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师(精校)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491


  苏昊郑重其事地说道:“顾问!徐叔,您以后就是我勘舆营的顾问。”
  “顾问,什么意思?”徐光祖诧异道。
  苏昊道:“这个意思呢,就是说您老平时不用担什么责任,您顾得上的时候,就问一问。顾不上的时候,就可以不问。你看这个职务怎么样?”
  “这个听起来倒还有点意思。”徐光祖道,“那这算几品啊?”
  “这个品级嘛,不好说。”苏昊道,“若是要定品级,那就得武选司给您发告身了。您要领这告身,得先考试,啥四书五经什么的,您弄得来吗?这顾问之职,咱们不定品级,您只需要知道一点,那就是这个职务在勘舆营里是最大的,比我的衔还大。”
  “哈哈,那就这么说定了。”徐光祖哈哈大笑起来,他当然知道苏昊是在胡扯,不过这种胡扯倒是挺对他的脾气的。到了徐光祖这样的岁数,对权和利都已经淡漠了,他更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苏昊虽然荣升千户,但还能够在他面前一口一个小侄地当晚辈,仅这一点,就足够让徐光祖满意了。
  “徐叔,您先慢慢喝着。这40年的女儿红,后劲甚大,您喝多了以后,别往船舷上去,出入记得唤人陪着,好不好?”聊了一阵,苏昊站起身来,对徐光祖嘱咐着。
  “你上哪去?”徐光祖用端着酒杯的手指着苏昊,问道。
  苏昊道:“我去找找马玉他们,和他们谈谈治河的事情。”
  “急个什么劲,这河道已经治了几百年了,还就差你这一会工夫?”徐光祖嘟哝道,不过,他没说几句,上下眼皮子已经开始打架了,不一会就歪倒在地上,呼呼大睡起来。
  苏昊走上前去,给徐光祖拉过一条被子盖上,又喊来一名士兵,让他守在徐光祖身边,然后便向船的后舱走去。
  这一条船,载了六十多人,其中有随苏昊一同进京的那50余名勘舆营士兵,以及五名负责绣图的绣娘,此外就是徐光祖、陈观鱼以及马玉、江以达等人,这些人是苏昊带往淮安府去的左膀右臂。
  苏昊此去淮安府,套用一句后世的话,叫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机遇来说,这毕竟是给了他一个做事的平台,让他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学。从挑战来说,那就是他要面对淮安府、淮安卫、河道总督衙门、槽运总督衙门等各派势力,每一股势力都比他要强大得多,而且至今还是敌友未辨,苏昊未来将要面临的局面十分错综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苏昊自然不能带着母亲杨根娣和妹妹陆秀儿一同前往淮安,对于这一点,母女二人都有些伤感,但也没有办法。在那个年代,男人出去做事,女人在家里守着,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何况,苏昊现在在京城也算是颇有一些家业,需要有自己贴心的人照料,而陆秀儿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没有能够随苏昊去淮安府的,还有郝青、罗余庆和徐光启,他们三人现在是工业园的负责人,是不可能离开的。照苏昊的计算,工业园若是建成,初期凭着高锰钢腰刀、梳妆镜等几件产品,一年就能够弄到几万两银子的收益,这些收益对于苏昊开展自己的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马玉等几人没有承担工业园的具体项目,所以在苏昊得到去淮安府任河道主事的任命之后,他便盛情邀请这几人随他一同前往。马玉等人对于苏昊早已心服口服,否则也不会因为苏昊的一封信就千里迢迢从江西赶到京城来。如今,听说苏昊要去淮安府治河,他们自然也是责无旁贷地要随同前往的。
  苏昊托人向王锡爵带话,要求给马玉等人也有一个名份。这个要求对于一名内阁次辅来说,当然是极其简单的。就在苏昊被委任为工部主事之后不久,马玉等人也得到了吏部的委任。其中,马玉担任河道营缮所的所正,正七品;江以达和另一名生员谭奇任所副,为正八品。
  按照正常的程序,一名秀才要通过科举入仕,混到一个正七品的官职,有时候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马玉等人只是因为跟上了苏昊,有了个在内阁次辅面前出现的机会,就一步登天,无疑是极其幸运的。念及这些好处,他们对苏昊自然更是恭敬了。
  在苏昊陪着徐光祖喝酒的时候,马玉等人呆在后舱专心研究着淮安府和黄河、淮河等方面的资料。见苏昊进来,几个人都站起身来,躬身行礼道:“苏主事来了。”
  “打住,打住!”苏昊连连摆手,“你们不欢迎我来,也不必这样恶心我吧?”
  “改之何出此言?”马玉诧异地问道,他此前跟着大家一起称苏昊的官职,但被苏昊这一打岔,他又下意识地喊起苏昊的表字来了。
  苏昊笑道:“这就对了,各位平常明明是称小弟的表字的,如今怎么突然客气起来,称起官称来了?”
  谭奇道:“苏主事,你如今是我等的上官,这必要的礼节,我等还是要做到的。”
  苏昊道:“什么上官下官,也许过几天,我这个六品主事就被撸了,而你们中间的哪位,却有可能因为功劳卓著,被提拔为六品、五品了。这官场之事,谁能说得清?我只知道一点,不管谁是几品,咱们几个人是同年考试的生员,以后大家仍以兄弟相称,除非你们不想认我苏昊这个兄弟了。”
  “哈哈,改之果然是性情中人,我早说了,称改之的官称,他会生气的。”江以达哈哈笑着,对众人说道。
  苏昊问道:“你们是谁出的主意,要称我的官称?”
  三个人互相对视一眼,同时摆手道:“此事不提也罢,只怪我等以小人之心,度改之兄的君子之腹了。”
  “要论小人,肯定是我最小了。”苏昊道,“好了,三位仁兄这几日钻研淮安府的资料,可有何收获,可教与小弟?”
  第216章
抑河夺淮保运
  “难!”马玉用一个字回答了苏昊的问题。
  “哈哈,能够让独文兄说个难字,可见此事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苏昊呵呵笑道。
  马玉的这个回答,并没有出乎苏昊的意料。早在李龙向苏昊透露派他去淮安治河一事的时候,就已经说过,治河是一桩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是排得上号的苦差事。作为一名穿越者,苏昊还知道,黄河、淮河的水患问题,直到20世纪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放在明代,这个问题有多难,是可想而知的。
  马玉道:“这淮安府,是河、淮、运三者的交汇处,也是治河的关键。当今朝廷定的方略,简单说就是六个字:抑河、夺淮、保运。有这六个字限制着,咱们要想有所作为,只怕不易啊。”
  “何谓抑河、夺淮、保运,独文兄可否明示?”苏昊问道。马玉说的这几个字,他是能够听懂的,但具体有什么背景,他就不清楚了。
  “改之请坐,待我慢慢与你道来。”马玉说道。
  苏昊坐下来,扯过一张纸,开始听马玉述说,一边听,还一边在纸上记录一些要点。马玉也拿了一支笔,随时给苏昊画着地图,讲解各个地点之间的关系。随着马玉的叙述,有关淮安河道整治的情况,逐渐在苏昊等人的脑子里形成了印象。在所有这些人中,只有苏昊是在前世曾经到过淮安一带的,对于当地的情况比马玉等人又了解得更多一些。
  在中国古代,“河”一般是作为黄河的简称,王锡爵让苏昊去治河,其实就是治理黄河的意思。黄河有几千里长,横亘整个中国的北方,苏昊承担的是黄河淮安段的整治,这是因为这一段黄河干系重大,其不但涉及到黄河本身,还涉及到了淮河和运河。
  黄河的中下游河道,原本是由开封向东,经山东利津入海的。但由于黄河泥沙极多,河床会因淤积而不断抬高,抬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一旦决口,黄河就会改道,从其他的地方入海。在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向南改道,通过淮河的河道入海,这被称为夺淮。
  南宋建炎二年,也就是1128年,黄河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南徙夺淮。从那时候算起,一直到清末的1855年,黄河持续夺淮达700余年,给淮河下游带来了无限的灾害。
  黄河夺淮,并非简单地与淮河共用入海通道。黄河在夺淮之后,其携带的泥沙会迅速地填充河道,使河道抬高。此时,原来的淮河就会被抬高的河道所堵塞,从而失去入海通道,在流域范围内产生内涝,这是黄河夺淮的最大危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4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