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师(精校)第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491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造就了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2000年过去,谁提到李冰的名字不是心存敬意?韩文也有这样的心思,希望百年、千年之后,别人能够像赞颂李冰一样,称颂他韩文的大名。
  方孟缙明白韩文的想法,他点点头,说道:“的确,如果苏昊所说的水库得以建成,那么丰城的10万百姓都将受益,这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老夫倒有一些担心,修筑这水库,不知需要花费多少钱粮、差遣多少民壮,以我丰城的财力,能支撑得起吗?”
  “此事须从长计议。”韩文道,“民壮方面,可以安排各乡各村去抽调,这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大家出一些劳力也是应当。至于钱粮,待苏昊算出一个数字之后,我们再奏报两院司府,请求拨付。每次丰城大水,布政司和南昌府拨下来的救济钱粮也都是一个大数字,如果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请他们一次性多拨一些钱,又有何妨?”
  在明代,县一级的财政里面是没有基建费用的,如果县里需要建什么工程,需要向巡按察院、巡抚察院和府衙打报告,得到明文批准后,再从府衙得到资金来兴建。修水库是一项大型工程,韩文相信,只要方案得当,两院和府衙应当是会支持的。
  “嗯,此事我再与苏昊一起商讨几次吧,总要算出一个合理的数字才好。”方孟缙道。
  韩文与方孟缙在大堂上制定大政方针,苏昊此时却在工房的廨舍里推销着自己的小算盘。工房书吏戴奇带着众衙役们围坐在苏昊身边,看向苏昊的眼神里,都闪烁着黄金一般的光彩。
  在苏昊下乡去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戴奇也没闲着,他与吴达一道,迅速地搭起了“丰城县推广韩氏灶工作领导小组”的架子,当然,实际的名字不会是这样叫的,这也不必去考据了。
  戴奇首先从韩文那里要到了一个批示,然后便以县衙的名义向全县各乡村发出告示,称县衙为了改善百姓生活,现组织国内外专家研制出了一种省柴50%以上的新型炉灶,名曰“韩氏灶”。韩氏灶的建造由县衙工房独家承接,造价比市价低三成以上,欢迎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报名改造。
  在建灶的报价方面,戴奇也充分发挥了一个资深江湖油子的才能,他推出了高中低数种不同配置。最高的豪华型炉灶每个5钱银子,最低的经济型炉灶每个1钱银子,与之相配套的,有一些档次不同的炉灶配件,也各有不同的价格。
  政策出来了,但百姓方面反应平平,除了苏昊老家龙口村以及周边的几个村子之外,大多数乡村的农民没有看到实物,都不相信会有这样神奇的炉灶。戴奇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把各村的里长召集过来,勒令这些里长家里必须改造韩氏灶,给村民作为示范。
  各村的里长都是与官府走动比较近的人,而且一般也都是村里的地主、富农之类,家底较为殷实。为了区区几钱银子的事情,他们自然不会去得罪官府,于是,韩氏灶的第一批用户便产生出来了。
  第一批韩氏灶落户于各乡村,好奇的农民们纷纷前去观摩、试验,在亲眼目睹了韩氏灶的省柴效果以及火力旺、少烟尘等优点之后,众人都被吸引住了。农民是最精明的一个阶层,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花一两钱银子去打造一个这样的灶,每年光省下来的秸杆就足以补偿建灶的投入了。
  秸杆沤肥还田,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建一口韩氏灶,家里每年就能够省下上千斤稻草,无论是用以沤肥,还是拿到市镇上去出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这样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一时间,韩氏灶的大名风靡全县,城乡的居民在里长、坊长的家门外排成长队,等着登记建造韩氏灶。戴奇事先已经交代过,工房不直接接受申请,所有的申请都由里长和坊长代为受理,至于里长和坊长从中收取多少手续费,那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短短几天时间,工房就统计到了上万户居民的建灶要求,总造价超过了2000两白银,光是收到的订金,就已经达了600两了。普通的农家打一口灶,如果不是手头特别紧张,一般都不会选择最便宜的那款,而是倾向于选一档中等价位的灶,这样未来在亲友面前也不至于太过寒蹭。至于那些中产阶级家庭,自然就会选择中高档的款式,多出一两钱银子,要的就是一个风光。
  戴奇招募了一批泥瓦匠,开办了“韩氏灶技术培训班”,由吴达向大家传授建造这种省柴灶的要领。戴奇专门请方孟缙去给培训班做了一次讲话,这次讲话与其说是动员报告,还不如说是给泥瓦匠们的严正警告。方孟缙告诉大家,韩氏灶的一切知识产权属于县衙,任何未经县衙注册而私造韩氏灶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在明代,工匠是社会的最底层,其地位比普通农民都不如。方孟缙一番杀气腾腾的警告,让工匠们都噤若寒蝉,哪怕越雷池半步。
  苏昊原来的设想,是按每个炉灶50文的工钱付给工匠,但这个设想未免太过仁慈了。一个工匠一天起码可以建造五六个炉灶,按苏昊定的价钱,他们将可以拿到200至300文钱的日薪。而事实上,当时工匠的日工资水平不过是50文左右。戴奇对于这一点非常清楚,所以自然不会照着苏昊的安排去做。
  戴奇把给工匠的工钱压缩到了普通灶15文、中档灶20文、高档灶25文的差别定价。这样一来,一个工匠一天如果能造6个灶,起码可以挣到90文钱,这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收入了。最难得的是,这样的收入是非常稳定的,至少可以干上半年,所以各位工匠也就不想节外生枝,去惹麻烦了。
  戴奇收上银子之后,先给方孟缙送去了100两,托方孟缙转交给韩文。这个钱也是有名目的,戴奇把韩文亲笔手书的“韩氏灶”三个字制成了模子,印在每一个新造的炉灶上面。这100两银子,就是韩文墨宝的使用费,这笔使用费是按建造炉灶的数量提取的,随着韩氏灶建造数量的增加,这笔钱未来还要继续追加。
  韩文看到推广韩氏灶一事能够让自己既得名又得利,自然是乐得眉开眼笑,当戴奇请示其他的费用如何分配时,他大手一挥,吩咐让戴奇与苏昊商量着办就可以了。
  交完给韩文的提成之后,戴奇把其他的钱全部封存起来,除了购买必要的工具、材料的花费之外,其余一分钱都没动,就等着苏昊回来分配。他知道,这种分钱的事情,还是让领导亲自来做更为妥当,他现在已经真正把苏昊当成自己的顶头上司了。
  就这样,苏昊回到工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戴奇手上接收500多两银子的利润。他稍稍清点了一下之后,便让戴奇通知所有的工房衙役到廨舍开会,主题就是两个字:
  分钱!
  第058章
收买人心
  “大家都知道了,咱们工房开发了一款韩氏灶,目前正在全县推广。韩氏灶的推广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替全县的百姓节省薪柴消耗,是一项利民工程。虽然是利民,但咱们工房各位吏役所付出的辛劳也是需要得到补偿的,所以,咱们对每个炉灶都适当地收取了一些费用。
  到今天为止,我们收取的费用,扣除前期的支出,共结余了300两。这些银子,我与戴书吏商量过了,其中100两留作工房未来的发展之用,另外200两则作为酬金,给大家进行分配。”
  苏昊挥舞着手臂,慷慨激昂地对一屋子下属宣布道。
  戴奇交给他500多两的节余,让他先拦腰砍掉了一半。这一半里面,自然有他和戴奇的提成,还有的就是留做小金库用的。这种处理方法,戴奇是门儿清的,身为领导,手上如果没有个把小金库,吃喝嫖赌之类的开销上哪报账去呢?
  苏昊此言一出,除了戴奇和吴达之外,其他的衙役都瞪圆了眼睛,纷纷小声地议论起来:
  “拿出200两来分配,咱们工房才17个人,一个人岂不是能够分到10多两!”
  “别傻了,虽然有200多两,但韩大人要不要给点?苏师爷和老戴肯定要拿大头,轮到咱们头上,一人有三四两就了不得了。”
  “操,三四两还少啊!这可是凭空拿的。你想想看,咱们平时弄几两银子多难啊!”
  “嘘!你这么大声干什么,也不怕苏师爷听见!”
  “……”
  众人窃窃私语,苏昊只当没听见,他从戴奇手里接过一个沉甸甸的包袱,把它放在案子上打开来,露出包在里面的200两雪花白银。一时间,所有的声音都停止了,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银子,想象着哪一块会是属于自己的。
  “吴达!”苏昊喊道。
  “小的在!”吴达站起身来,因为激动,他的两条腿都有些微微颤动了。
  “韩氏灶的发明,吴达是首功。在推广韩氏灶的过程中,也是吴达将自己祖传的手艺向工匠们倾囊相授。本师爷的原则是,有功必赏,所以,经与戴书吏商议,决定在200两银子中,奖赏吴达50两!”苏昊宣布道。
  “50两!”众衙役一齐惊呼起来。如果苏昊说他自己要拿走50两,大家恐怕也就是在心里暗暗骂一声,而不会有任何的惊奇。但是,苏昊却是把50两银子直接赏给了这么一个普通的衙役,大家一时间心里涌起了无数的羡慕嫉妒恨。他们一面艳羡吴达撞了狗屎运,一面又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无数的幻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4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