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9


小妹又是一副看智障的眼神,不过脸上的笑容却是相当的灿烂。
相比以前烂人一样,对自己毫不关心的哥哥,小妹当然喜欢现在的大哥。
别院的饭堂摆在北堂侧的西厢,天黑了,到处一片漆黑,这会可不象后世到处是光源,要是没有星光月色,就只有鬼火一样的蜡烛或油灯照亮,这两样东西可是相当的昂贵,油灯要便宜一些,蜡烛中产之家都不怎么用的起。
当徐子先推门进来时,屋子里也不比外头亮多少,屋中只有几盏油灯,被徐子先推门带进来的风吹的左右摇曳着,在墙壁上晃出大片的亮光和暗影。
屋子里有秀娘和另外一个帮厨的仆妇,妇人们正在摆菜,她们都是附近庄上来服徭役的官庄庄户。
另外还有看门的,打更巡逻的,园林,厨子,菜农,大约还有十余人,这些人当然都是免费劳役,各庄轮流出人。
父亲在时是一州防御使,按朝廷规矩父亲徐应星的月薪是五十贯,一贯一千钱,加上柴薪钱,禄粟,职钱,公使钱,茶汤钱,给券,厨料钱等等,还有元随钱,衣料钱,父亲月收入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杂费相加,达到了百贯以上,还有公使钱是三千贯,用光即补,另外还有职田,每年也有几十贯的收入。
林林总总加起来,徐应星在世时,一年收入几百万钱,不过父亲很少动用公使钱为自己所用,所以当官几年,只是陆续修葺了府城祖宅,还了一些旧债,连别院也无钱修葺就过世了。
父亲一去,侯府收入降了九成以上,又恢复到介于贫困和温饱之间。
大魏宗室的俸禄,委实不能和官员相比,相差太远了。
当然就算俸禄菲薄,也不至于叫侯府穷成这般模样,最关键之处就是被提管李诚把持,大量的收入被其中饱私囊。
徐子先面容和善,先向秀娘轻快的点了点头,又向那中年仆妇点头致意。
秀娘微笑着回了一礼,礼节十分周到。
徐子先倒是有些失望……
晚餐是蒸了一条大黄鱼,几样时蔬青菜,一大碗蒸米饭。
侯府还保持着分餐制,徐子先和小妹身前都各有一个托盘,鱼和菜都分了开来,兄妹两人坐好之后,秀娘和仆妇在另一边的桌上也开始吃起来。
徐子先的小厮徐名,小丫鬟伊然,也和秀娘仆妇一起凑了一桌。
她们只有一碟煮青菜配糙米饭,量倒是管够。
在此之前她们要等徐子先兄妹吃完了才能开动,徐子先令她们在一旁一起吃,最少这样能省油灯耗费。
听到这样的理由,女孩子们都大表赞同,小妹甚至罕见的夸赞了徐子先一通。
在徐子先的右手侧有一叠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这是近一周来福州城里几家报行的周报和晚报,五六份叠在一处送了过来,这样的一大摞报纸,有的是三个铜钱一份,有的是五个钱,加上送报人的跑腿钱,一共得一百三十文钱。
这对侯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徐子先还是说服了小妹,现在自己不在福州城里,对朝廷大事和地方大事都是两眼一抹黑,这样自是不行。
小妹倒是怀疑阿兄要看那些香艳八卦文章,他哪关心过朝廷大事?不过长兄近几个月来真的沉稳了许多,每常也会看一些朝廷的邸抄塘报一类的文字,枯燥乏味,兄长却是看的津津有味,由此看来,怕是真的有所进益了。
徐子先见了报纸很是欣喜,想想也是可怜,读书看报在后世大约是排在最后一位的娱乐了……是游戏不好玩还是电影不好看,居然要看报纸?
现在一摞报纸摆在眼前,徐子先顾不得吃饭,先拿起一份看了起来。
--------
朋友们看到了本文,感觉尚可的话记得收藏啊,免得迷路找不到了。
第五章
文学版
现在是崇德九年六月二十四,报纸上京城和北方的消息大约是十天前左右,也就是六月上旬。看来朝廷到福建路的驿站一般是八天到九天时间赶过来,然后各报社会在一天之后选登最新的北方军政要闻。
对一份成功的晚报来说,这些军政大事登了未必能叫百姓感兴趣,比如以前的徐子先对这些直接翻过去不看。
但这些东西又是必须要有,否则报纸的格调都降低了许多。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崇德九年五月东胡入侵的大事,东胡以数万骑兵冲破长城边防,十几个州县被攻破,数十个制置使,防御使,或是知府,知州,知县,统制战死,北方京师一带损失极为惨重,几十万军民或被杀,或被俘。
东胡还试图攻打真定或大名府,但被河北东路安抚使李国瑞率十余个军堵在沧州和定州一带,几仗打下来东胡人损失也不小,到七月时,兵锋受挫的东胡人开始撤走,被李国瑞夺回不少百姓,八月初时,境内的东胡兵已经撤光,北方和京师算是安全了。
报纸上是一片欢腾,对李国瑞这样的重臣不乏溢美之词,朝廷亦是已经赏钱一千万钱给李国瑞,同时授开府仪同三司,李国瑞入两府为执政几成定局,也算是一战成名了。
徐子先轻轻摇了摇头,现在报纸上都相当乐观,认为东胡锐气全失,未必再敢入关,本朝有京师镇守北方,长城沿线完好,东胡人就进来也只能打打草谷,对社稷没有根本性的威胁。
而且报纸上有评论员文章,谈起河北东路安抚使李国瑞,河北西路安抚使贾孙兰,河东路安抚张世基,都是朝中重臣,名臣,兵强马壮,朝廷赋税充足,财力雄厚,光京师东门外便有军器监十几里路长的铁匠铺子,叮叮当当昼夜不停的敲打铠甲兵器,打造出来便充实各路兵马……东胡人翻不了天。
徐子先摇头苦笑,在重生之前他也是这般想的,从国力来说,大魏二十多个路,每路都有几十个军……每军两千五百人,每军五个营,每营五百人,每营五个都,每都百人,每都两个哨,每哨五十人,每哨五个队,每队十人,一队分两伍。
五个军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厢,厢就是最大的军事单位,武将最多能领一万两千五百人,能节制诸厢一起行动的就只有文官,也就是诸路的安抚使司的安抚使们。
整个大魏有一百二十万的正规军,统称为禁军,还有几十万人的厢军,归地方节制指挥,分为城防营,江防营,河防营,或为各寨,用来防御海盗,山匪。
大魏的财政收入为一年一亿六千万贯钱,太祖开国年间是一亿贯,文宗年间是三亿贯,到孝宗年间猛降到两亿一千万贯,到武宗年间降到一亿八千万贯,宣宗年间继续下滑,到崇德年间就只有一亿六千万贯了。
财政收入下滑,军兴浩繁,开支巨大,只能对小民敲骨吸髓般的加大压榨,民间工商发达,贸易发达,却越趋贫困,军队和官员队伍越来越庞大,开支越来越多,看似繁华的背后,危机已至。
翻看军政版就占了徐子先不短时间,再翻社会民生版,却是先看看物价。
肉类,鱼类,粮食,各种民生物价都有小幅度回调,这倒是正常,夏季时物价好歹会回落一些。
各种招商和招工的广告也是极多,某船场招熟手工人,日薪是二百文钱一天,这肯定是高薪了,估计是熟手工人难找。
某饭馆招跑堂伙计,日薪八十文,包一天两顿饭……也还不错。
某商行招学徒,包吃住,没有工钱,五年出师。
某小说家招写字好且快的助手,一天一百文,小说家口述,助手招录誊清。
厢军在漳州流民中挑选新军,安家费五贯钱,日给钱四十文,当然包吃包住。
提刑使司破获一密室杀人案,这案子出了很久,徐子先都关注过,将三人关在室中,天明之后死了一人,密室只有一门被人从外面锁上,里头则用门栓顶住,内外密室,死了一人可不两人中有一个是凶手,结果凶手居然另有其人。
这案子徐子先看的津津有味,半天才移过目光。
某小吃店发明了一种新的鱼汤汤饼,欢迎各路英豪前往品尝。
某不可言说的娱乐场所新到一批妙龄女神,欢迎新老客户前往……嗯,还是不可言说。
徐子先时而皱眉,时而微笑,他早就有所发觉,从报纸的社会版来看比军政版要有趣的多。军政版死气沉沉,朝廷似乎对所有的事都提不起劲来,象是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官员们混日子的多,对军国大事从来没有能叫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倒是民间社会版,活力充足,总有奇思妙想来吸引人的注意,从这个版来看,大魏的民间经济还是相当的活跃发达,并且市民文化也相当的发达。
再翻开一版是大幅的广告,再开一版亦是……看来报纸的卖价并不算高,报行都要从广告里获取相当的利润。
再开一版是文学版,徐子先其实自幼接受了相当完全的儒学教育,大魏的宗室可以出仕,每个宗室直接获得文举人或武举人的身份,然后赴京师参加进士级的锁厅试。
锁厅试的难度远低于正常科举,宗室通过锁厅试之后成为文进士或武进士,然后就任文武两途的官员。
老南安侯徐应宾曾经是一位武进士,后来慢慢出仕升官,最终到了宗室武臣的顶点,一州的防御使。
防御使只是正五品实职,也是大魏宗室能担任的武职官的顶点。
文官则没有上限,只是一般来说宗室不得出任宰相,现任的右相徐夏商是出了五服的远宗,又是在对宗室防范甚严的本朝之前就位极人臣,亦是知名的大儒,这才能进入两府执政。
近年来徐夏商地位渐渐不稳,朝野人尽皆知,崇德帝由于是亲藩出身,对宗室较为提防忌惮,一般不使宗室在京师任职,稍有机会就把宗室放到江陵或福州,锁厅试后的宗室进士,也是全部放在地方任职,不使其留任京师,以防宗室在京师生事,甚至威胁皇权。
徐应宾曾经希望徐子先能考中文进士,这样人生就顺利许多,而且能积累起家资,前两代南安侯都是坐吃山空,徐应宾倒是考中武进士当了官,俸禄优裕,可惜没当几年就被岐山盗所败,在面临下狱的威胁下自杀而死。
这也是上两代侯爵不愿为官的原因所在,文进士太难考,武进士就是武官之途,朝廷很少问罪文官,对武官却相当苛刻,当官的俸禄优厚,但风险也随之而来。
能在报纸文字版横行的多半是福建路的名士们,多半有举人或进士功名,最少也得是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秀才,还能勉强被称为少年名士的存在们。
题材则以诗词歌赋为主,多半是诗和词,也有小段的版块放一些戏曲的戏文,市面上流传的戏文多半是这些名士所著。
评话小说则不登大雅之堂,只能在社会版刊登。
从诸多名字中徐子先果然看到了最熟悉的那个,赵王府的那位族兄,少年风流,文采惊人,虽是宗室不能参加正常科考,其却隐姓冒名,二十岁不到在文教鼎盛的福建路考中了举人,被时人引为神童,其后又参加锁厅试,成了正式的国朝进士,三十来岁就坐到了建州通判,当世大儒。
正当其春风得意时,东胡人来了。
徐子先又想到父亲郁郁而终时的情形,不觉长叹起来。
“阿兄,文学之道只是小道。”小妹看到的是徐子先在对着文学版哀叹,不觉想起流言,忍不住安慰起兄长来。
徐子先嘴角抽搐了几下,他当时是晕倒了,只是刚穿越的后遗症,结果被传言是在雅集上苦思不得而晕倒,真是飞来横祸。
“吃饭吃饭。”徐子先放下报纸,开始埋头吃饭,再不吃饭都要凉透了。
小妹捂着嘴笑起来,两眼弯弯,似藏着一潭秋水。一旁的秀娘强忍笑意,眉头都皱成一团,小伊然不知道众人为什么笑,左看看,右看看,也是跟着笑将起来。
……
吃完晚饭,徐名掌着一盏灯与徐子先回北院正房休息,四周都是黑漆漆的,别院附近没有太多住宅,也没有人声踪迹,如果从后宅门推门出去,白天是大片的菜田,晚上就只有大片的黑色,偶然还能见到鬼火飘浮。
徐子先先到厢房里用热水洗了澡,换了一身轻便衣裳,刚坐下拿起本书在读,小厮徐名进来道:“世子,奉常李大人来了。”
奉常李仪紧锁眉头走过来,见到徐子先后躬身行礼。
这人穿着从七品文官的袍服,头上一顶展脚幞头,雪白的里衬和青色的官袍都熨的很平,看的出来这是一个一丝不苟个性很严谨的人。
李仪四十来岁,方面大耳很有福相,由举人功名入仕,因为没有人脉一直只能当小吏,后来被上京觐见的南安侯徐应宾赏识,直接带了他回福州,算是有知遇之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