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2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0/479


“是的。”张思齐认得罗方伯,汉商大世家彼此会有往来,罗家虽然是兰芳的掌国家族,其本质上还是一个汉商大世家,彼此间已经互相往来超过百年,有旧日交谊在,这些青年一代都会建立交情,在他们真正掌握大权后,彼此间可以不断联络,以免产生矛盾冲突。
张思齐点了点头,说道:“我和罗方伯见过一次,罗方伯对我称赞南安侯是大魏王侯中罕见的俊彦,原本我是打算今年内去一次东藩,和他们商谈一下棉布买卖的事。后来才知道他们今年主要往倭国卖,但不妨事,先订约,给付一部份订金,这都是小事情。南安侯要是把东藩经营好,并且建立更强大的水师,以他对海盗的强硬态度,对我们也是件好事。”
“张兄说的是。”另一个大世家的青年很快接话,圆脸上都是气愤之色:“我听家里的老人说,几十年前大魏水师还强盛时,在海上遇着海盗便剿,根本没有什么海盗能发展壮大。哪得什么这个王那个王的?几十年下来,大魏在东胡人身上花销太大,没力量再维持水师,这才使此辈跳梁小丑得意一时。若南安侯真的有意再复水师来靖海,我家就算出上几十万贯也是感觉值得。”
“不止咱们吕宋的汉商这么想。”张思齐做了一个小声的手式,然后引众人到海滩另一处隐秘地方,这才接着道:“三佛齐,兰芳,暹罗,占城,真腊,锡兰,满刺加的汉商大家族,彼此声气相连,大家都是有一致的想法,海盗壮大,或是天方人过来,对咱们都不是件好事。天方教法什么的,那无所谓,但天方人会挤压咱们的利润,会引入他们本国的商人,天方商人和咱们一样的精明,资本比咱们还雄厚,和他们斗,比起诸国的土著来要难对付的多。而且天方人必定会大加屠戮,咱们各家都会遇着风险。海盗,太嗜杀,无序,难以控制。这些年来,兰芳和三佛齐和蒲行风打,咱们各家都出人出力,要不然凭这两国如何抗的住蒲行风和满刺加人?若是东藩能在几年后加进来,不说南安侯有多大的力量,光是大魏近支宗室,大魏国侯的号召力,也不是咱们这些人能比的……”
众多的商人子弟都是纷纷点头,颇表赞同。
诚然如此,现在十来个国家的汉人加起来有好几百万人,分别掌握着各国的经济命脉,但除了兰芳和几个小国之外,汉人都没有立国的打算和实力。
相当多人,甚至兰芳国的大家族的人们在内,都还是认可自己是大魏人,最少是中国人。
这一点来说,汉人和犹太人相当的类似。
关键之处在于,华夏的文明内核是敬天法祖,追宗溯源。哪怕移民海外的人,仍然是以中国之人自居,不忘祖宗,祭祀先祖的同时,就意味着断不了根,哪怕移居几百年,母国仍然是华夏,家族的内核仍然是遵循华夏的传统,仍然是心向中国。
在另一个时空的抗战时期,很多已经移居南洋几百年的华人家族,子弟回国当兵的大有人在,替母国筹款,乃至不惜一切代价的家族,亦是大有人在。
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真的是普通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一点来说,只有流浪了几千年而始终凝聚不散的犹太人能和华夏人相比,这也是两个民族最为相似的地方,这就是两个文明的内核所在。
不管是吕宋,还是暹罗,占城,三佛齐,或是立国的兰芳等国,其远在海外百年以上,内心深处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之人,他们当然也是关注着大魏的变化,希望大魏能变得更加强盛。
有很多人确实是在大魏活不下去才出海谋生,但不管是成功的商人还是赤贫出海的魏人,并无人抱怨和仇视自己的母国。
大魏始终是文明的国度,哪怕现在苛捐杂税沉重,以致盗贼遍地,但人们的潜意识里绝不会认为应该提防和仇视大魏。
如果大魏被东胡灭国,或是被天方人占据南方,这都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这些外国地方如果被天方所灭,成功的家族最少能返回大魏,这是他们的退路和心灵的家园,如果大魏也完了,那就真的一切均完了。
张思齐面上有明显的忧虑之色,他对众人道:“据罗方伯说,南安侯是一个有抱负,有手腕,有能力的国侯。这样的人,是人中龙凤,将来必有一飞冲天的一天。然而现在他还是实力太弱,东藩岛上只有数千兵马,两三万人的海盗侵凌上岸,就算能够躲避一时,但基业毁了,一时半会的怕是无法恢复元气了。”
一位青年在一旁道:“这一次家中的族老们就是叫在下来看看,是不是海盗倾巢而出。他们也是要看看,东藩到底会打的怎样。”
另一人道:“只要南安侯能抗的住,甚至稍有反制,在下的族中就会支持南安侯,最少生丝,茶叶,瓷器,这些易销的货物,可以叫南安侯那里过一下手。”
南洋各国的这些大家族,基本上都会掌握相当多的一手货物渠道,甚至有些家族就是因为要在异国设立商行,才让族中子弟在异域扎下根来。
他们在国内也有本族的商行和进货渠道,根本不需要转手。
让南安侯转一下手,南安侯府当然要赚取一部份利润,但这比直接给钱要好的多。一则是这些家族可以获得更多的货物渠道来源,二来南安侯府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利润,可以进一步的发展,比直接给一笔钱要好的多。
罗方伯也是提供造船技术,人员,船员,现钱只给少量,固然是兰芳国力有限,深陷于对蒲行风的战事之中而不能脱身,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量,如果纯粹给钱,这些南洋的世家大族会担心只是一时的虚幻繁荣,而非南安侯府真有实力。
“我们且看吧。”张思齐颇为担心的看着海上,一艘艘战舰已经升起白帆,转向向南,在风力和洋流的带动下,劈开蔚蓝的海水,海盗们还扎堆在甲板上,那里折射出耀眼的武器光芒,他们成群结队,嚣张彪悍,凶残而勇武,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事,海盗们没有丝毫畏惧。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次往东藩的打猎行动,三万人去讨伐一个荒岛,对很多海盗来说要担心的不是失败,而是徒劳无功,抢不到东西。
当然在出发之前,两个大海盗已经宣布这一次保底也有几十万贯可分,这个消息逐渐传达到各艘船上,引起海盗们的欢呼。
他们是相对松散的联盟,当然他们要对首领的意旨贯彻执行,但如果没有好处,士气低落就是必然之事。
几十万贯的好处,虽然大小头目要拿走不少,但平均下来,每人都会有十贯以上的好处,加上在东藩好歹能抢一些,这使得海盗们心里还是充满着渴望。
另外有很多嗜血的海盗,他们对抢掠的兴趣反而不是很大,相比于财富,他们更喜欢杀戮。
他们喜欢看到人脸上绝望的神情,喜欢当着男子的面强奸对方的亲人,母亲,妻子,女儿,姐妹,能叫被侮辱的人痛苦,他们就感觉无比的快乐。
他们以杀戮为乐,杀掉男子,老人,妇人,孩童,能使别人痛苦他们就感觉到无比的开心,面对东藩之行,他们更渴望的还是能在岛上杀戮,这些人多半是南洋一带的土著,能杀戮魏人,看着那些精明,勤劳,拥有更高文明的魏人死在自己的刀剑之下,在死前被他们虐待,侮辱,然后被杀戮,享受那些魏人的无助和绝望,这令得这些海盗更加的开心了。
他们还能回忆起漳州一役时的情形,五大盗击破漳州,前后杀戮了十余万人,在漳州境内肆虐了半个月时间,他们还打算攻克福州和泉州,那里更加富裕繁荣,人口更多,不仅能抢到更多的财富,也能使他们杀戮更多的人。
但后来大魏的禁军主力赶至,虽然只有不到两万人,但甲胄厚实,兵器精良,行伍部勒有力,这给海盗们相当大的压力和冲击,几次小规模战事后,海盗一直是在吃亏,在海上他们不畏惧任何人,但后来他们逐渐明白,他们还不是正规军队的对手。
这一次的东藩之行,他们知道岛上没有大魏禁军,这令得他们胆气更壮,至于南安侯徐子先善战,歼灭多股海盗的事,在这些海盗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陈于泰,不过是盘踞小岛的小角色而已,他怎么能和纵横大海之上的真正海盗相比?
一群汉商家族的子弟们,默默矗立于海岸高处,眼看着杀气腾腾的战船纷纷离港,海盗们叫嚣着,吵闹着,说着一些提振士气的杀气腾腾的话,他们的黑脸上满是杀气和杀戮的渴望,最终这些人逐渐远离,向着远方驶去。
“会有奇迹吗?”张思齐环顾左右,知道所有人和他一样心思沉重。
巨盗越来越嚣张狂妄,一旦蒲行风和满刺加人灭三佛齐,兰芳,南洋各国的情形,又将会是怎样?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岛
陈道坚回到岛上时,发觉岛上一切如常。
港口处停泊的船只比之前要多出好几艘,而且每艘船上都堆满了麻包。
还有工人在码头处不停的搬抬着这些百斤以上的大麻包,每人均是汗流浃背。
背完十包之后,工人到管事的吏员处领签,每背满百包,大约每人都累的不行了,多半人会结束这一天的劳作,但还有少数精干强悍的汉子,继续往船上搬抬货物。
陈道坚知道这都是晒出来的食盐,精细,白皙,一点儿不比官盐差,不,甚至是质量比官盐要好的多。
卖的价格则是私盐价,这些盐包一到内陆市场就横扫一切,因为其价格是私盐,但却是明副其实的官盐,南安侯府有煮盐权,虽然晒盐不是煮盐,但那是国家律法的缺失,这和南安侯府可没有什么关系。
总之官盐卖私盐价,各处的官绅豪商能公开发售,这等于是彻底扫荡了私盐市场。
预计官盐收入会减低一二百万贯,对过亿贯财赋收入的庞大帝国来说,这算是可以接受的损失。
地方官员或是中枢的三司衙门,随意取个名目再加点税,也就把这么一个小窟窿给补上来了。
东藩这里就不同了。
陈道坚眼前一艘艘的船俱是装满了的,他知道盐场又修了十几处,预料中的产量远远跟不上需求,现在光是盐场的工人就有好几千人了。
事实上要是销量再扩大下去,光是盐场工人就需要过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东藩这边的移民速度都可以极剧加快。
这个趋势,怕是徐子先都没有料想到,徐子先知道食盐是必需品,硬通货。但他没有料想到,各地的官盐质量参次不齐,普通的百姓对高盐价感觉是有多么痛苦。
大量的海盐倾销向福建,广西,荆湖南路,北路,浙江,在此前已经有昌文侯府的人过来岛上,后来又陆续来了一些官绅商人,他们毫无例外的被这边的盐场所震惊,晒盐法其实有些门道和诀窍,但并不太复杂,所需要的就是地理环境和人工,加上卤水,风力,太阳,福建就是历史上最先出现晒盐法的地方,如果不是管控的需要,晒盐法早就该推广开来了。
但对各地的商人来说,陈笃竹等人宣扬的奇迹真正出现在眼前时,还是令他们惊掉了下巴,并为之目瞪口呆。
这边的盐场令很多人疯狂,但产量就是这么多,每天都有船在岸边等候装船,盐场一再开辟和扩大规模。
但陈道坚知道,侯府的计划就是一年不超过三百万石,相对大魏一亿五千万人左右的人口基数,这个盐产量对整体的官盐不会有太大的冲击,而侯府可以借此获得二百万贯以上的纯利。
这个计划不一定能保持住,最少按现在的趋势来看,估计产量得达到五六百万石,大体辐射涵盖闽浙两广两湖,一年五六百万石的产量,要超过这几个省原本的私盐产量,影响三成左右的官盐销售,应该还在朝廷能容忍的范围之内。
这样侯府一年的纯利,大约是五百万贯。
陈道坚在倭国时,两艘来往的海船会将他这个级别官员的文书携带过来,有一些是公文通告,有一些是会议记要,其中当然包括盐务会议。
不可否认,陈道坚都被这野心勃勃的计划给吓住了。
另外他感觉,不管是李仪还是孔和,或是方少群,这几个侯府的智囊文胆,怕是过于一厢情愿朝廷的不介意。
事实上朝廷应该会很介意,侯府的几百万贯,除了一半左右是在抢盐贩子的饭碗,还有一半得朝廷来补窟窿。
现在朝廷在筹划北伐,国库费用不足支撑北伐的费用,这也是人所周知的事实了。
天子已经把自己的封桩库给打开了,每天都有大量的财物流失出来,这也是事实。
若是下一步再不足,各地当然要紧急加赋,甚至朝廷会找大商人,主要就是大盐商借助,这有先例。
但在朝廷中枢权威不足的崇德朝,天子出头和两府的意志,能筹到多少费用都是很难讲的事。
陈道坚怀疑,北伐持续到最后,恐怕打的不是军事,而是财力,物力,后勤,动员能力和持续交战的能力。
论国力,大魏当然远在东胡之上,东胡人的耕地怕还没有福建一路多,人口加起来也没有过千万人。
但其动员能力,持久交战的能力反而在大魏之上。
在此之前,东胡人一直在大魏境内交战,算是以战养战,一直不停的抢掠,但要是抢掠的战果不佳,东胡人的战争潜力会很快耗尽,不得不狼狈退兵。
有人研究过,东胡人在崇德之前,交战的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
战马,农耕,人丁,这些都是限制其的短板。
但在崇德年后,东胡人和北虏大范围的合作,甚至是征服了很多北虏部落,双方开始沿几千里的长城防线攻入大魏内部,烧杀抢掠,无所不抢。
大量的人丁,物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运到草原,再运至辽东一带,极大的丰富了东胡人的库藏,支持着其战争潜力。
到崇德十四年时,东胡人已经可以持续交战一年以上,并且能动员二十万人左右的将士,这几乎是他们三成左右的壮年丁口,而在崇德之前,这几乎是他们一半的丁口数字。
若是将所有的丁口派在战场上,其农耕业就彻底毁了,但由于掠夺了大量的壮丁放在田间地头,彪悍的东胡将士已经几乎可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用在骑射和战术训练的时间上越久,对大魏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了。
这一切归功于东胡人的彻辰汗,这个大汗年方四十余,年富力强,少年时就从父祖征讨大魏,几十年下来其不仅是弓马娴熟的东胡贵族骑士,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大汗。
对内扫平异已,铲除部落会议遗留的很多麻烦和问题,将诸汗制改为诸王制,在内部设诸部,统合部族事务,其当大汗已经十余年,威信确立,几乎一言九鼎。
胡人总会受困于内部争斗,甚至犹过于大魏朝堂,但在彻辰汗的统领下,东胡人已经解决了内争,并且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宗旨,便是伐魏,取代大魏朝堂,一统天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0/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