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479


上船的时候,黄来贵终于看到了自家兄长。
黄来福身量粗壮,比普通人要高出半头,看着就是粗壮的汉子。可是黄来贵更是高出普通人一头还多,走在哪里,人群中第一眼能看到的就是这狗熊般的汉子。
兄弟二人搭了下臂,黄来贵便是兴奋的道:“原来分到大兄这里,咱们兄弟又齐聚了。”
黄来福道:“此前我去看过你们营伍,见是你要到福一来,便是先回来了,不急着在营门口说那两句。”
黄来福又道:“其实咱们兄弟分在一处也不是好处,一旦有事,就他娘的全完了。”
在战舰上可不是在平地上,兄弟二人一并打仗,可能一起完球,也可能跑掉一个,或是两个都能活命,这是难说的事。
在海上拼命,一旦战败,要么战舰被俘,船只被杀,要么就是船只被击沉烧毁,全船死光。
“不是那么好耍子的。”黄来福警告兄弟道:“为兄是水手长兼水营兵教官,船上勾当不比陆上,陆上出个岔子为兄能替你弥补,海上出了岔子可能要全船人的命,甚至日常说话,吃饭,都有讲究,没事不可犯了忌讳……”
“兄长多虑了。”大狗熊般的黄来贵笑着道:“兄长忘了这些年和俺说过多少回船上的事了?俺又不是那刚上船的傻屌。”
这话引的四周一些汉子的怒目,福建人多半知海懂船,但毕竟地方广大,住在内陆的汉子也就是见过船,没上过船的大有人在,被黄来贵一语扫了过去,自是怒目而视。
好在也没有人和这狗熊较真,都知道黄来贵在江湖上厮混过几年,心机浅没眼力,一直没混出头,打架也就是仗着块头大吓唬人,未必有多大的真本事,入了营才知道成色深浅,这几个月的新兵营,黄来贵可是差点熬不过来,还是此前跟其兄黄来福学的一些水营的常识救了他,在水营常识考试上,体能一般,武艺一般的黄来贵考核俱在上等,这才成功从新兵营期挣脱出来,成了一位光荣的见习水兵。
这时一百多人俱是上了船,福一号也是比较大的福船,只是建造时间久,徐子先上京时曾经大修过一次,还是有很多小毛病,木作官这些天一直带着人修补,前一阵又跑了一趟东藩,这船总算是能正常使用了。
一下子涌上来百多人,前后甲板到中桅处都站满了,当下由黄来福将所有人往船舱下带。
这船已经经过改制,将装货的空间扩大改制,可以多住水手,水兵。
船连甲板一共是四层,底层放置土石压舰,二层是水手和水兵主要居住区,三层有少量的居住区,两侧用水门相隔,主要用来放粮食清水和用来炊煮,二层一侧有梯可直抵甲板,用来做紧急动员时所用。
甲板两翼加高,船尾建船楼,其实福船与中军船的式样大致相当,只是在桅杆,船身,还有实际用途上略有区别。
如果福建如福一号这样的改造过后,其实和中型中军舰也看不出太多区别了。
第二百六十一章
余波
船上人员如蚂蚁般的往下,黄来贵这样的壮汉便是感觉船身下相当的逼仄难受,到了船舱底只能矮身蹲下或是爬行,个子高的根本无法直腰。
一张张吊床占满了全部空间,水手和水兵们分区居住,避免互相打扰。
水手都是轮班睡觉,一组人在船上做活计时,另一组人在船上睡觉休息,不睡觉也是无处可去。
水兵们亦是如此,分成三组,一组休息,一组操持弩炮,还有一组巡防戒备,在望斗和尾部船楼活动。
这样的一艘船,人员最大饱和,轮流休班,可以保持舰船的活力,同时乘员们也是保持最健康和最有活力的状态。
饮食上,准备了大量的肉食,最重要的还是豆子,这是中国海船的特色。
福一号很快恢复了正常,这时岸上传来号炮声,黄来福这时顾不得去看兄弟,立时令道:“升帆。”
十六个水手听令,开始操作升起沉重的主帆。
如果不是停泊于闽江边,时间超过两天,一般来说主帆不降。
主帆升起相当不易,在黄来福的指挥下,十来个水手都是汗流浃背,呼喊着号子,将沉重的主帆一层层的升上去。
福二,福三,水一,水二,水三,灵一,灵二,整条闽江岸边都是相同的场景,在所有水手长和帆索长的指挥下,升起主帆,调整前帆和尾帆,在舰长的指挥下,副手带人升起舵,侧过船身开始吃风,准备启程。
在戚继光的水师中,福船就是对抗倭寇的主力舰船,他将船分六等,一二等俱是破浪犁敌的大舰,然后还有四等小船,小船在江河中可以不借风可参与战事,而一二等福船都要借助风力,对戚继光来说,使用颇多不便。
大量的漳州流民早就准备好了,在一个都的水手上了福一时,更多的流民涌入其余的船只。
每艘船都要带好几百人,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在上船之时,有的进舱,大量的流民直接就被安置在甲板上。
如果是徐子先在此,免不得有一些感慨,眼前的场景象是电影中逃难的场面,老老小小坐在甲板之上,相当的困顿和狼狈。
但对所有流民来说,他们中有惶恐,畏惧,依依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期望,对这些百姓来说,能安下家,吃饱饭,这才是最为要紧的事,要离背井离乡,福建人还害怕这等小事?
“好了,安顿下来了。”李国柱盘腿坐在甲板上,长长的叹息了一声。
所有人都坐稳了,并且仰头看上去时,船帆已经开始吃风,船身也调整好了,站在甲板侧边护板,透过望孔看时也只看到闽江两岸和浑白色的江水被划动着,船身震动倒不是很厉害,到底江中行船要稳的多。
李国柱虽是漳州人,坐这等大型海船倒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人,半辈子就在土里刨食,刚坐上海船,心里就是感觉不踏实,有一种相当虚幻的感觉。
喘了几口粗气后,李国柱又摸了摸怀里的四两银子和一贯多铜钱,心里感觉安稳了许多。
这些银子是拿铜钱换得的,带着太多铜钱不方便,且太招人耳目。不过顾目四盼时,李国柱才发觉多半的流民家庭都是红光满面,没有那种面黄肌瘦的流民样子,很多孩童还穿着半新不旧的衣袍,这种衣物是在成衣铺子里买来的,有些破旧损坏,缝补一下穿着和新衣都差不多……当然是以穷苦人的眼光来看。
有很多当家的汉子,似乎怀里也揣着铜钱银两,看人的眼光和李国柱一样充满警惕,待互相眼神对上,再醒悟过来时,这些汉子便是低了头,然后脸上都浮出笑容。
确实,现在和当初不同了。
李国柱又摸了摸腰间的银子和铜钱,安心感更强烈了。
又过了一阵子,船上的水手们开始派发烙饼,福建路本身吃米为主,面食很少,这些饼子还是徐子先派人在府城买来的精面,配上杂面叫镇子上的妇人们赶着烙出来,船行几天,升火做饭太麻烦了,船上带的人太多,清水配饼子最方便。
有的人家带着一些酱菜之类,李国柱也从怀中掏出腌菜,给浑家和儿女们每人均分了点,配上水葫芦里的清水,众人开始大快朵颐起来。
吃罢了饭,又过了一小会儿,有人叫喊道:“快来看吧,福州府城。”
众人一下子轰动起来,李国柱抱着小儿子随众人挤到左舷边,水手们放下夹板,整座福州府城暴露在众人眼前。
江水北侧的堤岸边是绵延不断的村落,因为还是午时,很多人家的屋顶处冒着炊烟,福州城头顶的烟火气更重了。
整座城有十二万步,九万多个城堞,箭楼,角楼,正门城楼,瓮城,一应俱全。
城基有四丈高,包砖的城墙三丈高,整个城池高出水平面七丈高,在普通人眼中,这座城池象是天上的宫阙,巍峨壮美,令人心折神往。
“也不算什么……”一个老水手笑道:“俺去年随南安侯去京师,途经江陵,那城可真是大,方广六十多里,比这福州府城大好几倍去了。”
“京师岂不是更大?”
“京师没江陵大。”老水手道:“京师是仁宗和宣宗年间补修了南城,若不然的话,比起江陵还要小的多。”
“怪事了,京师反没江陵大。”
“江陵开始也是国都。”老水手一脸鄙夷,其实这些事他也是在船上听陈道坚和陈佐才等人闲聊时听到的:“后来太祖皇帝感于北方边防不可掉以轻心,特将旧幽州城改为京师,增建城墙也是以防御北虏为主,后来在仁宣年间北虏实力下降,对北方的安全威胁变小,然后才增筑南城,又在城外有不少村镇依城而居,京师才繁荣起来。不过,相比江陵城外那些密集的镇子,京师可就差的远了。”
大魏的城市肯定是各方的中心,城中有贵族府邸,官衙,寺庙,学宫,所谓科教文卫俱在城池,那是方圆百里乃至几百里的核心。
从县城到州,府,再到江陵,苏州,福州,泉州,广州这些大型城市,但城池有的是贸易型,有的是军事型,北京说到底是政权为了抵御异族而兴起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和江陵这种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相比还是差的老远了。
“多看两眼吧……”一个老流民突然流下泪来,他说道:“这一下离大陆几百里海路,想回漳州,再看福州都不成了。”
“这傻屌。”有个流民啐道:“咱们福建人去下南洋也未哭成这般模样,去东藩有地,有侯府照看,当官户,多好的事情,哭个球!”
大半的流民都是一样的看法,福建人不惧离乡远走,只要有好的前程可奔,不过不管怎样,眼看着福州府城渐渐远去,前方只有波涛万里,一望无际的大海时,每个人心中都不可避免的开始惆怅起来。
……
徐子先这几日都留在福州府城内。
他将首级和俘虏交割完毕,象征性的交纳了一些缴获……都是些不值钱的杂物。
另外督促各州军小心戒备,那些游水的和乘船走掉的海盗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其后三四天陆续有消息传过来……有一些海盗也真是悍勇,隔着几十里居然都游水到了岸上,然后被巡防的厢军和民壮或杀或擒,几天之后又有百余海盗被擒杀,除了开船下海跑掉的罗四之外,整个岐州和漳州,福州,兴化军等地已经不复见岐山盗的踪迹。
但此时还不是弹冠相庆的时候,和众人所料不同,徐子先特意强调了对罗四等人不可掉以轻心,连上多道呈文给安抚使,提刑使还有巡按使衙门,还有福州府,兴化军,漳州等地,都是强调了不可对岐州盗的残部掉以轻心。
罗四等人多年为盗,逃出百多人可以四处转战为祸地方,一不小心就是村镇被毁,然后民壮被裹挟上船。
对这些残部来说,既然不复有招安的希望,抢掠时必定杀戮更惨,甚至会造成大量的血案,大规模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真的要惹出这么大乱子,此前的岐山港的大捷就不免会失了颜色。
徐子先的公禀中言明,为防余匪滋事祸害地方,南安水营请至岐州和澎湖一带巡防。这件事自然也是无人来驳他,徐子先说的郑重其事,谁能驳他?若是驳了出事,这不是一顶结结实实的黑锅顶在头上?
然后是杨世伟,郑里奇,包括齐王先后对朝廷两府上疏,徐子先岐州战事大捷,说明其在军政上有其长才,为了朝廷考虑,福建路,最少是福州府的厢军理应交给徐子先来统带,一则酬其功,二来用其才。
若用徐子先管理训练福建路几十个军的厢军各防营,则将来一两年内,有大股海盗为陈于泰被剿之事来攻,则福建防御也是有徐子先负责,也是一举两便的好事情。
事情的余波便是福州府各大报纸,还有其余州府对岐州一战经过的详细报道。
其中周报份量最重,主笔魏翼的文章也是写的极佳,引起轰动,几天之后就被两湖和两广再到两浙江南两路各处的报纸转载,不仅徐子先声名鹊起,再度进入众人的眼帘,魏翼这个主笔人也占了不小的便宜,很多报纸纷纷打听魏翼其人,待知道是刚回福建,是等着分派上任的新科进士,各家报纸才颓然作罢,不再有挖人的想法。
岐州的吕问贤也沾了光,上疏时都会被提上一笔,估计是要高升了。
徐子先的官职和爵位是不是能升迁,也是众人议论的重中之重。
至于百姓的感激,更不消多言。
连日来,福建府城中的香烛铺子算是都小小的发了一笔财,各家铺子的香烛都脱销了,甚至纸钱都卖的精光。
城外的坟山,寺庙,都是人满为患。
陈于泰在福州等地作恶多年,手上不知道沾染了多少人的鲜血。这也罢了,关键是漳州一役时,陈于泰是急先锋,蒲行风作的孽陈于泰也得算一份,这一下血债就大了,很多烧香的人都是将这帐算在了陈于泰的头上,陈于泰也不算冤枉。
只是在徐子先看来,这种做法有点儿自欺欺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