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子(校对)第1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273

  李恭等人,又能如何不动容?各人都是强忍唏嘘,因此而大动感情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唯有王源呵呵大笑,搓手大乐道:“大元帅府平虏军,这名号十分的好,俺十分欢喜。”
  天空蔚蓝,而火红色的火焰熊熊升腾而起,烟柱之下,是几万名精赤条条的青年,他们之中,有人面带迷茫,也有人无所谓的样子,更多的人,却是带着激动与欢喜之色。
  人都是群体动物,皇太子也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甚至燃烧起这些人身上所穿来的旧衣,种种举措,已经是告诉这些人,从此之后,他们就同属于一个集体,所有的荣誉与未来,就是在这个集体之中!
  大元帅府平虏军下,所向无敌!
第171章
练兵(3)
  所有的新军已经换上了合体漂亮的新军服,灰白色的有铜纽扣的上衣,束腰紧身,布质紧凑而舒服,用料讲究,十分的厚实。
  裤子则是土黄色的长衫,到小腿间有一个收束,绑了束腿,就更显的体形漂亮矫健了。
  再加上改良过的明军制式的笠帽,朵朵红缨在风中吹摆着,晃动着,如果在高处放眼看去,数万人的军营,犹如大片盛大的花田。
  脚上则是黑色的皮靴,晚明之时,只有士大夫和家境好的生员,又或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太监,才会穿着白皮靴子,这也是种身份的象征。
  一双用料考究,做工也过的去的靴子没有几两银子,甚至几十两银子是置办不来的。而此时此刻,所有的新军将士都是换上了皮靴,一个个扭头摆身的,看样子,穿这么一身,倒是十足的不习惯了。
  当时棉花在江南一带盛行,也是松江一府获利最丰的作物。
  自南宋以后,棉花就推广开来,不过到现在为止,能穿这么一身布料的衣服,还有一身换洗的,再穿着皮靴,还有绑腿带,束腰的也是小牛皮卡簧带的小兵,恐怕放眼天下,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谢皇太子大恩!”
  不知道是哪儿人,反正淮扬一带,口音相差仿佛,都是江淮官话的味道,先有一人,接下来十人百人,千人万人,最后啸聚成雷鸣一般的隆隆巨响,在蔚蓝色的天空,滚滚而过。
  “这些混蛋,老子花了一百多万的银子才有现在这局面……老底都掏出来了,换不来这一声喊,也是养了一群白眼狼!”
  到此时此刻,朱慈烺的脸上才是露出一点疲惫之色来。
  打从南京兵变前后,他就已经决定抛弃旧有的刘泽清的余部,路振飞的抚标兵也只挑出有限的老卒,打散使用。
  再加上高起潜的扬州兵,也是如此。
  加起来两千多的老兵,用来做一支近四万人的军队骨干,这些老兵的经验会帮助到新兵,而旧有的习气什么的,也会在这个新的大团体里,被荡涤的干干净净!
  听着朱慈烺的话,郑元勋眉毛一皱,想说什么,又是喟然一叹,只能侍立在一边,并不出声。其余诸将,也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打从招兵安家使费,置装,兴建这军营,大元帅府行营,还有疏浚河道,兴修几条要紧官道,哪一样不要钱?
  南京户部一则是真没钱,二来对太子所需,向来勒掯,与其和高弘图这老官僚打官司,还不如皇太子自己认了,所有银钱,都是打太子私库里头出!
  全算起来,皇太子已经用了小二百万,别的不说,淮扬一带二十来个州县全部裁撤冗员衙役,由大元帅府派出人员,负责赋税征收,统计,入库,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税关和厘金卡子的设置,也是要银子的。
  林林总总,可以说,在北京倒腾的那点银子,也是花的海落石出了。
  “殿下莫愁,大不了,俺再去……”
  别人不出声,只有王源大大咧咧,信嘴就要说话,朱慈烺瞪他一眼,喝道:“你什么,赶紧带你的营头去调整休息,他们一路过来,搞到现在也是累了,给一个时辰休息,然后就给我操练起来!”
  “是,是,臣知道了。”
  知道朱慈烺脾性不大好,王源也是再不敢吭声,悄没声的就退了下去。
  朱慈烺也确实是一脑门子官司,南明的那点家底,他是知道的清清楚楚。额兵四镇,加六万禁军,加左良玉额兵六万,中央财政支出就顶不住劲了,地方州县开支,还不算在内,光是军饷这一块,年入七百万,中央下属这几个军镇的军饷开支就去了六百万两银的折色收入……本色开支,还有各镇自己乱征乱收的,还不在内!
  怪不得弘光年间,修几个殿来住就都惹动民怨,实在是穷的要当裤子了。
  南明诸臣的算盘就是再加田赋,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各府县都是加赋,驻在地方的各镇自己也是弄的鸡飞狗走,荼毒百姓,祸害地方。
  清军一来,没剃发之前,包括江南一带,湖北、湖南,特别是被何腾蛟祸害过的湖南,一直到李定国来,当地的百姓还是支持清军,反对明军。
  由此可知,这些王八蛋祸害起来,是有多么不要脸和穷凶极恶!
  现在这会儿,刘泽清这一镇的开销是给这些王八蛋省下来了,但银子一样不宽省,改革京营禁军,招收新军,充实侍卫处,这几件事都是当务之急,崇祯的眼光也盯在这上头,高弘图光是支应这一项就够头大了,指望他拨给几十万上百万的银子到江北来……还是不要做这种梦比较好些。
  而今年江北一带,也是不再征收折色,所有田赋,一律按本色支收。
  这一条,也是上报给了崇祯,对朱慈烺的决断,崇祯也无甚可说,他那里自顾不暇,实在也是顾不上朱慈烺是怎么个折腾法了。
  支出是无底洞,收入在目前为止还等于零,厘金收入不宰大头,只收中小商人的,收入也就刚够维持开销,况且现在征收不久,所得也实在是有限。
  养兵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都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头疼事,更何况朱慈烺现在手中有的,也就是淮扬两府罢了。
  以两府养他心目中的数万雄兵,这赚钱的手腕,还真的得再强一些儿才成啊……
  ……
  “臣李来福,叩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现在的燕息之地,实在不是什么光彩所在。墙壁上是光秃秃的,连裱糊功夫都还没做,床也是刚上过一遍桐油,还有一股子清漆味道,床上也就是几床被子,除此之外,就是一张超大的书案,墙壁之上,挂着军情司呈送来的各式的军用地图。
  这样的地方,不要说清简寒酸,委实连这四个字也不配用上,也唯有说是别无长处来形容,比较适合了。
  这样清教徒一般的生活,对一个后世的光棍汉来说,缺乏的也就是网络和书籍等休闲的玩意儿,这个时代贵人士大夫享乐的东西,比如园林,家戏班子、清客相公、象棋马吊双陆什么的,再加上赏玩古董,上好的文房四宝,还有架子床、紫檀大书案、黄花梨的上等苏造官帽椅等等……这些玩意,一个穿越客是欣赏不来,或者说,是没有把这些当成享受来着。
  在宫中时,崇祯爷儿几个都不是奢侈的人,不过好歹皇家的规矩还是要讲的,各种床、椅、案、家俱,多宝搁上的古董器具,多半还是摆放齐全,看着也不是太那啥,至于到了现在,朱慈烺身边除了一床一案,还有墙上的地图,悬挂的宝刀宝剑之外,连个放衣服的箱柜都没来得及造办!
  进来叩头之后,李来福这个锦衣卫的总旗官,偷眼打量了一小会儿,眼眶就有点儿发红。
  锦衣卫好歹是几百年下来的亲军,不少人家是打洪武年号都没有就侍奉皇明太祖了,几百年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下来,说他们是帝室的走狗,鹰犬,倒也是真没有冤枉他们。
  这会子一见皇太子如此居处,李来福又是在北京时被提拔重用,打从一个总旗一路加到指挥佥事,这样的升迁,承平时节是不必想了,就算现在是乱世,也是不得了的恩典了!
  由此而动一动感情,便是不足为怪了。
  “你何必如此?”见这个亲军指挥佥事难得动感情的样子,朱慈烺也甚是感慨,适才他阅军时也是乏了,此时不拘形迹,半躺在椅上,安抚这个心腹武官道:“我对那些声色犬马的享乐,向来不怎么在意的……有张床供歇息,有屋子遮风挡雨,也就是了。”
  说罢,就又坐直了一些,向着这个前锦衣卫鹰犬,现军情司的副司正问道:“怎么样,交给你办的差事,办的如何了?”
  他们对答之时,不仅是没有那些伺候的闲人,便是刘兆辉这样的直卫指挥也是闪避到了外头,尽管天气闷热,也是门窗紧闭,不由得人窥视打探。
  关防如此严密,李来福还是情不自禁的四顾看了一眼,然后才又叩头答道:“臣是在井径以西,见着了殿下叫送信的人,臣装成了他的河南家人,说是家信,当然,信也是真的,托他家看家的老家人写的书子,递上书子后,他不疑有怪,私下召见,臣才把殿下的话一五一十托出,当时那人的样子也是十分的震惊,半天才回过神来。不过,后来也没有为难臣,第二天早晨,说是回书写好,交给了臣,就立刻打发臣离开了。”
  “哦!”在李来福说的时候,朱慈烺很注意的听着,目光炯炯有神,显然是对他的办事经过十分注意。听到李来福安排见面的经过,特别是还在对方的河南老家带了真实书信过去,他这才满意一笑,夸奖道:“小李,你做事很谨慎小心,十分妥帖,办此事的经过我十分满意,十分高兴!”
第172章
李岩(1)
  “可是殿下,那人可是一句回复的话也没有说……”
  “不必,不必!”
  朱慈烺心情大好的样子,站起身来,在原地转悠了一圈,面部表情也是松驰下来,他微笑道:“这人是绝顶的大聪明人,你把我的话带到了,他就有数。剩下的事,他自己会安排好的,放心好了。”
  他派这个副司正,自己麾下搞情报和内卫就指着李来福和呼延傲博,再加上一个高升,这三人都是正经的锦衣亲军世家出身,也是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一身本事加上年轻有干劲,收在袖中,早就是当正经心腹来使。
  这三人,也不愧是世家出身,论忠心什么的也是没说的,能力也有,所以都是心肝宝贝似的人物,专门派一个人出去,深入敌境,潜入敌营,为的就是带自己的一些心腹话……不是对方是十分的值得,他怎么舍得下这样的重注?
  收信的对方,也就是李自成麾下的副军师李岩,论说起来,此人就是明季之末,论起人才,智略、胸襟气度,家世出身,文才武略,都是一等一的尖子啊……
  对这么一个人,下一点重注血本,也是十分值得的。
  只是和眼前这心腹说完之后,朱慈烺也是有一点点的惴惴不安……李岩这会,究竟醒悟没有,看清楚没有?
  这个人,万般皆好,就是有一点“愚”,倒不是脑子蠢笨,而是对人,对事物,对自己坚持的那一点东西,这样的聪明人反而容易钻牛角尖,叫他醒悟,真真正正的设想脱身之计,恐怕也没有想的那么容易啊。
  否则的话,以李岩之能,怎么会一次又一次的触怒李自成,最终惹下杀身大祸?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恐怕这位李公子在真实的历史天空下,在临死之前,也唯有这么一点感慨了吧?
  ……
  李岩倒是绝想象不到,相隔几千里外,自己背离的王朝储君,正在满脑子的打算要收罗拉拢自己。
  自从他在杞县扯旗造反的那一天起,所有的过往一切,君上,王朝、家族、还有自幼读孔孟所学忠君之道等等,这一些,也是全部抛诸脑后。
  只有在他的发妻丁氏自尽那一刻起,他才感觉到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若非如此,背离过往一切,都不致叫他后悔或是难过。
  做为统治阶层的一份子,他不是牛金星那样的落魄举人,被人欺侮也毫无办法。他也不是宋献策那样的江湖铁口,腹中有一点星相医卜的杂学罢了。
  他的父亲,曾任大明兵部尚书,正经的中央大吏,虽然比附魏阉被迫在家闲居,但好歹做过这样大官的人,地方上也是没有人敢欺负了。
  李岩自己也是举人,幼习弓马,熟读兵书,绝非那种寻章摘句的腐儒!
  这样一个人,在明季之末的时候,选择背弃过往的一切,毅然投身于流贼之中,由此可见,明末时的情形究竟是不堪到何种地步了!
  此时此刻,溃逃途中的客居极为简陋,茅舍一间,窗子的纸也残破了,吹来半夜的阵阵冷风,呜咽呼啸,犹若千百万人的感叹哭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2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