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子(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273

  史可法今天只是来奏明扬州民变,并且提出善后办法的事。
  岂料一颗重磅炸弹还没有消化,另外一颗就已经丢了下来。
  再看路振飞和王家彦的脸色,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显然,太子在奏请之前,这些心腹大臣已经是得到信息,心中早就有准备了。
  这等大事,几句话当然说不清楚,崇祯一声令下,便有太监将皇太子的奏议送了过来。
  明朝在成化年间,其实也是捐官盛行。
  贿赂给太监,勋臣,就可以中旨授官,成化十几年间,授给官职的官员有数千人。
  不过不经内阁六部,而且得官都靠银子,所以朝野侧目,孝宗皇帝一即位,就立刻把这一类的官员裁撤干净,当时人以为是善政。
  史可法一听捐纳,第一反应便是汉灵帝的西园,第二反应,便是成化年间的故事了。
  不过一看之下,又是觉得有点儿意思。
  纳捐收入,当然是全入大元帅府,以为练兵之用度。
  大明官职,不似宋朝那么复杂,礼部郎中就是管礼部的事,刑部诸司,也就是专管刑杀审核案件的事。
  本职官当然不能纳捐,否则官员品流复杂,容易败坏吏治。
  看到这一点,史可法就是连连点头。
  至于可捐纳的,那就多了,本职不可纳捐,也不能捐三品以上官职,除此之外,而勋、阶,朝廷封典、监生资格,官袍补服,俱可捐纳。
  “这……”史可法皱眉,摇头,心道:“这么一弄,盐商位还在知府之上,就算不授实职,但这又成何体统?”
  不过这一层,说服力似乎小很多,万历年间,百姓穿衣戴帽,基本上就不大有人管了,民间士民,服朱紫的都大有人在,只是没有官府正式认可罢了。
  现在捐官服品阶,祖宗封典,其实也就是虚好看,又不实授,朝廷得实利,富者得虚名,两相其便。
  除了监生一层,史可法也真的无话可说。
  当下恭恭敬敬的放下奏折,起身陈奏道:“皇上,余者臣无可说之处,就是监生资格可以捐纳,臣期期以为不可。”
  “哦,这一层,太子也是特别说明过。”
  崇祯心情真是十分之好,盐课整顿,纳捐,几乎都是开源之法,而且条目清楚,一看就知道十分可行。
  他御极十七年,文臣中除了杨嗣昌可供心腹,能帮他解决一点实质问题外,就只有陈新甲算半个,洪承畴在地方上可以叫他放心,除此之外,在他眼里就是余者碌碌,根本没有干才。
  现在回头来看,杨嗣昌不过是在田赋上着眼,除了加练饷外,也是别无长策。
  天幸皇家有这么一个皇太子,现在幕府之中能员干吏极多,而皇太子自己,更是天纵其才,提出来的办法,从纲领到细则,详细备至,说明前因后果,光是看奏议,就是知道皇太子是一个能做实事,眼光长远还能照顾细节小处的人。
  那些夸夸其谈,除了自信之外,其实一无所有的文官,难道不该愧死!
  带着这种轻松的情绪,崇祯语气轻快的向着史可法道:“先生不知,百姓之中,愿意为朝廷效力而无名份者,比比皆是。官职不可捐纳,许其捐监生,就可出来替朝廷做一些小事,而有的更是文章憎命,科场就是不能得意,其实亦有真才实学的,许捐监生,允许其参加乡试大考,有才能中,朝廷一样得正途出身的官员,不能中,其人大约也就安心了。所以,捐监生资格,于朝纲并不会混乱,而有很多郁郁不得志,又有才学的人,也就可借此出身了。”
  说到最后,崇祯也是哈哈大笑起来,帝王威仪,暂且也顾不得了。
  他笑着向史可法和王家彦,路振飞等人道:“此法妙极,朕思之也是十分欣悦。就是监生资格,皇太子议定是折色二百两银,本色一千石粮,一县有数十监生,迭累相加,则朝廷用度足矣!”
  对崇祯这种过份乐观的判断,在场诸臣都有点怀疑,一个监生五百两,一县之中能有几十个冤大头出这个钱?
  对此,也只能暂且存疑。
  他们倒是果真不知,就在康熙年间,甘肃一个省就有一万七千多捐官儿,乾隆年间,二十石白米,也就是五六十石谷子就能捐一个县丞,当时民间轰动,一个月就捐了几万县丞出去。
  清朝这种捐官办法,实在太烂,盗贼乞丐都能弄个县丞当当,朱慈烺也是取其大略,光是在价码这一层上,就是开高了许多。
  就算这样,一省之中弄万把监生,几万买封典的冤大头,还真是不成问题!
  而此事最为关键的地方,其实崇祯自己都不大了然。
  在场众人,恐怕能明白的也是一个没有。
  明末乱象,其实还是人心不附,各阶层都自有打算,现在勋亲文武送子入宫为侍卫,侍卫朝夕与帝王相伴,忠心不必说,将来又在文官集团中打进一个楔子。而纳捐之门一开,等于是把商人、地主、官绅,都又重新绑回明朝的战车之上。
  有人会盼着自己投资的王朝跨台么?
  所以,这意义,何其重大!
第200章
余波(8)
  “朕意已决,入秋前于淮扬试行捐纳,秋后,则在南直隶试行,明秋之前,统行天下!”
  现在明朝可实际掌握的,就是淮扬凤庐的江北地盘,还有武昌九江到太平府沿江的湖广地盘,然后就是湖南全境,南直隶,闽浙、云贵等诸省。
  四川全境落在张献忠手,罗通等诸总兵镇守重庆,扼住张献忠往云贵等诸路,暂且可保无事。
  陕、甘诸省,在李自成手中。
  北方几省,暂且朝官都不赞同收复。
  东虏入京师,辽东诸地,万历年间就失去了。
  除了云贵之外,南方诸省湖广产粮大省,江南原本也产粮,这几十年来,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甚至有不少百姓只管种棉花,丝织,赚的钱买粮来吃,要说富庶,那是没有话可说。
  闽浙两省,情形各异,不过总还算是在朝廷掌控之中。
  崇祯诏旨一下,各省遵行,半年之后,中枢恐怕就不再缺钱了。
  如此朝政大事,皇帝已经一言而决,而内阁还在军务之后知道,史可法内心深为不悦。而更为忧心的,则是捐纳一起,东林同道,是否会纷拥而起反对此事?
  思想起来,自是万分迷茫。
  好在时间很晚,崇祯见他神思不属,也不曾责怪,只是着内监先送史可法出去。
  内阁首辅体制尊崇,连崇祯也在金台御座上象征性的站起了一下,以示给宰相送行。
  等史可法出去,崇祯才又向王家彦和路振飞道:“首辅史可法无急变,遇事无条陈,朕深为失望!”
  在别的大臣面前,他绝不可能表露出对首辅的这种失望情绪。
  江南初定,南京城中前一阵尚有兵乱。
  扬州也是有民变。
  这时候史可法这样的首辅如果有什么变动,就是容易给敌人可乘之机,对皇帝已经低落的形象威望,又会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所以皇帝也就只能在这两个渐受信任的军务大臣面前,稍做抱怨。
  王家彦是从北京一起逃出来的,信任无疑。
  路振飞已经表现出了完全折服崇祯的能力,每天见面,建言军务,条陈,无不允当。各省防军情形,地理要隘,无不熟知。
  在这样的能臣面前,每天都谈及实务,对崇祯自己的能力也是一个完备的补充。
  这个皇帝到现在才知道,自己以前自诩是明君,文武和山川地理俱知,在真正的能臣面前,他的能力就是一个笑话了。
  也正因如此,崇祯也是对军务处越来越倚重,内阁也是越来越不被放在心上。
  现在抱怨,只是对史可法个人能力较为失望罢了。
  当然,也有勉励眼前心腹股肱大臣的用意。
  内阁首辅,安知就不能是现在的军务大臣?王家彦,路振飞,将来入阁办事,身兼军务处大臣,岂不更加得心应手?
  能在如此高位者,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全部都是人尖子,皇帝的话一出口,大略的用意眼前这两人就知道了。
  王家彦笑而不语,路振飞肃容道:“首辅清正廉洁,礼、信、行无不高人一等,皇上有此元辅,乃天下幸事。”
  用这样的评价说史可法,倒也允当。
  崇祯原本意不在换马,当下便默然点头,把这个话题揭了这去。
  略微沉吟了一会儿,崇祯便道:“皇太子出镇淮扬,成绩斐然,军务上可拟一道旨来看,表彰太子淮上练兵实绩,赐铁鞭、银牌、表里、白银,着户部即刻拨出来,送往清江!”
  这样一来,扬州之事,便是皇帝支持,军务处紧随其后,皇太子拥强兵于外,还有谁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江南抗厘之事,不化而化了。
  这样处置,也是比公开在诏旨上提起扬州民变要强的多,最少流贼东虏方面,会不明就里。
  此事原本就可归于军务一类,当下两个军务大臣便都答应下来。
  王家彦起身笑道:“臣要请下去了,天色将黑,宫门一会就要闭锁,今日是钱谦益在军务处值班,请旨,这诏旨是否由钱谦益来拟?”
  “不急!”崇祯皱一皱眉,道:“钱谦益虽然文采华丽,不过此旨含意深刻,最好由卿二人亲拟,由余怀那一班舍人们润色就是了。”
  提起文章来,军务处钱谦益是头一份,然后才是余怀和陈贞慧几个军务舍人,都是复社大才子,润色诏旨,倚马可待,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2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