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师(精校)第4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0/491


  正如巴雅尔说的那样,这些草原部落别的东西没有,牛和马是多得很的。十几个部落轻而易举地凑出了几千头牛和同样数量的驮马,由一批技术熟练的牧民指挥着,进入了贺兰山,开始帮助明军工作。
  明军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平整经由打硙口横穿贺兰山的通道。这条通道原本是存在的,但只是山谷中人马踩踏出来的一条道路而已,坑坑洼洼不说,有些地方还十分狭窄,不利于车队通过。萧如熏接受苏昊的建议,组织了人马对这条道路进行拓宽、平整,使其成为一条可与大明境内的驿道媲美的正规道路。
  修路的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但有了大量的畜力可供驱使,工作的难度就大为降低了。萧如熏安排了几千名士兵负责平整道路的工作,他们先把路上的大石头砸碎,又用牛马驮来沙土把路填平。随后,几百头牛便拖着巨大的碾子在路上来一趟去一趟地碾压,一直把路面压得平整如镜,方才作罢。
  除了修路之外,筑城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作。萧如熏在贺兰山通道的东西两侧各修了一座堡垒,其中东边的堡垒是依托着打硙口原有的遗迹修建起来的,西边则是完全新建的,包括了一段边墙和一座望楼,把山里的通道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
  哱拜部落的营地被改造成了一座小城池,萧如熏把它称为贺兰堡,准备作为一颗扎进草原的钉子。仓促之间,萧如熏当然不可能在贺兰堡的周围建起一圈城墙,他命人用木头制作了栅栏,围在贺兰堡的四周。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用石头和粘土作为材料建起来的炮楼,炮楼上架着小炮,有配备火枪的士兵把守。这样一座城池,如果著力兔要来攻击,必定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修建城堡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用马匹驮来的。诸如石灰这样的东西,还需要从宁夏卫运过来,没有这么多马匹还真吃不消。萧如熏答应给各家部落付报酬,但他并没有拿出真金白银来,而是找了一些大明的商品送给各部落,就权当是租借牛马的费用了。
  大量的采矿设备也从宁夏城运过来了。苏昊带着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测,确定了若干处矿点。以董天章、杨来祯为首的商人们早就等着这一天了,得到消息之后,便带着矿工、各种设备涌入了草原和周边的山区,开始挖洞采矿。
  由于是在鞑靼人的地盘上采矿,随时都有可能受到鞑靼人的攻击,因此每一个矿点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防御系统,由商人们雇佣私兵负责防卫。私兵的装备完全参照萧如熏所部,除各种冷兵器之外,还大量装备了燧发枪、火炮等火器。
  按照苏昊的建议,每个矿区的中央都修建了一座碉堡,其作用是在鞑靼人进犯时,用于保护矿区里的工人和管事。大家躲在碉堡里,用火枪和火炮进行抵抗,能够支撑若干天的时间,等待明军大部队前来解围。
  宁夏卫里屯田的军户也被调过来了,他们围绕着贺兰堡的周边,建立起了一批屯田点。由于冬季将至,他们没有急着开荒,而是照着过去在平虏城的样子,搭了一批暖棚,种上了蔬菜。草原上一向是缺少蔬菜的,到冬季更加严重。军户们建的这些暖棚,除了能够给贺兰堡的驻军提供蔬菜之外,还兼有向各个鞑靼部落提供蔬菜的职能。依靠这些蔬菜,明军能够从鞑靼牧民那里换到牛羊肉和奶制品,还能够让那些鞑靼部落更加死心塌地地归降。
  在忙忙碌碌搞建设的同时,萧如熏始终没有放弃警惕。他知道,打败哱拜仅仅是进入草原的一个序幕,更强大的敌人还在后头。他安排了大量的斥候在草原上逡巡,监视几个大部落的动静,同时也打听哱拜的去向。
  几个月的时间匆匆地过去了,贺兰山通道两侧的堡垒都已经修好,萧如熏派出了士兵前去守御,相当于把防线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贺兰城的改造也已经完成,原来营地中的帐篷都被换成了土坯房,俨然有些中原城市的模样了。
  萧如熏作为宁夏总兵,当然不可能成天呆在边墙外。他在征服了那些周边小部落之后,就返回了宁夏城。苏昊没什么现成的公务,索性便留在新建起的贺兰城里,指导着众人的工作。看着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苏昊也有一种欣慰的感觉。
  这一日,从矿区来了几位矿主,与苏昊在临时的总兵府里讨论开矿的一些事情。一骑快马奔进了贺兰城,径直来到总兵府前。骑手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来到大堂,高声报告道:“报苏副总兵,有紧急军情!”
  “哦?”苏昊和几位矿主都是一愣。矿主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向苏昊告辞退去,苏昊对那报信的斥候问道:“什么事这样慌张?”
  “报苏副总兵,末将刚刚听到消息,著力兔与卜失兔合兵一处,兵力号称十万人,已经向我们这个方向开过来了。”斥候应道。
  “十万人?”苏昊挠挠头,“这两只兔子疯了,大冬天带着十万之众进犯我这一个不值钱的贺兰堡,他们是想要什么呢?来人!”
  “在!”一名在旁边侍候着的亲兵应声出列。
  “去请邓中军、徐千总、张千总,……还有林先生,一同到总兵府议事。”苏昊吩咐道。
  第383章
运动战
  新建的贺兰堡其实还不能算是一个城池,由于时间紧迫,明军根本来不及筑起坚实的城墙,只是用木材建了一圈栅栏,辅之以若干炮楼,与平常打仗时候的野营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样一座营地,靠几千兵马防守,应付一两万敌人的进攻还勉强能行,苏昊没有想到,著力兔竟然会与远在青海的卜失兔联手,凑了十万之众前来进犯,这对于贺兰城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危机了。
  说起卜失兔,此人也算是一个牛人了。他是当今蒙古汗王扯力克的长孙,也就是最早与大明签订通贡互市条款、接受大明顺义王册封的俺答汗的第五代孙。卜失兔常年驻牧青海,手下有一支数目可观的军队。在以往,他与河套这边的著力兔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瓜葛,更谈不上联手出兵与大明为敌,这一次,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刺激了他们俩,这两大军阀竟然合作出兵了。
  萧如熏率两万明军出关,在打败哱拜之后,就带着大部人马返回宁夏去了,毕竟那里才是他镇守的地方。在贺兰堡留下的,主要是勘舆营的部队,以及宁夏卫留下的一千余屯田军户。听说鞑靼大军来犯,邓奎、徐光祖、张云龙、熊民仰以及宁夏卫的胡自信等人一齐来到了苏昊的总兵府,商议对策。在苏昊的身边,还坐着他的私人军师李贽,化名叫做林执。
  听斥候重新介绍了一遍打探来的情报,胡自信首先诧异地说道:“卜失兔从来没有进犯过我们宁夏卫,这一次他怎么跑过来了?”
  胡自信此前的身份不过是个百总,对于这种战略上的问题一向是不太关心的。平定哱拜叛乱之后,萧如熏当了宁夏总兵,自然要提拔自己的部属作为领军之将,胡自信也就因此而当上了千总,开始有资格参加决策层的会议了。对于卜失兔这个人,他多少听说过一些,在他的印象中,卜失兔并不是宁夏卫的敌人。
  对于胡自信的话,徐光祖表示了赞同,他说道:“卜失兔活动的地方是在青海,以往主要是骚扰西宁卫一带。听说他与著力兔一向不和,两家联手倒是蹊跷之事。”
  “这也不奇怪吧。”邓奎说道,“著力兔在平虏城被我们打怕了,自己不敢单独来和我们作对,所以要拉上卜失兔帮忙。不管他们平时和不和,咱们打到草原上来了,威胁的是整个鞑靼,他们自然就成一家人了。”
  苏昊扭头对李贽问道:“先生觉得邓中军所言如何?”
  李贽呵呵笑道:“老夫觉得邓中军说得极好啊,这半年多来,邓中军长进极大,遇事不再只是莽撞冲杀,而是能够用些谋略,大局也看得极准,颇有些大将风范了。”
  “呃……林先生过奖了,这不都是林先生教导有方吗?”邓奎憨憨地笑着说道。这一年多时间里,苏昊经常让李贽等人给军官们讲课,传授些政治知识、军事谋略等等,的确是收到了一些成效。与过去相比,像邓奎这样的武将也多少有些兵法造诣了。
  李贽夸完邓奎,转头对众人说道:“适才邓中军分析的,老夫觉得有些道理。咱们在平虏城下让著力兔吃了苦头,他手下的那些鞑靼千户对我们都有些闻风色变。再加上我们克宁夏城、大败哱拜,这些事情都会传到著力兔的耳朵里去,让他对我们的实力心存畏惧。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敢单独和我们开战,必须找人做帮手才行。”
  “确是如此。”苏昊道,“据陈观鱼他们报回来的消息,著力兔部的那些鞑靼首领,说起平虏城一战,都是三缄其口,估计是吓怕了。著力兔带着这样一支队伍来和我们开战,恐怕我们这边大炮一响,他们的人马就会溃散八九成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著力兔找到了卜失兔,让他带一部分青海兵过来。青海兵没有见识过我们的厉害,心里没有怯意。只要著力兔给他们说明火器的特点,他们就不会像著力兔部那样一触即溃。咱们兵出草原,对于整个鞑靼都是威胁,卜失兔愿意出兵帮助著力兔,也是情有可原的。”李贽说道。
  “卜失兔可能还有另一个用意,就是在草原上立威吧。”徐光祖补充道,他在兵部混了多年,对于草原上的事情也有些了解,所以有些发言权,“当今的蒙古顺义王扯力克子嗣众多,卜失兔虽是长孙,但蒙古人可不讲什么长幼有序,谁的势力大,谁就能够继任汗位。卜失兔要想在扯力克百年之后继任顺义王,就不能不出头露面,让大家看到他的本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就把鞑靼出兵的缘由分析出了个八九不离十。接下来,就该讨论自己这方的应战策略了。
  “打吧!”邓奎摩拳擦掌地说道,“十万人又如何,咱们赶紧派人回去报信,请萧总兵和马总兵派兵过来增援,凑上五万人就足够了。当初著力兔带了两万人犯平虏城,咱们不过五六千人,不也把他给打败了?”
  邓奎此言一出,苏昊和李贽对视一眼,都无声地笑了。刚刚李贽还夸邓奎有长进,谁知他几句话过去,猛张飞的性子又暴露出来了。
  张云龙没有邓奎那样冲动,他说道:“邓中军的策略,有些行险了。平虏城一战,咱们胜在出其不意。著力兔没有料想到咱们的火器有如此威力,一时惊惶失措,这才吃了大亏。现在他已经有准备了,我们再要想以少胜多,只怕就有难度了。”
  徐光祖也说道:“咱们现在是在草原上,是鞑靼人的地盘,与当初在平虏城有所不同。鞑靼军达到十万之众,咱们凭着这些火器,阻挡不住他们的冲杀。一旦火器的屏障被突破,双方陷入短兵相接,咱们大明的军队可不是鞑靼军的对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0/4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