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凛然(精校)第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185

  各部军官立刻把这一情况逐级上报,最后萧益民大手一挥,新成立的军法处和政治处百余军官立刻领取照相机和大量胶卷,分赴各地军营,为将士们拍照留念。
  新入伍的士兵无比羡慕与失落,看着老兵们一个个挺起胸前的勋章走来晃去,耀武扬威,真个是又恨又不甘心,最后闹到上司那里要求打仗,弄到政治部不得不临时决定:不管是否获得勋章,此次照相人人有份!这才把躁动的新兵们安抚下来。
  事后,各级军官对自己的总司令佩服不已,私下开玩笑说:一个勋章就能让所有士兵争着去为司令拼命,高啊!
  谁知消息传出之后,引发川军各部的巨大反响,各师将校纷纷赶到成都,强烈要求大都督和省政府铸造统一的战役纪念勋章,颁发给参加川滇之战的所有生死弟兄,让历史让人民永远记住川军将士曾经做过的贡献。
  边军总司令萧益民立刻撰文支持,历数川滇之战中各师各团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述说一个个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
  文章一出,立刻引发全川各界的强烈呼应,大都督胡景伊不得不立即召开特别会议,迅速通过一系列决议和设计方案,责令政务部和军政部筹集四万两白银和紫铜开始铸造勋章,并决定于十月十日举行盛大的授勋仪式,这才把川军各部安抚下来。
  勋章的事情刚刚闹腾完,大总统袁世凯派来的特使抵达成都,胡景伊领着一干文武官员赶到东码头盛情迎接,看到特使竟然是北洋三杰之一的陆军部参谋总长段祺瑞,顿时诚惶诚恐无比热情。
  段祺瑞与四川一干军政大员见礼完毕,在众人的簇拥中乘坐马车前往都督府,走出不远,段祺瑞低声询问同乘一车的胡景伊:
  “文澜兄,怎么没见边军司令萧益民将军?”
  “啊?哦,是这样的,小弟也是前天才接到电报,方知芝泉兄已到重庆,联系一鸣老弟时,他已于两日前赶赴川西视察边军,恐怕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胡景伊如实回答,他之前确实不知道有特使要来,也不清楚萧益民是否提前接到消息,故意不见袁大总统派来的特使,又不敢在段祺瑞面前胡乱猜测,毕竟萧益民的师伯赵尔巽已经重新出山,被袁大总统请到北京中央任职了,万一段祺瑞与赵尔巽有私交的话,自己背后说萧益民的不是就自讨没趣了。
  段祺瑞皱皱眉头:“这个时候,一鸣老弟到川西有何贵干?”
  “川康经略使尹昌衡将军一周前发来捷报,说康藏叛乱业已平定,兼之中央政府已与英国达成协议,陆军部急电我军各部严禁擅入藏疆,避免引发不必要之外交冲突,尹经略通报他已率部返回,留下一鸣老弟麾下的边军独立旅协助原边军寿字营,一同镇守康定一线,一鸣老弟估计就是为这事去的。”胡景伊小心翼翼地回答。
  段祺瑞听到这里,心里好受很多,点点头夸奖萧益民几句,顺便向同一阵营的胡景伊透露:尹昌衡回来之后不会留在四川,此次已带来尹昌衡的调令,调其到北京军部担任陆军部宣慰使。
  胡景伊大为高兴,他正担心尹昌衡回来夺权,给他制造障碍拆他的台,如今得此喜讯,自然心领神会,喜不自胜。
  相比之下,胡景伊更愿意和温文尔雅能屈能伸的、从来不为个人利益动粗的萧益民相处,虽然萧益民如今的名声和功绩比当初的尹昌衡大了无数倍,但是萧益民政治野心不大,而且从来不贪,就连萧益民的对手都对他的个人品质心悦诚服,所以胡景伊对萧益民一直不错,萧益民也从来没什么事情麻烦他。
  段祺瑞也有自己的心思,他知道恐怕这回见不着名震天下的年轻俊杰萧益民了,袁大帅为了表示对萧益民的爱护和信任,不但一气给萧益民颁发“大绶宝光章”和“嘉禾勋章”,还让他带来了一套北京著名工匠专门制作的全套中将军礼服,如果不能面交萧益民,无疑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而且段祺瑞本人非常想会一会这个被中外政治家和军事家一致看好的年轻统帅,看一看他的军队和大营,以便获得最直接的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
  萧益民此刻确实已经到达康定大营,正在和重新投靠边防陆军的寿字营统领彭措、边军独立混成旅少将旅长祁洛等十余名将校齐聚一堂,分析川藏局势,制定冬季防御计划。
  关于段祺瑞的到来,萧益民是清楚的,从段祺瑞离开北京到他转道上海,挂职于《字林西报》的特派记者已经用电报通知萧益民,这才有了萧益民的避而不见。
  尽管萧益民非常想见一见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但是与智囊们商议过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萧益民和他的智囊们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容不得自己的国土被人蚕食,远的如北京政府还有理由说鞭长莫及,可天高皇帝远的康藏一线,就在自己的防区内,无论是为国为民为自己,都迫切需要在川康地区建立一支稳固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强军,随时准备给傲慢的英国人当头一棒。
  用参谋长包季卿的话说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第119章
越乱越好
  段祺瑞在成都停留长达十天,期间在胡景伊等人的盛情陪伴下,花去两天时间游览武侯祠、草堂和青羊宫等名胜,其余八天都是在马不停蹄的视察中度过,单只视察边防陆军总司令部北校场和新西门外刚落成的新大营,段祺瑞就用去了三天时间。
  边军参谋长包季卿和段祺瑞早已相识,两人见面非常高兴,加上边军总司令萧益民在外巡查,作为四川边军第二号人物的包季卿自然全程陪同,段祺瑞在视察边军时提出的诸多要求,自然都能够满足。
  第一天视察边军总部北校场时,段祺瑞每到一处都啧啧称叹,由衷称赞整洁优美的四川边军司令部大营是他见过的设施最完善、布局最合理的军营,无论是近乎豪华的营房,式样众多、功能各异的训练设施,均让段祺瑞细细观看,赞不绝口。
  宽阔操场两旁树立的“提高警惕、保家卫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两组巨大标语牌,以及各营区中醒目的布告栏上的“十大军规”,更是让段祺瑞感慨万千,当时他脑子里就涌起这样一种念头:四川边军虽然装备较差,但无论训练还是教育,都已走到了北洋各军前面!
  再看到新落成的西大营时,段祺瑞更为惊讶。
  从外面看,四周围绕宽阔的防御水壕的新军营,掩隐在绿树和翠竹之中,除了占地广阔之外,似乎与南方其他军营没什么差别,通过戒备森严的小石桥进入大营之后,一栋栋高两层、长数十米的崭新营房进入视线。
  整个营区由一条三丈宽的水泥路面分隔成东西两区,大大小小足有二十六栋之多,全是清一色青砖绿瓦的西式建筑。
  西面的营区占地一百五十余亩,有山包有水塘,还有一个树立众多障碍的骑兵练习场,一排排青砖灰瓦的马圈、草料仓库分布马场四周,一条清澈的人工小河围绕每一个马圈,静静流淌,在川滇之战中立下显赫战功的边军骑兵团,就驻扎在这里。
  紧靠西城墙的东区,有个和边军总部大营一模一样的大操场。
  除操场中间的足球场和树木花草构成的绿化带之外,四周几乎都是平整的水泥地面,六栋方方正正骑楼式教学楼坐落在操场北面,教学楼之间一个个篮球场和打乒乓球的水泥台整齐分布。
  段祺瑞半开玩笑地询问:“这里是否要办军校?”
  包季卿如实回答:“是的!边军思想僵化,技战术非常落后,只知道猛冲猛打,再不办军校培养些新式人才,恐怕更不行了……川滇一战就死掉两千多老兵,再不加强新式教育,今后恐怕难以为继!”
  接下去段祺瑞走马观花看了一遍,通过营区东北角的一座钢筋混泥土桥梁,越过西城墙外的护城河,穿过西城墙上新开挖的拱形门洞,回到北校场的边军司令部,茶也不喝就单独把边军参谋长包季卿叫去散步。
  两人并肩走出几十步,段祺瑞劈头盖脸就问:“为什么要办这么大一所军校?哪儿来这么一大笔钱?”
  包季卿微笑着回答:“芝泉兄,难道你忘了咱们萧司令的老本行?虽然不敢说富甲一方,几十万大洋还是拿得出手的。至于原因嘛,芝泉兄可是明知故问啊,哈哈!”
  “辅臣兄,你们萧司令真要和北方分庭抗礼了?”段祺瑞脸色严肃。在老朋友面前,他一点儿也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
  包季卿闻言止住笑容,同样严肃地看向段祺瑞:
  “过了、此话过了!我们边军上到萧司令,下到普通一卒,无不拥护袁大帅的领导,不然怎么会把同盟会势力逼出成都,逼出四川?如果硬要拿川滇之战来说事,中央政府和陆军部就更没道理了,说得好听点儿,那也是明目张胆地公然袒护云南一方……”
  “芝泉兄想必很清楚,整个四川、整个川军数百年来,都眼巴巴地指望川南的那些盐井和铁矿过日子,可滇军不想让四川军民活了,借口北上革命就一直霸占着不走,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致使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不赶走假途灭虢、鸠占鹊巢的滇军,我们哪里还有活路可走?”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萧司令挑头打起这一仗,维护了中央的政令统一,不想却落得个撤职处分的下场……说真的,小弟非常意外啊!”
  段祺瑞没话说了,沉吟一下,指指包季卿笑道:
  “辅臣兄,你还是那么词锋犀利,得理就不饶人,佩服!听辅臣兄如此一说,小弟就放心了,回去也知道该怎么向大帅汇报……根据此行了解的情况,四川都督及各级军政官员,对一鸣老弟的厚道,还有边军将士的英勇,均赞不绝口。”
  “说句心里话,大帅此次撤掉一鸣老弟的军政部长职务,小弟是不赞同的,整个西南边陲安宁与否,还得靠一鸣老弟和辅臣兄一力担待,还得靠两万能征善战的边军弟兄,何况川滇之战错在滇军,板子落到一鸣老弟一个人的屁股上,非常不合理!”
  “可是——小弟人微言轻,说不上话,只能请缨南下,来会会十年未见的辅臣兄,也好表明小弟的心迹。”
  “芝泉兄,你竟然敢说自己人微言轻?你已经是堂堂的陆军总长,难道还嫌官不够大?”包季卿含笑问道。
  段祺瑞一愣,随即摇摇头,有些尴尬地笑道:“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人精……不过此任命还需等待参议院通过,小弟才能正式上任,估计回去后也就差不多了!辅臣兄请放心,小弟绝不会干对不起老朋友的事。”
  包季卿这才露出真诚笑容:
  “不多住两天?估计再有三四天,一鸣老弟就会回来,他不知芝泉兄到来,如果知道的话,一定会留在成都翘首以待,他可是很钦佩芝泉兄的……闲聊的时候,他曾私下对小弟说过,北洋三杰里面他只佩服芝泉兄一个。”
  “哄我高兴是吧?如今他萧益民的大名天下皆知,川滇一战更是打出名将的风采,大帅也是赞不绝口的。”段祺瑞意味深长地说道。
  包季卿一听收起笑容,诚恳请求:
  “还请芝泉兄回去之后,在大帅面前美言几句……无论怎么样,一鸣老弟和四川边军都拥护大帅,绝不会与同盟会有何瓜葛,更不会干出拥兵自重的勾当。”
  段祺瑞欣然点头: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辅臣兄也不要多心,这回大帅派遣小弟前来,不就是安抚慰问的吗?大帅给辅臣兄和一鸣老弟都晋衔一级,就是很好的证明。”
  包季卿趁热打铁:“谢大帅!也感谢芝泉兄的厚爱!请芝泉兄回去之后,向大帅转达我边军的难处……这两年来,陆军部和地方均无分文粮饷下拨,总不能指望一鸣老弟一直掏自家腰包吧?”
  “如果陆军部确实有困难,但至少也得给四川都督打个招呼才是,能补一点是一点,否则这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
  段祺瑞没有出言搪塞,而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这事小弟记在心里,责无旁贷,总不能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吧?小弟回去之后就会想办法,哪怕陆军部一时无法解决,也会报请大帅,责成四川政府负担边军粮饷……”
  “这几天小弟也亲眼看到了,虽然边军弟兄都穿上新衣服出来接受检阅,但是鞋子都开了口,站在后排的不少人还穿着草鞋,脚上都是血泡,武器方面,除成都仿制的手枪还算好点儿之外,步枪和十几门火炮都很陈旧!”
  “一鸣老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还拿出一大笔钱来修营房办军校,确实不容易啊!”
  三天的视察中,包季卿爽快地满足了段祺瑞的所有要求,详细地介绍了边军的招募、编制和训练情况,有问必答,简明扼要,最后还向段祺瑞介绍骑兵团长唐五麟等中级军官,寻根溯源之后,发现唐五麟等人的父辈都是往日旧友,又让段祺瑞一阵感慨,对边军的构成和艰难唏嘘不已。
  完成视察的当天晚上,段祺瑞谢绝了边军和都督府的宴请,返回住处洗了个热水澡,立刻伏案疾书,将三日来的视察情况完整地记录下来,四川边军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这是一支纪律严明、勇猛彪悍的百战强军,虽然加上已故总督赵尔丰留下的两个营,官兵总数只有两万余人,而且装备较差,粮饷欠缺,但就是这两万余人,在同时展开的川滇之战和康藏平叛中,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名气。如果袁大帅不多加笼络、收为己用的话,很可能会把这支军队推到对手的阵营里。这年头再多的勋章和嘉奖、再多的口头安抚都是虚的,唯有真金白银才是最实在的。
  段祺瑞一行离开成都后的第三天,风尘仆仆的萧益民回到成都家中,接过包季卿递上的两枚勋章,再看看桌子上镶金绣银、做工精美的中将军礼服,不由得咧开嘴哈哈大笑,对包季卿领着弟兄们巧妙应付段祺瑞一行的各种计谋赞不绝口。
  包季卿点燃支烟,坐在一旁低声说道:
  “你先别高兴,天下恐怕又要变色了,孙中山和黄兴等人联合同盟会内部的所有党派,联合组建了统一的政党,叫国民党,并于一周前,也就是八月十三号,发表了革命党宣言。次日,原本宣称维护统一、拥护北京政府的同盟会军队将领,又开始公开发表演讲,停止解散同盟会旗下的五个军,再次开始征兵,其中以江西都督李烈钧最为强硬。”
  “报纸上刊登,国民党发表建党宣言的当天,删除了男女平权这一条,十几个同盟会女议员勃然大怒,揪住主持国民党会议的宋教仁一阵暴打,孙文见状提前宣布散会……估计段芝泉也是因为国民党的成立而匆匆赶回北京的,否则他肯定会等你回来见上一面,他对你可是很有好感的。”
  萧益民扔下手中的勋章,一屁股坐到包季卿对面:
  “这么说,不正和我们心意吗?这天下可是越乱越好啊,只要四川不乱,我们就能抓住这两年宝贵的时间,拼命赚钱,悄悄扩编,立于不败而后求胜,总不能一辈子盘踞巴蜀一隅吧?我可是知道你满腔抱负的。”
  包季卿一听,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你还是先顾眼前吧,段芝泉问我,为什么所有军队都制作了五色旗,帽徽也采用了五色星,唯独我们边军仍然采用自己的银色五角星?还有就是领章,别人都是红色的,我们的却是暗绿色的。”
  “我搪塞说,这个式样还是赵大帅在世时定下的,包括源自振字营的飞豹旗,保留它有不忘历史的原因。而且,更换徽章旗帜又是一大笔开支,我们都穷得快揭不开锅了,那里还有钱重新置办?这才勉强糊弄过去。”
  “我看这事不能再拖了,得早点儿做出选择,不能因小失大。”
  萧益民想了想:“那就在大营门口竖起几面五色旗吧,其他的不换,我就是不喜欢什么五色旗五色星,与其刚换没几年又要换,不如保持原样,我们自己的军衔领章和胸章臂章最好看,也最科学,就不用换了!”
  包季卿双眉一振:“你的意思是,不看好北京政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1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