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479


此后徐子先要带着王妃写好谢表,由诏使带回,这一套流程已经有二百多年,大家都相当的熟练了。
接下来一对新人持爵,在林斗耀主持下,向陈笃敬和昌文侯夫人献茶,敬酒,躬身为礼。
待徐子先三拜之后,陈笃敬对他小声道:“我就不说叫明达好生对妻室的话了,你自家心中有数。倒是想说一句,此后你夫妻和睦,最欣慰的不是老夫,反是我那故友,你可记得了?”
徐子先内心感动,其实每个父母对儿女的心思都是一样的,陈笃敬不说自己,提起父亲,当然是说当年定亲之事。若徐应宾地下有灵,当然是感觉万分欣慰,而徐子先此后一念及此,对陈文珺也会多几分宠爱和包容。
“岳父大人放心。”徐子先亦是低声道:“此后我不得再纳妾,当一心一意对文珺,此志已绝,不会更易。”
“也不需要如此……”陈笃敬脸上露出感动之色,不过还是颇为怀疑。
徐子先却是看到身边的陈文珺在微微颤抖着……他的话,明显感动了陈文珺,令得这个少女大为激动。
徐子先轻轻拍了拍陈文珺的手,感觉少女的手在颤抖着,他忍不住轻声道:“我说的是真的,此后就是如此。”
陈文珺没有出声,只是微微的摇头。
此时众人簇拥着新人夫妻向外行走,亲迎的礼仪简单朴实,但不失庄重,不似民间那样过份的喧闹,毕竟在场之人,哪怕是商人亦是读过几本书的存在,不然也进不得昌文侯府。
到了此时此刻,算是大功告成,各人都拱手致礼,说一些恭喜的话语。
徐子文一直死死盯着徐子先,甚至超过了对陈文珺的注视。
他的眼中有疯狂,也有怨恨,有无奈,不甘,嫉妒等若干种色彩,变幻之时,连不相关的人也看的出来这位赵王府的贵公子神态有异。
陈正志等人当然也是察觉了,在徐子文下意识的起身之时,陈正志起身拦住徐子文,淡淡的道:“章达兄,有什么话,等中山王和舍妹离开之后再说。”
徐子文干笑一声,这时才发觉自己嗓子都已经哑的不成模样,那是过于关注导致的,徐子文自己内心一阵酸楚,他道:“陈大兄放心,在下奉父亲前来,当然不会做什么不该做的事……就是为这一场婚事写了一首诗,想敬献给中山王夫妇。”
“不必了。”陈正志知道徐子文的想法,也瞟了一眼徐子文手中的诗文,无非是凄惨辗转,说不尽相思之意,在婚礼上做这样的诗文,简直脑子有毛病。
他很不客气的打断徐子文,说道:“我知道章达你自忖文采,不过,你随我来。”
陈正志说完,将懵懂着的徐子文拉出大厅,直趋仪门,大门,到了大门外,诸多百姓还是在灯火下意致勃勃的等着瞧热闹,陈正志指一指大门之外,对徐子文道:“你自家看看,那些房顶上的甲士,那些束重甲的玄甲精骑,还有中山王府附近的数百骑兵和将士,还有那些官吏,你看到没有?圆领短袍,袖口束起的那些官吏,办事精干,效率极高,家父对他们都赞不绝口。我告诉你,明达不仅是带出几千精兵强将,还有自家的全套的体系,家父告诉我们,以明达的东藩官吏的效率和精干,还有他们培养人才的办法,两三年内,把全福建路的官员都换旧,明达一样能统治的得心应手,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你们赵王府,林帅臣,还有我们熟知的一切,其实都毫无意义!”
徐子文神情呆滞,嘴巴微张,半响回不过神来。
眼前的一切,确是如陈正志所说,徐子先不仅是一方势力之主,并且开创出了相当独特和奇妙的东西,眼前的这些官吏,束甲侍卫,玄甲铁骑,都是大魏没有的东西,徐子先不仅开创了出来,而且自成体系。
可想而知,只要给这人更大的舞台,徐子先会做出多少事情,能做出多大的成就。
陈正志看向徐子文的眼神中有了一些怜悯……一个曾经眼高于顶的所有的一切,在此时此刻都被击的粉碎。
徐子文脸上显露痛苦之色,挣扎了一小会后,他嘶哑着嗓子对陈正志道:“陈大兄,我知道经世致用的本事,还有战场厮杀,我都不是徐子先的对手。不过,他掌握了这些又能如何,说到底,掌握福建路的不可能是他,只能是赵王府!”
徐子文说罢也不等陈正志反应,转身便走,很快消失在人潮之中,跟随他的赵王府伴当也是赶紧追上,今天这场面,这位公子哥的表现已经是够丢脸了。
陈正志轻轻吁了口气,事情总算解决了,没有闹出不可开交的丢脸局面。至于徐子文说的话,他只是轻轻一耸肩膀,当成是这个贵公子在失败之后为了扳回颜面而做的狂言妄语。
现在的这个局面,赵王都没有办法,何况一个徐子文?
比螳臂当车还可笑!
……
陈府准备的嫁妆队伍也上路了,相对中山王府的礼物队伍,陈府的队伍要精简了许多。
不过陈笃敬替女儿在东藩放的几十万贯钱也早就流传开来,倒是没有人议论昌文侯府的嫁妆太少。
就算少,也最少值得十几万贯,还有很多是明显后加上礼单的内容,应该是昌文侯府看到徐子先的礼单和礼物队伍后,临时加上去的内容。
“妹妹此去享福了。”陈家大姐眼中不乏羡慕,陈文珺到中山王府之后不需要服侍翁姑,直接当家做女主人。
“早些生个嫡子。”陈家二姐则道:“这般你地位方能稳固。”
陈文珺微微点头,上车之后款款坐定,心中却未有丝毫涟漪。她透过车窗,看到徐子先神态轻松,身手矫健的翻身上马,脸上突然一红,一种甜蜜之感涌上心头。
从今天开始,这个男子便是自己的夫君,此后当祸福与共,荣辱相依。
……
杨释之,林定一,还有诸多的福州城中的官员,武将,商人,当然也包括大批的宗室,在酒宴之后出门时,才发觉街道两边盘腿坐着很多军人。
战马被束在一旁,已经喂过精料,地面上有一些豆料和鸡蛋壳之类的残渣。
军人们腿边放着水囊,有干粮渣之类的残余,他们应该是用清水就着干粮吃了一餐。
王府并没有替几百号人准备吃食,所有的军人都是一样的待遇,包括一些穿着都头级别武袍的武官,亦是一样的对待。
众人神色凝重,福州府推官林瑞德由衷道:“在下从在泉州束发读书,北上考试,在京师为官,南下福州为官,仕途十余年,至今未见哪一支军队能如此被军令约束。”
时近半夜,福州这样的地方晚上的露水很多,将士们的玄甲上都被露水浸染,很多人的衣袍也是看起来半湿了。
但所有人都坐的相当端正整齐,甚至他们连在街头坐着的坐姿都是一模一样,而且相当的整齐划一。
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随意走动,所有骑士摆出一样的坐姿,端坐于地,犹如一尊尊泥雕木作。
尽管明白这一次骑兵入城就是中山王府在宣示武力,众人仍然忍不住惊奇,赞叹,感慨,敬佩,各种情绪不一而足。
一支军队,装备和武器都不足令眼前这些人迸发出如此的情绪,就以杨释之的家族来说,其家族的财力,买几百匹良马,配几百个能骑马的壮汉,打造更精良的兵器和铠甲都不成问题。但能把骑兵训练到眼前的这般地步,如此的令行禁止,令将士们席地而卧,这样的事情,杨释之感觉自己无论如何也是办不到的。
林定一亦是有相同的感觉,一旁的陈笃竹,魏九真等人,也是有类似的想法。
陈笃竹很沉稳的总结道:“福州有中山王府坐镇,实乃我等之福。”
“竹老说的是。”
“此言甚是。”
四周传来一阵附合声,有人更道:“我等当吩咐下人,明早及时多购买一些早点,肉粽,包子,扁食,汤饼之类,犒劳这些骑营将士。”
“赞同。”
“在下附议。”
一阵嗡嗡声中,诸多的商人和官员逐渐上马或坐车离去。
他们并没有发现,骑营的指挥张虎臣也没有睡到房舍之中,尽管王府内替他准备了房舍。张虎臣不愿和兄弟袍泽们分开,他亦是坐在队伍之中,解下披风之后,略松铠甲,手按横刀,就是席地休息。
将士们从东藩上船,上岸后就列队赶路,然后进入福州,每个人都疲惫万分。但他们入睡之前,亲眼看到张虎臣进入队伍之中,这些骑兵也并未感觉意外。
这就是东藩行伍的传统,将领拥有权力,也有很多好处,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之时,没有哪一个将领会自己独自跑去享受,将兄弟袍泽抛开一边。
这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也算是不成文的军纪。
这当然是徐子先带头的结果,从南安镇到东藩,徐子先向来就是如此!
张虎臣,高时来,还有所有的骑营将士都可以确定,如果今晚不是新婚之夜,哪怕贵为亲王,只有有大量的部下在外露宿,大王也会亲自前来,与所有将士一起在街头盘腿休息。
四周全是鼾声,从东藩一路赶来,骑兵们都困倦疲惫了。
也有一些没睡的在低声谈笑,说的话题千奇百怪,当然有不少人在议论刚迎入门的王妃。
张虎臣没有摆出凝神细听的状态,当初的君侯和现在的殿下都很宽宏大度,将士们也不可能如议论同袍或外人那样语涉不恭,不过身为心腹大将,张虎臣不打算听这些不着边的话,以防自己不小心吐露出来。
更多的人讨论的还是下一步的任务,骑营先至只是先声,底下枢机房是打算再调一到两个军到南安镇。
从去年的离开到今年的返回,时间很短,所有人都没有料想到会以这么快的速度,还有这种方式返回。
每个人都踌躇满志,感觉信心十足。
第四百四十三章
计划和变化
张虎臣捏着自己的手指骨节,在咔哒咔哒的响声中,他布满胡须的脸上也显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枢机房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军方的高级将领也曾与会参加,然后枢机房提出了半年内扩军到三万人或五万人的强力计划,令得每个军方高层都是打了鸡血般的兴奋。
军政,军训,军令,参谋,后勤,各部门都会全力配合内阁的统一提调,在南安和谷口一带已经大规模的招募矿工,在漳州和泉州则招募水师将士和水手……
最叫张虎臣高兴的就是,孔和拨付了大量的购马费用,好几艘大型商船已经北上,按北方的价格,高于一米五以上的战马要价在四十到六十贯之间,相比来说,普通的战马二十贯左右一匹,杂马才六贯钱左右一匹,骡子和毛驴则是三贯到四贯左右,几十贯一匹的精良战马确实价值不菲,相当昂贵。
此前的南安侯府也是投入重金,先后购买了两批次的战马。
骑营现在乘骑的这一匹是第一批购入,花了好几万贯钱……此后罗方伯又送来几百匹天方马,现在东藩资金充足,再次大批量购入天方马也是被提上日程。
天方马的种群最少要达到好几千匹的规模,同时扩大养马地,这样才能在几年之后获得稳定的天方战马的来源。
否则最少按二十甚至三十年计算的战马繁育计划,缓不济急,恐怕战争打完多年,东胡一统大陆了,东藩的战马种群还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战事。
此次购买计划是打算购入北方的蒙古马和青唐马,规模达到万匹以上,时间最少是好几个月,估计能在年前开始陆续往回运输战马。
这样骑兵的规模能达到四个军或是五个军左右,张虎臣从指挥五百多人的骑营指挥,一跃而成为厢都指挥使级别的骑兵都指挥。
万余人的骑兵队伍集中使用,在大魏也是堪称豪华无比的举措,整个北方的骑兵群不过三万人左右,厢都指挥使李友德一直想把他们集中使用,却始终不得如愿。
以厢都指挥之尊,能统一指挥和使用的骑兵,也就是五个军一万余人左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