴尔干半岛及中东地区的攻击,获得利比亚和波斯地区的石油。
  ……
  八月二日,小南海治政堂宣武楼会议厅,安家军统帅部联席会议再次举行。
  几乎是上次会议的原班人马,这回还多增加了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的将领。会议先对这三个月来安家军各部的装备和训练情况进行了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随后对欧亚非战事进行点评和总结。
  看到德国和英法联军几乎是按照上次会议安毅所展示的那样进行作战,与会将领都非常自豪,这充分说明,安家军统帅及将领们的谋略,并不弱于已经被誉为世界第一强军的德军,而且每一位安家军将领都认为,安家军的训练及武器装备水平,绝对不会比德国军队差,换言之,就算是安家军来进行这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事也会取得相同的胜利,每一个人脸上都绽开了笑颜。
  会议快结束时,沈凤道大步走进房间,在安毅耳边轻声禀报,安毅听罢脸上涌现惊喜之色,宣布会议由杨飞主持,便匆匆离去。
第1733章
走向全面战争
  南华,新京,小南海抚远楼会客室,安毅与来访的波斯王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首相马亭·达甫塔里将军展开会谈。
  “欢迎来自波斯的尊贵朋友,不知道我能够帮你们什么忙呢?”
  安毅待身穿汉服的漂亮女服务员送上香茗,恭敬退下,才用英语微笑着问道。
  巴列维与达甫塔里对视一眼,随后由首相达甫塔里用英语说道:“尊敬的主席先生,目前我们波斯正在遭受邪恶的苏联人的侵略。由于英军无法给予我们帮助,我上个月曾代表波斯政府,亲自赶赴柏林,向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元首求救,但元首说现在德国的军队正在准备登陆英国,即便从现在开始转向攻击巴尔干、土耳其,三五个月内也无法对波斯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因此,他建议我们向素来急公好义的南华政府求救。”
  “根据我们了解,向我们发起攻击的苏军,是从阿富汗境内流蹿而来,其来源地正是被南华共和国纳入统治的中亚地区,从某种程度上说,南华政府对今天波斯帝国面对的不利局面,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现在就是想请南华共和国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驱逐苏军,我们必将厚报!”
  安毅睿智的目光,从满含焦虑的波斯王储和首相脸上掠过,轻轻点了点头,表示对目前波斯国内的情况已经知晓。
  根据安毅掌握的情报,波斯国王礼萨·汗原本是波斯北部里海之滨马赞郎省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出身,上次欧战结束后被提升为陆军上校,成为一支哥萨克师的副师长,手下掌管有两千两百骑兵。一九二一年二月,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晋升准将的礼萨·汗率部进军德黑兰,随即控制整个首都及周边地区,礼萨·汗主导的政变宣告成功。
  同年五月,在英国人的支持下,礼萨汗担任波斯国防部长和军队总司令,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在英国人的操作下牢牢控制军政大权的礼萨·汗,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由立宪会议推选为波斯国王,次年四月二十五举行盛大的加冕仪式,正式成立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第一个妻子名叫萨菲叶,两人有一个女儿名叫哈姆达莫·萨勒塔娜,但在礼萨·汗率军向德黑兰进发时,马赞郎省遭到匪军洗劫,母女俩就此失踪。
  礼萨·汗的续弦妻子便是王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母亲塔吉·莫鲁克,她生下了莎姆斯、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阿什拉芙和阿里·礼萨四个孩子;礼萨·汗生命里的第三个女人是年轻漂亮、皮肤白皙精致的玛拉凯·吐兰,生下了王子古拉姆·礼萨;礼萨·汗的第四个女人叫艾斯玛特,貌美如花,浑身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香气,深受礼萨·汗喜爱,在二九到三五年六年间,一共生下四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这便是波斯王室的全部成员,可以说,礼萨·汗完全靠英国人和他一手打造的军队上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篡位者。
  礼萨·汗上位后,由于英国占有波斯的油田,同时在波斯享有许多特权,这导致礼萨·汗与英国人矛盾暗生,多次发生冲突,到现在已经是貌合神离。
  波斯北部和中部地区,在上次欧战之前长期被沙俄占领,加上礼萨·汗本身便是在哥萨克军队中,从最低级的士官升到了准将副师长,而哥萨克本来就是在俄国军官手底下服役的,因此礼萨完全熟悉所有的俄国最高级军官们,并且和他们关系良好。
  十月革命后,俄国丢掉了在波斯的特权,便通过哥萨克势力对波斯政权加以影响。在礼萨·汗担任君主的初期,他和苏联的关系不错,但是在苏联试图寻找代理人推翻礼萨·汗的统治后,双边关系便迅速恶化。
  为了与英国和苏联的势力对抗,礼萨·汗引入了德国这一第三方势力。德国和波斯都反对英国的奴役,又都要防止苏联的扩张,希特勒利用波斯反对英国和苏联,波斯也想利用德国防备宿敌英、苏,更想利用德国先进的技术和专家推进波斯的现代化,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关系越来越密切。
  随着去年九月德国在欧洲大陆的节节胜利,波斯的局势迅速变得复杂起来。
  由于巴库油田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来自波斯及英属伊拉克、法属叙利亚的空袭,莫斯科方面有意趁着英、法两国极度虚弱的机会,拓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故一边积极向南运动,继占领阿尔达比勒、阿塞拜疆北部地区后,又攻占里海南岸的吉兰、大不里士和乌尔米耶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属于波斯王室私产,年纯收入为6200万土曼,至此全部落入苏联之手。
  与此同时,崔可夫统率的“新疆军”得到了莫斯科方面的大力援助。
  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崔可夫率部连克塞姆南、阿拉丹、加姆萨尔三城,又南北夹击,悍不畏死的发起猛攻,终于打通了与里海连接的纵贯线铁路沿途关隘,弹药与粮食物资输送得到了加强。
  七月十五日,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崔可夫部,顺利攻占德黑兰,礼萨·汗带着家人以及残存的三个波斯德械师,狼狈逃往西南部的胡齐斯坦省,接受目前在德军和日军打击下已经苟延残喘的英国人的庇护。
  在崔可夫主力兵团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南线的新疆军盛世武部,占领了阿巴斯港,然后顺着海岸公路,向布什尔港和设拉子城进攻,中路的盛世基和瓦连京联军,得到重炮和弹药补充后,攻占了亚兹德和伊斯法罕,现在正向色拉子攻击前进。一旦两路大军实现会师,即向西威逼波斯王室目前所在的胡齐斯坦省。
  英国皇家海军输掉了印度洋战事,加上欧洲战事吃紧,大量舰船需要用来维持北大西洋的海路运输线,在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已经没有舰队,其陆地上的兵力,主要集结在波斯湾沿岸的英属卡塔尔、哈萨、科威特、伊拉克以及波斯西南部的胡齐斯坦,此外,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阿曼湾沿岸、阿拉伯海沿岸、红海口的亚丁也散布着一些兵站,但是稀薄的兵力要维持这么大的地盘,已经倍感吃力,根本无力反攻苏军的进攻。
  正因为如此,现在波斯王室唯一的机会,便是寻求南华出兵。
  一旦安家军自土库曼和阿富汗进入波斯境内,腹背受敌的苏军,攻势自会减缓,波斯王室将因此得以延续,在英国人的保护下坐观局势变化。只要把握住波斯王室的底线在哪里,安毅有信心让波斯政府接受自己的要求。
  “据我所知,贵国国境大部已经沦陷,王室已经撤到了波斯西南部胡齐斯坦,形势危若累卵。若是占领阿塞拜疆的苏军向南、打着新疆军旗号的苏军崔可夫部自东向西进攻,贵国政府将被迫退出波斯国境,王室的正统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
  讲述完波斯王室的困境,安毅单刀直入地问道:“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我军出兵,不知道贵国政府能给予我方什么好处?”
  巴列维没想到安毅对波斯的局势了解得如此透彻,想了想决定把自己的条件如实说出来,以换取安家军尽快出兵:“临来的时候,父王告诉我,若是南华能够出兵,我们愿意把与阿富汗接壤的呼罗珊南部及俾路支斯坦地区割让给南华共和国,这样贵国的蒙古、中亚和阿富汗地区,便有了一个出海口,与贵国的暹罗与安南地区由海路连在了一起。我想这样的条件,应该很能表达我们的诚意了!”
  巴列维自小在波斯军事小学读书,后来到瑞士留学,熟练掌握英语、法语等多门语言,因此和安毅的交流没有出现障碍。
  “不行!”
  安毅严肃地摇了摇头:“与亡国之祸相比,这样的‘诚意’未免显得太过太小家子气了。苏联人是什么?那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北极熊,当年中国的远东和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中亚的各藩属国,去年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南部地区,便是这样被苏联人生吞活剥消化掉!现在他们既然决心已下,吞并波斯灭亡巴列维王室是必须的选择,我们一旦出兵,那就是上百万军队的较量,届时将会是血流成河、不死不休的惨痛局面,而我们得到的不过是一块贫瘠的土地,那个叫做恰赫巴哈尔的港口,根本无法承受我们巨大的海运需求,这笔买卖我们太亏了!”
  说到这里,安毅闭目思考了一下,然后示意工作人员拿来波斯地图,指着横亘在波斯中南部的那一道大山:“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便是在帮助贵国复国后,除了王储殿下允诺的土地外,还要获得扎格罗斯山脉以南的所有土地……”
  看到巴列维与达甫塔里一脸愤怒的模样,安毅冷笑着摆摆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贵国自从有了西南部的油田,便受到英、法、德、苏、美、意、日等国的觊觎,历届王室和政府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若不顺列强之意,轻则政权被推翻,重则王室成员全部被屠杀,一个活口也不留。”
  “据我所知,贵国政府现在每年从英国获得600万英镑的油田收益,其他地区的收益加起来不会超过200万英镑,若是贵国能够答应我方的条件,我方可以在占领以上地区后,每年向贵国支付1000万英镑,同时,我们将与贵国签订同盟协约,义务帮助贵国武装部队,任何针对波斯领土的攻击,都是对我南华政府和军队的挑衅行为,必将遭到我方的无情打击!此外,我国会想办法从伊拉克及叙利亚地区,割取一块土地,交予波斯政府,以补充南部领土的损失。”
  “欺人太甚!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巴列维脸色通红地站起来:“我们原本是满怀诚意而来,没想到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南华,也不过是趁火打劫之辈,看来我们是来错了!首相,我们没必要谈下去了,我们回国宾馆后就启程离开南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