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479


杨师度微微一笑,说道:“东南朝官,近来颇多不满,这样也正好平息一下舆论。”
“官家不是大气量的人,”韩钟叹道:“老夫迟早要去职。”
在场的人俱是点头,众人俱是明白,韩钟最迟到明年一定会去职,天子和权相之间已经没有信任的基础,现在只不过是天子屈从大势,但以天子的心性,这种忍耐的时间相当有限。
北伐之事,原本该两府主持,天子却经常越过两府,直接给前方的将领下中旨,等若是将从中御,弄的枢密使张广恩极为愤怒,其余几个副使也颇为不满。
至于地方官员的任免,钱粮调度,赋税征收,这些事天子也经常下中旨,并且越来越强硬。
皇权和相权代表的文官们,彼此一定会有冲突和争执,但如当今天子这样,悍然侵夺相权的难看吃相,在大魏列帝中也是极少数。
韩钟和杨师度私下闲聊,都是感慨当年成宗死的太仓促,当今天子急促间被带入宫,未几就即位为帝了。
皇子都是受严格的教育,其中嗣君则是有帝王心术相传,平衡相权,巩固帝位,自有一套做法,哪怕是平庸的成宗皇帝,在此事上也比当今天子强的多。
今上未受过嗣君教育,这是最大的短板,教育之外,就是天性使然。
杨师度明显要给官家挖坑,以徐子先的身份,血脉,还有立下的这般大功,封亲王一点不过份,掌黄钺专军,亲王坐镇地方的也不乏先例。
开府就有些过了,但以现在的东南局面,给亲王开府也算站的住脚的理由。
可想而知,天子看到两府给的这封赏赏格会有多头疼。
“爵位谈完了,再说官职。”韩钟喝了口茶,颇感惬意的道:“现在徐子先是提管东藩马政,南洋水师观察使,东藩观察使,从五品?”
“是的,相公记的不错。”
“此子了得。”韩钟说道:“我听人说,东藩的马政也搞的不错,有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牧场,已经放了上千匹天方种、马,还在采买大量的优质母马,除了天方马外,就是繁殖杂交的战马?”
“东藩的马政札子,学生看过。”明州的幕僚此时插话道:“天方马没有上千匹,怕有四五百匹,说是还要陆续购入,达到万匹以上,这样十年之内,才能繁育到十万匹以上的规模。因为缓不济急,南安侯府是在购买一些精选的河唐马,要高过或等同五尺,低于五尺的便不要了。这样买的一批母马,配种更高大神骏的天方马,纵不及纯血马,经过好生选育,训练,三四年后,会有数万匹可用之马了。”
东藩马政,在徐子先看来毕竟还是受限于气候和地理环境,养到几万匹的规模差不多就是极限了,这还是建立在财政充裕,可以给战马充足的精料,包括豆类,鸡蛋,燕麦等饲料的前提下,再有充足的人手照料涮洗,并且训练。
这样在几年后,能有两到三万匹的精良战马,东藩已经做到了极限。
如果有可能,徐子先想找到更好的养马地,可以扩大牧场范围,养牧更多的优质战马,但目前来说,尚且没有头绪。
就算如此,东藩的马政从一无所有,到建立牧场,购买优质种、马,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显示了徐子先强悍的执行能力,从这一点来说,韩钟等人再多的赞誉也不为过。
“职官,加诸卫上将军,福建路大都督府副大都督,总管福建路马政,东藩防御使,兼管南洋水师,大体上就是如此。散官,加至辅国大将军罢,加鄣德节度使,持节,勋,柱国。”
诸卫上将军之上,便是殿阁大学士,直学士,六部侍郎,再往上,便是六部尚书,厢都指挥使,诸卫大将军,并非散官,勋,阶,而是实职。再往上,便是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在京师有元随仪从,头顶一柄清凉伞,而武职便是太尉,是武职官的顶点了。
徐子先的实职,诸卫上将军原本就是为了加副大都督,诸卫在地方早废,职官并非勋阶,而是为了各路都督府加官所用,只有京师的金吾卫和左右卫有实职的大将军,其实也就是郎中令,卫尉们用来加官所用,以方便统率宫禁宿卫。
至于东藩防御使,比观察使更进一步,陈笃中算是正式解套,有名无实的东藩防御使可以不必再做下去了。
总管马政,把东藩换成福建,就是方便徐子先买马,如果徐子先愿意,可以在福建收马捐,地方官也无权过问。
南洋水师,两府心知肚明,已经落到南安侯府手中,这一次算是名正言顺,直接交托给徐子先了。
如此一来,徐子先在马政,水师,东藩岛上可谓大权独揽,而且还能插一脚到福建的防务里头去……毕竟是上将军,副大都督,这算是政事堂给了徐子先全方位的解套,如果这位南安侯愿意,可以把手伸到福建路去了。
韩钟笑道:“徐子先会不会忍不住?”
杨师度道:“咱们给他这个机会,以南安侯的性格,多半不会再隐忍下去。”
韩钟眼皮眨了两下,略感兴奋。
韩钟执掌大政多年,和官家的争执弄得血流京师,内心岂能没有怨恨?若老老实实的叫天子令他告老去职,又怎么可能?
杨师度才是最了解韩钟的人,对南安侯的封赏,在福建路的布置,当然不是这位权相真正以大局为重,而是要怂恿徐子先和赵王早早相争,天子也不得不下场,关注的重点可能从政事堂移到福建路去,韩钟方有乱中取胜,继续执国柄的机会。
幕僚多半时候要应和主君,但杨师度也知道,更多的时候还是要有真知灼见,给韩钟乐观的假象,将来出了错,韩钟的怒火向谁发泄?
“好了。”韩钟看看窗外,曙光微露,糊着窗纸的窗户略微发白,当即起身道:“我们先去政事堂。”
一个幕僚道:“举国的官员,此时起身的万中无一,相国秉持国政这般劳苦,偏偏官家还不怎么体恤!”
韩钟冷冷一笑,杨师度在一边道:“放心吧,官家起的比相国还要早。”
……
当韩钟在百余元随的簇拥下赴皇城内的政事堂时,天子已经驾临内东门小殿了。
这座朴实无华的殿阁,窄小的殿门开间,内里毫无装饰,甚至很多地方连裱糊的门面工作都没有做,直接露出青砖地面。
殿内也没有什么古董器玩,只有式样朴素的桌椅,殿外则是有一片茅草屋子,也没有花从,只有竹林,草皮,从院落的角门出去不远就是政事堂所在的地方,天子要拜相,见翰林,召见大学士,直学士,或是太尉,厢都指挥,又或是韩国公这样的宗室元老,一般都在这里见面。
只有大朝会时,或是有军国大政需要大量的臣子参加会议,就会选择在宣政殿。
天子才三十多岁,但已经是两鬓斑白,瘦削的脸上也是布满了皱纹。由于长期的失眠,天子的精气神一向很差,但今天有更加明显的黑眼圈,显然是昨天晚上,天子几乎是一夜没有睡。
四周侍立的宦官都偷眼看着官家,知道官家情绪恶劣,于是各人都加多了几分小心。
麻烦,简直是天大的麻烦。
天色转明,有宦官送上早膳来,天子闷闷不乐的动了几筷子就令人撤膳了。
接下来天子感觉皇城活了过来,半夜时宫城和皇城是一片寂静,无关的人等都得离开,只有禁卫,宦官,还有政事堂轮值的吏员们留守,但也不能随意走动和说话。
到了半夜,除了禁卫们走动巡逻时的声音外,宫廷内听不到任何声响。
到黎明时,钟鼓楼上会敲响鼓声,接着有鸡人,也就是宦官大声呐喊报时,这是一种传承,
天子心烦意乱的翻阅着这些军政要务,在此之前,天子可以观看很久,并不会觉得厌烦,相反,他会看的津津有味,并且乐在其中。
那些枯燥的政务,用文言文写出来,还没有句读,兵粮钱谷水利道路桥梁地方风貌民情文教无所不包,对外行来说看这些东西是折磨,对天子来说,这些政务公文比那些神怪要好看和精采的多。
天子的几句话,一个随意的决断,可能影响的是几十万人乃至数百万人,甚至是全天下的亿万生民。
提笔之时,那种酣畅淋漓的爽快感,未曾掌握过权力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官家,辰时二刻了。”一个宦官轻轻上前,皇帝坐在金台上,就是三层高的平台上再放置着御椅,其实就是一张稍大的官帽椅,金台左右侧着站几个身高体壮的宦官,专职护卫,殿外才是郎卫们负责,两只铜制的仙鹤列于金台下方左右侧,铜鹤中空,袅袅飘着香烟,殿内都充斥着熏香的味道。
天子一惊,睁开无神的眼神,想了想,说道:“宣左相,右相,诸参政,副使,并翰林学士入内。”
“奴婢这便去。”
辰时二刻还不到八点,若是懒一些的宰相,一边是辰时末刻之后才会到政事堂上值,韩钟原本也是如此,在宰相来说已经算勤勉了。
今日半夜有六百里加急的急递,天子知道韩钟必定会早至,其余的宰执相必天亮时便收到消息,应该也在内东门外等候了。
“对了,将太尉邓名也召来。”
“是,奴婢这便派人去太尉府上。”
北伐战事要紧,四太尉有岳峙,李健,李恩茂和邓名四人,现在有三人俱在京师外,三十万禁军,除了枢密副使外,尚有两路安抚使,巡按使,提刑使等诸多大吏俱在军中,或任招讨副使,或任观察使,观察副使,太尉们则任某路总管,统率多路的厢都指挥。
邓名原本也是要派出外,但其老病侵凌,入夏后开始咳喘,实难束甲出征,只能留守京师。
对天子来说也是好事,李健和徐子威分别出外,京营禁军和郎卫大将不少调出京,加上徐子先破大参府,大量禁军不敢与之交战,这些事之后,天子对有野战功勋的宿将要倚重的多,邓名留京,天子反心安的多。
至辰时末刻时,青瓦殿顶的小殿外群臣皆知,两相国,三参政,三名枢使和副使,加上两翰林和一太尉,十一位重臣中倒是有十位身着紫袍,两位翰林中,有一位已经加观文殿大学士,亦着紫袍了。
第四百二十三章
殿中计较
至辰时末刻时,青瓦殿顶的小殿外群臣皆知,两相国,三参政,三名枢使和副使,加上两翰林和一太尉,十一位重臣中倒是有十位身着紫袍,两位翰林中,有一位已经加观文殿大学士,亦着紫袍了。
邓名至时,韩钟已经与张广恩等人笑语多时,见到老太尉奉召前来,两人都停了话头,向眼前这个老武夫点头致意。
“诸位执政辛苦。”邓名须眉皆白,但腰背挺直,两眼的眼神还是锐利如昔,他对韩钟笑道:“相国辛苦了,一会得令郎卫们持杆过来,粘走那些吵死人的蝉。”
韩钟笑道:“老货,你的话我懂了,殿外不得喧哗,我不再说话便是。”
邓名安然一笑,说道:“末将任厢都指挥使兼金吾卫尉时,相国任殿中侍御史,负责纠仪,今天看,风度仪表,不亚当年。”
邓名说了一句,便按剑向内而行,张广恩看着其背影,笑道:“官家把李健放到北伐大军去历练,留着这个老货,还算英明之举。”
文武资历并不相通,不过邓名的资历太老,和文臣中的徐夏商资历类似,就算是宰执在前,邓名也能卖老说上两句。
韩钟等人在内东门外笑语不停,普通的卫尉中尉哪敢过来说嘴,也就是邓名仗着老资格,敢来饶舌几句。
韩钟面色如常,但熟知他的人,却是能明显看的出来其眼眸深处的冷意。
……
邓名大步前行,一群郎卫得小跑着才跟的上,这位宿将是武宗年间入得行伍,文宗年间已经是厢都指挥,成宗年间是卫尉,大将军,节度使,原本就是留给下任的太尉,但今上即位十几年后,才想起把这个老将任为太尉,实在是太慢了一些。
好在邓名并不介怀,他侍奉数代君主,又是将门将种,论忠枕之心,怕是那些文官们远远也赶不上。
行走之时,邓名还不忘对身边的人道:“内东门外不得聚集,不得喧哗,群臣不得私相会议,现在的大臣,真的是不讲早年的规矩了。”
这话必定会被传到韩钟耳朵里,这正合邓名的意思,身为太尉,恶了宰相又如何?本朝虽然宰相为尊,由枢密使执掌征伐,但太尉始终是武人之首,韩钟真的对邓名如何,北方的将门怕就是第一个跳出来不答应。
只是老太尉不怕,那些郎卫中的将领却是不敢应和,韩钟一个不高兴,叫他们去雷州当厢军都指挥,那便是哭都哭不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