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281

第三百六十四章
抢钱呀
  “听说了吗?”
  “什么?”
  “钱塘楚知县出了本诗集。”
  “那是自然,这事谁不知道啊,何用你来说,前些时候我就听说了。”
  “哦,兄台消息真是灵通,却不知是否已将其书添置家中藏书之列。”
  “……那是自然。”
  “可否借来一观?”
  “不行!”
  最后一句,回答得很是干脆决然,一点也不在乎别人骂他吝啬小气,而以上对话,几日之内,在杭州城坊市间流传甚广,洛小仙事件尚未平息,这波事件又紧接袭来,风潮讯猛,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极好的谈资,清闲无聊的百姓岂能错过,在茶余饭后聊得甚是火热,然而,这回议论的焦点不再是楚质与某人不得不说的风月逸事,而是他的书集。
  要知道,古代时候,文人出书印集,本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是每个读书人心中的梦想,套用句冠冕堂皇的话,圣人古训,立功立言立德,谁敢不从,其实也有凭借书籍以存后世,留名青史的念头。
  楚质此举,可以理解,众人不会见怪,反对的人几乎没有,但是,楚质实在是太过年轻了,才十七八岁年纪,却出了本书集,要知道,按照潜在规则,出书的一般都是已逝者,或者行将就木的老人,想在临死前见到自己毕生心血现世,以了心愿。
  楚质风华正茂,离百岁之日,不知道欠差几十载,应该没有这个必要吧。
  少年心性,为了扬名,不惜轻狂,却弄巧成拙,反而留下一丝污名,考虑之后,某些人达成了共识,流传出去,以为然者众,有惋惜者,也有幸灾乐祸的。
  在众人的意识之中,真正道德高尚的名士,应该做到不计名利,视功名利禄为浮云粪土,显然,楚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为了博取名声,居然出了本书,真是……
  令人羡慕啊,一些年轻士子好生嫉妒,也暗暗佩服,要知道也不是没人想过这个快速成名的方法,但是,有胆识实行的却没几个。
  “哼,有本事他也可以出书啊,也没人拦着他们,就知道满口胡说八道。”初儿柳眉竖起,俏脸泛起怒容,显然是听到了坊市的传言。
  “嘴巴长在别人身上,随他们怎么说,何必理会。”楚质微笑劝慰道,沽名钓誉就沽名钓誉吧,看来天下没有名利双收的好事,得了利益,名声受些损害又有何妨,反正自己也没想做个圣人。
  瞧初儿怒气依然未消,楚质继续笑道:“你应该这样想,传言固然有点负面,但是也足以说明众人关注此事,到时候书集上市,买得最多的,说不定就是这些批驳的人。”
  这点楚质倒是可以肯定,毕竟想要指出自己书籍存在的缺陷,就是单纯为了骂自己,总该先看书的内容吧。
  在楚质的劝言下,初儿气消了些,但还有些记恨:“要把骂公子的人都记下来,以后印社不帮他们出书。”
  “这怎么行,那不是便宜他们了。”楚质笑道。
  初儿莫名不解道:“公子这话是什么意思?”
  “开门做生意的,哪有拒客的道理。”楚质轻笑道:“况且,若是想为要报仇的话,应该巴不得他们来,好狠狠地宰他们一把。”
  “还是公子高明,初儿远远不及。”美目顾盼流光,唇角盈笔,显然是将楚质的笑语牢牢记在心上,居然期盼这些人快些找上门来。
  祝你们好运,楚质暗暗默哀,可以料想,被初儿这样记恨,其下场一定好不到哪去。
  “公子,第二步计划已经完成,现在坊市间都在沸沸扬扬的讨论公子书集,特别是城是的书商掌柜,像蚂蚁一样,寻遍了杭州各大印社,却找不到货,急躁得就要冒火了。”初儿娇笑说道:“我怀疑,再等下去,说不定有人会找上门,直接向公子求书呢。”
  倒不是没有可能,楚质轻笑,如果不是当日的宴会,有人证明了确实有这本书集的存在,不说书商,怕是那些印社早就找上门来了,还好,当日洛小仙出示的只是普通版本书集,不然,情况或许更加热闹。
  毕竟,虽然按照指令,那些书托也提及过有彩印版本,但在没有亲眼见过之前,大多数人是不信的,其余少数也是半信半疑。
  “您看,是不是该出货了?”这时初儿反而不急了,轻声问道:“或者继续等下去。”
  饥渴效应,差不多到火候了吧,考虑了下,楚质笑道:“不必了,清仓吧,让印社做好准备,生意很快就要上门了……”
  翌日,春光明媚,白云朵朵,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有人选择待在家里,躺在院落竹床之上,享受着温暖阳光普照,也有人闲不下来,独自一人,或约三五好友结伴……逛街。
  与往日无异,坊市依然那么热闹,就在杭州城最为繁华的地带,忽然,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响彻云霄,格外引人瞩目,不过也没人觉得奇怪,以为只是普通卖艺杂耍的,然而,锣鼓声响了三遍还未停下,反而越敲越猛,像是要将锣鼓敲破似的。
  而且锣鼓声响之地,也没见摆放着如巨石大锤,或者狼牙大棒之类的兵器,而是摆着四条长型方案,围成一个方形,案上用黑布蒙了起来,没人能看出底下是什么,同时还有几个麻衣伙计在方形内,面向各方而立,脸上透出神秘笑容。
  天下从不缺乏好奇心旺盛的人,况且这里又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人潮穿梭不息,一听到动静,又见如此奇异的情况,立时把方形桌案围拢起来,议论纷纷。
  “可是有什么新戏耍。”
  “莫非是有大夫在此义诊?”
  “可能是说书的吧。”
  诸多猜测,更有离谱的,居然认为方形内的几人是官衙缉获的囚犯,因牢狱犯满,故暂时关押此地,古有画地为牢,今有搬桌成狱,喜哉,上古之风犹存……,没等这人摇头晃脑,呜呼哀哉完毕,就被旁人呸了满面,外加一个熊猫眼,活该挨揍,从来没见过有囚犯会满面笑容的,没人理会这个酸丁,干脆直接询问起来。
  “小伙,聚在这做什?”
  “就是,道个明白,也好让大家帮衬啊。”
  此时,锣鼓声歇,在一片催促声中,几个伙计相视微笑,极为默契的一扯,蒙在桌案上的黑布立时卷起,刹时,成排成片,整齐划一的崭新书籍展现众人眼前。
  “这是……?”
  一本本书籍,如同从一个模子压制出来似的,成形成块,排列如墙,散如出阵阵书香,纸张洁白如雪,质量上佳,这可从侧边就能看得出来,更加让人惊异的是,书的封面,居然是工笔彩画,有知画之人,相比对照,就能知道每本书的封面运笔如一,画风一致,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
  有人不禁惊叹起来:“几千本书,不知耗时多久,怕是要一年半截吧。”
  感叹片刻,终于有人注意到书名:“楚景纯诗词集。”
  “什么?”
  “真是这书!”
  近日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在场之中,没听说过这书的人屈指可数,闻言纷纷争相挤上前去观看,有性急的,直接拿起书本,伙计也没有阻拦,微笑面对。
  上手之后,没来得及感受书本的质量,也没心情感叹封面彩图,而是迫不得已翻开首页,粗略浏览书中序言,正要继续翻页观看正文,留意到序言最后的署名,范仲淹三字跃居首位,读者为之一滞,连呼吸都忘记了。
  半响,才重重的喘息,放声叫道:“范公,作序的居然是范公……”
  “谁?范太守?”
  经人提醒,又是纷纷扬扬一阵,在旁围观的人哄传得更加厉害了,争先恐后向前挤,情形之乱,堪比乱麻。
  几个伙计显然也没有料到出现这种情况,似有几分措手不及,半响,眼看成排序列的书墙就要倒塌紊乱之时,才有人反应过来,拾起铜锣,使劲敲打,铛铛几声,震耳欲聋。
  围观百姓惊愕,却听一个伙计扯开喉咙叫道:“诸位莫挤,今日我等在此售书,若想购置,请自觉排队,售完即止,数量有限,莫失良机啊。”
  “倒要看看……能写出什么书集来,或许连我都不如。”
  “听闻楚知县是进士出身,买回去沾点灵气也好。”
  “买上几本,拜读之后,若有机会,奉承几句,搭个关系,说不定有好处。”
  卖花赞花香,书册堆积如山,数不胜数,能有什么限量,对伙计的花言巧语嗤之以鼻的同时,心思各异,但目的倒是一致,大部分人纷纷按照伙计的提示,围在方形书案四边,排成几条长龙。
  幸运排在第一的是个年轻的士子,时常买书,经验丰富的询问起来:“这书分有几卷,多少钱一卷啊?”
  “仅此一卷,千钱即可。”
  顾客至上,真诚以待,伙计牢记主事的吩咐,一脸灿烂的笑容,彬彬有礼,但是说出来的书价却吓人一跳。
  “多少?”士子连连眨眼,掏腰包的动作顿时立止,不可置信的确认。
  “一贯。”伙计很机灵,立刻换了个通俗易懂的说法,笑容依旧。
  “抢钱呀!”
  年轻士子很干脆的把钱袋塞了回去。
第三百六十五章
热议
  宋朝经济水平远高于其他朝代,而且令人值得称道的是,相对来说,朝廷国库倒是经常缺钱,皇帝私用不足,但是百姓却较为富裕,颇有藏富于民间的状况。
  然而,钱财来之不易,除了那些不知父辈赚钱辛苦的纨绔子弟,败家二世祖外,一般人家,还是较为节俭的,年轻士子显然就是继承了先辈们这种优秀的传统美德,一听,仅一卷书册,就要一贯钱,顿时不乐意了。
  “一贯钱,我没有听岔吧。”
  “什么书这般贵,难道是前朝的孤本。”
  也不怪众人有着诸多意见,毕竟就是享誉天下的大儒所出文集,也无非是两三百文钱一卷,虽然动辄就是十几卷,也要花几贯钱,但是人家是什么人物,名家学宗,后辈学子景仰的对象,所出文集,是他们毕生学问的大成之作,这钱,给得不冤枉,且值得。
  而楚质的诗词集,说得难听点,就是无聊消遣的闲书,可看可不看,若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或许就是白送,人家也未必乐意接受。
  普通百姓在埋怨书贵,可是底下有的人却想得更加深处,窃窃私语起来。
  “楚知县素有清誉,上任以来,所作所为,也称得上通达二字,不似庸碌之人,今日怎突然犯浑了?”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有什么奇怪的。”
  “或许吧,唉,也不知收敛些,如此大肆宣扬,不怕地方言官参他一本,劾其借机出书之名,实则敛财苟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