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479


三十年前时倭寇余威犹在,海盗初兴,齐王就率部荡平倭寇,剿灭海盗,还福建路一个清平世界。
现在齐王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富贵荣华自不待言,当年跟随齐王的部下,现在多半也是朝廷的中下层的武官,从一寨指挥到营统制,军都统制,副统制,虞侯,或是某处的防御副使,宣抚副使,虽然多半是厢军体系,但镇守各军州,各寨,身为武官,当然收入不菲,地位也并不低,以林大兄弟此前农夫黔首的身份,这些事当然想都不敢想,现在他们当然敢于想象更多,也期盼能得到更多。
“看,新武卒招募开始了。”
林大林二一起站起身来,向着酒馆外看过去。
大队的人群从四处八方赶过来,有在镇东头居住的流民中的壮年男子,也有远在建州赶过来的汉子,武卒标准要求是年过十八,上不超过三十五岁,所以走过来的多半都是在二十来岁到三十左右的壮实汉子。
身高的标准在上一次是五尺三寸,也就是要求身高在一米六五以上,按大魏禁军的标准其实是放宽了。
魏军材勇,也就是禁军,标准身高需要到五尺五寸,也就是一米七二以上,禁军多半在北方或江淮招募,身高一米七二并不算太困难,如果连这个身高也没有,说明小时候和青少年时代获得的营养太少,力气多半不够。
矮个子里肯定也有大力士,但从几率上来说,不如高个子的几率来的大些。
到武宗年间,国家南有倭人为乱,北方也有北虏迭次侵袭,武宗主导了多次对北方的大规模的战事,招募禁军的标准略有放宽,但最低标准还是在五尺三寸,后来到文宗年间,战事规模减少,禁军标准又恢复到了五尺五寸。
低于五尺三寸的也能当兵,但只能为厢军和补充兵,在太祖开国年间,初入营伍低于五尺三寸的不发给军饷,只发军袍武器和负责膳食,这已经算是善政,是给穷苦无衣食的贫民一个吃饱饭的机会,倒并不指望这些矮瘦的汉子能充当战阵的主力。
在仁宗,宣宗年间,国家强盛,财力充足,禁军饷源充足,待遇丰厚,不仅材勇的标准坚持在五尺五寸之上,对射士的标准,更是提到了惊人的六尺以上。
也就是说,每个持神臂弓的大魏弩手,身高都得在一米八以上。
这是相当惊人的记录,徐子先在此之前看国朝史录时根本不敢相信,百万禁军,最少十几万弩手,全部是一米八的高壮汉子?就算在后世时,营养充足的前提下,军队的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七几,有一些穷国小国,军队中的战士身高低的吓人,一米五几的军人都有很多,魏军算是走在了时代前列。
后来徐子先才知道,弩手不光是神臂弩要求腰力和臂力惊人,蹶张弩更是需要身长力大,所以禁军对弩手的标准提高,一则是建立在国力上,二来也是确有所需。
至于国力来说,以北方到江南几千万男子挑选十几万人的高壮汉子,确实也不是太困难。
这个时代当兵又不是义务兵,当三年或两年就退伍回家了,一旦为军,多半就是终身制,又不是隔几年就换一批十几万人的一米八的壮汉,就算以魏国的人口基数也换不起。
福建路这里就更特殊一些,闽人的平均身高和两广人一样,还有贵州人,在大魏二十多路里都算是偏矮,高个子的是河北路,山东路,秦凤路,永兴军路,次一点是河南路,淮东,淮西,再次一点是江南,两浙,荆湖,最次就是福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由于高个子壮汉不多,上一次征兵,标准就是五尺三寸,高过一米六五就行,低于这个数值,实在也是不能招用。
冷兵器时代,一群高个子拿着长矟,和一群矮个子拿着长矟,威力相差的太远了。
这一次却是完全不同了。
定下来的标准线就是五尺五寸了,身高需得在一米七以上,在福建也算是高个子了,但行走的人群中,一米七五以上的也是大有人在,还有相当多的一米八以上的壮汉行走在人群之中,相当的惹人瞩目。
最亮眼的是一个极高的壮汉,明显比普通人高出一头,似有近两米高,身上肌肉盘结,壮的如一头狗熊,走在路上时,大眼一瞪,围观的孩童都跑的飞快躲避开来。
“这一次武卒还真是不错……”林大不过一米七出头,也不算矮,但在这些新武卒跟前还是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高个子不一定有毅力。”林二笑道:“这话是大人说的,练兵时,能吃苦的多半是矮个子,打起仗来,真正得力的是中等身材的将士,身体过来的,训练时韧性不足,吃不得太多苦,打起仗来,真真是箭靶子……”
话里虽然也是有酸味,但说的也近于事实,确实也是如此,象那大狗熊般的壮汉,怕是在战阵里最为显眼,弓箭手不招呼他却去招呼谁?
“但大个子身高体壮,终究还是占便宜。”
“这是自然,不过终究还得通过新兵训练这一关。”
“以后还有识字这一关哩。”
识字班的事已经提上日程,以前只有军官参加,现在只要有意上进的武卒都能报名,将来是所有武卒都得参加扫盲班。
听史书,讲忠义,通大势,懂道理,事非道理,忠义之心,还有华夷之分,这些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除了忠义之外,也要读史书,兵书,每个士兵不一定能当将军,但能读书识字的,接受信息的能力会显著提高,这也是一支强军的根本。
对普通武卒来说,听故事很轻松,识字就难了。
好在是分成扫盲班,中级,高级等若干识字班,对普通武卒能扫盲,看得报纸,就算成功了。
就算这样,林大等人也是视为苦事,好在他们也是已经打了些底子在,提起此事,不免有些幸灾乐祸的感觉。
大量的健壮汉子开始在营门前排队,徐子先一回来,别的事不管,先进行招募武卒的大事,这也充份说明了对团练的重视一如往昔,不象很多人判断的那样,既然有了岐州防御使和上寨都指挥的职位,可能会以岐州为主。
南安侯这样的表现,令得南安团练上下心安,士气无形中都是高出不少。
诸多老武卒,包括林家兄弟在内,都是赶到营区看热闹。
这时人们才知道,此次招募留下的新人诸多,上头公开的说法是报名者众,不好寒了众人之心,留三千多人,以严格的训练淘汰一部份,能过新武卒训练这一关的,才算是正经武卒,此前留的再多,也只能算是试训,没有饷钱,也没有正式武卒的待遇。
“再设一个都的骑兵,两个营的水营,也就一千一二百人,留三千多人……”
罗方伯也是混迹在人群之中,他以兰芳人的身份投帖求见,徐子先有诸多要事缠身,一时当然不会接见一个外来的商人,罗方伯也不着急,万里重洋而来,也不在乎多耽搁这几天的时间。
这一次的招募对罗方伯来说也是一种新奇的视角,兰芳国立国超过百年,军政两道都腐朽不堪,军队倒是有好几万人,多半就是普通的海上水手,招募也相当随意,国中有大量的世家大族,很多军队形同私兵,就算国主也不能随意调动使用。
罗方伯眼光还是有的,此前已经看过南安团练的老武卒,知道是罕见的精锐,使得他对与徐子先合作的心思更重了几分,再看此次招募新卒,整个流程都令罗方伯感慨,惊讶,然后是敬佩。
井井有条,于细节中见功夫,几千人涌过来,被调度的丝毫不乱,罗方伯知道不仅自己的兰芳国办不到,三佛齐,满刺加一样办不到。
满刺加还有天方雇佣军,身高体壮,皆碧眼,一个个眼高于顶,用的是精钢所制的弯刀,勇力过人,悍不畏死,不管是三佛齐还是兰芳等诸国,都被满刺加的天方雇佣军打的灰头土脸。
当初是以为天方人太强,现在看来,罗方伯若有所悟,还是自己太弱。
不过转念一想,似乎大魏禁军现在都没有南安团练的这般景像,徐子先此人,究竟是不同于凡俗。
“或者我兰芳国的转机,就应在此人身上。”罗方伯身边终是有人赞叹起来。
第二百零八章
养马地
对世子留在南安的决断,在此之前赞同的人并不多,这几天游历下来,很多人对南安侯府的看法大为改观。
吏员精明强干,对地方的管理相当到位,而武卒更是相当强悍,军纪森严,装备不是很精良,但从上到下都散发着一股精锐的气息。
这种气息,不是身经百战,训练有素的军队是装也装不来的。
加上大举招募新武卒之事,更是显示出徐子先的勃勃野心,这是一个正在冒起的地方势力,很有可能真的影响福建路的军政大局,进而影响到海外。
一个谋臣对罗方伯郑重道:“世子留下来的决断很对,如果能有南安侯的支持,就算大魏朝廷不出兵,等这南安侯权势更大时,很可能会有变化。”
“说的容易。”另一个谋臣道:“我们想交好人家,人家有什么理由和我们交好,又有什么理由支持我们?”
“当然是用钱财。”此前的谋臣道:“我观南安这里基业初兴,想必还是缺钱的,如果我们拿出钱财来支持,这个善缘算是结下来了。”
兰芳国并不缺钱,这个国家虽小,只是婆罗洲临海的一部份,比福建路还要小一些,人口也不多,不到千万人,其中六成是土著,四成左右是华夏汉民。
由于经营有道,加上贸易兴盛,国家虽小,财赋上是一年收入过千万贯铜钱,大约是大魏的十分之一。
看起来不多,但国家小,开销支出少,军队才五六万人的规模,还有一部份部族私兵,多年的积累下来,国库里的铜钱堆积如山。
没有能力,却有财富,这也是三佛齐和兰芳被满刺加惦记上的原因所在。
多的不敢说,如果徐子先真的有潜力,影响到福建,甚至是大魏对兰芳的国策,甚至给予现实的支持,投上几十万贯,乃至百万贯的本钱,对兰芳来说并不是太大的大事。
这种预先的投资,在兰芳百年的历史上也不少见,在大魏,三佛齐都有过。
只是徐子先是不是真的能冒起到能和齐王,赵王还有安抚使司分庭抗礼,进而影响大魏对外的国策,这还是要存疑。
“南安侯的进取心相当强烈,又极为仇视海盗。”罗方伯相当平静的道:“我料想他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强大的水营,甚至是私兵水师。大魏困在北方,对水师已经无能为力,反而是地方势力可以成功。南安侯未必能做成,但确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变数。我的意思是,如果他愿意,我们可以提供造船的帮助。”
“这可就算是重注了。”
造船是最为昂贵的国家行为,就算是大魏朝廷的国力也无能为力,负担不起。
一艘吃水五百吨的纵帆船,造价最少三十万贯,加上配套的武器和水手,五六十万贯是正常的情形。
只有这样的大船,才是构成远洋水师的主力,大魏的中军战舰,龙灵船,水艍船,福建,广东船,南京沙船,都不具有这种功用。
如果是建大魏本土水师,一艘三百吨左右的中军舰就算是大船,连兵器在内造价十五六万贯就够了。
一艘福船战舰,十万贯左右。
一艘水艍船,六万贯。
其余的大哨船,小哨船,两三万贯到几千贯不等。
就算是本土船队也是相当昂贵,何况如果要对兰芳有用,当然是要打造远洋战舰为主,一艘软帆战舰,形成战力最少三十万贯以上,形成一支有威慑力的舰队,最少得十余艘大型战舰,配上若干艘中小型战舰。
没有千万贯甚至几千万贯,这个主意还是不要打的好。
兰芳虽然有造舰的能力,财力也是不能支持,其国家的水师还不如蒲行风的舰队实力,相比在倭国和大魏近海的康天祈和王直,蒲行风的实力也是明显要胜出一筹。
还好其主要活动的区域在南洋以西,而且在莫卧儿一带与泰西诸国的海上力量争雄,若是其实力全在南洋或是大魏外海,怕是王直等人也抑制不住蒲行风,其不知道要造出多少杀孽。
“我们当然没有这个能力……”罗方伯道:“若是有,当然也是自家水师用。不过,以低价助其造船,帮一下手,提供一些钱财帮助,总是做的到。”
这样算是侧面帮助,一切还得靠南安自己为主,人情也是不小了,最少也得过百万贯的投入,可谓是下得重注。
罗方伯心里略有不安,徐子先能当得这样的帮助?
现在南安是生机勃勃,但具体能走到哪一步,谁能确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