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479


东海王王直果然是自请内附投降了,朝廷为此会议了七次,两府,三司,六部,诸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观文等诸殿直学士,御史中丞并左右副中丞等高官,学士,在朝京卿中有份量的,都是到政事堂参加了会议。
天子在温室殿等消息,一直到最后一次会议结束,宫门已闭,朝官们议论争执的厉害。
右相徐夏商老迈,眼看就要告老还乡,在这件事上没有坚定的立场,其一脉官员也多半是如此。
本朝商议大政,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党争格局。
左相韩钟则是坚决反对,理由当然是海盗根本靠不住,朝廷接纳王直内附,等若变在肘腋,不知道什么时候王直再反,到时候反而会更加混乱。
不如将其拒之门外,维持现在的格局较好。
枢密院使张广恩支持韩钟,两位副使则站在大参刘知远身后,替刘知远摇旗呐喊。
因为王直未曾内附,又占据京畿之外的渤海外岛,威胁京畿,山东东路登州和莱州俱受威胁,朝廷为了防患王直,最少布置了十几个军的禁军和厢军。
如果能把这股力量放在燕山防线一带,最少东胡破口就没有那么容易,也能节省下建造水师的费用。
经过三十年的废驰,朝廷现在想重建水师也是难事。
一艘宝船级排水千吨的超大战舰,费钱最少五十万贯,就算中型的四百到五百吨的中军战舰,最少也得三十万贯一艘。
至于大型福船,从建船到装配石弩,床弩,加上随船人员,一艘最少也在十五万贯左右。
北方和南方的海防,没有过百艘大型战舰,根本就照顾不来。
也就是说,朝廷要痛下决心重整水师,费用在千万贯以上,还得最少三五年的时间。
对急功近利,恨不得明天就歼灭东胡,消灭北虏,西羌的天子来说,这么久的时间,千万贯的钱财扔在海里,防的不过是几股没有天下之志的海盗,天子的取舍还用多想?
关键还是朝廷钱财不凑手。
一年一亿贯的收入,六千万到七千万用来养兵,一千万供养皇室和天子,也包括郎卫的费用。
剩下的是用来养宗室,百官,公务和公益开销等等。
朝廷已经把公益开销砍了九成以上,至崇德十四年,朝廷没有赈济过一次灾民,没有修过一条官道,修过一座桥,当然也没有治理过黄河等水患。
每年朝廷都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贯以上的缺口,每年天子都被迫拿出内库私财来弥补一部份,或是退还对皇室的拨款。
国势如此,哪能再复大兴水师?
这个当口,王直向以忠忱出名,在海上五盗中是有名的异类,招抚他,有什么错?
整个国家在亡国的道路上奔驰着,高官显禄们考虑的是自己的权位,对任何威胁到权位的事情都是坚持反对的态度……韩钟之所以激烈反对,原因当然不是信不过王直,或是真的感觉有隐患,王直忠直是出了名的,朝廷也向来打算招抚他,在海上五盗中招来一个有实力的,最少对北方海域的太平是件好事。
其余四次,有的核心利益在倭国,有的是在东洋吕宋,也有在西洋渤泥国和林芳国等诸国,只有蒲行风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在广州外海,有时候也至福建,近半年来,由于王直打算受抚招降,与四大盗在海上会面,坦言将为朝廷海外柱石,诸盗若不服,王直将与诸盗在海上交战。
王直的战舰最为精良,且在倭国的南海王康天祈与王直交情莫逆,其余三盗为了诸盗间的和睦,也表示了对王直的支持,这也是近半年来福建两广至京师海面平静,诸盗很少大规模骚扰劫掠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若能正式招抚王直,于国事大有益处,这事也成了左相与刘知远的角力,连续七场大议政,双方各执一词,最终还是形成了模棱两可的决议,还好,天子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朝官一致认为不能招抚,此事当然罢议,而只要有不少官员表示支持,天子就能居中表态。
最终在宣室殿的天子下诏,准王直归附,授左卫上将军,静海军节度使,诏旨一下,左相气的闭门不出,但毕竟经翰林学士草诏,中书舍人附署,由政事堂用印,诏旨颁于天下。
邸抄至福建路时,经过四百里加急送达,这事也是过去近十天了。
“明达你怎么看?”
齐王道:“王直内附,并且将在年后入京师朝觐天子……”
“这么说京师倒是风云季会了。”徐子先笑道:“自宣宗之后,节度使不实授,只是虚衔,王直的节度使,当然不是虚职?”
“允其保留部曲,并且收东海行船商税以供部曲,朝廷一年拨钱二十万贯,粮二十万石,这样王直的一万四千多部下并舰队,可以为朝廷所用。”
“王直素来忠直,这倒也是好事。”
“明达真的这样认为?”齐王看向徐子先,说道:“在我面前,可以说实话。”
徐子先并没有立刻回答,低头想了一会儿,方接口道:“朝争复杂,王直这种大海盗虽然狡猾,凶残,勇武兼备。但他的心机智慧,在朝廷的诸公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我是害怕朝中诸公,借着此人继续政争,有施压的,有刁难的,也有支持的。其间一旦出现什么变化,王直都是首当其冲,他这个静海军节度使,不好干。”
“是了,是这个道理。”齐王吁一口气,看着徐子先道:“若是明达你身处王直那样的位置,你会怎么选?”
齐王见徐子先有些犹豫迟疑,便鼓励道:“不妨事,有什么话直说,咱们之间就不要闹那些虚文了。”
徐子先沉吟片刻,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一则齐王于他是有扶植重用之恩,两人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交都相当默契,可以信任彼此。二来齐王等若问他之志,如果自己胆怯畏惧,齐王会怎么想,将来若有请齐王支持之事,到时候反而是不好开口说话。
当下徐子先道:“若我是王直,占据东海一带外海,在海上清剿小股不听令的海盗,对商船征税获取稳固的收益,在沿海江南两浙并我福建一路找大商人合作,进行走私贸易,这样财源充裕。其于平岛驻节,地方狭小无法耕作,原是渤海国的养马地,岛上盛产良马,其水师根本用不着。若是我,择一大岛,屯田养兵,以充裕财力打造精兵,静待时变……”
就算是和齐王交谈,徐子先感觉说到这里也是差不多了,他顿了顿,说道:“以我的见解,能想到这些,我觉得王直不可能想不到……”
“是的,是的。”齐王对徐子先的回答感觉十分满意,频频点头,说道:“明达你的办法,以王直的地位,才是正办。但你忽略了一点,王直的年龄。”
徐子先恍然大捂,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笑道:“确实,是我疏忽了!”
王直已经年过六十,常年在海上漂泊,居于定所,对身体的损伤很大。就算是传闻中的武道高手,青壮年时期强身健体,到了这个年龄,衰朽也是不可避免了。
最关键的是王直无子,其妻妾十余人,替王直生了十来个女儿,硬是一个儿子没生出来。妇人再多,生男生女却不是女人的事,而是出自男人,王直的基因里可能生女儿的成份多,对王直本人来说真是一个悲剧。
而王直老当益壮,前年时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出来,简直是爱若珍宝。
但王直是不可能将基业交给这个小孩,不仅不能交,还要想办法使这个小儿子得到保障,以免自己身后,这个爱子会有不测之祸。
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王直死时,怕是这小孩都不满十岁,这个年纪想当一方海上霸主,得到群盗承认和部下拥护,怎么可能?
如果王直这么做,不是爱子,而是害子了,就怕哪一天晚上,这小孩会在船上不慎落水,月黑星高,海涛汹涌,连救都没法救。
这种事不是可能会发生,而是几乎必定会发生。
王直爱子心切,急于内附,获得朝廷的官职和承认,原因就是在于此了。
若是十几年前王直有子,其肯定有不一样的选择,这么看来,王直的所谓忠义,当然可以大打问号,群盗同意他内附,并且多有支持的,估计也是因为王直的这个苦衷,可以得到多数人的谅解。
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
“明达,世事洞明也是相当难得的事。”齐王将邸抄拿回来,看了几眼,放在案上,转头对徐子先道:“这件事,怕是寻常的官员也看不出什么蹊跷来,你能看的出来,并且说出刚刚那番话来,令人欣慰。说句叫你恼的话,怕是你父亲当年,也远不及你了。”
事涉先君,徐子先站起身来听,待齐王说完之后,徐子先方道:“就算我小有成就,亦是先父教导之功啊。”
“也是,也是。”齐王道:“你上京之时,可能与王直前后时间入朝,这件事与我们福建关系不大,反而有益。若不是王直急着内附,严厉约束群盗不得滋事,以免给人口实,怕是岐山的陈于泰在上一次蒲家攻南安时,就不会是虚张声势了。就算如此,南安之事上报朝廷之后,虽然众人知道不关岐山盗和五大盗的事,王直内附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麻烦,朝廷七次讨论争议时,南安江滩之战也被朝官拿出来当反对的证据。你到京之后,这多少可能会是个麻烦,到时候一定要谨言慎行。”
齐王最终道:“林斗耀同你过不去,毕竟是他自己的事,左相未必事事支持,到京之后,且看风色,如果左相召见你,不妨虚与委蛇一番。明达你在福建路是有根底了,但在朝廷来说,却差的远了。”
这一番话倒是好意,也是劝徐子先不要对左相韩钟有先入为主的坏印象,免得韩钟释放善意时,直接拒绝。
秉国的相国和林斗耀这个安抚使在权势上是两回事,韩钟执意要做的事,天子未必能拦的住,韩钟不想天子做的事,哪怕有枢密副使加大参刘知远的鼎力支持,王直内附还是经过七次讨论,最终韩钟实在找不到反对的理由,这才勉强通过。
若是徐子先年轻气盛,因为林斗耀是韩钟的党羽,当面冲撞韩钟,哪怕是右相和齐王支持,后果也是不堪预料。
“我省得了。”徐子先毕恭毕敬的躬身一礼,心中对眼前这位亲王尊长,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论如何,齐王的提携照顾,真是不遗余力,自己将来若是能有所进益,必然要对齐王和他的后人所有回报。
只是徐子先隐隐记得,齐王逝世似乎就是在这一年,也是崇德十四年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在崇德十四年,诸多大事发生,在福建路最大的事就是齐王突然离世,福建路失了定海神针,自此之后,赵王一家独大,后来挤走林斗耀,更换制置使和转运使,诸使都雌伏于赵王麾下,主要就是来自崇德十四年的这一场变故。
除了齐王逝世,还有徐子文迎娶陈文珺之事。
赵王的权势加上昌文侯府庞大的文官体系,威力尽显,打十四年之后,赵王在福建路等于是实封临土的藩王,军政司法诸多大权在手,其辛苦了十余年,终于得偿所愿。
然后就是十四年北伐的惨败,天子威望尽失,其后几年东胡又有两次入侵,北方彻底残败,天下人有迁都至江陵的打算。
徐子威在京师任羽林郎卫,后任期门令,郎中令,成为带御器械的近侍武官之首,然后被赐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率千余郎官卫士先至江陵,自此迁都之事成为朝野瞩目的大事。
但天子顾此失彼,犹豫不断,主要是害怕承担失掉大魏北方国土的恶名,结果被流贼革里眼,马回回合力打穿了河南路与山东东路,断绝退路,与此同时东胡破口再入,北方禁军几乎全军覆没,京师不保,大魏就此灭亡。
江陵的朝官却并没有拥立赵王一脉,而是拥立在明州的晋王一系,徐子威率百余人仓皇出海,逃回福建,然后就是赵王在福建动员,自称监国亲王,但所号令的也就是福建一路,其余各路俱不承认赵王之命,各路混乱,各自为政,被东胡一一击破。
崇德十四年……徐子先心生警惕,他却没有什么时间来感慨,想了一想,临告别之时特意对齐王道:“殿下一定要调理好身体,福建路一日离不得殿下。”
“我平素还是很注重养生。”齐王笑道:“饮食清淡,骑马射箭,起居有常,王府的医者都说我身子康健,等于百姓四十不到的身子,我想,总能再撑十年八年,明达可放心矣。”
“是的,殿下惜福养生,我辈就真的能放心了。”徐子先哪能真的放心?但此时也是多说无益,只能等从京师回来之后,多关注此事了。
……
从齐王府出来,城中诸多权贵之门,徐子先一律不去,只是派了人去郑里奇,杨世伟,萧赞等官员的府邸门前投名刺拜年。
以徐子先现在的身份地位,对郑里奇等人来说,成为正式的盟友还差点火侯,要是徐子先委屈自己,以晚辈,部属的身份去拜见,见面之后反而尴尬。
不如省点事,反正名刺到了,礼数也就到了。
至于林斗耀,韩炳中等人,干脆就是连名刺也是省了,相看两厌,彼此成仇,名刺一个也是十几文钱,能省则省。
至于昌文侯府,却是定了初三那天上门请期,完成婚礼六步中的第五步。
请期之后,就等着亲迎就可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