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商纣王(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什么都说了出来,毫不顾及。
没错,商鞅的确都豁出去了。
变革,本就是得罪人的事情,商鞅根本不在乎得罪多少人。
而如果只是他自己一人的话,他会委婉些,争取更多的力量。
但此时完全不止他一人,所以他选择了正面硬抗,更选择了尽量得罪更多的人。
这就是他选择的路。
让他心潮澎湃、斗志昂扬的路。
人王殿中一片安静,杨任、还有那些不赞同的人,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一些中立的官员心中惊叹,他们没有想到,这件事最核心最本质的矛盾,竟是这么快就完全爆发了出来。
商鞅豁出去了一切,一时间,竟让杨任这些不赞同的人,有些无理可说。
因为哪怕贵族才是权力的掌握者,没几位会将普通百姓放在眼里。
但表面上,人族、百姓才是无懈可击的大义大理,没人能轻易反驳。
如果是在先王、甚至是历代先王朝时,商鞅也许会被不赞同的贵族、那强大的力量所强行打倒。
哪怕是他们的理由、辩解,并不是那么的服人心,也没什么。
他们有那个力量,些许瑕疵、不足为虑。
可在当今这位绝世人王手下,他们那些力量,又不算什么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去讲理、说理。
讲不赢,他们此时这么多人,却不敢一起出动、满嘴空话理由的让帝辛处置商鞅。
“商鞅,你可知你的话,会激起众多地方官员愤怒,与我大商离心离德,让我大商陷入动荡之中。”忽然,有一位官员站出来、怒斥商鞅。
但九侯等少数人却是目光微变,冷冷的看向这位官员,又望向前上方,心中顿时感觉不好。
“离心离德?就因为后代子孙可能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接替自己位置、从此与我大商离心离德,这等官员要其何用?
至于动荡,如果因为此事而掀起动荡,那就更说明,很多官员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大商,此策就更要施行了。“商鞅双眼平静望去,肃然说道。
假大空的理由,他不弱于谁。
第365章
满朝第一奸贼
没错,就是假大空,如杨任开始说他的差不多。
道理是他说的那个道理,但人不是死物,官员也有自己的情绪、私心。
自身利益受到损失,怎么可能不生气发怒?
这个道理众人都明白,但表面上在这人王殿中,他商鞅既然那般说了,就不能再说出这般实情来。
而且,还是在这等时候。
离心离德!动荡!
呵呵!
商鞅心中笑了下。
而如九侯、杨任等官员,心中越加愤怒,蠢货。
这是此时能说的?
陡然之间,商鞅的声音落下后,人王殿中陷入了有些诡异的安静。
不少官员想说些什么,却又都本能的咽了下去。
似乎一股冷意、不悦,在无声无息间、侵蚀了大殿,压制了所有人。
“孤也想看看,他们会不会离心离德,能不能让我大商陷入动荡?”平淡的声音、不急不慌的从前上方响起,瞬间惊醒了许多官员。
也包括那位站出来怒斥商鞅的官员,身体一颤,颇为惊惧的低下头去。
许多官员恍然大悟般,怒视这位官员,心中大骂蠢货。
“启禀大王,臣、臣口不择言,还请大王降罪。”这位官员惊惧地行礼道。
此时,他哪里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何错。
就如商鞅说的,行此策,就让地方官员离心离德、让大商陷入动荡,那岂不是不忠?
在这人王殿众多官员面前说此话,岂不是在威胁大王?
虽然都知道这是实情,私底下说、或者单独在大王面前说,都并没有什么。
可在这至高无上的人王殿中、文武官员面前如此说出来,在这个大王威压九州不久的时候,就是在挑衅大王的权威,威胁大王。
大王岂能忍受?
更何况还有商鞅趁机说的那话。
九侯几人心中叹息,知道事情已定,谁也改变不了了。
大王本就想行此策,只是有些事他不能强来,而如今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谁又能挡得住他?
帝辛对那请罪的官员没有理会,只是随意地挥了下手,让其退下,目光望向商鞅道:“对此策、你有信心?”
“如若不成,请大王斩臣之首。”商鞅神色坚定亢奋,大声说道。
帝辛没有机理会这句,望了眼众臣,“还有何等不解,都问出来吧。”
这句话一落,所有官员就都明白,此事已定,再不容谁反对。
当下,众多官员愤怒的目光刺向商鞅。
都是此人,混账奸贼!
也有一些官员,目露喜色,机会来了!
“敢问商大人,按照此策,我大商官员所需、如今远远不足,该如何解决?”一位官员走出来,颇为客气的问向商鞅。
引来了一阵阵打量的目光,商鞅安排好的?还是自主的?
商鞅浑身散发出昂扬斗志,但稳重的气质又丝毫不减,开口道:“诸多大人家中,人才辈出,民间也是如此。
我大商可以召集他们,择优取之。”
众多贵族、不,几乎所有官员心中都是动了。
既然不能反对,那就努力去适应。
这可是大好的机会,绝不能放过。
回去就将家中所有外出子弟都召集回来。
“可是如此、恐怕也远远不够。”那官员皱了下眉头。
“豫州不够,可以向九州召集,再不够、也可以徐徐图之,不急于一时之间。”商鞅了然地说道。
许多官员一皱眉,向九州召集……
不过要真的行此策,那所需要的官员数量,豫州中恐怕还真的不够。
“商大人,是否可以减少一部分官员?”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
“官员减少,从一域到一县,都会出现掌控不足的问题,官员数量、并不急于一时。”商鞅沉吟一下,郑重道。
“商大人,从域到县,官员都将按照六部的形式构建,平时互不干涉,遇大事时、由掌管民部的主官为首,与其他五人商议,这个大事,不知有何标准?
而且一城守军,又不知归谁掌管?“一位官员若有所思地问道。
瞬间,军方、还有文官都目光犀利起来。
尤其是军方,他们还真没几人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看来,这可是难得的机会。
商鞅没有在乎其他人的目光,凝声道:“大事没有标准,平时有吏部官员监察其他五部官员,相信需要时,六部主官会知道该如何做的。”
他的话有些不清晰,但大部分六部官员都明白了。
官场之上不可能事事都有标准,还是要看官员自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