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79


徐子先令小妹留在家中,自己与刘长史一起往齐王府去。
“世子妙文,我也听说了。”与徐子先并肩骑在马上,刘长史长声笑道:“这一下,安抚使司和制置使司,可是有的头疼了!”
徐子文微微一笑,不以为然。
刘长史可能以为齐王召见是因为文章之事,徐子先却知道,齐王没有那么浅薄。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赵王的动向,徐子文受挫,名声必定大损。要知道,徐子文没有武略,徐子威没有文才,赵王府这一文一武两个王子,向来是以文武之道并称,不仅在福建路出名,就算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云南路,贵州路,还有江南东路,西路,浙江东路,西路,还有江陵府,荆湖南路,北路,直到京师,只要有文人的地方,有报纸的地方,徐子威不一定很出名,徐子文肯定是一位叫人感觉大名鼎鼎的人物。
惊才艳艳,少而聪慧,长而能文,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化名通过举人考试,时不时刊登在报纸上的绝妙文章和诗词,另外还有赵王府的雅集也一向是徐子文来主持,这样的文才背后,是赵王府不知道出了多少钱砸出来的名声。
而徐子先,先后两篇文章,却是把徐子文给压的服服帖帖,一进一退,此消彼长,徐子先出名了,徐子文的光彩,必定黯然失色。
何况这一次涉及到军政之事,徐子先不仅是展现了在文章和书法上的造诣,更是展露了军政大事上的敏感和果决。
一篇文章,可以搅动福建路乃至朝堂的风云变幻,这其中的意义可就是太大了。
对一直试图整合福建路军政,执掌地方大权的赵王来说,徐子先做的一切,万分可恶。如果赵王有一丝叔侄情谊,今晚来召徐子先见面的,理应有赵王府的长史。
可是一直到刘长史出现的这一刻,始终没有赵王府的人前来。
这只能说明一点,赵王对徐子先没有丝毫的叔侄情谊,反而在恼怒徐子先坏了大事,今晚不见,以后也没有什么见面的必要了。
至于齐王,则徐子先做的一切只是锦上添花,毕竟搅动风云还是搅动,说难听点就是一根搅屎棍子,再搅和又有何益?不得真正结果,无非就是捣乱生事罢了。
果然,在书房的齐王看到徐子先时,其脸上神色相当无奈,就象是叔执辈见了调皮捣蛋的后辈一样。
徐子先反而是心中一暖,在前世齐王表露出来的关心相当有限,而且齐王很快出事,甚至福州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那一切叫徐子先目眩神迷,而他压根是局外人,根本没有入局的本钱。
到现在他才隐隐感觉出来,齐王于其说是一位普通的亲王,不如说是传统的悍卫者,齐王最挂心的是福建路军政的稳妥运行,不使大势混乱,更不能使大局落入才具与格局都不称职的人手中。
这人,当然是赵王。
赵王,幼为受宠的王子,长成之后并没有展露多少才华,青年时因嫡长子被抱入宫中就被锡封为王爵,骄横跋扈,在福建路种种逾规越矩,以齐王之才具和眼光,怎么可能任由赵王破坏一切?
可惜,齐王也并没有能阻止赵王,在齐王突然逝世之后,福建路的军政大权很快落入赵王手中,然后赵王令得福建路内乱,徐子威大言不惭,以一万兵可阻东胡进入仙霞关,但福建路主力很快战败,赵王举措失败,召集的各方兵马或降或叛,那些归附的海盗轻易投降,反而成了东胡人的急先锋。
赵王倚为心腹的蒲寿高,更是在福州城中兴兵做战,蒲家为首的天方人,不知道杀害了多少百姓和文武官员,当然也包括宗室在内。
大魏养育了百年的天方商人,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既没有与大魏站在一起,也没有在危机降临时自行离去,而是对曾经收容和养育他们的大魏显露出了獠牙,在大魏最虚弱的时候,在背后狠狠咬了过来。
这笔仇,徐子先当时恨的咬碎了牙齿,发誓只要有机会定然报仇雪耻,但他没有任何机会,很快被押到闽江边处死了。
而尽快杀光宗室,断绝大魏人心,当然也是蒲寿高等天方人的主意。
对大魏百姓来说,虽然大魏末期的苛捐杂税的负担极为沉重,但大魏毕竟有优良的传承,皇室对文武百官,对读书人,对天下百姓都有宽容,有底线,几百年间彼此扶持,人们不称大魏的皇帝为皇帝,而是称官家,也是百姓对天子的亲近之处,说来好笑,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一个是最底层的百姓,但百姓就是乐意叫官家,因为大魏天子历代都算节俭,京师的皇宫格局不大,在仁宗年间有翻修扩建的打算,临近皇宫的百姓不愿搬迁,结果仁宗皇帝叹息几声,放弃了扩建皇宫的打算。
武宗皇帝喜欢微服出巡,曾经帮助百姓寻找走失的孩童,传扬开来后被改成了戏剧评话。
戏台上可以演本朝皇帝的形象,戏子扮成本朝的君皇,也没有人来制止。
而大魏天子在北方的京师守御外敌,天子守护国门,最终崇德皇帝也是悲壮自尽,皇太子在广州海外投海而死,悲壮之处,令人潸然泪下。
这样的皇室,可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哪怕大魏宗室有过万男丁,也是一定要斩尽杀绝不可。
在色目人的建议和主持下,福州宗室不论老幼一律斩杀,刑杀之时,真是怨气充天。
徐子先重生至今,可以每一步都是要杜绝将来的悲剧再重演,在这个目标之下,如何选择,早就不言自明。
不要说赵王没有来找他,就算是赵王过来了,提出了优厚的条件,徐子先仍然只会选择拒绝!
“见过王叔。”
这一次见齐王,徐子先的态度变得随意了一些,但态度却是明显的比以前更加的亲近。
毕竟,就算是齐王有意扶持,如果徐子先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实力来获得齐王的认可和尊重,他也没有资格在这里展现出与齐王十分亲厚的关系。
这并非势利,而是政治人物必须要有的自觉。
齐王脸上露出十分欣慰的表情,他面色凝重的点点头,说道:“明达,你到目前为止做的都很不错,团练捐的事,我都没有想到,你做出来了,旁人说闲话,我来替你顶。哪怕是两府关注,我也能顶回去,你只管放手撒漫去做!”
徐子先面露感动之色,他没有说话,只是深揖而谢。
他并不是伪装,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动。
齐王对后辈的提携,对地方军政的关注和用心,实在是叫人无话可说。
只要对军政大计有利,哪怕被人说跋扈,被御史弹劾,付出这样的代价齐王也是在所不惜。
徐子先的团练捐,怎么可能真的风平浪静?当然是齐王出手帮着压下去,最少,有齐王在,赵王和林斗耀等人就不能悍然出手,否则的话,管你是不是惊扰了地方,安抚使司一道令札下来,令你停收,难道徐子先可以抗命?
“收捐,办团练,还有你要弄坊机来增加收益,对官庄官户,隐户的宽容,这都是做的不错。收流民少年悉心调教,当成牙将,保举为武官,这也是正路。”齐王慢慢说着,书房里灯火并不太明亮,在摇晃的灯火之下,徐子先看到齐王脸上皱纹很深,两鬓斑白,心中不觉有些难过。
整个福建路,当然有一些优秀的官员和士绅,但在宗室和官员之中,能看到大局堪忧,需要早做打算,走出一条新路,而不是自相残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存在,又有几位?只有眼前这位,苦苦支撑!
“请王叔放心……”徐子先郑重道:“侄儿一定尽力继续做该做的事,保一方平安。”
“你要保的地方可不是那几个镇子,是福州,是长乐,是闽江,是三山,是侯官,是建州,邵武军,兴化军,汀州,泉州,漳州!”齐王深深看了徐子先一眼,说道:“这也是我对你不满的地方,不要眼光只盯着眼前!你写的文章我看了,词气俱佳,但有失堂皇大道,有什么,说什么,何必在最后皮里阳秋的讥刺?你的文章能看的出来你的为人,聪明,明智,但没有敢于挑战一切的担当。你要知道,男子丈夫,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义所在,虽百死而吾不悔。明达,你的格局要更加广阔一些!”
徐子先心神一震,仿佛是找到了自己重生之后的重大缺陷!
他一直以来就是要以杜绝悲剧为努力的最大目标,也想着一步一个脚印把手头的事做好,但由于前世今生的局限,到现在为止就是一直在细微处努力,似乎没有放眼全局的打算和具体的做法。
财力物力和人脉不能支撑,这只是小事,真正的豪杰丈夫,就是要敢于在不可能的情况下挑战自己。
成则开启逆天之路,失败无非是从头再来!
明太祖朱元璋,带几十人去收服过万人的土匪,凭着自身的形象,心机,手腕,还有强大的说服能力,一下子收兵过万。
然后有了自立之基,迅速沿江而下,过采石,下集庆,也就是现在的江陵,后世南京。
得南京,才有了真正的王业之基,收拢贤才,屯田练兵,慢慢蚕食张士诚的势力,与陈友谅决战,最终成就霸业。
如果按小说的标准,朱元璋的霸业之路都是太过玄奇,然而欲成大事者,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寻可能,最终方能成就大业。
“你要放眼天下……”齐王指点道:“财力,物力,人力,我不会给你,但你要有放眼全天下的眼光,这样你的布局才更加正确,稳妥之余,更加快捷。我大魏已经重病缠身,很难挽救。但时势如此,我辈都是太祖之后,岂能无动于心?我已经垂垂老矣,只能将希望放在你的身上了。未来真有大变,莫要被自己的野心左右,多想想咱们宗室存在的意义为何?别的不说,漳州流民过万户,影响就不止漳州和福州一地,更不是那几个镇子。今日你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不想办法得流民之心?将来如果你有更大的地方施展,他们会不会是你的助力,他们影响的人,也岂不是你的助力?”
齐王的话,如醍醐灌顶,令得徐子先猛然惊醒。
是的,自己看似大方,又多招一二百户的流民安置利用,其实就是要利用他们的劳力,对这些流民还是以利用为主。
小恩小惠,是得人交口称赞,但这样程度的民心,究竟能有多大用处?
“凡事要竭尽全力,做不成也一样得人心……”齐王终是有些疲惫了,他捏捏眉心,对徐子先道:“底下你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准备明年进京师袭爵,可能会有些麻烦,你要小心应付。朝中政争已经水深火热,连我也保持不好分寸,只能说万分凶险,你稍有不慎就可能卷入其中。能不卷进去就不要卷进去,实在避免不了,一定要选择正确,我看这一两年内,可能再次分出胜负,但就算赢家又如何?大魏衰落之势,终是难免!二来,就是你要将侯府别院真的打造成稳固的基业,何为稳固基业?置官,驻军,设吏,但最要紧的还是得人心……”
“小侄知道。”徐子先稳住心神,感觉到了自己境界的变化,但他也是有自己的坚持。齐王身处高位久了,难免看问题会太高估了自己,其实有人擅长一飞冲天,有人擅长慢慢积累实力。徐子先忖度自己,可能还是擅长稳步向前,只是要一直向前,并且开拓眼界……
-----------
大章六千字,这样文气不断。
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
“来人。”齐王与徐子先说完,脸上有掩不住的疲惫,不过见徐子先完全领悟了自己的意思,也是感觉相当的欣慰。
不论如何,这算是薪火相传,徐子先是齐王一直在暗中观察,并且再三确认之后的继承者,虽然只是国侯,并非亲王,但齐王相信,当此乱世,徐子先想获得王爵也并不太难。
军功是大魏重中之重,有大军功于国的宗室,想由侯至公,由公至王,并不困难。
外间传来脚步声,片刻之后,两座如火如山般的身影出身在书房之前。
“大葛,小葛。”齐王一脸笑容,说道:“真是好久不见。”
“见过统制!”
齐王十余年前领兵时,虽是亲王,初授也只是统制,领一营兵,葛存忠和葛存义,就是齐王麾下最强的锐士。
原本齐王要保举两人为官,但葛家兄弟野性十足,最烦拘束,而且性格暴烈,尤其不能见不平之事,齐王在军中时,常护着犯禁的兄弟二人,后来齐王位高权重,就任大都督,却是失了禁军军权,这两人被人排挤出军营,先是当镖行武师,后来在一次冲突中打死了某个官员,从此之后就只能选择落草为寇。
十余年间,葛家兄弟和鼓山盗也是打响了自己的名头,连京师的两府也知道横行福建路的这两个大盗盗首。
“这是朝廷的招安文书。”齐王将一份来自政事堂的堂札递给葛家兄弟,温言道:“这事我没和你们商量,就替你们做了主,也是以你们的名义求的招安,你们不要怪我替你们擅作主终张……”
堂札上对葛家兄弟的幡然悔悟大加夸赞,如果是普通人,有政事堂的堂札赞扬,足以骄傲一生。
就算是官员,朝廷的制,诏,诰,最少也得到文官七品,武官五品以上方有机会获得翰林写成,皇帝用过宝玺之后的制诏,相对政事堂的堂札,制诏封诰更多的是象征性的荣誉,因为皇帝的意志,也需要通过政事堂的堂札来实施,这样才合理合法,所有的旨意都是一样,不经中书,不能成诏。
堂札,更多的是倾向实际的军政事务,很少有褒扬词语,对徐子先是一次,对眼前的葛家兄弟愿意招安,是近期福建路的第二次。
不管如何,横行十余年的大盗原意投降,对朝廷来说是件好事。
最近这十余年来,东胡太过强大,给大魏的压力也是太大了。
鼓山盗的民怨多半来自不法官绅,朝廷也是心知肚明。和杀人如麻,欠下累累血债的岐山盗和五大盗相比,鼓山盗规模小,为祸浅而名声大,这样的巨盗招安,也算是朝廷的一项成就,并且不会引起舆论反弹。
可以说齐王上奏之前,就预料到了一切,知道此事能顺利办成,不会有什么不可控制的波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