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479


“对南安侯世子的封赏下来了。”林斗耀对韩炳中晃了晃手中廷寄下来的堂札,说道:“政事堂的意思,有这般上进的宗室,难得可贵。原本世子是四品宣威将军,且授他从三品昭武将军,这个惠而不费,只是件小事。反正虚职无俸,袭爵之后世子就是从二品国侯,授他三品将军算不得什么。”
“你看。”林斗耀接着说道:“要紧的是这一句,准世子于袭职之前于地方上历练学习军政事务。”
韩炳中道:“本朝对有出息的宗室子弟和勋贵,向来也有此先例,算不得什么大事。神威将军柳自立,不就是去漳州军前历练去了?”
“柳自立从四品将军,给他挂个副统制或一营指挥,也不算太辱没他。”林斗耀发牢骚道:“你想,世子是从三品将军,我能叫他去当个营指挥不成?萧赞知道了,弹劾我一下,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政事堂怎么会下这种糊涂的堂札?”
“大体上无错,原本就有这规矩。”林斗耀眨了眨眼,冷笑着道:“堂札署名是右相的名字,右相对宗室向来扶持有加,犯忌也在所不惜。我看他在政事堂的时间不会太久,然而却给我们找了这么个麻烦,真是有意思的很!”
“下官明白了。”韩炳中道:“必定是福州这里,有人上报了徐子先的功绩为人,老相国一高兴,就下了这么一个堂札,原本赐三品将军,赐紫袍,金鱼袋,钱一千贯,按皇上那性子这封赏就够了,还加赐一个福州军前历练学习,这是右相他老人家加的恩,我看天子知道了,未必高兴。”
“赵王怎么说?”
福州宗室归福州大宗正齐王来管,赵王在这上头也是齐王的副手,齐王是左宗正,赵王是右宗正。
加上两人一个是大都督,一个是副都督,在军政上也是有着发言权,林斗耀常有牢骚,福建路安抚使这个官难做,无他,掣肘太多了。
“赵王倒无所谓。”林斗耀道:“我移文过去,赵王批复知道了,意思就是没有意见。这事他若是反对,密奏进宫就是了。我看他还是在后悔上次批复荒唐二字,力求弥补吧。你也知道,赵王向来喜欢拉拢贤才,徐子先有孝名,有勇毅,赵王明面上跟他为难,传扬开来不是件好事。”
韩炳中道:“齐王是何意思?”
“齐王还没复信……”林斗耀说道:“我现在就是担心,齐王会说将驻守侯府别院的那一营兵,加水口镇的半个营,统统交给徐子先统带,这样事情就难办了。”
韩炳中道:“这怎么可以?要是齐王有此议,当然要驳回。”
林斗耀沉吟不语,他的消息渠道比韩炳中要多的多,近年来京师的局面越来越紧张,参知政事刘知远力主整军顿武,派精兵出长城关隘再伐东胡。而左相韩钟认为现在守备有余,进攻不足,若贸然出师,可能会再复成宗年间和崇德四年两次出师惨败的结果,右相徐夏商老迈,也主张持重,枢密院使管体仁与左相意见相同,几位副使,有支持左相的,也有支知史知远的,朝堂关于出战之事分成几派,后头是不可化解的党争,天子现在应该是试图左右平衡,但林斗耀感觉,以崇德天子一向的政治手腕来说,估计是会落个极为不好的结果。
如果结合朝争,搞不好是右相徐夏商打算激流通退,回福州来养老。回来之前,当然要结好福州宗室,栽培几个很得力的党羽,徐子先的事看似小事,背后可能隐含朝争。
这时有仆人进来,呈上一封未封口的公函,却是齐王以正式的文书复信。
林斗耀看了一遍,递给韩炳中,脸上顿时有了释然之色。
“看来齐王是真心要栽培小辈,不是要抢夺兵权。”韩炳中颇为高兴的道:“这一下可以放心了。”
“嗯。”林斗耀警告道:“还是不要掉以轻心。你平时,各军,营,哪怕是各都的都头,没事都可以多见一见。要经常出入营伍,不要叫人觉得你这个制置使高高在上,和他们厮杀汉不同。这样你怎么能掌握好军伍?现在朝争越来越激烈,搞不好就会影响福建路,别的事也算了,军营不能乱,要镇住地方,你这个制置使,责无旁贷!”
韩炳中肃容听了,拱手称是,不过内心却是不以为然。大魏建制复杂,从中枢到地方都是有各衙门和文武,宗室,权贵,官绅互相掣肘,哪有人能在军营里真正掌握大权?不管是大都督府,还有安抚使,包括他这个制置使在内,还有各军的都统制,各营统制,各州的防御使,各寨的知寨,都各有监督防御专权,这样的体系之下,谁还能拥兵自重不成?
不过转念一想,这几年来似乎是较往年有所不同,各家权贵都在往军营里掺沙子,特别是齐王,军中威望犹存,而赵王用的是拿钱收买的路子,也是在军中有了不可轻视的地盘。至于帅臣林斗耀,自是执掌军政大权,而福州知府杨世伟等人,也各在城防营和江防营里伸手,想来想去,竟是有乱世将至的感觉。
“我明白了。”韩炳中咬着牙道:“得空就去整肃军营,既然朝廷委下官为制置使,福州各军当然是归下官一手掌握,谁伸手也不行。”
“你有这番觉悟,我很高兴。”林斗耀极为欣慰的道:“内有朝争,外有海上巨盗,我辈当然要谨慎持重,一定要把地方安静当成首要之事。”
韩炳中唯唯称是,不过心里却是明白,林斗耀的意思就是不管怎样,一定要把军政大权牢牢抓在自己人手里,这样才能“地方安静”!
“一个团练使,允了他去。”林斗耀开始书写安抚使司的正式公文,按枢府的意思是给徐子先地方军政历练资格,将来袭爵考中武进士,一下子就有了资历,可以不必从军政体系的底层熬起。
这算是一件便宜事,国朝旧例如此,不算稀奇。
但林斗耀等人已经决定不给齐王或南安侯世子发展的机会,别院附近的那一营多兵绝不会给世子染指。
齐王也是知机的很,并没有讨要兵权,而是建议给徐子先福州府团练使的官职,团练使正五品,已经由实职向虚职转换,很多权臣世家的子弟,文职就荫官为校书郎,武职就授团练使,武职比文职要高一些,这也是时人的习惯,文职低而清贵,武职高而鄙俗,反正都不是实际上任,只是朝廷给这些大臣子弟一个官身,也没有俸禄可领,也不算资历。
想正儿八经的当官,在大魏只有一条途径,宗室都不例外,就是考试。
林斗耀很快把公函写完,用了印,令人连朝廷封赏一起送到南安侯府别院,待吏人出门后,他对韩炳中笑道:“齐王还是太高看南安侯世子了,击败岐山盗的事哪有这么简单?等他就任团练使,就可以把那一营多兵撤走,反正这是齐王的意思,我们不过是成人之美……”
韩炳中自是答应下来,不过心里警惕,林斗耀滴水不漏,用心太过狠毒,把那一营多兵撤走,万一陈于泰闻讯来攻,世子不免于难,四周的百姓也定然生灵涂炭,但可以借此事攻齐王,还能牵扯到京师政事堂的右相,果然是草灰蛇线,伏莽千里,用心之深,用心之毒,也令韩炳中吓了一身冷汗出来。
这时才隐隐感觉到,自己这个才具不足的制置使,要么俯首贴耳的给林斗耀当部属,要么就得早做打算,否则林斗耀心思一变,还真不知道会叫他韩炳中死的多惨。
……
“恭喜,恭喜!”
政事堂的堂札,加上安抚使司的大令迭日即下,魏翼和徐行伟听到消息之后迅速赶了过来,正好和安抚使司的吏人一起赶了过来,亲眼看到孔目官给徐子先下委札的情形。
魏翼连声道贺,一旁徐行伟笑道:“团练使和节度使,节度留后,还有兵马使等官职一样,已经多半为虚衔加官,没想到明达还能得授实职,虽然是权宜之策,不算正经实官,但也委实罕见。”
四周响起鞭炮声,别院大门经过这一阵子的整修已经焕然一新,连别院前面的镇子上的街道也是重新整修过,重新铺上砖石,疏浚了排水道,清理了一些生活垃圾,眼前景观就变得相当不错,绵延不断的街道,临风招展的招牌在不远处的镇子大街上。
眼前是笔直的青砖道路,可容两辆马车对面而行,明沟暗渠疏浚一新,看起来整洁一新。
而不远处的闽江,江水浩浩汤汤流淌而过,一艘艘大小船只如在水墨画中。
侯府别院四周则是有高大的榕树环绕,时正深秋,落叶却还不多,四周仍是绿意盎然。
别院则环抱数十亩地,重新粉涮过了,白墙碧瓦绵延甚广,给人一种典雅与大气并存的感觉。
四周颇多人围观,很多商人东主自动叫人放起爆竹替侯府庆贺。
自岐山盗来袭之后,镇上商家都担心安全,还好有徐子先这个世子坐镇,令得商民们安心了不少。
明里暗里的感激当然不少,徐子先获朝廷厚赏,镇上的人也是感觉与有荣焉。不管怎样,别院建在这里几十年了,南安侯府算是镇上的成员之一,侯府有了喜事,出了徐子先这样能干的世子,镇上的人也是相当的感慨。
从本事上来说,徐子先是似乎能叫老侯爷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第六十三章
团练使
徐子先是在别院正门接的委状和赞扬他的堂札,能叫政事堂下堂札也是极为不易了。
大魏二十三个路,十多个府,四百多州,两千一百余县,北方以京师为主,故燕古都,居于北方平原形胜之地,以长城为界,将诸胡分而制之。
北虏,也就是蒙古诸部,曾经煊赫一时,在大魏开国前后也曾南犯,被大魏太祖一路杀败,未能得逞而返,其后逐渐衰落,现在已经沦为二流角色。
东胡,其是辽东诸部的集合,游牧与渔猎民族的集合,新兴势力,彪悍绝伦,曾经的强国渤海国被其灭了大半国土,只余半岛残土,苟延残喘。
西羌,以羌人,原本的西域各国,还有吐蕃残部的松散联盟,有少量的精锐骑兵和大量的游牧轻骑,无力攻魏,却常与北虏一道犯边,令大魏的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都是因其而疲惫不堪。
除了北方诸路,军,还有成都府,江陵府等大府,淮东,淮西,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云南北路等诸路。
大魏国土,以徐子先的了解,是收复了燕云和西夏大半国土,加云南一部份,算是强化版的北宋。
百姓则在一亿五千万人之间,大魏不禁兼并田亩,工商海贸发达,军制较为严密,中央禁军和地方厢军规划齐备,各路并无总督,巡抚之设,还是以文制武,但武将的地位也并不算太低,这得益于太祖定下的祖制,设武学堂,考武举人,武进士,到崇德年间,将领十个有九个都是武科出身,便是宗室为官,一般来说都要锁厅考试,且是有文有武,所以武官地位,并不为低。
赋税来说,也是并不在少数,只是四面受敌,开支浩繁,仍然渐有不支之势。
这般大的国家,二十多路等若二十多省,几百军州,两千余县,亿万臣民,政事堂是一个左相,官职是中书省中书令,一右相,尚书左丞,三到四名参知政事,并无门下省,设御史台,某参政会兼御史中丞。
再有枢密院,掌军事,六部中的兵部尚军务,地方上的情形也差不多,比如帅臣安抚使掌军事,冲要地方设大都督府,比如江陵大都督府,广州大都督府,福州大都督府,以掌地方军务,协调厢军守备配合为要,各处的大都督府,也是朝廷在要紧地方制衡安抚使司的配置,否则地方军政大权尽管帅臣,象江陵,福建,两广这些人口稠密,外贸工商发达的地方,一旦为人臣所把持,局面就相当危险了。
宗室要出来办事,为国效力,与大臣形成制衡,这也是祖制,太祖的治国心术,从在大魏的实际效用来看,明显比把宗室当废物养着要强的多,只是崇德年间,对大臣更加倚重,对宗室多有防范打压,这也是因为天子是外藩出身,对宗室较为提防,放心不过的原因。
想想也是,以外藩继位,理法上是小宗继承大宗,难免有些宗室会有异心,既然赵王府可以,别家为什么不行?
以血脉来说,赵王那一辈皇子有十几个,或封王,或是公侯,哪一家都有资格。
皇帝的提防和打压,也非由来无因。
好在,徐子先算是自己争气,斩首七十多级,杀掉悍匪的功劳是谁也压不住,报到政事堂上,右相徐夏商替他力争,不仅升为三品勋位的昭武将军,还得以未袭爵的世子身份历练军政,加上防盗之事,得授福州府团练使实职,在最近这几十年,已经是朝廷罕有的封赏,堪称为异数了。
四周观看者众多,看到徐子先在五开间的别院大门前接了堂札,长揖拜谢,再接安抚使司的委状,一时间爆竹声响,欢呼声也接连响起来。
“看来明达在别院这里颇得人心。”徐行伟大感欣慰,笑着夸赞了几句,又对李仪等人道:“侯府的诸位大人,先生,也是出力不小。”
李仪等人当然逊谢,别院在镇上确实还算不错,徐应宾就不讲排场架子,也是没钱。除掉李诚父子后,对官庄丁口不管是正户还是隐户,颇多照顾,侯府收入减了不少,但此前这笔收入是李诚和背后的岐山盗拿走了,现在这笔收入归于侯府,孔和等人还在算细帐,但一年好几万贯的收入是跑不掉了。
有这么一笔收入,对侯府来说是相当大的助力,比起徐应宾和第一代南安侯都强的多,南安侯府,可谓是扬眉吐气。
但说来也是可怜,一年几万贯,说起来不错,但积年公侯府邸,哪一家没有这个收入?家底有几十万贯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穷困的府邸也有,多半是挥霍无度,有再多的资产也禁不起子孙浪掷,江陵,京师的宗室家族,不比福州这里务实,破产的侯府比比皆是,若是宗室都擅长积累,个个家资巨万,人力财力充足,怕是朝廷又要不安了。
因为侯府善政,不少正户隐户都减了负担,徐子先的声望一下子便起来了。
而任用李仪,孔和等人也很得力,加上新上任的庄头都挑的谨慎老实之辈,欺男霸女的事也是绝迹,如此一来,徐子先声望更高。
加上文章传扬,杀灭匪盗,要论威望,现在的徐子先可是把徐应宾都盖了过去,更是远远压过其没有出息的祖父了。
“现在说什么都为时尚早。”徐子先也是没有想到,齐王居然是保举他当了团练使。
这个职位在唐宋时全称为团练守捉使,地位在节度使之下,藩镇是以观察使兼之,州是以刺史兼任,主要职责就是统率地方守备兵马,唐时初设,到后来为都团练使,再以都团练使为节度使,这就是节度使的由来。
大魏立国之后,团练使主要职责是训练地方乡兵为后备,一旦有战事警情,团练守捉使可以率部出战,以为正兵的后备。
后来国朝大体鼎定,团练使渐无军务,后来逐渐成为虚职,只在一些有战事的地方设立,也有给一些宗室勋贵子弟锻炼的机会而授之,随着局面转变,连这种情形也少见了。
有了这个正五品的官职,徐子先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南安泽镇和水口,谷口一带招募民壮来练成强兵,防御海盗,安靖地方,倒是真的公私两便。
对徐子先来说,可以把别院为中心,附近几个商旅繁多的镇子,加上几百个村庄都纳入到侯府势力之下,渐渐打造成风雨难进的地盘,这一下等于有了起家的本钱,非常合算,比他原本的想法还要快捷省事的多。
徐子先渐渐有所发觉,本朝不设总督巡抚之类的差遣官,这使得地方权力较重,虽不说渐成藩镇之势,但地方官权力大,包括军权在内,都比明清之季要大上许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