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校对)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到了正统,永乐年间的遗泽荡然无存,法度废驰,土木之变又是一大重击,多少名臣宿将死于斯役,营制败坏则也就势不可免了。
三大营也好,后来的十团营,十二团营,东西两官厅,嘉靖年间再复三大营,曲线高高低低,只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京营从五十万人以上到三十万人,再到十几万人,到崇祯年间的两三万人,甚至后金第一次破口到京师城下时,崇祯连流氓混混都派到城头去了。
国家没劲,没有法度,则一切休提。
这是张佳木的见解,不过,以朱祁镇的见识,只是听到他的选将得人这四个字。这种类儒家的见解比较容易被皇帝欣赏,至于所谓法度的话,皇帝就自动过滤了。
从儒法黄老并重的汉家,再到酷烈之风犹存的盛唐,然后就是儒家占了绝对优势的大宋。到了明朝,一切学说都让位给儒家不说,而且基本上就是理学家的天下了。在儒家学说里,首要说是人治而不是法纪,选用得人,则恶法亦为善法,选用不得人,则善法亦成恶法。
在某种前提下,这种说法也是对的。
不过朱祁镇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研究张佳木的话上,营制败坏,占役公行,这些皇帝岂能无知?但现在边军已经取代京营,皇帝也没有再玩一次亲征的想法了,京营能够震慑不法,保持人数和兵器的数量,并且国政不出毛病,没有人想暗中造反,那么蒙古人的威胁有边军去对付,就算突入京城之下,几十万拉到城墙上,鞑子也进不来。所以,管它的!
“嗯。”皇帝用一惯的信任张佳木的语气总结道:“任将得人,锦衣卫官也要侦刺不法,这样,不法敛形,所用自然就得人了。”
“是。”张佳木答说道:“臣当然不会懈怠!”
“唔,那就是这样了。既然他们没有奏报,也不必驳了,都是亲臣和勋臣,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其实孙继宗等人的做法和想法,皇帝估计也明白了个七七八八。争权夺利,底下的大臣勋戚们分成各派,其实是分而统御之的好办法。皇帝是不可能给谁拉圆场,甚至巴不得底下咬成一团,大家都请他来调停做主,这样才不会有人打他屁股底下这张椅子的主意,这样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事情说的差不多了,皇帝想了想,道:“速速派人去把那个穿黄衣的知州擒住,不必拿来京师,就地处死吧。”
如果到京师,当然是刑部的事,既然是非刑杀人,中旨处死,锦衣卫干这差事也很合适,张佳木答应下来,却不呼万岁而告退,只是皱眉道:“皇上。臣还有话说。”
“说!”皇帝心情很好,他对张佳木是有一种超乎寻常的信任,从家世,夺门之功,到一直以来的表现,当然,这两天彭城伯夫人和他说的事,也有一种微妙的感情因素在里头。若是张佳木刚刚提到的话是另外一面,现在他的心情是怎样,恐怕连自己也不会知道了。
瞟了皇帝一眼,张佳木知道今天大获成功,最少又在皇帝这里得了一分。
他没有显露出一点得意的情绪来,也没有特别的措词,就象是和皇帝在闲聊一样,慢慢说道:“臣想告诉皇上,阁臣徐有贞虽精明干练,忠勤爱君,但也有极大的毛病。”
徐有贞和张佳木不和几乎连京师的三岁小儿都知道,皇帝不知道才是活见鬼。听到张佳木这么说,朱祁镇很宽容的笑笑,年轻人沉不住气,想趁热打铁,他想了想。觉得可以做些表示,因点头道:“没错,徐某是太热中了一些。”
“热中不是坏事,如果人人都以耿介自诩,皇上身边谁来效力?”张佳木直接就驳回了皇上的话,虽然无礼,话倒是没错,所以皇帝轻轻点头,听着张佳木继续说下去:“阁臣徐有贞不仅是热中,实在是有些逾制。宫廷群参,则事无可保密。而独奏之时,阁臣把皇上的话拿出来随便乱说,岂是应当之事?”
“啊?”朱祁镇这下可当真震惊了,他对徐有贞印象不是很好,不过总得给石亨一个面子,现在正是朝局微妙平衡的时候,皇帝不打算彻底偏向某一方。当然,在私底下,他自己独处的时候思忖朝局时,如石亨这般人物,也委实叫他放心不下,但好歹现在不是收拾他的时候,所以徐有贞也就留了下来,毕竟这个文臣是石亨的谋主和亲密盟友。但如果徐有贞把他的话往外说就是两回事了,事机不密也还罢了,无大臣体,藐视皇帝,这才是重点。
“皇上曾经说过,岳正是老夫子,只适合当一县教谕。”
“这话朕和好几个人说过。”
“是啊,但皇上表示过不久就把岳正贬斥,这话就和徐某一个人说过吧?”
“该死!”
“今早徐某还和皇上说臣招揽勋臣,意图提督京营,还提醒皇上,要小心尾大不掉。”
“真是该死!”
“徐某还和人说,皇上对太子颇有微词,皇上,这种话他也敢往外说,当然就真是真正的该死了。臣不知道皇上如何想,天位早定,为何要与徐某说太子柔懦失教这样的话?”
这一下朱祁镇不仅痛恨,反而更有点狼狈了。
他好几个儿子,朱见深虽然是名义上的嫡长子,但父子之间的感情不算深厚。相反,现在的几个皇子年幼,情形又和以前不大相同,年幼的皇子承欢膝下。得到的父爱自然与皇太子不同。
况且,皇太子几经废立风波,历练的老成,换种说法,就是太阴沉了一些。十来岁的小孩弄的和几十岁的老人一样,父子相见,又想起废立和困于南宫的尴尬事,如果不是皇太子算是钱皇后所出,其母周妃也很得宠信,恐怕在宫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不必说已经有幼军和开詹事府的话,大明君权至上,已经有废后的事,换一个太子,又岂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每天都有别有用心的人在皇帝面前嘀嘀咕咕,太子城府太深,太子幼而失学,太子好象不够仁孝,皇帝是不能有好恶的,父子之间的情形落在有心人的眼中,就是一种格外可利用的契机。
现在太子的储位是应得的,谁也不能说的拥立之功。可是如果东宫换了一个人,那么谁倡议的则自然就是有天大功劳。张佳木和曹吉祥的夺门之功就是拥立,现在的境遇谁不眼红,谁又不愿给自己也加一个拥立之功?
徐有贞自然是迎合大军中的一员,这些文臣,察颜观色的本领已经是炉火纯青,皇帝刚提了一句太子的不是,则徐有贞自然跟上,句句奉迎,惹动皇帝说了好一会太子的不是。当然,都是欲加之辞,没有什么靠的住的说法。
当时皇帝当然严重警告,叫徐有贞不必往外头去说,但现在这种情形,自然是徐有贞不仅去外头说了,还用的是高音喇叭。
“这厮。”朱祁镇气的浑身发抖,他说皇太子与其说是真有什么不满,倒不如说是种情绪上的发泄,说过就算,换太子的事倒是真没想过,这会儿张佳木以兼任东宫僚属的身份质问,还真的是叫他无言可答。“这厮,这厮怕是活腻味了吧!”
“皇上也不能听臣的一面之词,可以多打听一下。”
“对了,我问问蒋安。”
蒋安原本就在一边伺候,此时当然一召就至。听到朱祁镇的问话,蒋安故意想了一下,这才答道:“回皇爷,徐某人嘴有点不牢,怕是真的。刚说的这些,奴婢也隐约听过一些。”
“混账行子!”皇帝对家奴是不必客气的,朱祁镇气的面色铁青,上前狠狠踢了蒋安一脚,怒道:“为什么不早说?”
“奴婢以为他是大臣,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自然是揣摩的圣意,这种事,也不是东厂该管,奴婢该死!”
蒋安说罢,俯身连连叩首不迭。
“你,你带人去抄他的家,将他下狱!”朱祁镇已经气的头晕,东厂和锦衣卫指实的人,自然也就不必再问了。
“皇上不再问问别人了?”张佳木倒是很谨慎,问道:“毕竟他是阁臣!”
“不问了!”朱祁镇咆哮道:“抓他下狱,严刑拷打!”
第253章
急递
天顺元年四月十一。深夜。
京师正阳门两侧是通政司和各省在京师的驿传差馆,各地来的驿传折差,专门的信使送到京城的奏折,在进入通政司前就先分门别类,有的直接送部,不需经通政司,有的是大佬的私信,直接入私邸,也有的是各省折差送来的奏折,分门别类之后,统一送往通政司归档,然后由通政司决定是上呈还是驳回不递。
通政司在清朝成为闲曹,无事可做。因为奏折直达御前,通政司总理天下奏折的职权被侵夺,官职虽在,却是沦为画食伴诺,无事可做的地步了。
这天夜里,远远传来一阵铃声叮当,再就是马蹄得得。一群提塘官闻声而出,知道必定是紧急的公文奏报到了。
果然,一名穿着灰色长衫。头顶毡帽的驿夫打扮的人策马狂奔过来。
“是我们陕西的折差,不然,就是山西的。”
在京的提塘官是各省专驻,不仅负责公文部文来往,也负责抄邸抄,发放州县印信公文,传递奏折,同时还负责接待安顿来京的本省官员,所以忠勤干练,眼光当然也极好。一看这个折差的服饰,几个西边省份的提墉官就知道,必定是西部省份的加急专差到了。
“山西大同府加急军报!”到了附近,马上的差官狠狠一勒马,立身不住,从马上滚落下来,刚刚说了一句话,已经是双目紧闭,牙关紧咬,昏倒在一边。
众人七手八脚的把差官抬到屋里,天气虽然不热,但长途奔驰,浑身尘土不说,身上也馊臭难闻,显然,差官自从上了路就在马上,连脸也没洗过一回,大家撬开牙关。给差官灌行军散,再叫人打温水来给他擦洗身子,差官虽然累翻,不过眼前情形大家也见过不少回,不足为奇。
山西的得塘官拿下差官身后的信包,拿掉兵部的“勘合”,再看看传票上的朱紫色印泥印成的大印,手续全对,再看看日期,提塘官摇头道:“真是玩儿命,大同距京师十三驿九百六十里,两天功夫就赶到了。”
“是了,真玩命!”陕西的提塘官在一旁道:“换马不换人,一路这么玩命赶,好在是子时前赶到了,不算逾期。”
印泥上盖的是大同总兵官石彪的大印,还有大同镇守太监的印,原本,应该是大同巡抚主理这种驿传,但原巡抚年富被抓之后就没有复任,朝廷也没有提出新的人选去上任。大同巡抚就这么空悬了下来。
这是连同皇帝在内大家共同取得的默契,议撤天下巡抚的事被张佳木出头揽了下来,搅和了个不了了之,但石彪在大同要打仗,没有巡抚掣肘可能会好些,为了实效,大家也就不提给他加派巡抚的事了,就连镇守中官也得到宫里的指示,没事别找石彪麻烦,一则这厮心黑手辣,斗不过他就甭找事了。二来,石亨在朝势力很大,就算是宦官没事也不想惹他。
这么一弄,大同就是石彪做主了,他驭下极严,凶横霸道,大同这几个月来已经是水泼不进,朝廷看在边事紧急的份上也就忍了,今晚这一封军报,实在是关系极大,山西的提塘官拿在手里,手和心都是沉甸甸的。
大同在元朝是路,在大明改为府,九边重镇之一,在这会儿,因为是直面闹事的北虏,所以是重镇中的重镇,情形与后来的辽西相同,都是天下劲兵所聚之处。大同兵最多时有十四万人。开国的元帅徐达亲镇于此,到现在,也是有劲兵十万,战马三万多匹,号称“大同士马甲天下”,在大同北边,有宏赐堡、镇川堡、得胜堡等一百多个堡台火路墩,一旦北虏入侵,大同则是直面其锋的第一线,所以天下财赋和精兵尽入,一直得到嘉靖年后,北虏彻底熄火,而建州三卫崛起时,大同的地位才让给辽镇和蓟镇,在这会儿,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大镇!
现在石亨掌京营提调,在京营中势力只逊于曹吉祥,大量的都督和同知佥事都指挥一级的武官依附于石家。石彪更是横行不法,在大同当副将时,总兵官郭登和巡抚年富总还能压他一头,就算这样,也是干了不知道多少违法乱纪的事出来。
张佳木成名伊始,就是都督府报案。府中丫头被拐,结果后来查出,原来是武清侯府的人拐了人再送到大同,享用者当然就是副将石彪,换了别人,绝没有犯这种泼天大案的胆子!
但就算查了出来,也就是交出了几个下人了事,当时的武清侯就是勋戚第一,景泰皇帝也不追究,结果换了一朝,石家风光依旧。而且叔掌京营,侄握重兵,已经有人担忧,天下劲兵全掌于一家之手,一旦出事,就是不可测的大祸!
这种见识,就算是微末小吏也未必没有,现在山西的提塘官就是一脸的慎重,手里拿着带印信的邮包,就象拎着一包瓷器。
“倒未必是坏事。”陕西的提塘官提醒他:“这么急送来,差官都累成这样,要是打败了仗,肯定不会送的这么急,是不是这个理儿?”
“哟,是了,我真糊涂了!”这么一提醒,山西的提塘官就醒悟过来。石彪是有名的讳败夸胜,最近保喇犯边,也先之后,就是此人实力最强,每到秋冬时候,必定会带着养肥了的战马和将士到大明边境来打秋风。
要说北虏现在也是很惨,封关几十年,被大明在草原上撵了几十年,有好多次,比如蓝玉,还有当年的燕王,都曾经一路打到捕鱼儿海,勒石纪功,北虏望风而窜,残元势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土崩瓦解,根本不成气侯。
就算是瓦刺和鞑靼相继而起,看着威风,经常号称是带甲几十万,其实都是些没铠甲的牧民,用一张射不到百步的破骑弓,很多牧民连铁弓都没有了。自己胡乱造的骑弓根本不能破甲。只有也先风光时,好歹凑起了几万精锐,真正的带甲之士,这才能接二连三的打败大明边军,一路杀到北京城下。
也先一败,剩下一个保喇也并不足为患,因为大明禁铁出边,这是和契丹学到的花样,虽不及后来大清朝的减丁那么生猛,也是一项很利害的政策。寸铁不得出关,草原上没有铁矿,铠甲,头盔,兵器,弓箭,哪一样不要铁?到现在,蒙古人已经把祖上留下来的家当折腾的差不离了,再过几十年后,到了明末,蒙古人根本就是一群穷的连裤子也没有的流浪汉,号称控弦四十万的末代成吉思汗被黄台吉撵兔子一样打,最后林丹汗死于逃亡途中,大小老婆跟了清太宗,所有的蒙古部落也被编成旗,后金给他们装备,然后一起入关抢劫大明,如果不是后金崛起,蒙古人在大明的禁边和互市政策下是绝不会有任何前途可言了。
现在自然还不至于如此,一听说可能是捷报,山西的提塘官自然也精神大振,想也不想,提起手中的油包,对着四周拱拱手道:“我这就去通政司,人家拼了命送来的,耽搁不得,本省差官,还请列位担待一下。”
“好说,你快去吧。”
“大同总兵官驭下极严,今天我算是开了眼,还真没见着跑晕了的差官。你呀也赶紧的,要是误了事,别叫人家闹个难看。”
“是勒,我这就去。”
提塘官知道确实耽搁不得,于是赶紧牵出了自己的坐骑,翻身上马,手中提着一盏照亮用的灯笼,一者是照路,聊补于无,二来,也是叫巡城的兵丁看到他一身的装束,知道是送紧急军报的,不必出来多事盘问。
只是从正阳门到通政司,原本是一条直路,到了皇城附近,这个提塘官却是绕了个弯,并没有直接去通政司,相反,却是向着东华门外的方向赶去。
“谁,站住!”
就在金银胡同近百步开外,提塘官已经被拦住,虽然是半夜,借着月色可以看到有几十个暗桩趁着夜色摸了过来。
这里这个提塘官也是头一回亲自过来,一看到眼前的情形,心里也是一慌。